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发展与比较政治·拜谒诸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 [Worshop of Deities:The Trail of Western Political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中国政治发展与比较政治·拜谒诸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 [Worshop of Deities:The Trail of Western Political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任剑涛 著,陈岳 编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比较政治
  • 政治理论
  • 西方政治思想
  • 中国政治
  • 方法论
  • 政治发展
  • 学术著作
  • 政治哲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602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65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政治发展与比较政治
外文名称:Worshop of Deities:The Trail of Western Political Theories and Approache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政治发展与比较政治·拜谒诸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对现代主流的政治价值形态——自由主义、共和主义、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进行了观念史梳理,并且对它们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在“诸神之争”的现代政治理论处境中,寻求各种价值观念的兼容。
  论述围绕紧密联系的三大论题展开:一是“诸神之争”状态中凸显的现代政治价值的主流与支流,以及它们之间逐渐呈现出来的合流趋势;二是“诸神之争”情境中显现的、共同关注的政治理论问题,诸如政治理论的建构基点、扩展视野、创新方式,等等;三是“诸神之争”的政治理论建构所蕴含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进路。
  全书视野广阔、分析深入、逻辑性强、说理透彻,对现代政治理论的处境、发展现状与方法进路,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探究,值得所有关注和思考现代政治问题的读者悉心阅读。

作者简介

任剑涛,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1998―1999年任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合作研究员,2010年任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兼任国内数所大学的兼职或客座教授,数家期刊的学术委员或编辑委员。目前主要从事政治哲学、中西政治思想、中国政治和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已出版的著作有《从自在到自觉――中国国民性探讨》(1992)、《伦理政治研究――从早期儒学视角的理论透视》(1999)、《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儒家伦理及其现代处境》(2003)、《中国现代思想脉络中的自由主义》(2004)、《政治哲学讲演录》(2008)、《建国之惑――留学精英与现代政治的误解》(2012)、《复调儒学――从古典解释到现代性探究》(2013)等十余部。

目录

导论 “诸神之争”:现代政治理论的价值纷争与整合
一 神人揖别:从一神统治到诸神纷争
二 作为价值之争的诸神之争
三 诸神之争的学术意涵
四 拜谒诸神:价值整合值得尝试吗

上编 “诸神”与政治价值的论争
第一章 为现代政治秩序背书——以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为核心
一 推高政治学宏大叙事
二 现代政治秩序的三大要件
三 颠覆性的论述
四 另类的“单一现代性”?
第二章 尊崇正义与自由至上:对罗尔斯和诺齐克的纪念性评介
一 罗尔斯与正义论说时代的终结
二 诺齐克的意义:自由不可须臾忽视
三 罗尔斯与诺齐克的分歧与共识
第三章 政治决断、政治行动与制宪权:施米特、阿伦特革命解释的效度分析
一 革命与制宪
二 互见的缺陷
三 从政治到法律
四 常识之外
第四章 我们该如何做是好:迈克尔·桑德尔《公正》的书人与书事
一 《公正》:书外的人与事
二 《公正》:聪明而不睿智的通俗读物
三 《公正》:道德极端情形的常态化处置
四 从《公正》看开去:中国语境中的延伸性话题
第五章 保守地议政:还原保守主义的社会政治面目
一 保守主义的精神气质
二 保守主义的政治—政策关注
三 保守主义的政治价值
第六章 “不为激情所扭曲”:政治信仰与凡人历史
——纪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鲍姆
一 历史学家的符号化信仰
二 “信仰”的退隐与“历史”的浮现
三 英雄史观与凡人史观的决断
四 史家的畛域

中编 “诸神”与政治聚讼的问题
第七章 论积极公民: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公民定位分析
一 消极公民:共和主义对于自由主义的批评
二 积极公民:共和主义的吁求
三 消极自由不等于消极公民:自由主义的理解
四 一个平衡摆
五 公民再造:共和主义的自由主义归宿
第八章 作为共同体验的民族:对一个政治哲学命题的解析
一 民族与共同体验
二 两个向度
三 心灵习性:民族共同体的根柢
四 想象的共同体,还是共同体的想象
第九章 政治伦理:个人美德,或是公共道德
一 何谓政治伦理
二 确认政治伦理性质的两个前提
三 政治伦理的社会依托
四 作为公共道德的政治伦理
第十章 在一致与歧见之间:全球治理的价值共识问题
一 事实与价值的疏离
二 发生学歧见
三 “全球”价值,还是全球“价值”
四 底线特质
第十一章 国家理性:国家禀赋的,或是社会限定的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家理性:概念的界定
三 “国家理性”的知识史考察
四 “国家理性”的政治史分析
第十二章 政治重塑文化——以哈里森《自由主义的核心真理》为论题
一 重视文化对发展的作用
二 辨析趋向或阻碍进步的文化结构要素
三 文化变迁与社会进步
四 在变迁中重塑文化
五 三种核心真理

下编 “诸神”与政治研究的进路
第十三章 祛魅、复魅与社会秩序的重建
一 “祛魅”的遗漏:“现代”对个人信仰世界的轻忽
二 “复魅”的提示:现代生活结构中宗教的价值
三 社会秩序:人心内在安顿与政治外部保障
四 重申宗教价值:如何避免以无神论的逻辑处置有神论的问题
第十四章 方法引导下的政治理论:对政治哲学、政治生活与研究方法的关联思考
一 一场争论的发散效应
二 规范政治理论的霸权
三 实证方法的流行与阙失
四 方法的意义
第十五章 重提规范方法:政治学研究如何平衡规范与实证的方法偏好
一 规范研究有方法吗
二 规范方法的结构要素
三 规范方法与实证方法:互斥的还是互利的
四 规范方法的研究实践
第十六章 中西政治思想比较的正当性问题
一 两类质疑
二 正当性依据
三 辩护进路
四 比较的合理定位
第十七章 政治思潮的西学东渐
一 援引西学的功利心态
二 自由主义进入中国的先声
三 激进思潮的西方奥援
四 自由主义的主流僭称
五 国家主义的时潮
六 托克维尔的自西徂东
七 寻求原创的政治致思
第十八章 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求新癖与超越癖
一 现代政治生活典范的形成
二 现代典范的内在张力:求新超越癖好的继生动力
三 求新癖与超越癖的构成形态
四 求新癖与超越癖的原生动力
五 现代政治生活的辩护问题
跋 政治理论在中国,或中国的政治理论——评《政治理论在中国》
一 语境确认
二 方法意识
三 理论指向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政治发展与比较政治:拜谒诸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 探寻政治智慧的源头,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洞察全球政治格局的脉络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西方政治理论与研究方法,并将其置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宏大语境下进行审视与对话的学术力作。作者以“拜谒诸神”为喻,意在向西方政治学领域那些奠基性的思想家、里程碑式的理论以及开创性的研究方法致敬,并籍此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提供深刻的洞见与多元的视角。 一、 绪论:为何要“拜谒诸神”——西方政治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联系 在政治学研究领域,西方政治理论无疑构成了其重要的思想基石与理论谱系。从古希腊的城邦理想,到启蒙时代的自由主义革命,再到近现代的多元思潮涌现,西方政治思想的演进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理解政治权力、国家构建、公民权利、社会正义等核心概念的方式。然而,这些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无不与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土壤紧密相连。 将目光投向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政治发展进程最具特殊性的国家之一,中国政治的现代化探索,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既是自身历史逻辑的延续,也不可避免地与全球政治思想的潮流发生碰撞与交融。试图独立于世界政治学界的智慧成果,去理解和分析中国政治的当下与未来,无疑是一种闭门造车的做法。 本书的出发点,正是基于一种开放的、对话式的学术立场。我们认为,深入理解西方政治理论的精髓,不仅是掌握一种学术工具,更是获得一种分析的“视角”与“方法”。这些理论,无论是关于国家与社会的边界,还是关于权力分配的机制,亦或是关于政治合法性的来源,都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中国政治现象的参照系和诊断工具。 “拜谒诸神”并非意味着全盘西化或照搬照抄。恰恰相反,对这些“神圣”思想的深入探究,是为了更清晰地辨析其普适性与局限性,认识其在中国特定语境下的适用性与改造空间。如同一个艺术家,在学习大师技法之后,才能更好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同样,一个致力于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学者,在“拜谒诸神”之后,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脉络,并在理论与实践上有所创新。 因此,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尝试搭建一座桥梁,连接起西方政治思想的深厚传统与中国政治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对西方政治理论的系统梳理与批判性反思,我们期望能为中国政治研究提供更为坚实和广阔的理论基础,从而更有效地应对中国政治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为全球政治学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二、 溯源而上:西方政治思想的“诸神”谱系——关键理论的梳理与分析 本书将系统梳理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那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理论流派与代表人物,并对其核心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这部分内容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西方政治理论的“诸神”谱系,使其了解不同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演进关系。 古典政治哲学:理性与秩序的追寻 柏拉图的理念论与理想国: 探索正义、理想国家形态及其哲学基础。分析其对政治精英、社会分工的构想,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影响后世对统治者素质与国家结构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城邦理论与政治学: 考察其对政体分类、公民参与、法律与宪法的重视,以及其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分析其关于“善的生活”与政治目的的论述,以及其对政治行为的观察。 近代政治哲学:个体、自由与主权的崛起 霍布斯、洛克、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深入分析其关于自然状态、国家起源、主权归属、以及政府与公民权利的不同观点。探讨这些思想如何为自由主义、民主制度奠定理论基石,以及它们在中国近代思想传播中的影响。 孟德斯鸠的分权制衡: 阐述其“三权分立”理论的内涵及其在中国政治体制设计中的现实意义。分析其关于权力腐败的警示,以及对政治稳定性的考量。 康德与黑格尔的自由、法治与国家哲学: 探讨其对理性、自由意志、普遍道德法以及国家在实现个体自由中的作用的论述。分析其对历史哲学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贡献。 现代政治理论:多元主义与新视角的涌现 边沁与密尔的功利主义: 分析其“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以及其对自由、个体权利与社会福利的权衡。考察其在中国社会改革思潮中的传播与演变。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阶级斗争理论: 梳理其对资本主义批判、历史发展规律的论述,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预言。分析其对中国近代革命和政治实践的深刻影响,及其在中国政治意识形态中的地位。 韦伯的官僚制、理性化与理想类型: 探讨其对现代国家组织形式、权力合法性来源的分析,以及其关于“除魅”过程的论述。分析其理论对理解中国当代政府运作、官僚体系的价值。 民主理论的发展: 从早期代议制民主,到多元民主、竞争性民主,再到过程民主、协商民主等,梳理民主理论的演进脉络。 国家理论的多元化: 考察国家作为权力中心,以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之间关系的各种解释,包括国家中心主义、国家能力、国家形态等。 本部分内容,将不仅仅是对理论的罗列,更注重对其思想逻辑的还原,对其历史语境的阐释,以及对其核心概念的辨析,为后续的比较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洞察方法:西方政治研究的“探路者”——核心研究方法的审视与借鉴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其方法论的创新与应用。西方政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而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它们为我们理解和解释政治现象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书将重点审视和分析这些关键的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中国政治研究中的借鉴意义。 经验主义研究方法: 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 比较研究的类型学: 概述并分析不同类型的比较研究,如跨国比较、历史比较、案例研究等。 “最相似系统法”(Most Similar Systems Design, MSSD)与“最差异系统法”(Most Different Systems Design, MDSD): 深入解析这两种经典的比较方法,说明它们在探寻因果关系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其在分析中国与他国政治异同时的适用性。 “双比法”(Most Similar Case Study Design for Difference-Making)与“单比法”(Most Different Case Study Design for Difference-Making): 进一步深化比较方法论的探讨,强调在有限案例条件下的因果推论。 定量研究方法: 介绍统计分析、计量模型、问卷调查等在政治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识别政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 定性研究方法: 强调访谈、焦点小组、文本分析、历史分析、案例研究等在深入理解政治过程、文化背景和微观行为中的重要性。 规范性研究方法: 规范分析的逻辑: 探讨政治哲学中关于道德判断、价值追求、理想制度的设计等问题,以及如何进行价值评估与伦理推理。 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研究: 分析如何通过对政治文本、政治话语的解读,揭示权力运作、观念塑造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强调通过梳理思想的演变脉络,理解政治概念的生成与发展,以及其对政治实践的影响。 跨学科的研究视角: 政治经济学: 分析政治决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资源分配、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 政治社会学: 探讨社会结构、社会运动、公民社会等因素如何影响政治的运行与变革。 政治心理学: 研究个体与群体心理如何影响政治行为、政治决策和政治认同。 在介绍这些方法时,本书将着重分析其优势与局限,并思考它们在中国政治研究领域可能存在的适用性、挑战以及如何进行本土化创新。关键在于,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带着问题意识去“拜谒”,去学习,去借鉴,以丰富我们自己的研究工具箱。 四、 融汇贯通:中国政治发展与西方理论的对话——挑战、借鉴与创新 在“拜谒诸神”之后,本书的核心任务是将西方政治理论与中国政治发展的生动实践进行深刻的对话与融汇。这并非简单的套用,而是要在理解西方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审视其在中国语境下的适用性,辨析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寻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脉络与关键转折: 从传统政治的遗产到近现代政治的转型。 革命与建设时期政治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的政治改革与发展。 当前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核心议题与挑战。 西方政治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应答”: 民主理论与中国: 如何理解中国式的民主实践?西方民主理论在中国是否具有普适性?“协商民主”、“过程民主”等概念在中国的实践与意义。 国家理论与中国: 强大的国家能力在中国政治发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其与公民社会、市场经济的关系。 合法性理论与中国: 探究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多元来源,以及其与经济绩效、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关联。 自由主义与中国: 对个体自由、权利保障以及其与集体利益、社会秩序的张力进行分析。 现代化理论与中国: 探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以及其对既有现代化理论的挑战与贡献。 研究方法的本土化与创新: 如何在借鉴西方比较研究方法的同时,克服其可能存在的文化偏见和学科限制? 如何结合中国独特的历史与社会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研究方法? 例如,如何运用历史分析法深入解读中国政治的长期性与连续性?如何通过细致的案例研究,发掘中国政治实践中的“中国智慧”? 理论创新的可能性: 在对话与借鉴中,中国政治研究能否贡献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全新理论? “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理论内涵与国际意义。 构建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必要性与路径。 本书的这一部分,将不是孤立的理论讨论,而是紧密联系中国政治发展的实际,运用前面介绍的西方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政治的现状、趋势以及未来走向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我们期望通过这种“拜谒”与“融汇”,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政治发展的逻辑,并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学理论体系提供有益的探索。 五、 结论:超越“拜谒”,走向“创造”——中国政治发展的未来与理论的贡献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启发读者认识到,对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通过对“诸神”的“拜谒”,我们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刻的洞察和更锋利的工具。而真正的价值,在于如何运用这些智慧,去分析和理解我们所处的中国政治现实,并在此基础上,为中国政治的发展贡献理论的智慧与创新的力量。 “拜谒诸神”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通过深入理解西方政治思想的精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辨析自身政治实践的优势与不足,更准确地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并更有信心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书倡导一种开放、批判、包容的学术精神。我们不排斥任何有益的理论与方法,但也不盲从任何外来的思想。重要的是,要以中国政治发展的实际为出发点,以解决中国现实问题为导向,将普适性的理论框架与中国独特的国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 最终,我们期望通过本书的阐释,能够激发更多的学者与读者,在“拜谒诸神”之后,能够以更加自信、更加成熟的态度,积极参与到中国政治学理论的构建与发展之中,为理解和塑造中国政治的未来,贡献我们这一代人的智慧与力量。这不仅是对西方政治智慧的致敬,更是对中国政治发展未来的庄严承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初见之下,就让人心生好奇。“拜谒诸神”,这是一种怎样的比喻?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史中那些奠基性、划时代的人物,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马基雅维利、洛克、卢梭,乃至更近代的马克思、韦伯的致敬吗?“寻踪”,则暗示着一种探索的旅程,试图从这些“神圣”的源头,追溯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的演进脉络。我尤其期待的是,作者会如何解读这些“诸神”的思想,它们是如何相互激荡,又是如何塑造了西方政治发展的独特路径。更进一步,我好奇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理论如何转化为具体的政治实践,以及这些实践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理论的发展。比如,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实践,是如何影响了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分类?启蒙运动中的自由主义思潮,又如何催生了现代代议制民主的雏形?这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往往是理解政治发展的关键。此外,“比较政治”的标签也令人兴奋,这意味着作者不仅仅满足于梳理西方自身的理论发展,更会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比较视野中。我迫切想知道,当这些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被引入,或者与中国的政治实践进行对比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是否存在普适性的政治逻辑,还是说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政治发展,必然有着独特的路径和逻辑?这种跨文化的对话,无疑是本书最令人期待的亮点之一。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拜谒诸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意味。当我看到“拜谒诸神”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些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身影,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马基雅维利、孟德斯鸠、密尔等等。作者用“拜谒”一词,极具象征性地表达了对这些思想巨匠的崇敬,以及深入探究他们思想精髓的决心。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细致地梳理这些“诸神”的思想体系,不仅展示他们的核心观点,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他们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理论框架,以及他们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例如,亚里士多德的经验主义与分类学,是如何影响了后世对政治现象的观察和理解?启蒙思想家们是如何运用理性主义和契约论来论证政治合法性的?这些方法论层面的探讨,对于理解西方政治理论的独特魅力至关重要。同时,“寻踪”这个词,也暗示着一种历史的维度,我希望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西方政治理论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揭示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联系与断裂,以及它们在解决不同历史时期政治难题时的贡献与局限。这种对理论演进过程的梳理,能够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西方政治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且,“比较政治”作为本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增添了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将这些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置于一个全球性的比较视野下进行审视,它们在中国政治发展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实践中,会带来怎样的启示和挑战?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装帧很雅致,标题也颇具诗意。我一直对西方政治思想的源流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被誉为“经典”的理论,它们就像是西方政治大厦的基石。这本书的“拜谒诸神”这个说法,很形象地勾勒出了作者想要带领读者进行的一次深入探究。我设想,作者在书中会细致地剖析那些关键的思想家,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如何构建的?他的哲学洞见如何影响了后世对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思考?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又如何奠定了政治学研究的基础,他对不同政体的分类和评价,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再往后,我们会看到马基雅维利的现实主义,洛克和卢梭对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论述,以及他们如何塑造了现代自由民主的理念。然而,我更期待的是,作者是如何在梳理这些思想的同时,提炼出它们背后共通的逻辑和方法论的。例如,理性主义的思辨方式,经验主义的观察方法,以及它们在政治分析中的应用。这些方法论的传承和演变,才是理解西方政治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关键。而且,“寻踪”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过程,作者会不会从最古老的思想碎片开始,一步步地揭示现代政治理论的复杂图景?这种循序渐进的梳理方式,对于我这样想要系统性了解西方政治理论的读者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立刻被“拜谒诸神”的比喻所吸引。这不禁让我想到,西方政治理论的发展,确实如同一场群星璀璨的盛宴,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他们各自开创了一个时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这本书的“拜谒”二字,预示着作者将带领我们深入这些思想的殿堂,去领略那些“神圣”思想的光辉。我尤其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那些最核心的政治概念,例如“权力”、“正义”、“自由”、“平等”等,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思想家那里,是如何被界定和理解的?这些概念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缩影。同时,“寻踪”这个词,又暗示着一种探索和追溯,我期望作者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西方政治理论的发展脉络,看到它们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继承,又如何在批判中不断前进的。或许,我们会看到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思想,如何孕育了后来的共和主义;又或许,我们会看到宗教改革对世俗权力的影响,如何催生了主权理论的出现。更让我期待的是,作者是否会关注这些理论背后的方法论创新?是演绎法还是归纳法?是思辨哲学还是经验研究?这些方法论的差异,直接影响了政治分析的视角和结论。而且,“比较政治”的加入,更是为本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我非常想知道,作者会如何将这些西方政治理论置于比较的框架下进行审视,它会带来哪些深刻的洞见?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中国政治发展与比较政治·拜谒诸神:西方政治理论与方法寻踪”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不仅仅是一本理论的梳理,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学术旅行。作者用“拜谒诸神”来比喻对西方政治理论源头的探寻,这是一种非常富有想象力的表达。我猜想,作者将带领读者深入到西方政治思想的“圣殿”,去“朝拜”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例如,我们是否会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对民主制度的早期分析,以及他对不同政体优劣的权衡?或者,我们会重温霍布斯《利维坦》中关于国家起源和主权不可分割的论述,以及这如何影响了现代国家观念的形成?再者,洛克对财产权和有限政府的强调,又如何构筑了自由主义的基石?这些“诸神”的思想,我相信作者会以一种既尊重原著又有所创新的方式来解读,揭示它们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独特贡献,以及它们之间复杂的思想关联。更重要的是,“寻踪”这个词,暗示着一种对西方政治理论形成和演变的动态过程的关注。我期待作者能够清晰地展现这些理论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激荡、相互批判,并在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这种对理论演进过程的深入分析,对于理解政治思想的生命力至关重要。而“比较政治”的加入,更是让人充满期待,我希望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西方理论置于一个广阔的比较视野中,它们在中国政治发展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实践中,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启示?

评分

全书视野广阔、分析深入、逻辑性强、说理透彻,对现代政治理论的处境、发展现状与方法进路,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探究,值得所有关注和思考现代政治问题的读者悉心阅读。

评分

全书视野广阔、分析深入、逻辑性强、说理透彻,对现代政治理论的处境、发展现状与方法进路,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探究,值得所有关注和思考现代政治问题的读者悉心阅读。

评分

论述围绕紧密联系的三大论题展开:一是“诸神之争”状态中凸显的现代政治价值的主流与支流,以及它们之间逐渐呈现出来的合流趋势;二是“诸神之争”情境中显现的、共同关注的政治理论问题,诸如政治理论的建构基点、扩展视野、创新方式等等;三是“诸神之争”的政治理论建构所蕴含的问题意识与方法进路。

评分

本书对现代主流的政治价值形态——自由主义、共和主义、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进行了观念史梳理,并且对他们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在“诸神之争”的现代政治理论处境中,寻求各种价值观念的兼容。

评分

印刷不错

评分

全书视野广阔、分析深入、逻辑性强、说理透彻,对现代政治理论的处境、发展现状与方法进路,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探究,值得所有关注和思考现代政治问题的读者悉心阅读。

评分

本书对现代主流的政治价值形态——自由主义、共和主义、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进行了观念史梳理,并且对他们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在“诸神之争”的现代政治理论处境中,寻求各种价值观念的兼容。

评分

本书对现代主流的政治价值形态——自由主义、共和主义、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进行了观念史梳理,并且对他们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在“诸神之争”的现代政治理论处境中,寻求各种价值观念的兼容。

评分

本书对现代主流的政治价值形态——自由主义、共和主义、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进行了观念史梳理,并且对他们共同关注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分析,力图在“诸神之争”的现代政治理论处境中,寻求各种价值观念的兼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