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现代公共管理的理性思考》的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著名公共管理学者,教育部MPA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内容简介
《现代公共管理的理性思考》重点收集了作者多年来对公共管理学领域诸多问题的理论思考成果,内容涉及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公共管理改革实践与创新以及公共管理具体领域的一些政策和问题,相信会对该学科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也可以作为专业教学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蓝志勇,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终身教授,曾任浙江大学光彪讲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等多校的兼职教授。
精彩书评
借鉴世界企业的成功经验,提升中国企业发展全球竞争力,在这个艰难而伟大的过程中,我们仍要不断学习进取。董小英老师倾四年时间,通过深入研究美国思科公司创新与管理双元能力,探索企业追求优秀之路,很有借鉴意义,值得推荐。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
研究高科技企业的书,往往容易过度突出其创新体系,而忽略它的战略、运营、文化等构成其他重要内容。董老师在本书中重点研究了思科公司的领导力、战略、创新、并购、联盟、文化、风险管理、信息化及知识管理等,突出了思科公司经营管理中重要、具有特色的部分,有助于国内企业对标学习。
——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白英姿
思科的创新以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新兴技术的并购、产业链之间的技术合作与系统技术的集成创新四位一体的技术创新见长,围绕着产品和市场展开。思科把变革作为一种能力,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了解市场能力和满足客户需求的能力,适应性即能力,培养的是持续差异化的能力。
——中国钢铁科研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白忠泉
在信息和知识时代,如何驾驭新知识的浪潮,管理全球化的企业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对的挑战。董小英教授基于多年对于思科公司的近距离观察和精心研究,分析了信息时代企业创新与管理双元能力建设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展现了国际一流企业的实践。此书不仅对于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企业领导者是必读书目,而且对于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会有所脾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光华-思科领导力研究院院长,武常岐
近年来,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质量和灵活性方面的精益求精对于保持竞争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创新才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武器。因此,在致力于建立促进有效沟通、加速创新的组织结构和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努力树立创新的企业文化。思科作为一家高科技跨国集团,创新能力与管理能力齐头并进、互相支持,为我国企业做了表率。本书是董小英老师多年对思科进行追踪调研的成果,力图挖掘思科双元能力形成中的深层次的原因,相信必然能够有效指导我国企业的管理实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
对思科的研究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思科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思科发展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我们离跨国公司还有多远,差距是什么?
——国资委外事局局长,陆志军
思科公司不竭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公司树立了清晰、长远发展的企业愿景,以美好的愿景统领公司全体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二是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调整公司的运营组织和商业模式的企业战略;三是创立了有思科特色的包容、进取、和谐的企业文化,为思科发展提供了柔性而坚韧的文化保障。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何亚非
思科的愿景“让网络改变我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方式”已深深植入全体员工的内心之中,让每位员工热血沸腾并为公司目标不懈奋斗,散发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也让我们感叹,有力的企业理念所催生出的坚定信念和强大执行力正是企业向前发展的动力。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股份副总裁,陈国才
目录
第一部分 公共管理核心要义篇
公共管理是关于治理的实践性极强的大学问(3)
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性问题 (9)
公共利益意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文化核心 (14)
谈谈公共政策的决策理性 (18)
当代公共管理研究的范式观_—一项经验研究 (26)
21世纪的治理挑战与公共管理改革 (48)
第二部分 中国公共管理创新篇
创新与中国公共管理 (63)
政府管理创新的瓶颈因素及其分析 (68)
给分权划底线,为创新设边界——地方政府创新的法律环境探讨 (78)
地方政府的治理创新战略——美国凤凰城的案例及经验 (91)
“互补性错位机制”在社会行政体制中的功能 (103)
经济危机与公共工程:田纳西和胡佛坝的启示 (108)
继续改革公共财政体制,优化收支结构提高公共财政的现代化水平 (115)
第三部分 公共管理学习篇
它山之石如何攻玉? ——从公共管理视角看中国知识精英学习外国经验的心路历程 (139)
从公共管理视角看美国的发展经验和中国面临的挑战 (156)
当代西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述评 (174)
公共政策的缺失与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 (197)
新奥尔良飓风灾难应对失当的成因剖析 (214)
第四部分 中国公共管理探索篇
论公共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与管理 (225)
如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既维护公共利益又保障私人权利——“政府或公共部门对私产的征用权”辨析 (234)
产权疲软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 (239)
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与实践 (243)
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公务员的专业化问题 (259)
现代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挑战——公务员提升学习性向的重要性 (268)
从莫石理论看中国公务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与管理的趋势 (276)
第五部分 公共政策篇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解析与思考 (295)
政治与行政两分理论的跨文化对话 (309)
精彩书摘
创新与管理是兼顾企业未来与现在、新与旧、变革与稳定、增量与存量的双元组合,缺一不可。 当企业安于稳定、无所作为时,在可见的未来,这种停滞与歇息的恶果就会显现,因为市场、客户和竞争对手不会等待,也不会停滞他们大踏步前进的步伐。
在激烈的竞争中,领导人既要对市场和技术动向保持远见卓识、带领企业持续转型变革、推动创新体系持续发展,又要通过高适应性文化、风险管控和信息化运营,来确保组织效率与收益,两者的结合才是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领导人的智慧反映在对变化的洞察与响应、对新事物的领悟与学习、对大格局的平衡与关照、对人才的珍惜与使用、对风险的识别与规避、对细节的管理与关注上。
前言/序言
《公共事务的脉络:制度、策略与前瞻》 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如同一张巨网,联结着政府、公民、市场与社会组织,其有效性直接关乎社会福祉与国家治理的根基。本书《公共事务的脉络:制度、策略与前瞻》并非对某个特定领域进行孤立的审视,而是致力于揭示构成现代公共管理运行肌理的核心要素——制度的逻辑、策略的艺术以及面向未来的洞察力。它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宏观而深刻的理解框架,从而更好地把握公共部门在塑造我们生活环境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一部分:制度的基石——塑造公共领域的结构与规则 公共管理的首要之处在于其赖以运作的制度框架。本书将深入剖析构成现代公共管理制度体系的基石,理解这些结构和规则如何影响决策、资源分配以及服务提供。 理性化与官僚制的演进: 我们将追溯理性化思潮如何渗透到公共领域,从早期 Weber 式的理想官僚制模型出发,探讨其在效率、公正与合法性方面的贡献,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如僵化、本位主义等。本书不回避对官僚制潜在弊端的审视,并通过分析现代改革的尝试,如“新公共管理”运动,来理解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平衡效率与民主。 权力、责任与问责的动态平衡: 公共管理的核心在于权力的行使与责任的承担。本书将深入探讨权力分配的机制,从宪法授权到部门职责,分析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制衡关系。同时,我们将重点关注问责机制的构建,包括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公民参与等多元问责渠道。理解问责为何如此重要,以及如何设计和实施有效的问责体系,是保障公共部门合法与高效运作的关键。 政策过程的制度化分析: 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公共管理的核心职能。本书将从制度的视角,解析政策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议程设置、政策制定、合法化、执行与评估。我们将考察不同制度设计(如分权、合作、公私伙伴关系)如何影响政策的质量和效率,以及为何某些制度安排更容易导致政策的成功或失败。 法律与规制的边界: 法律和规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工具,但其适用范围和边界却需要审慎考量。本书将探讨法律在规范社会行为、保护公共利益方面的作用,并分析规制如何在不同领域(如经济、环境、医疗)发挥其引导和约束功能。同时,我们也将审视规制失效的根源,如信息不对称、寻租行为等,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优化来提升规制的有效性。 公共部门的组织形态与演变: 传统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以及近年来兴起的各种新型公共服务提供机构,都构成了公共管理的不同组织形态。本书将分析这些组织形态的特点、优势与局限,以及它们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下的演变趋势。理解组织结构如何影响行为模式和决策结果,是把握公共管理的关键。 第二部分:策略的艺术——在复杂环境中寻求最优解 有效的公共管理并非仅仅是制度的执行,更是一门精妙的策略艺术。在资源有限、利益多元、信息不对称的复杂环境中,如何制定和实施恰当的策略,是实现公共目标的关键。 战略规划与目标导向: 本书将强调战略规划在公共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包括愿景设定、环境分析、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目标分解和资源配置。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宏观的国家战略转化为可操作的部门规划,并确保各项工作始终围绕既定目标展开。 利益协调与冲突管理: 公共管理不可避免地面对多元的利益诉求和潜在的冲突。本书将深入分析不同利益群体(如选民、企业、社会团体)的诉求特点,并探讨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包括协商、谈判、利益平衡以及争议解决等策略。理解如何化解矛盾、凝聚共识,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 绩效管理与激励机制: 如何衡量公共部门的绩效?如何激励公务人员提升效率和质量?本书将探讨绩效管理的科学方法,从指标设定、数据收集、分析评估到结果应用。同时,我们将分析各种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职业发展等,以及如何在制度框架内设计和实施能够有效激发内在动力的激励体系。 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有效收集、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是提升公共管理水平的关键。本书将探讨信息在政策制定、风险评估、服务优化等方面的作用,并介绍各种决策支持工具和方法,如数据分析、模型模拟、专家系统等。理解信息不对称和认知局限如何影响决策,并寻求克服之道,是提升决策质量的重要途径。 创新与变革管理: 现代公共管理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革和技术进步。本书将探讨公共部门创新的来源、途径和挑战,并分析变革管理的策略,包括领导力、沟通、培训、试点推广等。理解如何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拥抱新技术和新方法,是实现公共服务持续改进的关键。 风险管理与危机应对: 公共管理始终伴随着各种风险,从经济波动、自然灾害到社会动荡。本书将深入分析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规避和风险应对的策略。我们将探讨危机管理的核心原则,包括预案制定、信息发布、资源调度、协同联动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危机对社会的影响。 第三部分:前瞻的视角——面向未来的公共管理 公共管理并非静态的学科,而是需要不断面向未来,以应对日新月异的挑战。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聚焦于当前公共管理领域的前沿议题和未来发展趋势。 数字治理与技术赋能: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公共管理的运作模式。本书将探讨数字治理的内涵,包括电子政务、智慧城市、数据驱动的决策等。我们将分析技术如何提升效率、透明度和参与度,同时也会审视其带来的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数字鸿沟等。 全球化与跨国公共事务: 气候变化、恐怖主义、跨国犯罪、流行病等全球性挑战,要求公共管理具备全球视野和跨国合作能力。本书将分析全球化对国家主权和治理模式的影响,并探讨国际组织、多边合作以及跨国公共管理的新模式。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治理: 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公共管理面临的紧迫任务。本书将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如何在公共政策和管理中得到体现,包括环境规制、绿色产业政策、循环经济等。 包容性与公平性: 在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确保公共服务和政策的包容性和公平性,成为公共管理的重要议题。本书将探讨如何消除社会不公,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并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调整来促进社会公平。 公民参与与民主治理的深化: 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技术的发展,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方式和程度都在不断拓展。本书将探讨如何设计和实施更有效的公民参与机制,包括在线参与、公众咨询、参与式预算等,以深化民主治理。 公共部门伦理与廉洁治理: 保持公共部门的公信力和廉洁性,是其合法性和有效性的基石。本书将深入探讨公共部门伦理的内涵,包括公共服务精神、正直、公正等,并分析如何通过制度建设、监督机制和文化塑造来维护廉洁治理。 《公共事务的脉络:制度、策略与前瞻》致力于提供一种系统性的、批判性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现代公共管理复杂的运行逻辑,识别其中的挑战与机遇,并为构建更加高效、公正、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贡献智慧。本书并非一本操作手册,而是一次对公共事务本质的深度探索,一次对未来治理模式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