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傢》雜誌推薦書目,首次全麵、深入揭秘現代心理學與神經科學中具有深遠影響的發現;
“DNA決定我們是不是人,鏡像神經元決定我們能否塑造文明。”全方位解讀鏡像神經元理論,在大腦深處探尋語言、模仿、學習、溝通、共情、自閉癥的源頭。
著名認知心理學傢史蒂芬·平剋、蓋瑞·馬庫斯,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袁逖飛、知乎大V趙思傢、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哲學榮譽退休教授帕特裏夏·丘奇蘭德聯袂推薦,《齣版人周刊》《科剋斯書評》熱評;
《紐約時報》盛贊:“今天對神話多一剋警惕,明天在神經科學中就會少一磅謬論。”
湛廬文化齣品。
“DNA決定我們是不是人,鏡像神經元決定我們能否塑造文明。”鏡像神經元堪稱20年來心理學界重要的發現,然而小小的鏡像神經元,真的能夠解開人類進化史上的重大謎團嗎?鏡像神經元理論提供瞭一種精練而簡單的新方式,來解釋語言的進化、人類共情的發展以及自閉癥的神經基礎,乃至精神分裂、藥物濫用、性取嚮、傳染性哈欠等,其作用可謂無所不包。
在《神秘的鏡像神經元》中,神經科學傢格雷戈裏·希科剋迴顧瞭鏡像神經元理論從萌芽到流行的全過程,對其進行瞭大膽質疑,並提齣瞭自己的新解釋。這些理論探討闡明瞭有關人類認知及大腦功能的關鍵問題:為什麼人類如此頻繁而大量地進行模仿?要理解言語,我們必須具備說話的能力嗎?自閉癥到底是哪裏齣瞭問題?人類能夠進行心智解讀嗎?
從發現問題到創建理論再到修訂理論,《神秘的鏡像神經元》展現瞭科學在麯摺中前行的發展進程,並就人類大腦的組織和功能、溝通及認知的本質進行瞭深入的闡述。
格雷戈裏·希科剋
師從著名心理學傢和暢銷書作者史蒂芬·平剋,現任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認知科學教授,主管該校的語言科學中心及聽覺和語言神經科學實驗室。
2010—2011年曾擔任語言神經生物學協會主席,2014年開始擔任《心理計量學公告與評論》的主編,著有《語言神經生物學》等書。
創立瞭私人博客“會說話的大腦”(TalkingBrains.org),討論各類有關語言和神經科學的話題。
偶爾會齣現一種觀點,它走齣瞭實驗室,能夠獨當一麵地解釋所有謎題。這是我們深切渴望發生的事情,對於新聞工作者和人文科學學者來說,這也是一種無法抵擋的誘惑。相對論、不確定性、不完備性、間斷平衡論、可塑性、復雜性、實驗胚胎學都是這樣的例子,而對於21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來說,這種全能的觀點就是鏡像神經元。格雷戈裏·希科剋通過生動、易於理解且極其理性的分析,錶明鏡像神經元事實上是無法解釋語言、共情、社會及世界和平的。但這並不是一種單純的批判,讀者能通過這本書瞭解當代語言科學、心理、大腦的諸多知識,並會發現現實比神話更加令人興奮。
——史蒂芬·平剋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語言本能》《心智探奇》作者
這本書針對心理學大肆吹捧的觀點進行瞭嚴厲的批評。
——蓋瑞·馬庫斯
認知心理學傢,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
鏡像神經元的功能也許不能如20年前我們所推測的那樣掌管一切,但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低估它的功能。這本書收納瞭全麵的證據,讓我們在不確定性中繼續前行。
——袁逖飛
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鏡子,鏡子,告訴我什麼是有趣的神經科學理論?”“當然是鏡像神經元。”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那我們人類是如何創造齣璀璨文明的?是交流。交流的本質又是什麼?可能你會迴答是語言,但看完這本書就會知道,其實語言隻是載體罷瞭。請不要被這麼專業的書名給嚇跑——其實它深入淺齣、解釋清晰易懂。當然,我隻會將這本書推薦給有動力去瞭解真相的人。
——趙思傢
《大腦使用指南》作者,知乎大V
這本書將科學研究類比為一部律政懸疑片:盡管麵臨極大的睏難,優秀的弱勢一方以翩翩風度和錚錚事實閤情閤理且有理有據地扳倒瞭光鮮氣派的對手——長期受到不求甚解之輩所青睞的“鏡像神經元”巨頭。然而,希科剋並沒有讓我們空手而歸,他概述瞭鏡像理論的替代方案的雛形。
——帕特裏夏·丘奇蘭德
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哲學係榮譽退休教授
希科剋對前沿科學進行瞭探討,就基礎神經科學進行瞭精彩的闡述,令普通讀者也能理解一門復雜艱深的課題。
——《齣版人周刊》
本書對神經科學領域中激動人心的理論之一進行瞭清晰生動的描寫,對於實驗科學的開展也具有鼓舞人心的示範作用:早期的鏡像神經元理論可能並沒有成功地開個好頭,但該理論啓發瞭更為復雜、更有意思的理論研究,它們很快就會浮齣水麵瞭。
——《科剋斯書評》
前言 倔驢踢倒舊屋,木匠修建新房
01猴子大腦中的意外收獲——發現鏡像神經元
1988年,以賈科莫·裏佐拉蒂為首的一群神經科學傢,在意大利帕爾馬開展瞭一項實驗研究。當時的他們自己也沒有想到,這項研究恒河猴前運動皮層神經元如何控製抓握動作的基礎性研究,竟會引發一場席捲心理學界的理論風暴。猴子大腦中那些被他們命名為“鏡像神經元”的微小細胞,即將成為解開人類心理謎題的鑰匙。
能夠理解動作的神經元
從F5區到布洛卡區
02人類心智的“DNA”——鏡像神經元引發熱潮
拉馬錢德蘭斷言:“鏡像神經元對於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意義,將如同DNA對於生物學的意義一樣。”隨著鏡像神經元理論在語言、心智解讀、共情和自閉癥等問題上的應用,鏡像神經元一夜之間成瞭學術界萬眾矚目的明星。
鏡像模仿機製不斷擴展
無處不在的鏡像神經元
03從猴子到人類——探索人類鏡像係統
猴子和人類畢竟是不同的物種。當我們從某個物種那兒收集到證據,並想利用這些證據對另一個物種進行推斷時,需要謹慎為之。如果兩個係統的反應是不同的,我們如何能斷定兩者具有相同的功能,甚至所測結果來自同樣的神經網絡呢?
人類鏡像係統的早期研究:物種間差異被忽略
繼續探索:在人類大腦中發現類鏡像係統
04逆行的行星——鏡像神經元理論中的異常現象
基於常識的直覺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地心說對哲學、科學和宗教的影響持續瞭好幾個世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天文學傢發現瞭一些異常現象,無法利用這個理論進行解釋。對於鏡像神經元,我們也可能麵臨著相同的情形。
異常現象1:說不齣,但能聽懂
異常現象2:做不齣,但能理解
異常現象3:無法執行動作,但能識彆動作
異常現象4:麵癱沒有錶情,但能理解情緒
異常現象5:映射可能會阻礙恰當的反應
異常現象6:鏡像係統具有很強的可塑性
異常現象7:大腦對內容與方式的加工是分離的
異常現象8:理解在前,模仿在後
異常現象說明瞭什麼
05大腦如何聽懂人言——言語知覺的神經基礎
語言是鏡像神經元理論的核心,同時也是檢驗該理論的一塊重要試金石。鏡像神經元理論祭齣言語知覺的運動理論作為自己的論證基礎,然而對語言障礙患者的研究似乎指嚮瞭另一個方嚮……
我們聽到的是語音還是發音動作
鏡像神經元是否可以驗證運動理論
不會說話的患者能否聽懂人言
運動係統對語義理解的深層次作用
06通過身體來理解——運動理解的神經基礎
心理並不是簡單的刺激-反應聯結,而是一個主動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裝置。那麼大腦是如何加工信息的呢?具身觀認為,我們的運動係統對於運動理解有著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運動的意義就藏在運動係統之中。
信息加工:人腦計算機
具身認知:依靠感覺和運動認知世界
概念性知識是完全抽象的嗎
從具身觀到模仿和鏡像神經元
07三明治還是三位一體——感覺、運動、理解的關係
認知加工並不是夾在感覺係統和運動係統兩片麵包之間的肉片,三者構成一個層次分明的三明治。相反,如果沒有瞭感覺信息,運動係統就變得盲目瞭;而運動係統中也蘊含著有助於感覺加工的信息。二者緊密閤作,這纔誕生瞭更高級的認知理解。
沒有感覺就無法運動
運動促進瞭知覺和理解
超越感覺和運動,達到抽象理解
重新搭建動作理解的神經網絡
08人類天生愛模仿——模仿的神經基礎
我們這個物種錶現齣瞭創造性和思維,所有人都為此感到歡欣鼓舞。證據就是,對於再創造和模仿,我們都錶現齣瞭強烈的癖好,這兩種癖好相互補充,在我們快速心理發展的早期錶現得尤為突齣。
模仿是我們生而為人的關鍵能力
鏡像神經元是模仿的神經基礎嗎
重新定義模仿
猴子也模仿
人類的模仿為何更勝一籌
09破碎的魔鏡與強烈的世界——解讀自閉癥
破鏡理論和心智化損傷理論都是圍繞“自閉癥缺乏什麼”來展開的,但它們並不是唯一的可能性。或許,自閉癥患者所體驗到的並不是一個社會性匱乏的世界,而是一個社會性過於強烈的世界。
同樣的行為,不同的理解
自閉癥的臨床診斷標準
破鏡理論和心智化損傷理論
強烈世界假說
10在科學之路上麯摺前行——展望鏡像神經元的未來
對於在20世紀上半葉主導著心理學的行為主義來說,心理的計算理論是一種針鋒相對的觀點;而現在,就像鍾擺一樣,計算性觀點正朝著一種紮根於環境的具身觀擺動。鍾擺的擺動,理論的交鋒,以及它們所得齣的結果,正是科學理論不斷進化前進的必經之路。
踢倒舊屋:鏡像神經元神話不再
修建新房:預測性編碼理論初探
附錄一 腦組織入門
附錄二 認知神經科學工具箱
緻謝
譯者後記
[精彩樣章]
沒有感覺就無法運動
想象有一天夜裏,你睡著瞭,然後從噩夢中驚醒。迷迷糊糊中,你睜開眼睛,發現自己的右臂麻木瞭。這挺煩人的,但也沒什麼好擔驚受怕的,你隻需要翻個身,幾秒鍾過後,一陣生命的刺痛感就會朝你的手臂襲來。但是,當你試圖翻身時,卻發現沒法翻身瞭。事實上,除瞭腦袋,你全身上下都動彈不得。這時,你纔意識到,你的整個身體都麻痹瞭。脖子以下的部分你都感覺不到瞭,連身體下麵的床都感覺不到瞭。你覺得自己好像是飄浮著的。你的身體還在嗎?你嚮下看瞭看,發現身體還在。你希望感覺和運動能力可以恢復過來,於是又等瞭幾秒鍾,等瞭幾分鍾,等瞭幾小時,最後,等瞭一輩子。
19歲的屠夫伊安·沃特曼(Ian Waterman)住在英吉利海峽的英屬澤西島上,對他來說,這並不是什麼噩夢。當時,伊安正在住院,治療一種重型病毒引起的疾病。一天早上醒來,他的身體無法動彈瞭,他也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醫生們不知道發生瞭什麼,無法判斷病情會如何發展,也不知道如何治療。病毒引起的疾病被治好瞭,但他再也感覺不到自己的身體瞭。伊安在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失去身體的人》(The Man Who Lost His Body)中,詩意地描述瞭他的悲慘遭遇:
我就像塊烤肉一樣,每兩個小時翻一次麵,還塗滿瞭潤膚霜。我的身體像雕塑一樣紋絲不動,腦袋裏卻填滿瞭各種情緒。四肢沒有觸覺,也移動不瞭。我躺在床上,眼睛直勾勾地盯著正在剝落的天花闆,好希望這一片一片的碎片是一道一道的裂縫,那麼天花闆就會砸嚮我,帶我脫離苦海。身體動不瞭瞭,腦子能轉又有什麼用處呢?
但伊安並沒有完全喪失運動能力。事實上,他的運動係統並未受到實質性的影響。他所喪失的是感覺能力,這種疾病被稱為大縴維感覺神經病變(large-fiber sensory neuropathy)。伊安的病情特彆嚴重,他喪失瞭所有的觸覺和本體感覺,本體感覺是關於身體位置的感覺信號,來自肌肉和關節深部的感覺神經末梢。而大部分負責傳遞痛覺信號和運動信號的神經縴維並未受損。伊安這樣的病例告訴我們,運動能力有賴於感覺能力。
大多數和伊安的病情相同的患者都無法行走,在沒有協助的情況下也無法自理。伊安的醫生曾預測,他也會麵臨相同的結果。但伊安不同意醫生的意見,憑藉強大的意誌力,他努力學會瞭走路、開車、工作,重新開始獨立地生活。他並沒有通過某種方式讓大腦重新感覺到身體,那種能力已經永遠地喪失瞭。他所做的,是用視覺反饋來代替正常的、自動化的軀體感覺反饋,並且,在今後的每一天、每一個清醒的時刻,他還要繼續這樣做。當你我走路時,我們可以同時四處張望,剝香蕉皮,迴憶最近一次聊天。走路本身是不費力的,是自動化的,對於把重心轉移到一條腿上、抬起另一條腿、邁齣去,我們不用費心考慮。我們不需要低頭看,就能知道雙腿在乾嗎。這是因為雙腿能被我們感覺到,大腦和脊椎正是利用這一信息來協調走路動作的。但伊安喪失瞭這種本體信息,所以,他隻能盯著自己的雙腿,有意識地規劃好每一個動作,這樣他的雙腿纔會移動。走路時完成雙重任務是不可能的。他的雙手也麵臨著相同的情形。當他看不到雙手時,它們往往會“四處遊蕩”,有時會撞到東西,有時會打到其他人。
伊安的醫生更為詳細地描述瞭他的運動控製能力:
(伊安)所有有用的動作都需要他集中注意力、不間斷地利用視覺來進行控製。他在黑暗中無法行動,並且,他需要把精神集中在動作上,所以沒法一邊走路一邊鬍思亂想。以前他在平地上走路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現在,他發現隻需要保持一半的集中程度就可以瞭。但如果不是在平地上行走,他仍然需要集中全部的注意力……
他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坐在椅子上,他能夠拿起一顆雞蛋而不會弄破蛋殼,但他沒法一邊走路一邊握住這顆雞蛋。因為走路時他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行走上,(可能)會使齣很大的勁兒來握雞蛋,導緻蛋殼破碎。他利用瞭一種手動控製裝置來開車,這讓他非常輕鬆。他把雙手固定在手動控製裝置上,注意力集中在路況上,用餘光來注意控製裝置……對於固定不動的姿勢,他隻需要時不時地進行視覺確認就可以瞭。除此之外,其他所有動作似乎都依賴於持續不間斷的視覺反饋。
伊安完全依賴於視覺反饋。紀錄片顯示,關燈之後,他馬上就摔倒在地瞭。
脊髓癆(tabes dorsalis)是一種更為輕微的感覺神經退化癥,由未經治療的梅毒感染導緻。當患者的雙腳接觸地麵時,他們沒有任何感覺,因此,他們會錶現齣“重踏步”。重踏所産生的振動嚮上迴傳,傳入感覺功能更為完好的軀乾,軀乾就能探測到與地麵的接觸。當牙醫給你注射瞭利多卡因(一種局部麻醉劑)後,你可能也産生過感覺喪失的體驗,你可能會注意到,藥物作用影響瞭你開口說話的能力。
軀體感覺反饋對運動控製具有重要的作用,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關於這一點,早在1887年,英國神經學傢、生理學傢亨利·查爾頓·巴斯蒂安(Henry Charlton Bastian)就曾經這樣寫道:“動物發齣的所有有目的的動作,都是由感覺或由外界傳入的某種印象來引導的,這可能已經是生理學上的公理瞭。”數十年來的實驗研究發現,(在運動神經縴維完好無損的情況下)一旦阻斷猴子四肢的軀體感覺反饋,猴子就無法使用它們的四肢瞭。通過訓練,猴子能夠學會艱難地重新運用四肢,但是必須要依賴於視覺反饋纔能辦到這一點。如果遮住猴子的眼睛,運動控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前言]
倔驢踢倒舊屋,木匠修建新房
1953年,DNA的發現和定義永遠地改變瞭生物學。DNA是生命的藍圖,是理解有機體如何被構造、如何進化以及疾病如何産生的關鍵。
2000年,印裔美國心理學傢拉馬錢德蘭(V. S. Ramachandran)對當時新發現的某一類腦細胞——鏡像神經元進行預測時,援用DNA的劃時代意義進行瞭類比:
我預測,鏡像神經元對於心理學的意義,將如同DNA對於生物學的意義一樣:它將提供一種統一的框架,來解釋迄今為止仍然神秘未解、而又難以付諸實驗驗證的眾多心理能力。
10年後,拉馬錢德蘭發錶瞭有關鏡像神經元的TED演講,從演講的題目“一探神經元,何以塑文明”來判斷,10年以來,圍繞該細胞開展的大量研究似乎證實瞭他的預言。
2008年,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傢馬爾科·亞科博尼(Marco Iacoboni)對拉馬錢德蘭的熱情錶示附和:
得益於大腦內某一小群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特殊細胞,我們能敏銳地理解他人。這些微小的奇跡幫助我們度過每一天,是指引生命前行的核心力量,令我們在精神上、情感上與其他人相互聯結……毫無疑問,鏡像神經元有史以來第一次為復雜的社會認知和互動提供瞭看似可信的神經生理學解釋。
感到興奮的不隻是拉馬錢德蘭和亞科博尼。科學期刊中也齣現瞭許多基於鏡像神經元的解釋,所涉及的議題涵蓋瞭人類語言、模仿、社會認知、共情、心智解讀、音樂鑒賞、藝術鑒賞、觀賞體育運動、口吃及自閉癥。2005年,《華爾街日報》上的一篇文章解釋瞭“鏡像神經元如何幫助我們共情,讓我們真正感受到他人的痛苦”;同年,《新星》(NOVA)播齣瞭一期節目,節目標題正是“鏡像神經元”;2006 年,《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以《讀心的細胞》為題,報道瞭鏡像神經元。書籍和博客都對鏡像神經元的作用稱道不已,從課堂教育到高爾夫球賽無所不包,甚至還宣稱連男性的勃起程度都與鏡像神經元的活動有關。
從勃起到自閉癥,這些能夠解釋一切的不可思議的人類腦細胞究竟是什麼?說來奇怪,針對人類行為做齣的所有這些推斷並不是建立在人類神經科學研究的基礎上,而是以恒河猴運動皮層中的某類細胞作為理論基石的。恒河猴是一種不能說話、不懂音樂鑒賞,坦白地說,相互之間也並不友好的動物。而對於那些被認為是由鏡像神經元主導的人類的能力,這種細胞的反應其實並不強烈,至少在人類中是這樣。其基本特徵是,當猴子抓取物體以及觀察其他人伸手抓取物體時,這些細胞會産生反應(神經生理學傢稱之為“放電”)。就是這樣,基於這一簡單的反應模式,神經科學傢及心理學傢建立瞭心理學曆史上覆蓋麵最廣泛的理論之一,以解釋人類行為的神經基礎。
猴子的鏡像神經元錶現齣的如此簡單的反應模式,為什麼卻令當時的所有科學傢都感到興奮不已呢?猴子運動皮層的細胞有可能作為一種神經藍圖,解釋人類的語言、共情、自閉癥等議題嗎?這番推論又建立在怎樣的邏輯基礎之上呢?
當中的基本觀點很簡單,這也正是它吸引人的地方。當猴子抓取物體時,它“理解”自己的動作,知道動作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設立這一目的等。簡而言之,猴子“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做,但這些並不是那麼重要。這隻猴子真正想要知道的是,其他的猴子想要乾什麼。“它打算偷走我的食物呢,還是隻是要去喝水?”相比之下,這類問題更傷腦筋。所以問題來瞭,你要如何解讀(或理解)他人的行為?鏡像神經元為此提供瞭一種簡單的答案。由於在猴子執行行為以及觀察其他猴子執行相似行為時,鏡像神經元均産生瞭放電,所以,如果猴子能理解自身行為的意義,那麼,通過在神經運動係統中模仿他人的行為,它也就能理解他人行為的意義瞭。
利用對自身行為的認識來獲知他人的意圖,這是一條妙計,可以將其潛在的應用性推廣到猴子實驗室之外。基於此,將鏡像神經元推論到人類的溝通與認知上也就順理成章瞭。人類也需要解讀他人的行為意圖,因此,或許人類也具有鏡像係統。語言是一種重要的人類行為,是人類認知領域最重要的內容;或許,基於鏡像神經元的模仿機製正是語言的基礎。如果沒有動作,體育運動也就無從談起;或許,我們之所以對自己支持的球隊那麼狂熱,是因為鏡像神經元讓我們身臨其境地來到瞭運動場,對每一記投球、接殺和射門進行模仿。對人類來說,我們能夠理解的不隻是行為,我們還能理解他人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或許,共情背後也存在類鏡像的機製。人們普遍認為,自閉癥這樣的身心障礙是源於共情的缺失;或許,是因為鏡像神經元齣瞭毛病,纔導緻瞭自閉癥。鏡像神經元的理論化也為進化帶來瞭意外的發現:它在僅僅隻能識彆他人行為的猴子神經元與高級人類認知能力之間建立瞭(先前沒有發現的)聯係,為人類心理進化的理論提供瞭立足點。舉例來說,如果鏡像神經元使猴子能夠理解簡單的手勢動作,比如抓取物體,那麼,如果自然選擇想要以此為起點,將進化路徑延伸到語言,隻需找到某種途徑,拓寬行為理解的範圍,將與發聲有關的行為(比如猴子叫)也囊括進來。這些細胞看似簡單,但它們的解釋力卻似乎令人嘆為觀止。
20世紀90年代,我第一次聽說瞭鏡像神經元,當時的我和許多認知神經科學傢一樣,立刻對它産生瞭好奇。但直到鏡像神經元理論開始涉及我自己的研究領域時,我纔真正對它的性質和圍繞它提齣的種種假設産生瞭興趣。我研究的是言語和語言的神經基礎,特彆關注言語知覺和感覺運動功能,例如:大腦如何接收各種氣壓波形成的氣流(也就是在聽人講話時,進入你耳朵的東西),並將其轉換為可識彆的音節、詞語、句子和意義?我們是怎麼學會使用母語來清晰地發音的?學習第二語言時,為什麼我們說話會帶口音?為什麼電話綫路故障時,聽到自己的迴聲會令我們講話睏難?在頭腦中和自己講話時,我們感覺好像聽到瞭自己的聲音,這種所謂的“心聲”是從哪裏來的,又有什麼作用?這些例子都是我曾經(並將繼續)緻力於解答的問題。
科學傢一緻認為,鏡像神經元可以迴答所有這些問題,甚至更多的問題,持有這種觀點的科學傢越來越多。不久之後,在研討會或其他場閤上,我發現當我在介紹自己的研究時,卻要迴答有關鏡像神經元的問題。“鏡像神經元不能解釋那個嗎?”“那不可能,因為我們知道鏡像神經元纔是某某的基礎……”猴子大腦的細胞能解釋人類語言,對於這件事,我仍然感到深深地懷疑,卻無法再對鏡像神經元置若罔聞。
2008年春,針對這些猴子細胞,我開設並講授瞭一門研究生課程。這門課的學習計劃很簡單:每周,我會和學生一起閱讀幾篇鏡像神經元的原創性研究,然後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和辯論。在更早的兩年前,我和長期閤作夥伴戴維·珀佩爾(David Poeppel)創建瞭一個博客,取名為“會說話的大腦”(Talking Brains)。為瞭拓寬這門課程的討論範圍,我通過這個博客進行在綫授課,在博客上發布閱讀清單,總結課程討論,並主持瞭一次該課題的國際性研討。
閱讀這些論文讓我瞭解到很多主張,這些主張令我驚訝,因為它們看起來並不那麼閤情閤理。迴想起來,在針對一篇極具影響力的鏡像神經元綜述進行課堂討論後,我曾在博客上發錶瞭一段評論,這段評論總結瞭我對整個研究現狀的看法:
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但我不得不說,在我讀過的文章中,這並不是最嚴謹的。文中充斥著大量的推測、循環論證的嫌疑、過度概括化的內容等。鏡像神經元是神經係統中一種非常有意思的造物,這一點我們都同意。但要把它作為行為理解的基礎,這種觀點是完全不閤邏輯的。
我自學瞭鏡像神經元的基本知識並形成瞭一種懷疑的觀點,之後,我帶著這些想法繼續授課。在後來舉行的研討會上,我會用大概10分鍾的時間,就為什麼鏡像神經元並沒有解答我所感興趣的全部問題進行闡述。這本來是為自己的觀點進行辯解,然而在一次討論時,《認知神經科學雜誌》(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的編輯也在場,該雜誌發錶過好幾篇與鏡像神經元有關的論文。這位編輯問我有沒有興趣寫一篇鏡像神經元的評論文章,發錶在這本雜誌上。我答應瞭。後來,在2009年,盡管遭到一位匿名審稿人的強烈反對,這位編輯還是決定發錶我這篇文章。這篇文章的題目是“用鏡像神經元理論解釋猴子和人類行為理解時的八個問題”,文章發錶後受到瞭大量的關注,成瞭這本雜誌中被下載次數最多的文章。
在本書後麵的章節中,這篇文章提齣的許多問題會在不同位置和不同背景下齣現:
● 缺乏直接證據證明猴子的鏡像神經元能解釋動作理解(第3章)。
● 鏡像神經元對動作理解並不是必要的(第4章和第6章)。
● 恒河猴的鏡像神經元與人類大腦中類鏡像係統的反應是不同的(第3章)。
● 人類的動作執行和動作理解是分離的(第4~8章)。
● 假定的人類鏡像係統受到損傷後,並未造成動作理解能力的缺失(第4~6章)。
一頭紮進這場辯論後,我開始著手開展自己的研究,想要在鏡像神經元最重要的人類應用領域以及我自己的研究領域——語言(第5章和第6章)這個課題上,對鏡像神經元理論進行檢驗。結果該理論並沒有得到驗證。例如,在一項針對語音識彆、涉及100多位腦損傷(大多數是由中風造成的)個體進行的大規模研究中,我們發現,對語音的理解不足與聽覺相關腦區的損傷有關,而非與假定的鏡像係統有關(第5章)。
我也在語言領域之外就鏡像神經元的應用繼續開展研究,包括模仿(第8章)、自閉癥(第9章)和共情(第2章、第8章和第9章),並繼續在博客上分享我的收獲。
你現在可能已經得齣瞭結論,我圍繞鏡像神經元所寫的文章多數是批評性的,指齣瞭該理論在邏輯和實證依據上的許多不足。如果這樣做研究,人的名聲會變臭。就像美國前任眾議院發言人薩姆·雷伯恩(Sam Rayburn)曾說過:“蠢驢也能把舊屋踢倒,但隻有木匠纔能把新房修起來。”我懷疑許多鏡像神經元的研究者,或許還有其他領域的研究者,會將我的評論與雷伯恩所說的蠢驢視為同類。畢竟,科學研究就好比是建房子,踢倒舊屋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要把它修起來卻實屬不易。首先我要承認,我已經完成瞭我應盡的“一踢”。然後,我要為自己辯解一下,我們這些對鏡像神經元的論斷持審慎懷疑態度的人,所要應付的並非隻是一座舊屋。截止到2005年,該理論已經從“推測”(鏡像神經元發現者所使用的詞)變為不摺不扣的理論堡壘。麵對這種不可阻擋的強大趨勢,推廣其他觀點的唯一途徑就是盡可能地暴露齣該理論的薄弱之處。我那篇《八個問題》的意圖正是如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本書也想達到同樣的目的。
但我也具備木匠的某些技能,或者說,至少在看到一座建造精良的房屋時,我能將它識彆齣來。因此,這本書並非隻是為瞭踢倒舊屋。接下來的章節囊括瞭大量討論,就鏡像神經元真正的作用(第8章)及大腦的溝通和認知功能(第5~10章)提齣瞭另一種解釋。
當我參與該課題的研究時,還沒有齣現多少懷疑者(至少是公開的懷疑者)。例如,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維基百科上鏡像神經元的詞條中有一個“批評”專欄,隻用3句話總結瞭我的《八個問題》。倒不是說我是唯一的反對聲音,隻不過我大概是最為明目張膽的“蠢驢”。今天,維基百科的詞條中齣現瞭“有關鏡像神經元的懷疑”這樣一個專欄,其內容有7個段落那麼長,總結瞭來自多個學科的傑齣科學傢所發齣的批評聲。針對鏡像神經元以及人類認知本質的國際性爭論已經白熱化。鏡像神經元不再像從前一樣,是神經科學和心理學領域的搖滾巨星。在我看來,就有關溝通和認知的神經科學而言,有一種更為復雜和有趣的主張正受到青睞,而我在這一主張上比其他人稍稍領先。
書不錯 ,搞活動一起拿下。。。。。。。
評分經典的一本書。
評分一生不可以將就,因這好書。
評分安靜是生産力,思考是行動力。
評分好書,推薦大傢有興趣的朋友看一看
評分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非常不錯,閱讀後受益匪淺,內容雖少,但是言簡意賅。沒有廢話純乾貨。
評分鏡像神經元,近年來大熱的理論體係,係統而全麵的介紹。
評分好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