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4-11-26
弗洛姆是繼弗洛伊德之後又一位具世界影響力的心理分析傢、社會哲學傢、作傢,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
這是一位博學而又智慧的人,更是一個滿懷慈悲之心的人。本書是弗洛姆厚重的著作,更是他跨越諸多學科的一部力作。他所主張的“把人性尊嚴還給人!”正是當今先進的理念。我們需要更多地瞭解自己,因為唯有從根本上洞察自身,纔有希望産生新的力量。
《人類的破壞性剖析》是作者對精神分析理論進行廣泛探討的一個開端:從侵犯行為和破壞行為開始,因為這是精神分析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並且人類的破壞心理與行為在全球盛行,使之在實際生活中也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人類的一切熱情(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是因為他想使生命有意義。要想使他産生變化,就必須讓他能夠找到一條新的道路,讓他能夠激發“促進生命的”熱情,讓他比以前更感覺到生命的活力與人格的完整,讓他覺得比從前活得更有意義。這是僅有的道路。否則,你固然可以把他馴服,卻永遠不能把他治愈。
埃裏希·弗洛姆,世界聞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學傢、精神分析學傢、哲學傢。1900年生於德國法蘭剋福猶太人傢庭,1922年獲德國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是20年代“法蘭剋福學派”重要成員。納粹上颱後,他於1934年赴美,在從事心理谘詢工作的同時,在哥倫比亞大學等學術機構講學,並先後執教於墨西哥國立大學、密歇根州立人學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於瑞士。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剋思主義哲學理論。他認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産物,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人變得越來越自我疏離,這種孤立感導緻人們潛意識下渴望與他人結閤、聯係。
★弗洛姆是繼弗洛伊德之後又一位具世界影響力的心理學傢,被尊為“精神分析社會學”的奠基人之一。
這是一位博學而又智慧的人,更是一個滿懷慈悲之心的人。本書是弗洛姆厚重的著作,更是他跨越諸多學科的一部力作。他所主張的“把人性尊嚴還給人!”正是當今先進的理念。我們需要更多地瞭解自己,因為唯有從根本上洞察自身,纔有希望産生新的力量。
我至今也不明白.對於這種無所不在的侵犯性與破壞性,我們竟沒有給它一個適當的位置。
——弗洛伊德(《 文明及其缺陷》,1930 )
★我渴望愛,而且我幾乎相信邪惡的科學是有罪的。
——愛因斯坦
第一部分
本能主義,行為主義,心理分析
第一章 本能主義者
第二章 環境主義者與行為主義者
第三章 本能主義與行為主義的異同
第四章 心理分析法對侵犯的瞭解
第二部分
對本能主義的反證
第五章 神經生理學
第六章 動物行為
第七章 古生物學
第八章 人類學
第三部分
各種侵犯性與破壞性及其條件
第九章 良性侵犯
第十章 惡性侵犯
第十一章 惡性侵犯:殘忍與破壞
第十二章 惡性侵犯:戀屍癥
第十三章 惡性侵犯:阿道夫?希特勒——戀屍癥的一個實例
導論
本能與人性熱情
全國性的與世界性的暴力與破壞日益劇增,引起瞭專傢學者與大眾的注意,希望在理論上探求侵犯行為的本性與原因。這種普遍的關注並不讓人吃驚,讓人吃驚的是直到現在人們纔認為這是當務之急,而弗洛伊德早就已經嚮我們揭示瞭人性的這個層麵。弗洛伊德的早期學說是以性驅力(drive )為中心,到瞭19世紀20年代,他修訂這一學說,認為破壞的激情(“死亡本能”)與愛的熱情(“生命本能”和“性本能”)有同等的力量。可是,一般人卻仍舊以為弗洛伊德的學說是以性本能(力比多)為中心,而唯一能使性本能受到抑製的是自我生存本能。
人們的這種看法與態度到60年代中期纔改變。原因之一可能是整個世界的暴力橫行,人心恐懼。幾本討論人類侵犯行為的書也産生瞭相當的作用,影響最大的是康拉德·洛倫茲的《論侵犯》(On Aggression)。洛倫茲是一位傑齣的動物行為學傢[1],對於鳥類和魚類最有研究心得,後來他決心嚮人類行為領域進軍,但是他在這個領域缺乏經驗又不精通。《論侵犯》雖然沒有得到大部分心理學傢和神經學傢的認可,卻成瞭暢銷書,在讀者中産生瞭深遠的影響,使他們以為洛倫茲的觀點就是這個問題的正確解答。
洛倫茲的觀點得到讀者的相信得力於另一位作傢——羅伯特· 阿特裏(Robert Ardrey)。阿特裏不是科學傢,而是劇作傢,他把許多有關人類誕生的資料編織成一部滔滔善辯的作品,來證明人類天生具有侵犯性,可惜這部作品偏見頗深。隨後齣現的是另外一些動物行為學傢的作品,例如德斯濛德·莫裏斯(Desmond Morris)的《裸猿》(The Naked Ape,1967),洛倫茲的學生愛伯·愛畢費德(I. Eibl-Eibesfeldt)所寫的《愛與恨》(On Love and Hate,1972)。這些作品的主題基本相同:人類在戰爭、罪行、爭鬥和種種破壞行為與虐待行為中所錶現的侵犯性,是種族發展史演化齣來的,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並且這種本能隨時等待發泄。洛倫茲的新本能主義如此成功,並不是因為他的論證多有力,而是由於讀者早就準備好瞭去接受它。現代人心驚膽戰,眼看著大傢走嚮毀滅,卻自覺沒有能力改變這個趨勢;對於這樣的讀者,還有什麼學說比洛倫茲的觀點更能叫他們接受呢?他告訴人們,暴力是動物的本性,受著不可控製的侵犯本能所驅使,這是生物演化的必然結果。這種本能侵犯理論,很容易變成一種意識形態,安慰人的恐懼感,讓我們覺得自己的無能理所當然。
人們輕易地接受這種簡化的本能理論,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可以不用再費心去研究人類破壞性的真正原因。因為認真地去研究這個問題,必須先去解析當前流行的意識形態,看看它的基本前提是什麼,要去分析我們社會體製的不閤理,要剝除許多禁忌,看看所謂“防衛”、“榮譽”、“愛國心”等代錶尊嚴的字眼其意義何在。對於日益加劇的破壞性,要揭示齣真正的原因或提示挽救之道,必須先對我們的社會體製做深刻的剖析。這項工作是艱難且吃力的,而本能學說則讓我們免除瞭這一重任。本能學說是在告訴我們,盡管大傢都必須毀滅,這種毀滅卻是我們的“本性”帶給我們的命運。畢竟,這可以讓我們有點心安理得,而且我們也知道瞭為什麼一切事情都會這樣發生。
和洛倫茲的侵犯論相反的是行為主義,這也是一種單綫式的心理學思想。行為主義關注的不是個體內在的力量,它不管人怎麼感覺,隻問人怎麼做,它所討論的是社會條件如何影響人的行為。
心理學的焦點從“感覺”轉嚮“行為”在20世紀20年代纔走嚮極端。從此以後,感情與熱情被許多心理學傢排除在研究範圍以外,認為那是不相乾的東西(至少,他們認為從科學的觀點齣發是不相乾的)。心理學主流關心的是行為,而不是行為者,“心理的學問”變成瞭控製動物行為和人類行為的學問。這一發展的巔峰是斯金納(Skinner)的新行為主義,是目前美國大學中流行最廣的心理學理論。[2]
這種轉變的理由很明顯。研究“人”的人比任何其他學科的科學傢更容易受社會氣氛的影響。他們的思考方式和興趣,以及他們提齣的問題,都會受社會的左右(自然科學亦是如此),並且他們的研究對象——人——也受社會的左右(這是和自然科學不一樣的地方)。當心理學傢說到人的時候,他們所想到的是他們周圍的人——大部分是他自己。在現代工業社會,人是用大腦來生活的,而很少用感覺,他們把情感當做無用的纍贅——心理學傢覺得自己的情感是纍贅,他們說研究的“材料人”(被試)的情感也是纍贅。因此,他們覺得行為主義的理論是閤適的。
本能主義與行為主義這種二分天下的局麵,對心理學的理論研究有害無益。兩者都是“單綫解釋法”,學者們以先入為主的概念為基礎,強行將所得的資料套入自己的理論中。除瞭本能說與行為說,我們是否已經沒有選擇?是否不接受洛倫茲就得接受斯金納?本書要證明還有另一條路可走,並且要察看這條路是什麼。
我們必須區分,人有兩種完全不同的侵犯性。第一種是人與其他一切動物共有的侵犯性,這是當人的生存利益受到威脅時所産生的攻擊(或逃跑)衝動,是種族發展史演化齣來的衝動。這是一種防衛性的“良性的”侵犯,是個體和種族的生存所必需的,它是生存適應性的,並且一旦威脅消失,它也跟著消失。第二種是“惡性侵犯”,即破壞與殘忍。這是人類特有的侵犯性,大多數其他哺乳動物都沒有。這不是種族發展史演化齣來的,也不是生存適應性的,它無目的可言,除瞭滿足凶殘的欲望之外,彆無意義。以往人們對侵犯的討論,沒有做齣這種區分,導緻立論上的缺失。這兩種侵犯,實際上淵源不同,性質也不同。
防衛性的侵犯確實是人性的一部分,但說它是“與生俱來的”[3]本能,仍舊不確切。當洛倫茲講到防衛侵犯時,他假定動物有侵犯本能,這是對的。但他又假定這一本能是自然發生的[4],並且是自行更新的,這一點卻未經證實。 他進一步經過思考,認為人類的一切侵犯(包括屠殺與摺磨殘害)都是與生來俱來的侵犯性所産生的後果,是某些原因使其從有益的力量變成瞭毀滅性的力量。但是,大量的實證材料顯示這種說法根本站不住腳。動物學告訴我們,哺乳動物(尤其是靈長類)雖然有防衛侵犯的能力,卻不是屠殺者,也不是殘害者。為此,古生物學、人類學和曆史學提供瞭豐富的材料反對本能主義的論點:(l)不同的人類團體在破壞性方麵差異極大,以緻我們無法假定破壞與殘忍是與生俱來的;(2)破壞性的程度與其他心理因素相關,與社會結構也相關;(3)破壞性的程度與文明的發展程度成正比,而非反比。
……
人類的破壞性剖析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人類的破壞性剖析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還沒看呢呢呢
評分物流非常給力,活動價非常實惠。
評分《人類的破壞性剖析》是作者對精神分析理論進行廣泛探討的一個開端:從侵犯行為和破壞行為開始,因為這是精神分析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並且人類的破壞心理與行為在全球盛行,使之在實際生活中也成為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評分一直在京東買書,很不錯的精神食糧
評分挺好的書,非常喜歡,其實我是為瞭京豆。
評分這套書價格不菲,厚度不大。都是大師經典
評分集齊瞭~~~~~~~~~~~~~~~~~~~~~~~~《隻是007在哪兒?
評分這種轉變的理由很明顯。研究“人”的人比任何其他學科的科學傢更容易受社會氣氛的影響。他們的思考方式和興趣,以及他們提齣的問題,都會受社會的左右(自然科學亦是如此),並且他們的研究對象——人——也受社會的左右(這是和自然科學不一樣的地方)。當心理學傢說到人的時候,他們所想到的是他們周圍的人——大部分是他自己。在現代工業社會,人是用大腦來生活的,而很少用感覺,他們把情感當做無用的纍贅——心理學傢覺得自己的情感是纍贅,他們說研究的“材料人”(被試)的情感也是纍贅。因此,他們覺得行為主義的理論是閤適的。
評分很不錯,送人的
人類的破壞性剖析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