内容简介
2012年春节,社科院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孟慧英教授带领她的同事和学生,来到吉林省九台市胡家乡小韩屯,对这里的石姓家族龙年办谱烧香活动进行了考察。本考察报告就是这次田野调查活动的成果,通过平实而细致入微的描述,图文并茂地展现了2012年满族石姓家族办谱烧香活动的整个过程。
2012年为壬辰龙年,满族有遇龙虎年办谱烧香的传统。这里老石家的萨满文化活动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曾受到几代民俗学、人类学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在不同时期的研究形成了追踪调查的谱系。在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反思性继承的基础上,对该典型个案继续关注,通过勾连,可以还原一副石姓家族及其萨满文化的流变图景。石姓家族成员提供的萨满文化知识(神本子、萨满仪式活动),为增进学术界对满族乃至整个通古斯语民族萨满文化的理解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满族石姓(龙年办谱与祭祀活动考察)》由于洋、郭宏珍、苑杰、孟慧英编著,《满族石姓(龙年办谱与祭祀活动考察)》供相关读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于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学系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为满一通古斯语诸民族的历史与宗教、史禄国研究。
郭宏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历史人类学、宗教人类学。
苑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后,现供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北方民族的社会组织和宗教文化。
孟慧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宗教、萨满文化、民俗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石姓家族的历史与生活现状/1
第一节 石姓家族的历史沿革/1
第二节 石姓家族的生计方式与休闲生活/4
第三节 石姓家族的组织体系及其变革/10
第四节 石姓家族的神圣空间以及信仰/21
第二章 石姓家族的萨满信仰及其表现形态/52
第一节 石姓家族萨满教的信仰体系 /52
第二节 石姓家族的萨满及其传承/59
第三节 石姓家族的家祭与野祭文本/77
第三章 石姓家族“办谱”活动考察/98
第一节 亮谱/98
第二节 拜谱/105
第三节 续谱/109
第四节 收谱/122
第四章 石姓龙年烧官香中的家祭/133
第一节 仪式空间/133
第二节 跳饽饽神/137
第三节 跳南炕神/147
第四节 跳西炕神/152
第五节 换索跳神/156
第六节 跳奥都妈妈神/164
第五章 石姓穆昆壬辰龙年的野祭活动/170
第一节 悬大神案子与供瞒尼神/170
第二节 排神/174
第三节 巴格他瞒尼踩猪领牲/184
第四节 杀猪摆件子/201
第五节 放雕神/209
第六节 放金花火神/216
第七节 胡牙气瞒尼闯堂子/222
附录1 锡克特里氏(石姓)穆昆家族理事会成员/234
附录2 小韩屯石姓家族神职人员/236
附录3 石姓萨满文本(石文继提供) /238
结语 返回神荫与祖荫之途的多元表述/287
后 记/296
精彩书摘
与家神神歌一样,石姓野神神歌也反映了该姓在特定年代里的征战史和迁徙史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尚武精神,值得注意的是,野神神歌还反映了该姓由渔猎生产方式向农耕定居生活转变的历史。
在前文对野神神歌的具体内容进行介绍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与家神神歌一样,野神神歌当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套话,比如每篇野神神歌开篇之句无一例外都是“是什么原因,为谁家之事,在此时请神”的领起性设问,而大部分神歌的结尾之处也都是“三角清查,四角查看,各处干净,永世太平”的赞颂之词。另外,野神神歌中也有与家神神歌同样的习惯用语和吉祥套话,前者如“上牙碰下牙,许下诺言”,后者如“今已是度过了绿春,迎来丰秋之际。送走了旧月,迎来了新月之时。在新的吉日里,在洁净的祥月里”。
与此同时,与家神神歌相似,野神神歌也以相对固定的唱诵体例来完成对整篇神歌的架构,并且这种固定的唱诵体例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不借助于对它的分析就无法进行对野神神歌内容的介绍。虽然野神神歌可以被细致地区分为程式体例和全面体例,且每一种体例还有各自不同的变化,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总结出较为清晰的统一语言程式,即:引领全篇的设问——恭请神灵降临——神灵附萨满之身的表现——向神灵报祭、向神灵祈福或送神。
野神神歌在语言模式上与家神神歌的趋同再度表明,野神神歌由口头唱诵发展到被录为文本的阶段,是已经超越了其所产生的社会土壤的阶段。那么处于发生阶段的口头唱诵形态的野神神歌可能是怎样的呢?以往的研究表明,萨满教是具有文化同源性的通古斯语族各民族所共有的信仰和实践体系。通过对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的萨满教的整体性研究,我们发现,通古斯其他各民族的萨满教在不同程度上还延续着较为原始的祭祀体制。站在整个萨满教祭祀发展史的高度,那种原始且古老的萨满教祭祀体制,一方面是与未发生分野的满族萨满教祭祀体制相似的;另一方面通古斯各个民族的古老祭祀或许应看做是满族萨满教野祭的源头,是一种原生意义上的萨满教祭祀。从性质上看,原生意义上的野神祭祀是一种巫术活动,它主要通过作为人神中介者的萨满请神附体的宗教行为来达到人神交会的目的。从外在表现上看,野神祭祀往往呈现出热烈、火爆、惊险和玄妙的特点,而作为野神祭祀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服务于野神祭祀活动的野神神歌的语言,往往呈现出风格原始古朴,形式活泼自由,情感饱满、热情和冲动的特点,其目的就在于向神呼唤、向神请求和与神交流。显然,这与我们目前实际见到的石姓野神神歌的语言模式与风格有着很大的差异,后者已经演变成为固定的模式套路,并包含大量的套话,这种语言传统已经与原生意义上野神神歌的巫术性本质有所脱离,表现出与家祭神歌的趋同倾向,而家祭神歌是满族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受到统治者规范而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满族萨满神歌随同萨满教祭祀在一定历史阶段中分化为野神和家神的神歌或祭祀的时候,或者说当满族社会中产生了野神神歌和家神神歌这种说法的时候,野神神歌已经不再是原本意义上的野神神歌了。
野神神歌的唱诵体例和家神神歌不同,只就神歌唱诵的步骤来看,我们将野神神歌主要分为基本的唱诵体例和全面的唱诵体例两类,以下将分别介绍。另外由于太爷神歌只有一篇,且唱诵体例不同于其他野神神歌,故而将其单独列出。
……
前言/序言
萨满文化研究丛书:满族石姓龙年办谱与祭祀活动考察 前言 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满族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尤其是在萨满信仰、家族传承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祭祀活动方面,始终吸引着学者们的目光。本书《萨满文化研究丛书:满族石姓龙年办谱与祭祀活动考察》正是这样一本深入挖掘满族特定姓氏——石姓——在其家族传承与精神信仰交织的独特实践,特别是龙年办谱与祭祀活动,所展开的详实研究。本书旨在通过对石姓满族在特定年份(龙年)所进行的修谱和祭祀活动的田野考察与文献梳理,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文化意义、社会功能以及萨满信仰在此过程中扮演的角色。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满族作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杰出代表,其文化深受周边环境、历史变迁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互动影响。在众多满族文化元素中,萨满信仰以其古老而强大的生命力,贯穿于满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祈福禳灾到治病驱邪,从农耕渔猎到生老病死,萨满作为沟通人神之间的桥梁,其仪式活动是理解满族精神世界和社会结构的窗口。 家族观念在满族文化中同样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谱”作为家族历史的载体,记录着家族的起源、迁徙、成员构成、婚姻世系等重要信息,是维系家族认同、传承家族荣耀的重要纽带。而“办谱”,即修谱活动,并非简单的文字记录,而是承载着复杂的社会仪式与文化内涵,往往与宗族的力量、成员的凝聚力以及对祖先的敬仰息息相关。 本书的研究对象——满族石姓,作为众多满族姓氏中的一个,其在龙年进行的办谱与祭祀活动,呈现出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权力、吉祥与变化,在满族文化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在龙年这一特殊的年份进行家族仪式的集中展现,必然会赋予这些活动更为显著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张力。本书将聚焦于这一特定现象,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分析,探究石姓满族在龙年办谱与祭祀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操作方式、参与人员、仪式流程以及其在当下社会中的传承与演变。 本书的研究具有多重意义: 深化对满族萨满文化的理解:通过考察具体的祭祀活动,揭示萨满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功能,以及萨满仪式在维系民族文化认同中的作用。 阐释满族家族传承的奥秘:深入剖析办谱活动所承载的家族叙事、伦理观念和代际传承机制。 揭示特定时间节点的文化意义:探讨龙年这一特殊年份对满族家族祭祀与修谱活动的特殊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体现在具体的仪式实践中。 为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研究提供鲜活的案例:本书的田野调查和理论分析,能够为相关学术领域提供宝贵的实证材料和新的研究视角。 促进满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通过对石姓满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提高公众对满族文化价值的认识,并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理论支持。 二、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书的研究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1. 满族石姓的族源与历史流变:追溯石姓在满族社会中的起源,梳理其迁徙、聚落分布以及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了解石姓的族群特征,为理解其后续的文化实践奠定基础。 2. 龙年办谱的缘起与实践: “龙年”的文化内涵:探讨龙在中国传统文化及满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分析为何选择龙年作为办谱的契机,以及这种选择背后可能蕴含的家族期许和文化寓意。 办谱的组织与过程:详细记录石姓在龙年办谱的具体过程,包括发起人、组织结构、信息收集方式、修谱的流程、资金筹集、修谱者的分工等。 谱牒的载体与内容:考察石姓谱牒的材质、形式、记录方式,以及谱牒中包含的家族世系、人物传记、婚姻记录、迁徙路线、功勋事迹等信息。分析谱牒如何构建家族叙事,强化家族认同。 办谱仪式:考察在办谱过程中是否伴随有特定的仪式活动,这些仪式活动的参与者、仪式程序、祭品、祝祷内容等,以及它们与萨满信仰的关联。 3. 龙年祭祀活动的考察: 祭祀的对象与时间:明确石姓在龙年祭祀的主要对象(祖先、神灵、自然崇拜等)以及具体的祭祀时间。 祭祀的场所与布置:描述祭祀的地点(宗祠、墓地、特定神坛等),以及祭祀场所的布置,包括祭器、供品、图腾、萨满法器等的摆放。 祭祀的参与者与角色:分析祭祀活动的参与人群,以及他们在仪式中所扮演的角色(主祭人、司仪、萨满、家族成员等)。 祭祀的仪式流程与内容:详细记录祭祀仪式的具体流程,包括请神、献祭、诵读祭文、萨满跳神、祝祷、送神等环节。分析祭文的内容、祝祷词的含义,以及萨满跳神所表现的象征意义。 萨满的角色与作用:重点考察萨满在龙年办谱与祭祀活动中的核心作用,他们如何主持仪式、如何与神灵沟通、他们所使用的法器与咒语,以及萨满的传承与演变。 祭祀的意义与功能:分析这些祭祀活动在维系家族情感、强化宗族凝聚力、祈求家族兴旺、表达对祖先的敬意、传承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意义与功能。 4. 萨满信仰与家族文化的互动: 萨满信仰对族谱书写的影响:考察萨满信仰的宇宙观、神灵系统、祖先崇拜观念如何渗透到族谱的编撰和家族历史的叙述中。 家族祭祀与萨满仪式的融合:分析在办谱和祭祀活动中,萨满仪式是如何被整合进去的,萨满的介入对传统家族仪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族谱作为萨满信仰的载体:探讨族谱本身是否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载体,承载着与萨满信仰相关的家族记忆和精神传承。 5. 传承与变迁: 现代社会背景下的传承:研究在当代社会结构、价值观变迁的影响下,石姓满族的龙年办谱与祭祀活动是如何传承下来的,是否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程度和原因。 文化适应与创新:分析在现代化进程中,石姓满族是如何对其传统文化实践进行适应与创新的,是否存在新的表达方式或意义的重塑。 研究的启示:总结本书研究的发现,探讨其对于理解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萨满信仰的现代转型等问题的理论启示。 研究方法: 本书将主要采用民族志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民族志田野调查:这是本书的核心研究方法。作者将深入满族石姓聚居的地区,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个案研究、影像记录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具体包括: 参与式观察:深入参与石姓在龙年办谱和祭祀活动的具体过程,近距离观察仪式的每一个环节,记录细节。 深度访谈:访谈家族中的长者、族长、修谱者、萨满、参与祭祀的普通成员等,了解他们对办谱和祭祀的认知、情感、历史记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个案研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或个体,深入挖掘其在办谱和祭祀活动中的具体经验。 影像记录:通过照片、录像等方式,客观记录仪式的现场情景、人物表情、物品细节,为后续分析提供直观证据。 文献研究: 历史文献:搜集与满族历史、宗族制度、萨满信仰相关的古代文献、地方志、族谱(包括其他姓氏的族谱,进行对比研究)等,为田野调查提供背景知识和理论框架。 二手研究: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满族文化、萨满教、族谱研究的学术成果,借鉴其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口述史料:收集整理已有的口述史资料,与田野调查所得进行比对和印证。 三、 理论框架与章节安排 本书将尝试构建一个融合人类学、宗教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的理论框架。可能借鉴的理论包括: 结构功能主义:分析办谱与祭祀活动如何满足家族和社会的结构性需求。 符号互动论:考察参与者如何通过仪式性的符号和互动来构建和理解家族的意义。 文化传承理论:探讨在代际传承中,文化元素的转化与再创造。 萨满教人类学:运用萨满教研究的经典理论,分析萨满在仪式中的角色和功能。 本书的章节安排初步设想如下: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回顾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1.5 概念界定(如“办谱”、“龙年”、“萨满祭祀”等) 第二章:满族石姓的族源、历史与空间分布 2.1 石姓的满族起源追溯 2.2 历史迁徙与聚落演变 2.3 石姓的社会文化特征 第三章:龙年办谱:家族历史的重塑与认同的构建 3.1 龙年在中国与满族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3.2 石姓龙年办谱的缘起与动机 3.3 办谱的组织、流程与参与者 3.4 谱牒的形制、内容及其文化意涵 3.5 办谱仪式及其象征意义 第四章:龙年祭祀:沟通祖灵与祈求福祉的仪式实践 4.1 祭祀的宇宙观与神灵观 4.2 祭祀的组织、时间、地点与布置 4.3 祭祀的核心仪式流程与环节 4.4 祭文、祝祷与家族价值的表达 第五章:萨满的角色:连接人神、维系信仰的实践者 5.1 满族萨满信仰概览 5.2 石姓萨满在龙年办谱与祭祀中的具体角色 5.3 萨满法器、咒语与仪式动作的分析 5.4 萨满的传承、训练与社会地位 5.5 萨满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与挑战 第六章:萨满信仰与家族文化的交融与互动 6.1 萨满信仰如何影响族谱的编撰与叙事 6.2 家族祭祀与萨满仪式的融合模式 6.3 族谱在萨满信仰传承中的潜在作用 第七章:传承与变迁:现代背景下的文化实践 7.1 现代化进程对石姓传统文化实践的影响 7.2 龙年办谱与祭祀活动的当代传承形式 7.3 文化适应、创新与意义的重塑 7.4 身份认同与文化自觉的演变 第八章:结论与讨论 8.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8.2 研究的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8.3 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与反思 8.4 未来研究展望 四、 预期贡献 本书的完成,预期将为以下方面做出贡献: 学术层面:为满族文化研究、萨满教研究、中国宗族史研究、文化人类学等领域提供新的实证材料、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 社会层面:增进公众对满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尊重,激发民族文化认同感,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 实践层面:为同类姓氏、其他少数民族的家族传承与文化实践研究提供借鉴,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互鉴。 结语 《萨满文化研究丛书:满族石姓龙年办谱与祭祀活动考察》是一项充满挑战与希望的研究。通过对满族石姓在龙年这一特殊时期的办谱与祭祀活动的细致考察,我们希望能够拨开层层历史与文化的迷雾,展现一个鲜活、生动的满族文化实践样本,从中窥见民族精神的传承脉络,以及信仰与家族如何在时代变迁中相互塑造、生生不息。本书的研究过程,本身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与细致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