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 第11辑 海权沉浮

大观 第11辑 海权沉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立波 编
图书标签:
  • 历史
  • 海权
  • 军事
  • 战略
  • 清史
  • 近代史
  • 海军
  • 政治
  • 文化
  • 大观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39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69226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观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0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历史、政治、军事爱好者,法政专业研究者
  1.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又岂能离开世界。认识他者,同构于自我认知过程,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也是完成自我定义无可取代的前提。只有在此项工作完成基础上,中国人才能重新构建基于我们自己视角的全球格局体系,从而探索我们的利益所在,为世界规模的和平治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本丛刊试图为此做出努力。
  2.没有哪个军事学名词像“海权”(SeaPower)一样兼具神秘感与含混性,也没有哪种战略学概念像海权及其传道者马汉一样,被历史赋予过那么多内涵之外的臧否。在16—19世纪的近四百年里,“谁控制了海洋,就可以迫使其他国家为该国的利益纳贡”。

内容简介

  没有哪个军事学名词像“海权”一样兼具神秘感与含混性,也没有哪种战略学概念像海权及其传道者马汉一样,被历史赋予过那么多内涵之外的臧否。
  《大观》是一份介于专业的学术刊物和通俗的大众出版物之间的思想性丛书。
  本辑为第11辑,主题即“海权”,聚焦19世纪英美德等国海权的潮起潮落,海权理论的源起、发展及其运用,关注海洋战略与世界强国的兴衰。这种认识对当下中国颇有借鉴意义。16—19世纪的近四百年里,来自葡萄牙、加利西亚等国的探险家扬帆起航,驶过非洲西海岸,朝美洲以及太平洋的“新世界”挺进,直至以欧洲为中心、以海上力量为载具的世界秩序初步得到确立。在此过程中,英国凭借对海运和殖民利益的攫取,建立起独特的具有海上统治力的强大舰队。到19世纪末,技术和生产开始取代贸易成为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此时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再是海战,而是在堑壕中投入人力、物力的总量以及持久性,海权不再是神祇。尽管海权早已不像马汉所言一般在影响世界事务方面比陆权拥有永恒的优势,但海上统治权依然和全球影响力直接相连,并将继续影响和塑造历史。

作者简介

  高全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法学院教授。1983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后师从贺麟先生攻读哲学博士。研究方向:法理学、空间法理论。主要著作有《理心之间——朱熹与陆象山的理学》《论相互承认的法权——〈精神现象学〉研究两篇》等。

  邱立波,山东高密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2003年7月至2006年10月,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工作;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日本东京大学留学。2009年11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工作。


目录

【世界观察】
发凡:海权的潮起潮落——海洋战略与世界强国的兴衰(吴征宇刘怡)
海陆两难:日本帝国的兴衰(刘怡)
一战前德国“大海军”建设的源起与理论(徐弃郁)
威廉二世时代德国海权发展的困境——以麦金德为视角(郑凡)
英格兰金融革命与英帝国的扩张(杨顺)
浅论“美国例外论”的海洋气质(戴鹏飞)
海权与陆海复合型强国(吴征宇)
【名作译介】
符拉基米尔·索洛维约夫的宗教形而上学(科耶夫/著肖琦/译)
【雏凤新声】
以科耶夫的“法权模型”理解国际气候“软法”(姜边)
世界城邦(历史)视野下的中国——读基辛格《论中国》(陈安龙)
浅析梁启超“新民”主体之演变(刘方舟)

前言/序言

  《大观》丛书总序
  周边世界看中国,中国看周边世界,自古如此。
  古典时期,中国看周边世界,五服之分,华夷之辨,皆非建立在常识基础上;周边看中国,倒是更实用主义,因需调整视角。这差别,原因无二,盖中国不真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中国文化是强势文化。
  近代以来,东西碰撞,强势的中国文化遭遇更强势的西方文明,前者仍沿袭看周边世界的姿态,一败再败,不明就里,自此陷入混乱,自知与他知失去方向感。
  中国人从无认识他人的训练,历史长河中,他人永远是被定义的对象,而非自我认知的坐标,所以,中国人也并不真的知道自己是谁。中国是天下的中心,中国人是天下的主宰。天下的根本逻辑,是神州文化四处布化,是各化外之地的归化。这里没有历史,历史早在布化与归化陈陈相因的循环中终结。
  中国人也做过认识周边世界的尝试,比如魏源,比如梁启超,比如顾维钧。所有努力,或不被重视,化作国朝上下共识,或被一次次激烈革命打断,半途而废。中国人始终建立不起对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最终也不能完成自我定位,因此付出的代价,庶几无可计算矣。
  然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又岂能离开世界。认识他者,同构于自我认知过程,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也是完成自我定义无可取代的前提。只有在此项工作完成基础上,中国人才能重新构建基于我们自己视角的全球格局体系,从而探索我们的利益所在,为世界规模的和平治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本丛刊试图为此做出努力。
  这努力也是一班有志者的自我教育过程。当代知识人长期昧于小圈子利益,坐井观天,画地为牢,长于“主义”之争,短于建设性批判,局限了他们的视野,混乱了他们的立场。而一个民族的命脉,很大程度系于知识人的全部积累、创造性工作。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进而构建全球格局体系,都缺少不了知识人的精密且具宏观视野的基础工作。此一过程艰难而艰深,在开启学习先进国家理念和方法同时,更重要的,是开展自我教育,以使我们全部身心投入到这一工作中来,在其间获得灵感,取得进步。

《大观》第十一辑,名为《海权沉浮》,为您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近代中国海权变迁画卷。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以更为宏观的视角,深入剖析中国近代以来,在海权观念萌芽、发展、遭遇挑战直至新的探索过程中,所经历的跌宕起伏。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古老的中华帝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叩开了国门,也带来了全新的世界观和国家观念。本书将从“海权”这一核心概念入手,追溯其在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引入与传播。那些最早接触西方文明的士大夫们,如何从“海防”的狭隘视角,逐步理解到“制海权”的战略意义?他们是如何在西方的地理学、军事学、政治学著作中,寻找到理解海洋力量的关键?我们将探讨林则徐、魏源等先驱者们的思想火花,他们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就包含了对海洋力量的初步认识。 然而,思想的启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新知转化为国家战略和实践。本书将详细梳理中国近代海权建设的艰难历程。从洋务运动时期,以“自强”为号召,建立近代海军的努力。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等军事装备的罗列,而是深入探究这些海军建设背后的政治、经济、技术瓶颈。当时的中国,为何在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却难以培养出独立自主的科技人才?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在海军建设上的博弈,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分散和管理效率低下,都将成为本书探讨的重点。 甲午海战的惨败,无疑是中国近代海权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审视这场海战的深层原因。它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差距,更是国家制度、战略思维、民族精神的全方位落后。我们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后,如何将国家资源集中投入到海权建设,以及其背后强烈的民族主义驱动。而当时的清政府,又在怎样的政治腐败、军事指挥失误、以及对国际局势的误判中,一步步走向深渊?甲午海战的失败,不仅让中国失去了多年经营的海上力量,更让国人对“海权”的认知,从盲目的乐观跌入深刻的反思。 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分析甲午海战后,中国海权意识的重塑与调整。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有识之士们是如何从惨痛的教训中,重新审视海权在国家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如何在他们的政治改革蓝图中,融入对海军建设和海洋经济的重视?而后来的清末新政,在筹建新军、发展海军方面,又有哪些新的举措和成效?我们将探讨清政府在海权建设上的诸多尝试,包括购建新型舰船、派遣海军留学生、以及在沿海地区的军事部署等。 与此同时,本书也将关注中国近海海权的实际状况。在国家整体海权力量薄弱的背景下,中国近海的渔业资源、航运贸易、以及沿海居民的生计,是如何受到帝国主义侵略者蚕食的?海盗横行、外国商船的特权、以及中国商船在海外贸易中的弱势地位,都反映出中国在海洋上的主权缺失。本书将通过一些具体案例,生动展现这种被动与无奈。 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中国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本书将探讨辛亥革命后,中国海权建设的曲折发展。民国初年的军阀混战,如何进一步肢解和削弱了国家的海权力量?中央政府的海军,在各派军阀的争夺和利用下,又经历了怎样的分裂与沉沦?即便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对海军的投入也常常成为派系斗争的牺牲品。 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海权沉浮中最为惨烈的一页。虽然中国的海军力量与日本相比存在巨大差距,但本书将依然关注中国海军在抗战初期的顽强抵抗,以及那些为保卫海疆而英勇牺牲的将士们。那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战斗,虽然未能阻止日军的登陆,却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我们将探讨国民政府在国家力量极度分散的情况下,如何努力维系和发展有限的海军力量,以及在盟军的支援下,中国海军在抗战后期的反攻作用。 本书并非止步于抗战胜利。它将目光投向战后中国的海洋前途。内战的爆发,给刚刚萌生的海权复兴蒙上了阴影。新中国成立后,如何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重新建立起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从最初的“空海一体化”设想,到逐步发展壮大,本书将勾勒出新中国海军建设的初步蓝图。当然,由于本书的聚焦范围,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详细海军建设,将仅作简要的引申和展望,更多地在于强调近代以来中国海权沉浮所带来的历史教训和启示。 《大观》第十一辑《海权沉浮》,希望通过对这段复杂而深刻的历史的梳理,让读者深刻理解: 海权观念的演进: 从被动防御到主动争夺,中国近代海权思想的萌发与成熟。 建设的艰辛与挫折: 在内忧外患、技术落后、政治腐败的多重阻碍下,中国近代海权建设的艰难前行。 失败的深刻教训: 甲午海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如何暴露了中国在海洋战略、军事科技、国家制度上的根本性问题。 不屈的精神与新的探索: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中国人民从未放弃对强大海权的追求,并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的启示: 在当今世界格局中,理解中国近代海权沉浮的历史,对于我们认识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角度、深层次的观察平台,通过史料的细致考证和观点的审慎分析,力求还原一个真实而富有洞察力的中国近代海权故事。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本书,您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何海洋对于一个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以及中国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海洋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了一些关于大航海时代和近代海军发展的书籍,对“海权”的概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题目“海权沉浮”恰好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一直觉得,一个国家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对海洋的掌控能力。从古代的丝绸之路到近代的殖民掠夺,再到当今的国际贸易和战略通道,海洋一直是连接世界、传递力量的枢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海权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分析那些决定海权兴衰的关键因素,比如地理、科技、经济、军事策略等等。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历史的洪流中,那些曾经强大的海上帝国是如何崛起的,又为何走向衰落?这本书能否给我提供一些不同国家在海权争夺中的典型案例,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海权的重要性?我想,这绝对是一本能带我深入理解世界历史脉络的佳作,让我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曾经的辉煌与失落。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种能够将历史事件抽丝剥茧,又能够将其中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的作品情有独钟。尤其当题材触及到一个国家命脉的“海权”时,我更是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想象一下,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巨舰扬帆,炮火连天,为了争夺制海权,无数的战役和阴谋在海上上演,每一个决策都可能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甚至改变整个世界的格局。我很好奇,在“海权沉浮”这个宏大的主题下,这本书是否会着重描绘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比如某个国家如何从陆权走向海权,又或是某个帝国如何因海权衰落而走向灭亡?我更期待的是,作者能否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捕捉到那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是那些英勇的海军将领,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船员,他们的经历是否会被赋予温度和深度?我想,一本优秀的历史读物,不应该只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更应该是一部能够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史诗,让我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体会到那些伟大的决策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孕育而生的。

评分

“海权沉浮”——这几个字自带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波涛汹涌的海洋,以及围绕着海洋而展开的无数传奇。我一直在思考,如今的海洋格局,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至此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在塑造着不同国家的海上地位?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了我一个深入探索这个问题的绝佳机会。我非常期待它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不同历史时期海权变化的驱动因素,比如地理位置、技术发展、经济需求、政治野心等等。同时,我也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通过对一些经典海战、航海探索、殖民扩张等事件的剖析,来印证和阐释海权理论。我对那些能够将复杂的海权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清楚的书籍,总是充满好感,因为这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那些历史事件的深层逻辑,以及它们对我们当下所处的时代所带来的影响。

评分

作为一名对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认为“海权”是理解一个国家实力和国际地位的关键所在。从古代的商业航线到现代的海军力量,海洋的力量始终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大观》第11辑的这个主题,恰好是我近期非常关注的领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国家如何在历史上建立和巩固其海权的独特视角,以及这些海权的变化如何导致了全球权力的转移和重塑。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海上力量的较量,比如海军技术的革新、海战策略的演变,亦或是殖民扩张与贸易路线的争夺?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看到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分析,以及这些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的战略思想。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海洋力量是如何在塑造世界历史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那将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大观》第11辑,光看名字就透着一股子沧桑感,“海权沉浮”,几个字勾勒出了无数英雄豪杰、国度兴衰的壮阔画卷。我最近正好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题材很感兴趣,尤其是在研究了几个世纪以来,不同国家如何围绕海洋控制权展开的争夺,那种智慧与勇气的较量,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格局变迁,简直让人着迷。我一直觉得,海洋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疆域,更是国家力量、经济命脉和文化交流的载体,理解了海权,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历史深处的大门。这本《大观》的选题,恰好触动了我内心最深处的求知欲,我期待它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叙述,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感受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去理解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战略决策,去体会那些潮起潮落背后的历史必然。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次思想的洗礼,让我对“海权”这个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战争与条约,而是挖掘其背后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邱立波,山东高密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2003年7月至2006年10月,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工作;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日本东京大学留学。2009年11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工作。

评分

1.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又岂能离开世界。认识他者,同构于自我认知过程,建立周边世界的常识性认识结构,也是完成自我定义无可取代的前提。只有在此项工作完成基础上,中国人才能重新构建基于我们自己视角的全球格局体系,从而探索我们的利益所在,为世界规模的和平治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本丛刊试图为此做出努力。

评分

本辑为第11辑,主题即“海权”,聚焦19世纪英美德等国海权的潮起潮落,海权理论的源起、发展及其运用,关注海洋战略与世界强国的兴衰。这种认识对当下中国颇有借鉴意义。16—19世纪的近四百年里,来自葡萄牙、加利西亚等国的探险家扬帆起航,驶过非洲西海岸,朝美洲以及太平洋的“新世界”挺进,直至以欧洲为中心、以海上力量为载具的世界秩序初步得到确立。在此过程中,英国凭借对海运和殖民利益的攫取,建立起独一无二的具有海上统治力的强大舰队。到19世纪末,技术和生产开始取代贸易成为财富增长的主要因素,此时决定战争胜负的不再是海战,而是在堑壕中投入人力、物力的总量以及持久性,海权不再是唯一的神祇。尽管海权早已不像马汉所言一般在影响世界事务方面比陆权拥有永恒的优势,但海上统治权依然和全球影响力直接相连,并将继续影响和塑造历史。

评分

11篇文章的拼凑之作,其中4篇和海权无关,纯属凑页数。

评分

邱立波,山东高密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2003年7月至2006年10月,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工作;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日本东京大学留学。2009年11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工作。

评分

《大观》是一份介于专业的学术刊物和通俗的大众出版物之间的思想性丛书。

评分

邱立波,山东高密人,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2003年7月至2006年10月,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工作;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日本东京大学留学。2009年11月至今,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工作。

评分

11篇文章的拼凑之作,其中4篇和海权无关,纯属凑页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