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看,这个世界 [A Writer’s People]

奈保尔:看,这个世界 [A Writer’s Peopl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V.S.奈保尔 著,孙仲旭 译
图书标签:
  • 奈保尔
  • 文学
  • 传记
  • 文化
  • 印度
  • 英国
  • 殖民地
  • 旅行文学
  • 作家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ISBN:97875442707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65313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 Writer’s Peopl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观察与感受世界的方式
  ★ 世界常常简单到不足以撑起一个故事,又常常复杂到难以用百科全书说出一点皮毛。
  ★ 世界前进得如此之少,就像开始时一样,依然需要用言辞来掩盖事实。
  ★ 我这一辈子,时时不得不考虑各种观察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内容简介

  《看,这个世界》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观察和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
  “我已经说过,我很早就意识到存在着不同的观察方式,因为我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大都市。严格说来,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我找不到一个过去,一个我可以进入和考虑的过去,这种缺失让我感到痛心。”
  “我知道自己父母的情况,但是再往前就不清楚了。我家祖上的事含混模糊。父亲还是个婴儿时,我爷爷就去世了。传给我的家史仅此而已。现在我们追忆的只是一个家族传说,有些内容夸张浪漫,或者完全是编造的,因此不能信以为真。”

作者简介

  V.S.奈保尔(V.S.Naipaul),英国当代作家,文化巨匠。1932年生于特立尼达岛上一个印度移民家庭,1950年进入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毕业后迁居伦敦。50年代开始写作,作品以小说、游记、文论为主,主要有《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尔街》、《自由国度》、《河湾》与“印度三部曲”等。作品在全球享有盛誉,半个世纪里,将里斯奖、毛姆奖、史密斯奖、布克奖、第一届大卫·柯恩文学奖等收入囊中。1990年,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2001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精彩书评

  ★V.S.奈保尔将深具洞察力的叙述和不受世俗侵蚀的探索融为一体,迫使我们去发现被压抑历史的真实存在。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

目录

一 芽中有虫
二 一种英国式看问题方式
三 视而不见:印度方式
四 迥然有异
五 再说印度:圣雄及以后

前言/序言


奈保尔:一个世界的回响 文学评论家克劳德·维德内曾言:“伟大的作家,他们的作品并非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勘探,是对我们所处世界的持续追问。” 瓦·迪·奈保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无疑是当今文坛上最能代表这一评价的作家之一。他的名字本身,就如同一个坐标,指向了全球化时代下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殖民历史的遗留创伤,以及文化交融的微妙张力。 奈保尔的作品,如同他本人的人生轨迹一样,跨越了地理与文化的界限。出生于千里达,一个在加勒比海上的多元文化熔炉,奈保尔的童年浸润着印度移民的传统、非洲奴隶的记忆、以及英国殖民统治留下的印记。这种复杂的出身,为他日后观察和书写世界奠定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他笔下的世界,不是单一的、扁平的,而是由无数个碎片组成的、充满矛盾与变迁的整体。 他的早期作品,如《米格尔街》和《塞拉斯·拉普》等,便开始展现出一种对边缘人物命运的关怀,以及对社会底层生活细致入微的描绘。他笔下的角色,常常是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遗忘、被边缘化的小人物,他们挣扎求生,在现实的夹缝中寻找意义。然而,奈保尔的描写并非是廉价的同情,而是一种冷峻的观察,一种不加掩饰的现实主义,揭示出人性的复杂与世界的残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奈保尔的视野逐渐从加勒比海扩展到更广阔的世界。他开始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游历印度、非洲、南美以及欧洲等地,将他的观察和思考融入到更为宏大的叙事之中。这些旅行并非简单的观光,而是他深入体验和理解不同文化、不同社会肌理的途径。在《幽黯国度》中,他以一名记者的身份,走进了刚果的混乱与失序,展现了后殖民时代非洲大陆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印度:一个受伤的文明》中,他则以一种近乎审视的目光,回望了他的祖先的故土,探讨了印度复杂的宗教、种族和政治格局,以及其文明的独特演变。 奈保尔作品的核心,始终围绕着“身份”这一主题。在全球化浪潮席卷之下,传统的文化根基日益动摇,个体在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织中,常常感到迷失和疏离。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在加勒比海岛上寻找归属感的印度后裔,还是在英国社会中努力融入却又难以摆脱异乡人身份的移民,亦或是那些在历史变迁中失去故土的流散者,都在不断地追问:“我是谁?我属于哪里?” 这种对身份的追寻,在奈保尔看来,是一种永恒的、痛苦的探索。 他对于历史的关注,也同样深刻。殖民主义的阴影,是奈保尔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他深刻地揭示了殖民统治对被殖民者造成的心理创伤,以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复杂而扭曲的关系。他认为,历史并非是静止的过去,而是以各种隐秘的方式,持续地影响着当下。他的作品,常常是对历史的回溯,是对那些被刻意遗忘或歪曲的叙事的揭露。 奈保尔的文风,以其冷峻、精确、不带丝毫矫饰而著称。他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却能构建出极其丰富和深刻的意象。他的叙事,常常带着一种疏离感,不轻易抒发个人情感,而是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字里行间的重量。他笔下的描写,充满了细节,无论是对异域风土人情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都显得真实而富有力量。他似乎总是在用一种冷静的、甚至有些残酷的视角,来审视人类的弱点、社会的弊端,以及存在的虚无。 他对待写作的态度,堪称严谨。据说,他为了捕捉到一个场景,或者提炼出一个观点,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去思考、去修改。这种对文字的敬畏,对真相的执着,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不朽的生命力。他并不迎合读者,不追求通俗易懂,而是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挑战读者的认知,引发读者对世界和人生的反思。 “看,这个世界”——这是一种观察,一种洞察,一种不回避现实的勇气。奈保尔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宝贵的窗口,让我们能够以一种更为宏大、更为深入的视角,去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复杂而充满变动的世界。他让我们看到,在表面的平静之下,隐藏着怎样的暗流;在光鲜亮丽的都市之外,存在着怎样的边缘;在历史的烟云之中,沉淀着怎样的伤痛。 阅读奈保尔,是一次不轻松的旅程,它需要读者付出耐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素养,但它更是充满收获的旅程。他将带领我们,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在那些被遮蔽的角落,看到那些真实而触动人心的景象。他会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所处的时代,所处的文化,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他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世界的复杂,也映照出我们内心的深邃。 奈保尔的写作,是对人类境遇的持续探索,是对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命运的深刻关怀。他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卓越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关于身份、关于历史、关于文明交融的壮丽画卷。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我们理解世界、理解自身的一盏明灯。他告诉我们,认识世界,需要勇气,需要深度,更需要一种永不停止的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对奈保尔的兴趣,更多地来源于他作品中那种极具穿透力的洞察力,以及他毫不留情的批判精神。他对待历史和现实的态度,总是那么坦诚,甚至有些残酷,但正是这种不回避,才让他的文字显得如此真实和有力量。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像是在打开一扇窗,看到这位伟大的作家在文字之外的真实面貌。我设想,在《A Writer's People》这个主题下,可能会触及到他与故乡特立尼达的联系,与印度血脉的羁绊,以及他在英国、非洲、加勒比海等地游历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认知。一个作家的“人”,不仅仅是他笔下的人物,更是他自身经历、情感和思想的汇集。所以,这本书很可能不仅仅是关于他的创作,更是关于他如何成为一个“奈保尔”,他的生命轨迹如何塑造了他的写作,他的“人”又是如何观察和理解他所处的“世界”。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他那些不为人知的侧面,那些构成他独特精神世界的养分,那些让他能够写出如此深刻作品的源泉。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奈保尔:看,这个世界》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刻闪过了他那些经典作品的片段。那些关于身份的迷失,关于文明的碰撞,关于历史的沉重,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内心最柔软也最坚硬的部分。这次这本书,似乎更加聚焦于“人”,聚焦于“看”这个动作本身,这让我非常着迷。我猜测,书中或许会收录一些他对于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观察和思考,那些不是通过虚构故事,而是通过他真实的行走和体验得来的感悟。要知道,奈保尔一生都在旅行,都在观察,他就像一个孜孜不倦的探险家,用笔触记录下他所到之处的人情世态。而“看”,在他那里,从来不是简单地用眼睛去扫视,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理解,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探求。这本书,会不会就是他“看”这个世界的集大成者?会不会有他对于自己创作初衷的回顾,对于自己思想演变的梳理?我充满了好奇,想要知道,在成为那个“奈保尔”之前,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又是如何开始“看”这个世界的。

评分

刚拿到这本《奈保尔:看,这个世界》的实体书,还没来得及细读,光是翻开封面,看到那个熟悉又充满故事感的封面照片,就已经涌起一股莫名的期待。奈保尔,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关于流亡、身份认同、以及对殖民历史和后殖民社会深刻洞察的意义。我一直觉得,他的作品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而冷峻地剖析着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肌理。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特别是“看,这个世界”这个副标题,我的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旅行者,一位观察者,用他那独到的视角,捕捉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希望。我尤其好奇,在《A Writer's People》这个原名之下,这本书又会以何种方式呈现奈保尔作为“一个人”的视角,他的成长经历,他的阅读体验,他的创作心得,是否会如同他的小说一样,充满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引人深思。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很精美,纸质温润,字体清晰,很适合捧在手里,慢慢品味。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在奈保尔的世界里,去感受他笔下的那些“人”,以及他如何“看”这个世界。

评分

《奈保尔:看,这个世界》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他作品中那种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以及他对于历史真相毫不妥协的追寻。我一直认为,奈保尔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敢于用最诚实的笔触去描绘那些不那么光鲜亮丽的现实,去揭示文明冲突背后的隐痛,去探讨身份认同的复杂性。而“看,这个世界”以及“A Writer’s People”这样的副标题,似乎更加强调了他作为一个观察者的角色,以及他笔下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我很好奇,在这本书里,他是否会回顾自己漫长而深刻的写作生涯,是否会分享那些塑造了他思想和创作的关键性经历。他笔下的人物,那些在历史洪流中挣扎、迷失、又试图寻找出路的人们,他们身上是否也映射着他自己某种程度的投射?这本书,我感觉会是一次深入到他灵魂深处的探寻,一次关于他如何用“看”去理解世界,又如何用“人”去构建文学的剖析。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奈保尔:看,这个世界》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场与智者的对话,一场关于人生、关于历史、关于文明的深度交流。奈保尔的文字,总是带着一种沉静而锐利的思考,他从来不屑于迎合,也从不回避尖锐的问题。这次,以“看”和“人”为核心,我预感这本书会展现出他更加个人化、也更加普世的一面。或许,他会回顾那些对他影响至深的经历,那些让他开始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的时刻。那些关于流亡的痛苦,关于身份的挣扎,关于在不同文化中寻找归属的漫长旅程,都将是构成他“人”的基石。而他如何“看”这个世界,又如何通过他的作品将这份“看”传递给读者,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主题。我期待着,这本书能让我更深入地理解奈保尔这个作家,以及他那颗不断求索、永不疲倦的心。

评分

内容很好,还没有看完,纸质也很好

评分

偷懒了,书还没看呢。

评分

为此,在《看,这个世界》一书里,奈保尔写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观察和感受世界的方式:“我很早就意识到存在着不同的观察方式,因为我是从很远的地方来到大都市的。严格说来,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我找不到一个过去,一个我可以进入和考虑的过去,这种缺失让我感到痛心……我有过很多次旅行,我无法假装作为作家,我只了解一个地方。我曾经面对过压力,要去那样假装,但是在我看来,那是种虚假的世界观。”

评分

她诱骗他。他心里清楚。当他想要自由时,他更加矛盾。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一个疏离、冷漠、充满诱惑力的女人。一个放浪形骸的聪明男人。他是她渴望的一切,也代表了她厌恶的一切。他威胁她的自由,她则威胁他的身份。他们猝不及防地相爱,又不可避免地相互背叛。

评分

内容很好,还没有看完,纸质也很好

评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最绝望的爱情寓言。

评分

1491年,法王查理八世通过与布列坦尼女公爵结婚而吞并了布列坦尼公国。亨利七世经议会批准,在西班牙王国未履行和约的情况下独自带兵渡过海峡,包围了法国的布洛涅城。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的法王不想与英王开战,精明的亨利七世也因国内尚存觊觎王位者而无心恋战,两个国王立即达成“埃塔普尔条约”。根据条约,英国终止了对法国王位和领土的要求,保证彼此不支持对方的敌人,允许两王国臣民平等通商,法王替英王偿付对布列坦尼的债务,并在未来15年中每年付给亨利七世5000英镑的年金。这样,亨利七世像爱德华四世一样,选择了有利可图的和平而不是破坏性的战争。当然,亨利这样做的一个原因是15世纪末西欧的国际政治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统一的法兰西在人口数量和财富占有方面都是英格兰的三倍。埃塔普尔条约签订后,亨利七世很快在1502年又与苏格兰签订永久和平条约,并在第二年把长女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四世。这样,亨利七世提高了都铎王朝在欧洲强国中的威望,制约了苏格兰与法国的传统联盟关系。此后,他还通过与西班牙、尼德兰、丹麦和佛罗伦萨订立商约而促进了英格兰的对外贸易。亨利七世清楚地知道,14-15世纪王权的衰落并不是君主制度术身的问题,而是缺乏强大的国王,以及君主们在财政问题上对议会的依赖性。所以,从一开始,亨利就努力使国王管理议会而不是议会管理国王当然,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议会的成分和职能,他能做到的只是尽可能地增加王室的财政收入。首先,靠继承权亨利七世获得了兰开斯特公爵、约克公爵和里士满伯爵的领地。结果,仅王室领地的年收入就从10000英镑上升到40000英镑;其次,都铎王朝初期海外贸易扩大,也使国王终身1491年,法王查理八世通过与布列坦尼女公爵结婚而吞并了布列坦尼公国。亨利七世经议会批准,在西班牙王国未履行和约的情况下独自带兵渡过海峡,包围了法国的布洛涅城。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的法王不想与英王开战,精明的亨利七世也因国内尚存觊觎王位者而无心恋战,两个国王立即达成“埃塔普尔条约”。根据条约,英国终止了对法国王位和领土的要求,保证彼此不支持对方的敌人,允许两王国臣民平等通商,法王替英王偿付对布列坦尼的债务,并在未来15年中每年付给亨利七世5000英镑的年金。这样,亨利七世像爱德华四世一样,选择了有利可图的和平而不是破坏性的战争。当然,亨利这样做的一个原因是15世纪末西欧的国际政治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统一的法兰西在人口数量和财富占有方面都是英格兰的三倍。埃塔普尔条约签订后,亨利七世很快在1502年又与苏格兰签订永久和平条约,并在第二年把长女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四世。这样,亨利七世提高了都铎王朝在欧洲强国中的威望,制约了苏格兰与法国的传统联盟关系。此后,他还通过与西班牙、尼德兰、丹麦和佛罗伦萨订立商约而促进了英格兰的对外贸易。亨利七世清楚地知道,14-15世纪王权的衰落并不是君主制度术身的问题,而是缺乏强大的国王,以及君主们在财政问题上对议会的依赖性。所以,从一开始,亨利就努力使国王管理议会而不是议会管理国王当然,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议会的成分和职能,他能做到的只是尽可能地增加王室的财政收入。首先,靠继承权亨利七世获得了兰开斯特公爵、约克公爵和里士满伯爵的领地。结果,仅王室领地的年收入就从10000英镑上升到40000英镑;其次,都铎王朝初期海外贸易扩大,也使国王终身1491年,法王查理八世通过与布列坦尼女公爵结婚而吞并了布列坦尼公国。亨利七世经议会批准,在西班牙王国未履行和约的情况下独自带兵渡过海峡,包围了法国的布洛涅城。刚刚完成统一大业的法王不想与英王开战,精明的亨利七世也因国内尚存觊觎王位者而无心恋战,两个国王立即达成“埃塔普尔条约”。根据条约,英国终止了对法国王位和领土的要求,保证彼此不支持对方的敌人,允许两王国臣民平等通商,法王替英王偿付对布列坦尼的债务,并在未来15年中每年付给亨利七世5000英镑的年金。这样,亨利七世像爱德华四世一样,选择了有利可图的和平而不是破坏性的战争。当然,亨利这样做的一个原因是15世纪末西欧的国际政治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统一的法兰西在人口数量和财富占有方面都是英格兰的三倍。埃塔普尔条约签订后,亨利七世很快在1502年又与苏格兰签订永久和平条约,并在第二年把长女玛格丽特嫁给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四世。这样,亨利七世提高了都铎王朝在欧洲强国中的威望,制约了苏格兰与法国的传统联盟关系。此后,他还通过与西班牙、尼德兰、丹麦和佛罗伦萨订立商约而促进了英格兰的对外贸易。亨利七世清楚地知道,14-15世纪王权的衰落并不是君主制度术身的问题,而是缺乏强大的国王,以及君主们在财政问题上对议会的依赖性。所以,从一开始,亨利就努力使国王管理议会而不是议会管理国王当然,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议会的成分和职能,他能做到的只是尽可能地增加王室的财政收入。首先,靠继承权亨利七世获得了兰开斯特公爵、约克公爵和里士满伯爵的领地。结果,仅王室领地的年收入。

评分

还不错,赞一个111111111111111

评分

删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