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以王弼通行本为底本,大量吸收了前人研究成果,并根据作者个人多年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篇首“老子哲学系统的形成和开展”对老子哲学作了全面的介绍,显出作者的学术功力。“注释、今译与引述”构成本书的核心部分,以《老子》原有篇章为顺序,每章先引原文,再加注释,而后是今译,很后是引述。注释通俗易懂,今译文字优美,注释、引述学术容量大,因而,他既便于初学者,又可作为有志于老庄学说深入研究的指南。 陈鼓应 注译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历任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台湾地区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画像》等。从内容呈现的严谨性来看,这本书无疑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标准。我注意到它在处理一些核心概念的辨析时,表现出了极大的审慎和学者的风范。它清晰地展示了不同解读流派之间的细微差别,而不是简单地采信一家之言。这种多维度的呈现方式,使得读者在接受译文的同时,也能培养起批判性思维,不会盲目地接受任何一种既定的解释。这种“授人以渔”的编纂理念,比单纯提供标准答案更有价值。它鼓励我们去思考,去质疑,去在文本的深处挖掘出属于自己的理解。对于追求思想深度和学术信赖度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的态度是选择一本好书的首要标准。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整体思路和结构安排非常赞赏。它不像某些版本那样,只是简单地将原文和译文并列,而是通过精妙的编排,构建了一个富有逻辑性的阅读体验。译文部分的处理尤为出色,它并非那种生硬的逐字翻译,而是真正做到了“信、达、雅”的平衡,让那些深奥的概念在现代汉语的语境下焕发出新的光彩。更重要的是,它在关键节点上的注释和导读,简直是点睛之笔,它没有过多地打扰阅读的主线,却能在读者需要时,像一位博学的向导一样,适时地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思想脉络的梳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古籍的门槛,让初学者也能感受到古老智慧的魅力,而资深读者也能从中发现新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上就觉得分量十足,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纸张的质感很好,那种微微泛黄的色调,读起来特别舒服,丝毫没有廉价感。而且,它的开本设计得很合理,既方便手持阅读,又不失整体的舒展性。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的大小和行距的把握,都做到了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订工艺看起来也非常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让人相信它能够经久耐用。对于一个把书当作重要伙伴的人来说,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和高品质的制作,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我更愿意沉下心来,与文字进行深入的对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的敬畏之心。
评分说实话,我过去尝试过好几本相关的解读本,但常常因为晦涩难懂或者翻译过于“学院派”而放弃。这本书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易近人,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一思想体系的人,也能迅速找到切入点。它没有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种近乎对话的姿态,邀请读者一同探索。尤其是那些对特定篇章的释义,它似乎能够精准地把握住古人创作时的心境,把那些看似矛盾或循环往复的论述,解释得条理清晰,富有说服力。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有“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这种阅读体验是极为畅快和令人满足的。它成功地架起了古代智慧与现代心智之间的桥梁。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带来的那种宁静的力量。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如此经典之作,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救赎。这本书的文字仿佛有一种魔力,能将外界的喧嚣暂时隔绝开来。每一次翻开它,都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排毒”。它不急于灌输观点,而是徐徐道来,引导人们关注内在的和谐与平衡。我在阅读过程中,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绪变得平和了许多,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开阔。它不仅仅是一本解读古籍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安顿心灵的哲学指南。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快餐式阅读都无法比拟的,也是我最珍视它的地方。
评分寄回家去了。回去之后再看
评分书是很好。可是封底为什么要贴白胶布,丑死!还有书角,无力吐槽!
评分台湾教授写的,几经修改,佩服佩服精雕细琢
评分不错的,好好学习,值得收藏!
评分书很好,正版的放心?
评分物流很快,东西很好。
评分白岩松在白说里推荐的陈鼓应老先生翻译的版本很好,所以买来拜读一下。
评分可以。。。。。。。。。。。
评分不错!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