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可爱的贾梅实在是个令人羡慕的女孩,她天真活泼,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这个看似平凡普通的初中女生,却和她的伙伴们一起,演绎出一段段丰富多彩又让人感慨万分的成长故事,这当中,有校园生活的甜酸苦辣,有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有对亲情和纯洁友谊的渴望……《贾里贾梅大系:女生贾梅全传》作者秦文君以其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调,将少女微妙的情感变化和跌宕起伏的心灵历程娓娓道来,刻画出了一个正在逐渐成长的少女形象。并因此勾勒出一幅幅当代中学生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简介
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入围著名儿童文学奖“林格伦纪念奖”第一人。著有《秦文君文集》(10卷),儿童文学作品《变变变》《十六岁少女》《男生贾里全传》《小鬼鲁智胜》《调皮的日子》《小人精丁宝》《小丫林晓梅》《女生贾梅全传》《贾里日记》《会跳舞的向日葵》《你好,小读者》等。秦文君的小说风靡校园。她的作品被誉为新时期少年儿童的心灵之作。
内页插图
目录
1.禁烟运动
2.女孩的骄傲
3.假期打工女
4.歌星效应
5.演员的故事
6.食品节的明争暗斗
7.艺术团的女孩
8.陌生的朋友
9.美丽的疏忽
10.荧屏小姐
11.宇宙
12.两个teacher
13.礼仪大赛
14.丑女
15.突然事件
16.硬派男生
17.患难之交
18.梦想成真
19.烦恼
20.补习班轶事
21.母女之间
22.体育女星
23.亲戚盈门
24.四味教室
25.社会一员
26.母亲节的礼物
27.闪电行动
28.青春话题
29.拯救寄宿者圆圆
30.初二平安夜
精彩书摘
在初一女生贾梅看来,男子汉应该抽烟,甚至可以有个木制的烟斗。特别是当作家的爸爸,不抽烟简直就毫无风度可言。她的哥哥贾里听罢她的意见,说:“今天你说了一百句话,唯有这一句是真理。”贾里就喜欢提什么“伟人”、“原则”、“真理”之类的,从小他就想象自己是巨人,尽管一直是个失败者:造过一个土电梯,但连猫都不敢坐上去;给世界上研究太阳黑子的机构写信自荐,不料对方迟迟不寄邀请信。碰了壁,他也不生气,责怪别人缺乏慧眼,仍然认为自己是千里挑一的人物。
“可是,”贾梅说,“妈妈一定要爸爸戒烟,从下周一就开始!”贾里说:“就是呵,我也听说了。爸爸怎么答应了?嘿,哆哆嗦嗦地过日子真没意思!人家都说,有骨气的男人结了婚就没气派了!”可是,无论兄妹两个对爸爸戒烟是怎样的旁观者清,禁烟运动还是照常开展。妈妈常演儿童剧,所以做事总带点童心,比方说,她会兴致勃勃地在家里的小黑板上写一条标语:为了健康必须戒烟!声势造得很大。
听说可怜的爸爸得了心脏病,成了病号。他的约会本上增加了心血管专家的地址,还有专喊救护车的电话号码;除了三餐饭后吞食五颜六色的精致的药片,爸爸还常一手捧个紫陶茶壶,一手翻本什么健康杂志,活像一个真正的老头。这还不算,现在妈妈和医生联合起来,限时限刻让他戒烟。天哪,爸爸怎么受得了!爸爸过去多潇洒,喜欢哼一首有关《年轻的水兵》的曲子;他还有件蓝白条子的汗衫,取名“海魂”,可能经常想象自己航行在海上。那时他一手夹着烟,一手奋笔疾书,很像鲁迅的风度,总之,是天才。
然而,今非昔比,一切都变样了,爸爸变成个悲剧人物。
周一很快就到了,躲也躲不掉!妈妈这人一向是个事业型的妇女,有些粗,没什么嗜好,脾气随和。但从确定爸爸戒烟的第一天起,她就变得像个密探。周一她下班回来,在大门外就步履轻快、蹑手蹑脚摸进家中,然后猛地打开书房门,为的是探查爸爸是否在抽烟。当然,她一无所获。因为爸爸有手表,并且知道妈妈的下班时间。
“何必呢?”爸爸得意地说,“我说戒烟还能有假?”妈妈疑惑地说:“那么,为什么书房里还有烟味?”“那一定是以前遗留下来的!”妈妈哑口无言。过了几天,书房里的烟味依然浓重,她只能悄悄地找贾梅。
“小梅,你爸爸白天在家抽不抽烟?”“我,”贾梅说,“我没注意呵!”“女孩子应该细心些!”妈妈小声地发展她为同盟军,“妈妈不在家时,你就是妈妈的眼睛,要多注意。”“我可不愿当告密者呀。”贾梅嘟哝道,“贾里会嘲笑我的。”“哪里是什么告密呀。”妈妈笑了,“是监督员,爸爸再不下决心,病情会更严重。”第二天,贾梅果然留意了。她发现爸爸仍在不动声色地抽,只是转入“地下”。他的烟盒再也不放在口袋里,而是分散在几个很秘密的地方,什么床底下的小盒子里,或是长久不用的空花瓶里。想抽烟,从近处就能魔术师似的变出烟来,只不过晚上和早上不抽。
终于,爸爸藏藏掖掖地抽烟还是被发现了,因为有星期日。那天他熬到中午,对妈妈说要出去散会儿步。他刚走,妈妈就尾随而去。并且,妈妈这时居然有了火眼金睛,离老远就看见爸爸的鼻孔里,美美地喷出几缕青烟来。
妈妈生气了,脸冷冰冰的,像个庄严的法官。而且看样子他们两个还吵了几句,只是内容绝密罢了。
后来,就见爸爸把那几个秘密存烟处,都老老实实地公开了。妈妈把那儿的烟全收集起来,锁在抽屉里,然后又试着拉了几下,就差没贴上封条。
吃晚饭时,妈妈一言不发,倒是爸爸很活跃,宣布说:“儿女们,还有夫人阁下,我是真下决心戒烟了。世上无难事,我想戒烟更是小事一桩。”妈妈的气立刻消了,很殷勤地说:“我明天就去买戒烟糖!对了,听说郊区有个门诊所,发明了打耳针戒烟,我陪你去如何?”“搞什么?”爸爸振振有词,“那些措施都是针对缺乏毅力的人的。”贾梅崇敬地看着爸爸,天才永远充满自信。倒是贾里干咳一声,表示不同政见。可第二天,贾梅就发觉还是贾里独具慧眼。因为她放学回来,推开爸爸书房门时,发现爸爸写字台边烟雾缭绕。她简直呆住了。
“哦,”爸爸尴尬地笑笑,“有蚊子,我点一根驱驱蚊!”贾梅闷闷不乐,她没想到爸爸会表里不一,她甚至很想立刻成为妈妈的支持者,就因为爸爸对大家说了假话。贾里很快就知道了实情,他说:“男人么,都喜欢表态,可表完态就忘了!”“你是指一般的男人,非凡的男人不该那样!”贾梅说。
贾里点着自己说:“记住,这个家只有一个叫贾里的,是非凡的!”很快,贾梅就对这个比自己早出生几分钟的哥哥,生出几分敬意,事情还是围绕着这个“禁烟运动”。往往,危急之中才会有英雄出头。
自从爸爸表态说了“君子一言”后,妈妈就不再疑神疑鬼,她本质上还是大大咧咧的人。爸爸呢,总在妈妈回家之前大开门窗,星期天也不再独自出门散步,总之,不留任何蛛丝马迹。妈妈几次对贾梅说:“你爸爸就是不一般,听说别人戒烟时都很折腾。”贾梅进退两难,也只能笑笑了事。她有点怕伤妈的心,更怕伤爸的心。聪明的女孩都喜欢保持中立。
又到了周日,妈妈亲自下厨炒菜,说是晚上要好好庆贺爸爸戒烟成功。
“何必呢!”爸爸十分谦虚谨慎,“免了吧,免了吧!”妈妈就是那种痴心的女人,在厨房里切切擦擦亮好手艺;爸爸呢,说要赶一个稿子,就把自己锁在书房中。妈妈对付完那油锅,就跑去敲书房的门。
“谁?”里面传出紧张的声音,爸爸如临大敌。
“是我!”妈妈说,“开门吧,你该休息一会儿了!”兄妹两个正在小房间,贾里探头向外张望一下,对贾梅说:“爸爸一定又在抽烟!”“你怎么知道?”贾梅也有些紧张,手心也出汗了。
“我的智商没问题。”贾里极其傲慢。
说话问,听见爸爸开了门,胸有成竹地说:“我正想休息呢,请进请进!哈,太辛苦了,当了半天伙头军。”一切风平浪静。贾梅忍不住说:“看,爸爸没抽烟吧?要不,妈怎么会没发现呢,总该有个烟头吧!”贾里不以为然:“你真是头脑简单,几个烟头哪里一塞都行!”贾梅终于没同这个盛气凌人的家伙吵起来。他总是贬低她,仿佛这样才能显示他的高明,真是个“煮豆燃豆萁”的家伙——爸爸早就讲过这首七步诗,可他毫不领会,还是争做坏兄长。
……
前言/序言
跨越年龄的成长之歌:一部关于探索、友谊与自我的心灵史诗 书名: 《星辰轨迹:少年探险家手册》(暂定)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人物的完整生命历程,而是以一系列相互关联但又相对独立的故事单元,构建起一个关于“青少年如何理解世界并找到自我定位”的广阔图景。它深入探讨了青春期特有的敏感、迷茫、热情与躁动,通过多元化的叙事视角和场景设置,展现了不同背景下的少年心灵所经历的挑战与蜕变。 第一部分:迷雾森林的初次抉择 (关于独立与规则的拉扯) 故事从一个名叫“艾伦”的少年开始。艾伦生活在一个规则森严的封闭社区,这里的每一步都被精心规划,仿佛是按照既定的“成功蓝图”运行。然而,艾伦对社区外那片被称作“禁地”的广袤森林充满了好奇。 核心冲突点: 艾伦在一次无意中发现了一张陈旧的手绘地图,地图上标记着一个被认为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回音谷”。他的导师,一位恪守传统权威的学者,严厉警告他,任何偏离既定路径的行为都是对秩序的破坏。 情节展开: 本部分详细描绘了艾伦内心两种力量的较量:对安全稳定的依恋与对未知真相的强烈渴望。他结识了一位与他截然相反的伙伴——一个自由奔放、擅长野外生存的女孩“莉亚”。莉亚不相信任何既定的地图,她依靠直觉和观察来导航。两人在一次决定性的雨夜,面对一个必须选择:是遵循社区安全路线,还是相信莉亚手中那份模糊的星象指引时,做出了影响他们未来友谊走向的艰难决定。 主题探讨: 本章深入剖析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规则是保护还是束缚?”的哲学命题。通过艾伦对地图的解读和莉亚对自然的感知,展示了理性和感性在探索世界中的不同价值。大量的细节描写集中在对环境的细致观察,例如不同苔藓的生长方向如何指引方向,以及雨滴打在不同材质地面上发出的独特声响。 第二部分:时间的炼金术与被遗忘的技艺 (关于创造力与传承) 故事场景切换到一个古老的工业小镇,这里的时间仿佛停滞不前,充斥着被现代科技淘汰的复杂机械和精湛的手工艺。主角是“卡尔”,一个对数字计算嗤之以鼻的机械迷。 核心冲突点: 小镇的能源核心——一台由复杂齿轮和蒸汽驱动的“时间计算器”——正在失灵。权威的工程师们试图用最新的电子元件替换旧部件,但屡试屡败。卡尔相信,只有理解旧机器的“灵魂”——那些手工打磨的黄铜齿轮和精确的力学平衡——才能真正修复它。 情节展开: 卡尔需要找到镇上早已隐居的最后一位“齿轮匠人”——一位古怪的老奶奶。这位老奶奶并不直接传授技艺,而是设置了一系列看似无意义的挑战:修复一个无法发出声音的音乐盒,用有限的材料制作出能精确测量日影的日晷。卡尔必须学会的不是操作手册,而是如何倾听、感受金属的温度和材料的脾气。在一次与时间赛跑的维修过程中,卡尔意外发现,修复机器的关键不在于蛮力,而在于理解设计者最初赋予它的“目的性”。 主题探讨: 本章聚焦于创造力的本质,以及技术发展中被忽略的“慢的价值”。它强调了耐心、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将传统智慧融入现代困境的重要性。文字着重于机械运作的精密美感,例如黄铜齿轮啮合时发出的轻微嗡鸣,以及蒸汽压力表指针稳定上升时的视觉冲击。 第三部分:群体意识的边缘 (关于归属感与个体差异) 第三部分将焦点置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意公社”,这里的孩子们追求极致的个性和表达,鼓励任何形式的“怪异”和“非主流”。主角“米拉”是一个极其富有同理心的观察者,她能敏锐地捕捉到周围人情绪的细微波动。 核心冲突点: 公社内部形成了一个排外的“精英圈层”,他们推崇最新的、最前卫的表达方式。米拉虽然拥有深刻的洞察力,但她倾向于以更传统、更内敛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比如细致的素描和静物观察,这在追求“爆炸式创新”的群体中被视为“平庸”和“缺乏激情”。米拉感到自己被疏离,她开始怀疑自己的感受是否真的“不够深刻”。 情节展开: 为了证明自己,米拉决定参与一项公社的集体创作项目:用光影和声音设计一个大型装置。她必须说服那些只相信大胆色彩和高分贝音乐的同伴,接受她提出的——通过微妙的光线折射和环境噪音的过滤——来营造“寂静的力量”的概念。她没有试图模仿他们,而是将自己的敏感性转化为一种独特的“调节器”,帮助整个团队将混乱的元素整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最终,装置带来的并非轰动,而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宁静,让那些习惯了喧嚣的同伴首次停下来,真正“看见”了彼此。 主题探讨: 本章探讨了在追求群体认同的过程中,如何捍卫个体的真实声音。它颂扬了“中间地带”的价值——即内向、敏感与深刻观察力,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中,是不可或缺的平衡力量。描述着重于光线、阴影和色彩心理学的细微变化,展现了米拉如何通过艺术语言建立连接。 结语:未完成的地图 全书并未提供一个圆满的答案或结局。艾伦可能仍在探索森林,卡尔可能还在打磨他的齿轮,米拉则在继续她的观察。本书旨在传递的核心信息是:成长的轨迹并非一条直线,而是一系列不断修正、自我发现的尝试。 真正的“全传”永远在书写中,它存在于每一次勇敢的提问、每一次细致的观察,以及每一次选择相信自己内在声音的瞬间。这本书献给所有正在努力绘制自己生命地图的少年们,鼓励他们拥抱探索过程中的所有“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