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二卷):本土化与相续性(1914.4—1929.12)

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二卷):本土化与相续性(1914.4—1929.1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德山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政党史
  • 政党理论
  • 中国近现代史
  • 思想史
  • 政治思想
  • 本土化
  • 相续性
  • 民国史
  • 党史文献
  • 政治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742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052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二卷):本土化与相续性(1914.4—1929.12)》1914—1929年是中国近代政党发生转型的重要阶段。欧美式政党政治尽管在现实中破产,但其理论的宣扬不绝如缕。组建中华革命党,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中国国民党,孙中山前后付出了十年的艰辛,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特点的革命政党建设模式。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便以支部的身份加入了国产国际,但共产党人也一直在摸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党道路,并有了初步的成就。青年党亦以革命政党自诩,有自己独特的政治主张和政党观点。其间,党际关系的复杂性使中国政党理论内容较之前一阶段更为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

  杨德山,1966年生于江苏省大丰市,199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江苏师范大学、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所。现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政党学说、中共政治思想史和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新世纪以来,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6篇,出版专著3部、合著2部、译著1部,主编“当代西方政党研究译丛”,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9项。系“2010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目录

001.大政党之自治阮钧002.政党之性质王黻炜003.日本之政党政治(一)(二)卯渐生004.政党之过去现在及将来傅锡鸿译005.政治对抗力之养成(存目)李守常006.革命之首领玄玄007.息党争——致《甲寅杂志》记者伍孑余008.说党人惕009.对于进步党通电感言民010.准乱党惕011.一九一六年(存目)陈独秀012.乱党之界说惕013.不党主义论荪014.宪政与政党引夫015.革命与政党铭心016.说党星017.政党问题慧疚018.党见——致《民彝杂志》记者019.毁党初民020.答汪叔潜(节录)(存目)独秀021.评不党主义胡袖嵩022.宪法与政党馥炎023.革命民党善后024.政党之今昔025.予之政党观稚026.立宪政治与政党政治[日]水野链太郎027.予之政党观王逸民028.共和与政党墨卿029.中华民国立国纪念日以前之革命党顾实编述030.民党与时局(存目)独秀031.爱国之反对党(存目)守常032.黎伯政党论——英国人黎伯氏政治伦理学田解033.说党黄旭034.党派之意气[英]爱狄生035.民国两大党之作成李其荃036.政治之倾轧[英]爱狄生037.时局杂感(存目)陈独秀038.辟伪调和(存目)守常039.学会与政(党)(存目)守常040.政党与地方行政尹克任041.总统与政争鲠生042.中国政党政治失败之原因允衡043.政党论 亮易044.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存目)陈独秀045.政党与民意冰046.群而有党忠047.洪范言党论语言不党辩陈长源048.本会发起之意趣及其经过情形(节录)王光祈049.立宪政治与政党(存目)陈独秀050.中国国民党规约051.英国政党现状及将来君劢052.中国革命党应该补习的功课(存目)陈独秀053.中国政党问题及今后组织政党的方针——根本革新政治之第一步谭鸣谦054.红萝荸党(存目)孤松055.社会主义讨论主张产阶级专政(存目)蔡和森056.俄罗斯的政党[日]板仓卓造057.党争——摘译日本西野雄治氏著《政党与政党政治》[日]西野雄治058.共产党之重要讨论——蔡林彬给毛泽东蔡和森059.《共产党》月刊短言(存目)陈独秀060.第三国际党(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存目)胡炎061.中国共产党宣言062.民主党与共产党(存目)陈独秀063.政党研究的要件韩永禄064.国民政治品格之提高君劢065.团体的训练与革新的事业(存目)S�盋066.政治活动果足以救中国耶君劢067.下品的政府党(存目)陈独秀068.政治改造与政党改造(存目)陈独秀069.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070.非政治的政党郑洪年071.共产党在目前劳动运动中应取的态度(存目)陈独秀072.政论家与政党胡适073.组织真正政党费觉天074.中国共产党章程075.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存目)陈独秀076.政党与中国社会改革运动林可彝077.国民党是什么(存目)只眼078.“名”“实”底讨论熊得山079.民治运动(存目)恽代英080.我对于陈仲甫派变更态度的批评初民081.反动政局与各党派(存目)独秀082.再论陈独秀派加入国民党底问题并质《向导》记者熊得山083.普遍全国的国民党(存目)T�盋�盠084.论代议制何以不适于中国章士钊085.国民党与交通安福 (存目)独秀086.就中国实际改造的中心势力问题与《北京周报》记者的谈话(存目)李守常087.学生应否加入政党何世桢088.法西塞党的破裂(存目)大雷089.法西斯主义之国际性(存目)太雷090.给萨法罗夫的信 (存目)陈独秀091.北京政变与国民党(存目)独秀092.关于学生参加政党问题(存目)恽代英093.革命之精神与今后之急务——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国民党恳亲会讲演孙中山094.革命党员应具的要素与责任何孟津095.学生加入政党问题(存目)但一096.革命与党(存目)恽代英097.造党与非党之辩论098.国民党改组中应注意诸点谭平山099.临城案件与国民党孙铎100.羞见国民的中国国民党(存目)春木101.中国青年党建党宣言102.中国国民党全国大会与中国革命运动 张心诚103.关于国民党的讨论高一涵等104.二十年来中国的政党 高一涵105.国民党与社会党 于右任106.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07.中国国民党总章108.中国国民党章程之一要点汪精卫109.国民党的继往开来戴季陶110.中国国民党批评之批评胡汉民111.中国国民党回民间来了叶楚伧112.革命的力量在于组织(存目)瞿秋白113.日本政友会之分裂 (存目)独秀114.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发言(存目)李守常115.国民党与共产主义者 (存目)实庵116.国民党大会宣言与国民(存目)和森117.对于政党前途的希望化鲁118.国民党之模范的改造(存目)独秀119.造党——答陈宗虞君(存目)代英120.历史的工具——列宁(存目)瞿秋白121.代议制与政党周昌鸿122.国民党左右派之真意义(存目)独秀123.劳动界与国民党张慧僧124.准民治主义观察国民党和北洋系今后的政治生命周昌鸿125.中国纷乱之原因及其救治之方法郑琛瑞126.学生政治运动与入党问题的讨论(存目)代英127.国民党与劳动运动(存目)独秀128.守常交来的报告(之二)(存目)129.美国侵掠中国之又一形式——三K党 (存目)独秀130.法西斯党与中国 (存目)独秀131.假革命党与反革命党(存目)独秀132.国民党与陕西青年屈武133.革命党员必须见义勇为(存目)蒋介石134.国民党与最近国内思想界(存目)初遇135.国民党与中国革命(存目)独秀136.革命党和农民第一次见面(存目)独秀137.“亡党”(存目)独秀138.我们的回答(存目)独秀139.工人与党 (存目)士炎140.国民党的一个根本问题(存目)独秀141.辛亥革命与国民党(存目)独秀142.革命党员应负起国家兴亡之责(存目)蒋介石143.国民党的政治态度(存目)独秀144.国民党过去的经验与今后的使命(存目)士炎145.国民党左派与共产党(存目)F�盡146.国民党与北洋系子翊147.今后之国民党子翊148.中山与国民党149.学生与政党丁子昂150.学生入党之我见李一飞151.评醒狮派(存目)代英152.中山先生逝世后之国民党谭平山153.讨论丁子昂君《学生与政党》一文(存目)代英154.革命派与反革命派廖仲恺155.日本政党之底面记者156.举世侧面苏俄共产党受百157.为国民党请愿于言论界叶楚伧158.民族革命中的共产党(存目)F�盡159.国民党与阶级斗争(存目)代英160.给戴季陶的一封信(存目)独秀161.真革命党必决心成仁(存目)蒋介石162.中国共产党与民众运动爱华163.戴季陶之道不孤矣(存目)164.国民党中之共产党人慎予165.什么是国民党左、右派?(存目)独秀166.国民党新右派之反动倾向(存目)独秀167.日本帝政下之产政党寿潜168.青天白日旗之下 (存目) 守常169.日本的消极政策与政党寿潜170.党纪与军纪(存目)代英171.国民党右派之过去、现在即将来(存目)独秀172.国民党之互哄布雷173.整顿学风湘174.日本政党之前途寿潜175.到底要不要国民党? (存目)大雷176.党和主义是军人唯一的保障 (存目)蒋介石177.党员的责任和地位与组织纪律之重要 (存目)蒋介石178.党(政治学概论)(存目)恽代英179.党代表制复活 (存目)雷180.以党治国与军事专政 (存目)181.这次国民党联席大会的中心问题(存目)大雷182.党治,军治,民治诚183.关于国民党问题报告(存目)陈独秀184.工人与国民党(存目)中夏185.一党政治之评价——一党能独治耶?张嘉森186.党治驳义章士钊187.在野党——答徐佛苏章士钊188.斥醒狮报破坏全国学生运动之谬论鉴君189.党治——答董亨久士钊190.加强党的组训与改善党政关系(存目)蒋介石191.中国革命中之共产党党内问题(存目)瞿秋白192.革命党人的基本素质是什么?(存目)楚女193.论共产教章士钊194.德国政党之研究谷冰195.国民党党内纠纷与中国革命(存目)独秀196.国民党员应说的话弄潮197.党化教育的意义——徐谦在国立武昌中山大学开学演讲词徐谦198.革命与革命党的左右派唐嵩199.从第一国际到第三国际记者200.国共冲突之历史的考察白云201.最近的军政与党务(存目)胡汉民202.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关于政局的公开的信(存目)陈独秀203.“共产党缺点的批评”(存目)胡汉民204.中国国民党的危险及其出路(存目)独秀205.中国国民党党权徐文台206.悲痛中的自白施存统207.党的民主集中制C�盕208.我所望于共产党员的希圣209.革命道上的勇士敬朱210.论共产党……沈天白211.我们为什么要退出中国共产党 俞墉212.政党概论张锐213.党治的政府(存目)胡汉民214.党外政政外党(存目)胡汉民215.党的训练问题(存目)胡汉民216.党应有的四种意义及党的真正小组(存目)胡汉民217.什么是本党的党谊与党德(存目)胡汉民218.国民政府的经过及其将来(存目)胡汉民219.为什么要入党,为什么要以党治国(存目)蒋介石210.党员的天赋(存目)胡汉民221.党的家庭化与军队化(存目)胡汉民222.肃清党治下的一切腐化分子(存目)胡汉民223.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存目)陈独秀224.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存目)毛泽东225.我们对于政治的主张胡适编后记

前言/序言

  编辑这套资料,是我多年的心愿。1996年上半年选择博士学位论文题后,我在收集整理资料时就想着有朝一日能编一套中国政党学说(或思想、理论)方面的资料,以方便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自2002年8月我主持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成果《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出版后,看到不少相关“学术”作品在根本没有查阅原文的情况下,大量“引用”了我的这本书用过的资料(有的甚至有连续几十页的抄袭),让我在感叹目下学风不端的同时,觉得这个领域的研究似乎越来越引人关注。既如此,还不如我来编套比较完整的资料供各位研究时参考吧,也算是为中国政治学说史、思想史的探讨贡献微薄之力。2010年上半年,中国人民大学成全了我多年的想法,将这套资料的编集工作列入“校内重大基础研究计划”,给予了资金上的帮助。  这套资料能够面世,首先感谢萧延中教授。1998年初,我的博士论文《清末民初政党学说考析》初稿送交他批阅后,他就鼓励我将资料收集整理得更全面一些,不要半途而废,继续做下去。在看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初稿后,他更是鼓励我把从国家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北京大学档案馆收集而来的资料认真整理起来。现在这个项目申报答辩时,他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立项后,他是这套书的顾问,一直关心其进展,并对体例编排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我感激“编辑凡例”中提及的那些中国人民大学党史系的同学付出的辛勤劳动。最后,当然最要感谢的是中国人民大学主管科研工作的领导冯慧玲教授,以及同意本项目立项的刘大椿、李秋零等教授。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手、时间和知识的限制,难免错误,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二卷):本土化与相续性(1914.4—1929.12) 图书简介 本卷作为《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于1914年4月至1929年12月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深入梳理和呈现了中国政党学说领域内“本土化”与“相续性”两条核心脉络的演变与交织。这一时期,中国正经历着从帝制向共和的剧烈转型,政治思潮涌动,政党林立,各种政治理念在中国土壤中生根发芽,并试图与既有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同时又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本书旨在通过汇编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政党学说文献,勾勒出中国政党理论在本土化进程中所展现出的独特路径,以及在面对时代变迁时所体现出的思想上的传承与创新。 “本土化”的探索与实践: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千年的封建帝制,宣告了共和时代的来临。然而,如何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共和,如何构建有效的政党政治,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严峻课题。西方的政党理论与实践被引入,但它们能否直接套用于中国,却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本卷所收录的文献,深刻反映了当时学界与政界对于“本土化”的普遍追求。 “本土化”的努力,首先体现在对西方政党理论的批判性吸收。许多学者和政治家认识到,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包括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基于人伦的政治伦理、以及对“大同”社会的理想追求。这些都与西方强调个体自由、契约精神的政治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他们试图在引进西方政党概念的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进行“中国化”的改造。例如,对于“政党”的定义,有学者在借鉴西方“利益集团”或“政治派别”概念的同时,强调政党在中国历史中的“团体”或“社团”属性,以及其在维系社会秩序、实现“天下为公”理想中的特殊作用。 其次,“本土化”也体现在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资源的重新发掘与运用。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尤其其中的“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被视为连接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与现代共和政体的桥梁。一些文献探讨了如何将儒家“大同”思想、法家“尚法”观念、乃至于墨家“兼爱”精神,融入到现代政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中。例如,关于政党如何承担“教化”国民、凝聚社会共识的讨论,就深受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传统的“贤能政治”理念,也促使一些学者思考如何在政党内部建立有效的选拔与激励机制,以确保党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再者,“本土化”也体现在对中国特定社会结构的考量。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宗族为纽带,这种强大的社会组织力量,在近代转型时期并未立即消失,反而可能被政党所利用或改造。一些文献就探讨了政党如何处理与传统社会组织的关系,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中建立和发展党组织,以及如何克服地方主义、家族主义对政党团结的侵蚀。 “相续性”的传承与断裂: 在“本土化”的探索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前代思想的关系,即“相续性”,也成为文献讨论的另一重要维度。1914年前后,虽然帝制已被推翻,但旧有的政治文化和思维模式并未完全消亡。辛亥革命前,围绕革命党与保皇党之间的争论,就已经涉及了对国家形态、政体选择以及政党作用的早期思考。本卷文献,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相续性”首先体现在对辛亥革命前政治思想的继承与批判。例如,在对君主立宪与民主共和的争论中,部分文献仍然可以看到早期维新派的思想痕迹,他们对西方宪政的理解,对政党在实现渐进式改革中的作用的认识,为后来的政党学说奠定了基础。同时,革命党人关于推翻专制、建立共和的激进思想,也持续影响着当时的政党理论。 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许多原有的思想观念也面临着断裂与重塑。革命的复杂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军阀混战、政党失灵等现象,使得早期的乐观主义受到挑战。一些文献开始反思,原有的政党理论是否足以应对中国现实的复杂性。例如,对于政党如何与国家权力保持恰当距离、如何避免沦为个人或集团的工具等问题,就体现了对过去经验的深刻反思。 “相续性”还体现在对不同政治派别之间思想的交织与碰撞。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共产党(早期)、进步党、研究系等不同性质的政党纷纷出现,它们在吸收西方政治理念的同时,也各自发展出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体系之间既有相互借鉴,更有尖锐的论战。例如,关于民主的实现形式(一人一票还是代表制)、政党的作用(革命的先锋队还是广泛的联合体)、以及经济发展的路径(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私人资本主义)等问题,都充满了思想上的传承与断裂。 文献汇编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二卷):本土化与相续性(1914.4—1929.12)》收录的文献,涵盖了报刊文章、政治演讲、政策宣言、学术著作等多种形式。它们来自不同的政治派别、不同的知识背景,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政党学说发展的宏大图景。 本卷的价值在于: 系统性地呈现了中国政党理论的早期发展脉络: 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文献,清晰地看到中国政党理论是如何从西方输入的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逐渐形成自身特色的。 深入揭示了“本土化”的艰辛与创新: 本卷充分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在面对现代性挑战时,如何努力将外来的政治思想与本土的文化传统进行融合,既不照搬照抄,也不全盘否定,而是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细致地分析了“相续性”中的继承与创新: 通过对不同政党、不同思想流派之间文献的梳理,可以理解当时中国政治思想领域是如何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又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并进行自我革新的。 为理解中国近代史的政治转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政党政治是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卷的文献,是理解当时政治格局、思想流变、社会动员等重要问题的宝贵史料。 为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政党发展史、以及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无论是学术研究者,还是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本卷中获得丰富的启发和深刻的认识。 总而言之,《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二卷):本土化与相续性(1914.4—1929.12)》不仅是一份珍贵的文献集成,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政党学说如何在剧烈变革的时代,在古老的文明土壤上,探索自身独特发展道路的生动史书。它记录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在构建现代国家、发展现代政治的进程中所付出的努力、经历的困惑、以及闪耀的思想光芒。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关注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的普通读者而言,《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二卷)书名中的“本土化与相续性”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1914年至1929年,这段时间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波澜壮阔,辛亥革命后的政治真空,袁世凯的称帝野心,军阀混战,以及新思潮的涌入,都对中国政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西方的政党制度在中国会呈现出如此独特的发展轨迹?这本书的选材,想必能为我提供一些线索。我猜想,那些文献一定展现了不同政治派别是如何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政党理论的同时,试图将其“中国化”,使其更符合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化传统。这种“本土化”的过程,必然充满了各种探索、争论甚至是妥协。而“相续性”则意味着,尽管有西方理论的引入和革命的涤荡,中国固有的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甚至是一些历史经验,都可能以某种形式在新的政党理论和实践中得以保留或转化。我非常希望能通过这本书,更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是如何在“变”与“不变”之间,为中国政党政治的未来寻找方向。

评分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献比较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民国初期各个政党如何形成其理论基础抱有浓厚兴趣。《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二卷)选取1914年至1929年这一时间段,并聚焦于“本土化与相续性”,无疑抓住了那个时代政党理论发展的一个关键切面。我设想,书中所包含的文献,可能会详细记录下那个时期各种政治力量,是如何在吸收西方现代政党思想的同时,试图将其与中国悠久的政治传统、社会结构和民族特点相结合。这种“本土化”的努力,想必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必然充满了各种尝试、辩论和理论创新。而“相续性”则暗示了,即便在剧烈的思想变革和社会动荡中,中国固有的政治文化、思维模式,甚至是一些历史上的政治组织经验,是如何以某种方式延续下来,并在新的政党学说中得到体现或转化。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些一手文献,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思想的复杂性,以及中国政党学说在中国本土土壤上生长的独特轨迹。

评分

这套《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选取的年代跨度真是精妙,尤其是第二卷,将目光聚焦于1914年至1929年这十五年间的本土化与相续性,这个时期恰逢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新旧思想激荡碰撞的窗口期。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和政治思想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那个年代涌现出的各种政治思潮和政党探索感到着迷。翻阅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亲眼见证了各种政治理念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又是如何被本土的土壤所塑造和改造。书中收录的文献,想必是那个时期政治探索的真实写照,它们不仅记录了思想的演变,更承载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们对于国家出路的深切忧虑与不懈追求。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曾经被淹没在历史洪流中的声音,如何通过这本书重新焕发生机,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视角。那些关于“本土化”的探讨,究竟是如何将西方的政党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又在实践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和机遇?而“相续性”的议题,又如何体现了中国政治思想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传承与断裂?这些问题都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探究的欲望。

评分

作为一个对民国初年政治格局充满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觉得那个时期的政党活动是中国政治演变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却鲜少有系统性的文献汇集。这本《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二卷)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特别是它将主题聚焦于“本土化与相续性”,这本身就触及了中国现代政治发展的核心议题。我设想,书中收录的文献,必然会展现出那个时期各种政治力量在思想层面是如何进行自我定位和寻求合法性的。无论是国民党、共产党,还是其他各种短暂存在的政党,它们在面对西方政治思潮涌入时,无疑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消化”和“改造”过程。这种“本土化”不仅仅是术语的翻译,更是理念的在地化,是试图将适用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党理论,解释和应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而“相续性”则暗示了在剧烈的变革中,中国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是如何与新的政治形式产生联系,或者说是如何被有意无意地继承和发展的。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深入理解不同政党是如何在思想上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又是如何在历史的传承与断裂中,为中国未来的政治格局埋下伏笔。

评分

我是一名对思想史研究略有涉猎的读者,而《中国政党学说文献汇编》(第二卷)所选取的1914-1929年这一时段,恰好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充满活力但也极其复杂的时期。从辛亥革命的余波未平,到五四运动的爆发,再到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各自的初步发展,这段时期涌现出了大量关于国家建构、政治组织和政党理论的论述。这本书将重点放在“本土化与相续性”上,这让我看到了编者在梳理这一时期文献时的深刻洞察。我预感,书中收录的文献,会展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和政治家们在吸收西方政治学说的同时,如何努力寻找与中国自身历史文化相契合的政治道路。这种“本土化”的尝试,必然伴随着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新解读和批判,也可能是在构建全新的政治理念时,不自觉地融入了中国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相续性”的议题,则可能揭示了尽管时代变迁,但一些历史悠久的政治观念、组织形式乃至思维模式,是如何在新的政党活动中得以延续,或者是在被改造后继续发挥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帮助我理清那个时期思想的脉络,理解不同政治流派在理论构建上的异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