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地震了,四周墙壁如同浸没水波之中,柔软荡漾,天花板波动起伏,房间里陡然刮起了大风,所有的家具都在风中摇摆……顿时给吓醒了。
醒来,发现了更可怕的事情——真的地震了!
2008 年5 月7 号,我从广州搬到几千里之外的四川,投奔某地产公司。彼时,对方以高薪、事少、美食多等优异条件诱我入川工作。巴蜀之地,好山好水气候温和,历史名片儿:天府之国。还有峨眉派、青城派和以暗器名震武林的蜀中唐门,是在下从少年时代就仰慕已久的,如此种种,遂起定居四川之意。
四天后,我趴在桌子底下,痛悔这一文艺范儿的决定,恨不得抽自己。
灰粉从天花板簌簌落下,楼板大幅度地摇晃,发出巨响,屋里所有的东西都在奔跑,一只转椅在地板上滑过来,滑过去,再滑过来,仿佛置于无形的波涛之中。感觉下一秒楼就要塌,要被埋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那一瞬间,不知有多久,也许一万年,可什么都做不了,唯一能干的是伸手把接线板的电源给关了,默然闭眼,心想,原来老子是被震死的,真不想这么早知道答案啊!
怀着必死无疑的心情回忆起这短暂的一生:1998 年6 月回九江,九江爆发百年难遇的大洪水,车行半路,路基被冲垮,差点淹死。2003 年3 月去北京玩,北京爆发“非典”,差点非典型死。四天前,冷不丁将自己折腾到了四川,此刻趴桌下回顾人生。
好像事先踩过点一样,这样赶着趟地出现在灾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兜头赶上……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在森森地唱:喔~~,原来你也在这里!
从此,我一听刘若英的声音就发怵。
我叫砚台,砚台就是我,性别,女,非官二代非富二代,长这么大,固然不能说坏事一点没干过,但绝不至于坏到全国各地遭天谴,还都是百年一遇的。反之,没捡过钱包没中过奖兼之无才无貌,按理说也谈不上天妒英才。也许,倒霉对于我是一种永远不会错过的运气,一想到这,就有种生于乱世只想乱搞的悲愤。
汶川大地震毁掉了许多人的生活,也改变了许多活着的人的命运,不论贫富贵贱,其中就包括这个叫砚台的家伙,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吧。
1、感谢老天不杀之恩
地震后随即狂风大作,雨大得像从天空倾盆倒水,电闪雷鸣,余震不断,让惊魂未定的幸存者陷入更深的恐慌,世界末日也不过如此了。人们惶惶如丧家之犬,任风雨捶打,不敢栖身于任何建筑物,只要头上有东西就绝对绝对没有安全感。茫然,凄惶,无论你是哪一行业的专家,会修电脑还是会造原子弹,哪怕你是个武林高手,练过金钟罩铁布衫硬功夫,只要经历过大地震,见识过这种毁天灭地的威力,足以将你为人的一切信心和安全感全部摧毁。有钱也不管用,未必能比穷人死得体面点。在这个天崩地塌的时刻,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无依无靠。
震后的成都迅速成为一个巨大的露营基地,绿化带处处发出便溺的骚臭,垃圾遍地,路人面色皆凄惶,真有乱世之感。偌大个城市一到夜晚如同死城,高楼大厦一片黑,人心惶惶,连回家拿件衣服都跟抢命一样。比地震可怕的是余震,比余震可怕的是余震预警,更可怕的是报了余震,却迟迟不震。不震更崩溃,怕它在闷头憋大的……整到后来,不知道是希望它震还是不震了。地震吓死一半性命,剩下的一半活力也快被各种可怕的传言给凌迟了。
为躲避余震,麻将已经转成了一项户外运动,麻将桌下还放几桶凉水,脚泡在水里,防止中暑。帐篷搭了有多长,麻将桌就能摆多远,各种关于地震的流言在帐篷之间迅速传播。
有人压低嗓门说:“亲戚在都江堰看到地光了,狗日搞不好要震大的!”
有人立刻附和:“蛤蟆都跑到马路上来了,一片片!”
“地光?日妈害怕是绿光噢!蛤蟆?老子刚还看到外星人了,来看哈不嘛?狗日没得确切证据就莫来骚整,真的想撅人了!震!震他妈个牙儿!”一个粗大的嗓门盖过了前面的几个,拍麻将而起。
一片沉默,谣言止于猛人。
砚台震后一直在打电话,急于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一点熟悉的联系,但那位招她来川的公司电话一直打不通。后来才知道,老板遭埋了,同时殉职的还有两位副总。地震那一刻他们在都江堰,损失惨重,公司已经瘫痪。
来之前,他们还说要请新员工吃成都最巴适的火锅,欢迎她入职。她甚至连入职演说词都想好了:“非常开心来四川工作,进入人生崭新的一页,愿与诸位同事精诚协作,共创辉煌,干了这杯酒,并肩为兄弟!”然后呱唧呱唧鼓掌……不,然后,他们叫她去参加追悼会。
人一生,多多少少总会遇见几个神秘的家伙,冷不丁闯进你的生活,不是想跟你合伙干一票大的,也不是要跟你做朋友,只是恶搞你一下,然后转身就走,干脆利索。砚台决定不去参加追悼会了,没有见过面说过你好的人,何必赶过去说声再见呢。
砚台端着刷牙缸子蹲帐篷外发呆,心情糟糕透了,来四川是想换个新天地开始新生活,陡然这新天地就天崩地塌。不知为何,人生每努力地奋进一次就会跳入更大的坑,自己也不明白是运气问题还是命运使然,总之,人生崭新的一页跟这场八级大地震一并埋葬了。一老太太也蹲绿化带上刷牙,愁眉苦脸,见砚台望她,就说:“我活到八十八了,没想到有天我会在公园里刷牙。”她咧嘴苦笑,砚台看她的牙也没几颗了,心想:“连您老人家都没想到,我就更没想到了,鬼晓得我怎么会在这里。”震后连降暴雨,污水倒灌地面,两人蹲在道路两边刷牙,仿佛隔河相望。老鼠倒是一只都没有,看来地震前就搬走了,专家没预测到,老鼠预测到了。
她觉得自己压根就不应该在这个鸟地方,但估计有几百万人跟她想的一样。而此刻,不知有多少人还埋在废墟下呢!一想到这个,顿时膝跳反射一样弹了起来,这样青天白日地躺着,真有种已经横尸街头的感觉,不吉利。想起段心灵鸡汤:如果人生是个梦,我们要有滋有味做这个梦,不要失去梦的情致和乐趣。如果人生是出悲剧,我们也要有声有色的演这出悲剧,以免失去悲剧的壮丽与快慰??
嗯,鸡汤真是安慰人的好东西,她决定去买只老母鸡回家煲汤大吃一顿,再喝点五十二度的烈酒,振作一下,感谢老天不杀之恩,好好活下去。不这样似乎也没别的法子。
回屋住的人很少,周遭一片漆黑,零星几盏高楼的灯亮得瘆人,像迷失于太空的救生舱,舱里只有一名幸存者。砚台拿着把小榔头,敲敲打打确定承重墙是哪一面,没事就靠墙蹲着,在脑海里设计各种逃生路线。路线各个节点都有救命的物事,冲出去的瞬间,左手拿啥右手拿啥都经过反复演习。
万一逃不出来,也有逃不出去的打算。将压缩饼干,矿泉水,手电筒等收拢一起做了个救生包,住在22 楼,地震来了很难逃出去,往楼顶跑也不靠谱,万一这栋楼拦腰折断,又没有降落伞,按最新防震指南指示,一旦地震,衣柜和床之间会形成一个三角生存空间(注:这种躲避方式后来又被美国地震专家论证不可靠),砚台将救生包郑重托付于此。想想,又补充些牛肉干进去,万一困久了,能补充体力。有了牛肉干岂能无酒,又塞了瓶好酒进去——可能是此生最后一瓶酒,对自己好点,总是没错的。被困时,喝点酒,放松下情绪,不致太快崩溃。还放了包烟,如果救援队赶到,可以递颗烟以示感谢,也显得镇定……
一个人得多无聊才会将这些事干得头头是道呢?救生包越撑越大,仿佛生命所系,失眠的夜晚望着救生包,目光灼灼如火。等待余震的心情,就像初恋少女等待情人,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每天睡觉都穿得很正式,心头还暗自盘算:鞋子脱不脱勒?邻居说她闺密地震时正在睡觉,衣衫不整齐拒绝逃生,遭埋了。结果呢,挖出来还是很不体面。多漂亮的女孩儿,尸身摆在废墟里连件遮体的衣衫都没有,一只旺旺纸板箱搭脑壳上——这种场景顿觉人生如灰!
传说中的七级余震像悬于头顶的利剑,斩断了时间的河流,一切都被按下了暂停键。在毁灭与重生的间隙,做什么,想什么,都是临时起意,又草草收场,焦虑难耐,有种生命轰隆的急迫感,忽然渴望在什么突发事件中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摆脱这种搁浅的生活。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http://blog.sina.com.cn/sandanji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或者说,是一股狂野的洪流!它拒绝一切矫揉造作的辞藻堆砌,直接用最朴素、最有力的词汇构建起一个坚固的世界观。读起来有一种原始的冲击力,仿佛直接听到了作者在耳边讲述那些古老的故事。结构上,它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时间线索时不时地跳跃,但奇怪的是,这种跳跃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强了悬念和宿命感,让人不断地回溯和重组脑海中的碎片信息,去拼凑出完整的历史图景。这种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构建叙事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和智力投入度。书中的象征意义也值得反复推敲,那些反复出现的物件,比如一把生锈的工具,或是一块独特的岩石,都承载着超越其实物本身的重量,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符号学的运用。总之,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品的书,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种题材抱着一丝谨慎的态度,担心会陷入对苦难的过度渲染,但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展示了生活的艰辛,更着力于挖掘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韧性。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最平凡无奇的日常琐事,赋予史诗般的重量感。举个例子,书中描写一次简单的物资分配场景,那种微妙的权力平衡、眼神的交锋、以及背后隐藏的恐惧与希望,被描绘得比任何宏大战争场面都更具张力。叙事视角的使用非常巧妙,时而宏大叙事,时而切换到某个小人物的内心独白,这种切换让整个故事的维度瞬间拉开,立体感十足。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希望”这个主题的处理,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用汗水、牺牲甚至流血才能换取的微小火花,这种写实主义的手法,让最终读到那个积极的结局时,产生的感动是如此的真挚和强烈,让人由衷地为角色们感到欣慰。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那种扑面而来的原始生命力,简直能透过纸页感受到作者笔下世界的粗粝和真实。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细节的描摹,那些干涸的土地、被风沙侵蚀的石块,乃至空气中弥漫的那种特有的干燥气息,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进去之后,感觉自己仿佛就是那个在广袤荒野中挣扎求存的角色,那种与自然抗争的紧张感,让人手心直冒汗。故事情节的推进并非那种一帆风顺的叙事套路,而是充满了各种意想不到的转折和道德困境,每一个选择都显得沉重而艰难,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人物之间的对话火花四射,充满了地域特色和底层智慧,那些看似粗俗的俚语背后,往往蕴含着比书本知识更扎实的生存哲学。这本书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急促如暴风雨前的凝重,时而缓慢得如同沙漠中日头西斜的慵懒,引导着读者的情绪波动,让人欲罢不能,一口气读完后,心里留下的余韵久久不散,是那种需要时间慢慢消化、回味其力量的佳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开篇稍微有些沉闷,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去适应那种缓慢的、近乎纪录片式的铺陈。但只要熬过了最初的几十页,一旦情节的齿轮开始咬合,那种强大的惯性就会将你彻底卷入。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如何处理“集体记忆”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关系。故事通过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史,影射了时代变迁对底层人民生活带来的不可逆转的冲击。家族成员间的矛盾、继承的压力、以及对旧有传统的坚守与反叛,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对社会结构的剖析非常犀利,他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人物的悲剧性选择,不动声色地揭示了体制的局限和人性的弱点。这本书的配图(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书里偶尔出现的几张手绘草图)与文字的结合也非常到位,那种粗粝的线条感,完美地呼应了文字所营造的苍凉氛围,整体的装帧设计也充满了复古的质感,让人爱不释手。
评分这部作品的震撼力是来自于其对“边缘”群体的关注与描绘,它将聚光灯打在了那些通常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角落。阅读过程中,我频繁地被作者对细节的敏感所打动——一个孩子眼中闪烁的光芒,一次不经意的善举,或者一个突如其来的噩梦,都仿佛被精心地记录下来,并赋予了极高的文学价值。它不是那种轻松阅读的小说,它需要你投入情感,甚至需要你准备好去面对一些令人不安的真相。角色的塑造是多层次的,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存逻辑下挣扎前行,他们的灰色地带正是这部作品最引人入胜的地方。这本书在探讨“身份认同”这一主题时也显得尤为深刻,在不断流离失所和环境剧变中,‘家’和‘根’的意义被不断地重新定义和审视,这种对存在本质的追问,是它超越一般类型小说,达到文学高峰的关键所在。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深深的共鸣,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中那些未曾言说的挣扎和坚韧。
评分纸质太差,贵了点,整体感觉不好
评分最喜欢,砚台的游记了!!!
评分第一次在网上买书,很好很放心
评分在工作之余把这本书看完,不错,挺好的
评分很好,值得 一买很好,值得 一买
评分第一次在网上买书,很好很放心
评分比较喜欢张小砚的书,虽然就写过两本,,但都买了,之前是在当当买,,现在发现京东的比当当便宜。。
评分没有第一本书的包装好
评分这样够十个字了吧啊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