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故事

硒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尹雪斌 著
图书标签:
  • 半导体
  • 材料科学
  • 化学
  • 纳米技术
  • 科技
  • 科普
  • 工业应用
  • 新能源
  • 未来科技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1879
商品编码:1146693084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0-24
页数:72
字数:100

具体描述



本店POD版图书均在书名下有明显红字标注,POD图书属于按需定制,您下单购买后我们才开始印刷,故不可取消订单。 我们一般会在您下单后的4-7个工作日内完成发货,请谨慎下单!商品无质量问题不支持退货,定价和装帧可能会与原书不同,请以实物为准!详情请咨询客服 购买电子版图书请与客服直接联系,或搜索科学出版社电子商务平台购买
硒故事
定价 29.0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版次 1
出版时间 2016年10月
开本 16
作者 尹雪斌
装帧 平装
页数 72
字数 100
ISBN编码 9787030491879


内容介绍
硒知识是一片浩瀚海洋,它有着近两百年的积淀,数以万计的科学家们都做出了点滴贡献。但是人们对它的了解还是很少的。多数人觉得太深奥,看不懂,也不愿意看。为了传播硒与健康的科学知识,笔者在担任国际硒会议组委会主席和负责国际硒研究学会秘书处工作期间,注意从国际、国内有关研究报道中搜集了系列鲜活的素材,在这里以30则硒故事的方式刊发,力求形象、有趣,让人们想看、能理解。在此,我们希望传递的理念有两点:一、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过多摄入和缺乏都对健康不利,硒补充要依据科学建议,选择合格产品,如果能够通过食物科学定量补充,则更好;硒的健康作用有多个方面,但主要还是应该侧重在矿物质自身的营养方面,同时,硒对

目录
目录

著者的话
《硒故事》之一1
硒有用:希特勒的“意外贡献”1
《硒故事》之二3
硒为何被称为“月亮女神”?3
《硒故事》之三5
克山病:每日硒摄入量低于17微克的后果5
《硒故事》之四7
每日摄入超过3000微克硒:曾经的硒中毒7
《硒故事》之五9
硒,为什么总和心脏有关?9
《硒故事》之六11
硒与长寿故事多11
《硒故事》之七13
硒,让自身免疫力强起来13
《硒故事》之八15
硒能拮抗哪些重金属?15
《硒故事》之九17
精力缘何因硒而好?17
《硒故事》之十19
硒,男性前列腺患者的福音19
《硒故事》之十一21
硒不能“包治百病”21
《硒故事》之十二23
硒是如何抗氧化的?23
《硒故事》之十三25
硒何以被称为“原子弹”?25
《硒故事》之十四27
每天硒摄入量zui好在60~250微克(一)27
《硒故事》之十五29
每天硒摄入量zui好在60~250微克(二)29
《硒故事》之十六31
每天硒摄入量zui好在60~250微克(三)31
《硒故事》之十七33
知道硒,是一种生活态度33
《硒故事》之十八35
国人缺硒否?35
《硒故事》之十九37
缺硒国家有哪些?37
《硒故事》之二十39
硒的万千形态(一)39
《硒故事》之二十一41
硒的万千形态(二)41
《硒故事》之二十二43
自然含硒的明星食品有哪些?(一)43
《硒故事》之二十三45
自然含硒的明星食品有哪些?(二)45
《硒故事》之二十四47
硒食用方法:定量多次效果佳47
《硒故事》之二十五49
国际硒研究学会:硒科学之家49
《硒故事》之二十六51
那些为硒科学做出贡献的人们51
《硒故事》之二十七5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硒研究创新中心和人才摇篮53
《硒故事》之二十八55
功能农业:让“隐性饥饿”不再55
《硒故事》之二十九57
硒的作用争议:硒与癌症关系迷思57
《硒故事》之三十59
“硒”望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59
后记61

在线试读
《硒故事》之一
硒有用:希特勒的“意外贡献”
虽然今天很多人都知道硒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科学家们只知道硒是一种有毒性的元素。发现硒对健康有益,还是希特勒的意外贡献呢!
在20世纪3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由于战争导致食物缺乏,特别是蔬菜缺乏,许多出征海外的德军士兵患上“肝坏死”。希特勒邀请了很多科学家研究寻找防治“肝坏死”的办法。当时,有一位科学家叫施瓦茨,他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含硫氨基酸(因素1)和维生素E(因素2)可以保护肝脏,还有一种效果更好的因素(因素3),但不清楚它的具体成分是什么。在施瓦茨鉴定因素3的过程中,实验室里散发出类似大蒜的刺激气味,一位同事提醒他这种气味很像吃了高硒饲料的牛呼出的气味,建议他测定因素3中是否含有硒。果然,经测定,因素3是含硒物,施瓦茨由此建立了缺硒可导致肝坏死的概念。
这是人类第*次发现硒是营养性肝坏死的重要保护因子,从此拉开了研究硒与人体健康的序幕。施瓦茨也因此被载入史册,永垂不朽。国际上为了纪念施瓦茨,特别设立了一个科学奖项——“施瓦茨奖”,以奖励那些在硒研究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们。由于上述研究成果刊发出来时已经是1957年,因此,人们对于希特勒的“意外贡献”就很少提及了。
《硒故事》之二
硒为何被称为“月亮女神”?
在很多场合,硒被称为“月亮女神”。为什么硒会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呢?这要从硒的发现和命名说起。
1817年,勤奋的瑞典化学家贝采里乌斯(Berzelius)在自家经营的硫酸工厂铅室底部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红色粉状物质,该物质除去已知的硫黄后,用吹管加热,会散发出一种蔬菜腐烂的味道。zui初他误认为这种物质是碲,但是,后来他不断地对这种物质进行实验、分析,确定这是一种新元素。由于它的性质非常类似碲元素,是碲的姊妹元素,而碲的名称是“tellurium”,含义是地球,因此,贝采里乌斯给硒取名“月亮”,“月亮”在希腊文中叫“Selene”(赛勒涅),意为“满月女神”。
正是一个科学家的艺术情怀,为今人展开了很多想象的空间,因此,“月亮女神”称呼由此传开。
瑞典政府为了纪念贝采里乌斯发现硒200周年,将于2017年在瑞典召开第五届国际硒会议及系列纪念活动,国际硒研究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共同主办单位将会参与这一国际盛事。
《硒故事》之三
克山病:每日硒摄入量低于17微克的后果
1935年,黑龙江克山县的农村爆发过一种疾病,患病的人不仅萎靡不振,而且心脏会变大,甚至口吐黄水,zui后不幸去世。该病对儿童和孕妇影响很大。这种怪病使当地村民非常紧张,但由于当时医疗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问题一直未获解决,连病因也未异清楚,所以,人们就以该疾病zui初爆发的地点将其命名为“克山病”。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又先后多次派出医疗组对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人员提出过很多理论,但一直没找到根治“克山病”的良方。
直到1965年,西安医学院的研究组给陕西病区的病人服用亚硒酸钠片和维生素E片,发现有明显的防治效果。1969~1972年,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克山病”防治小分队在黑龙江病区单独使用亚硒酸钠片进行治疗,进一步分析发现:“克山病”病区普遍缺硒,居民日硒摄入量平均在17微克以下,头发硒含量低于0.12毫克/千克,血液硒含量低于20微克/升(相当于温汤镇居民的1/5)。正是这一发现,明确了硒与“克山病”的关系,解决了困扰病区居民近40年的难题。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的“克山病”防治小分队也因这项研究荣获了国际“施瓦茨奖”,以表彰他们为人类健康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现在,科学家们除了给急性“克山病”病人服用硒片外,更提倡病区居民通过食用富硒食品来预防“克山病”。
《硒故事》是一本关于人类与未知文明在宇宙尺度下的一次深刻对话的书籍。它并非一部科幻小说,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更不是一本技术手册。它是一次思想的实验,一场关于生命本质、宇宙规律以及人类自身位置的追问。 本书的起点,并非来自遥远的星系,而是源于我们对生命最基本物质的探索——硒。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视的微量元素,在《硒故事》中被赋予了非凡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地球生命链条上的一环,而是成为了一个连接不同生命形态、跨越时空界限的“密钥”。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从地质学的角度,追溯硒在地球形成初期的神秘分布,探讨它如何参与了生命的萌芽。从古老的微生物,到复杂多样的动植物,硒的痕迹无处不在,它如同一个沉默的建造者,默默地塑造着地球生物圈的独特肌理。 然而,《硒故事》的视野并未止步于地球。通过对宇宙中已知元素分布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硒,这个在地球上如此重要的元素,是否在宇宙的其他角落,也孕育了类似的生命奇迹?这并非基于猜测,而是源于对宇宙化学成分和生命形成理论的严谨推演。书中引用了大量天体物理学、行星科学以及生物化学的前沿研究,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遨游在星际尘埃之间,观察类地行星的形成,感受恒星的诞生与衰亡,并在这些宏大的宇宙图景中,寻找硒元素可能存在的“足迹”。 书中最为引人入胜的部分,是对“宇宙硒观”的构建。这是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它认为硒元素的特殊化学性质,使其成为宇宙生命演化中一个极具潜力的“通用元素”。作者通过类比和推演,描绘了在不同宇宙环境下,硒可能扮演的多种角色:它可以是能量转换的催化剂,可以是信息传递的载体,甚至可以是意识形态形成的基石。这种“宇宙硒观”,挑战了我们对生命形态的狭隘认知,将生命的定义无限拓宽,不再局限于碳基生命,而是为我们开启了理解宇宙中其他可能生命形式的大门。 《硒故事》并非空谈理论。书中穿插了大量作者对现实世界中硒相关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例如,他对某些特殊地质区域的硒富集现象进行解读,并从中联想到可能存在的“生命信号”。他还深入探讨了硒在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现代农业和食品科学如何利用硒来改善人类福祉。这些具体的案例,让抽象的宇宙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也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与更广阔的宇宙之间,并非毫无关联。 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又不乏文学的诗意。作者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枯燥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意象。他笔下的宇宙,不是冰冷寂寥的黑暗,而是充满了生命的可能性,即使是渺小的硒原子,也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阅读《硒故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的朝圣,每一次翻页,都仿佛是在仰望星空,进行着一次关于生命终极意义的冥想。 《硒故事》的核心,是对“连接”的探讨。它连接了微观的原子与宏观的宇宙,连接了地球生命与潜在的外星文明,连接了科学的理性与哲学的感性。作者试图通过硒这个引子,揭示宇宙万物之间可能存在的深刻联系,以及生命在宇宙中的普遍性。他鼓励读者跳出地球中心的视角,以一种更广阔、更包容的姿态去理解生命,理解宇宙。 书中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因为生命和宇宙的奥秘,本就无法用简单的言语来概括。相反,《硒故事》更像是一个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充满好奇和想象的探索之旅。它不是告诉你“是什么”,而是引导你思考“是什么可能”,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寻找”。 在《硒故事》的字里行间,你不会找到关于外星人会是什么样子,或者他们是否会到访地球的直接描述。然而,你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存在感,一种暗示,即生命并非地球的专利,宇宙中可能充满了各种形式的生命,只是我们尚未能以正确的方式去理解它们。硒,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元素,成为了连接这种理解的桥梁。 本书的叙事结构并非线性。作者会在不同的章节中,从地质学、天文学、生物学、化学、乃至哲学等多个维度进行切换,但每一次切换,都围绕着硒这个核心元素展开。这种多角度的观察,如同从不同的望远镜观察同一个目标,最终形成一个更为立体、更为丰富的认识。 《硒故事》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的读物。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但更重要的是,它需要读者拥有一颗开放、好奇的心。它可能改变你对生命的看法,改变你对宇宙的认知,甚至改变你对自身存在价值的理解。 在阅读的最后,读者可能会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敬畏感。这种敬畏,并非源于对未知力量的恐惧,而是源于对宇宙深邃、生命顽强的深刻理解。硒,这个微不足道的元素,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宇宙级的宏大叙事。它成为了宇宙中最温柔的耳语,也是最宏大的宣言——生命,是宇宙中最璀璨的奇迹,而我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硒故事》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它教会我们如何用不同的“眼睛”去看待世界,去看待宇宙,去看待生命。它提醒我们,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关注脚下的土地,因为构成星辰与大地的,往往是同样的元素,它们在不同的尺度上,上演着同样精彩的故事。 这本书没有固定的读者群体。科学家可能会在其中找到新的研究思路,哲学家可能会在其中获得新的思考素材,而普通读者,则可能在其中找到一份对宇宙的全新敬畏,一份对生命的热爱,以及一份对自己渺小却又意义非凡存在的深刻体悟。 《硒故事》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激发的思考。它不是一本提供终极答案的书,而是一本引领你走向提问的书。它让你在阅读结束后,依然会不断地回味,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在内心深处,与宇宙进行着一场关于硒的、关于生命的、关于一切可能性的对话。它就像一颗种子,一旦种下,就会在你的思想中,生根发芽,开枝散叶,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宇宙的大门。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硒故事》,我的脑海里就像放了一场无声电影,那些画面和人物在眼前不断闪回,久久不能散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并没有把所有的东西都摆在你面前,而是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填补。这种感觉非常奇妙,就像是在和作者共同创作一样。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失去”的描写,没有那种歇斯底里的痛苦,更多的是一种平静的接受,以及在这种平静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力量。作者对细节的把握极其到位,他能用最简洁的文字,勾勒出最深刻的意境。我记得有一个场景,描绘的是一个老人在窗边默默地望着远方,没有对话,没有动作,但透过那扇窗,我仿佛看到了他一生的遗憾和希望。这种“以少胜多”的写法,是很多作者都难以企及的。而且,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很好,不急不缓,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每一个情节,去感受每一个人物的情感。读完之后,你会觉得心里有一种被安抚的感觉,但同时又被激发了思考。

评分

这本书,硒故事,拿到手的时候,我还真有点好奇。毕竟,名字听起来就挺特别的,不像那种常见的都市言情或者悬疑推理。翻开第一页,就被一种淡淡的、却又带着点儿疏离感的文字风格吸引住了。不是那种直白的叙事,而是更像是在描绘一幅画,一点一点地将你带入那个世界。故事的开端,并没有戏剧性的冲突,也没有突然的人物登场,只是静静地铺垫着,就好像春雨润物无声,一点一点渗透进来。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字里行间藏着很多心思,每一个场景的描写,每一个人物的细微动作,都仿佛蕴含着深意。比如,书中对于某个小镇的描绘,不是简单地介绍地理位置,而是通过对风的气息、光线的明暗、甚至空气中弥漫的味道,勾勒出一个有生命、有温度的具象空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某个角色的一个眼神,一个停顿,甚至是沉默,都能传递出复杂的情绪,这种“言外之意”的处理,非常考验读者的共情能力。读的时候,我经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试着去理解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某种哲学思考。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马给出结论的书,更像是一场需要慢慢品味、反复回味的旅程。

评分

天哪,我真的花了将近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在这本《硒故事》里,感觉像是坐上了一趟时光机,穿越了不同的时空,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人生片段。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太巧妙了,完全没有线性叙事的那种枯燥感,而是像一块块精美的马赛克,拼凑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图景。每个故事单元之间,乍一看似乎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当你继续读下去,就会发现它们之间隐隐约约存在着一条看不见的线索,可能是某种情感的共鸣,也可能是某种价值观的呼应。作者的笔触非常有力量,而且很具象,他能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勒出最生动鲜活的画面。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旧物件的章节,作者没有直接去描述物件本身,而是通过描绘人们与物件之间的互动,物件所承载的记忆,以及时间在物件上留下的痕迹,来讲述一个关于怀旧、关于时间流逝的深刻故事。这种叙事方式,给我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我仿佛能触摸到那些物件的冰凉,闻到它们身上淡淡的尘埃味。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刻意去营造紧张的氛围,但却能在不动声色中触动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你在阅读中不自觉地反思自己的人生。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以为《硒故事》会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领域的小众读物,毕竟“硒”这个字听起来就带点专业性。然而,当我真正翻开它,才发现我对它的理解完全错了。这本书的包容性太大了,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容器,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人生百态,有辛酸,有甜蜜,有迷茫,也有坚定。作者在叙事上非常克制,但他选择的角度却异常刁钻,常常能从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切入,然后层层剥开,展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广阔。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没有夸张的戏剧性,也没有廉价的煽情,而是那种真实到令人心疼的细腻。比如,书中有一个角色,在面对困境时,并没有选择大喊大叫或者激烈反抗,而是选择了默默地承受,然后在内心深处积蓄力量。这种内敛的力量,反而更加震撼人心。我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他能够捕捉到常人难以察觉的情感细微之处,并将其精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看故事,更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它让我更加理解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评分

我必须承认,《硒故事》这本书给了我完全意想不到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一读就让你上瘾、情节跌宕起伏的书,而更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需要你慢慢品味,才能感受到它醇厚的香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不华丽,却充满了力量,每一句话都仿佛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字字珠玑。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说教或者教育读者,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读者自己去体悟人生的道理。书中的人物,都不是那种完美无缺的英雄,他们有缺点,有迷茫,但正是这种真实,让他们显得更加立体和可信。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成长”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用大道理来讲述,而是通过人物在经历磨难后,内心的转变和成长,来展现成长的意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港湾,静静地看着人生的潮起潮落,然后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