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廷黻是中国外交史学的奠基人,《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卷)是其代表作之一,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这部书的大长处是直接接触原料。换句话说,这是第一部不靠英国蓝皮书等外国等外国文件(单方面文件)来编的外交史资料。他编书的动机并不在说明外国如何欺压中国,或是不平等条约如何欺压中国,或是不平等条约如何应该废除,他的动机是把中国外交史化和学术化。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胡适之是给中国哲学史开山的人,蒋廷黻是替中国外交史导航的人。
《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两卷,上卷从1822年开始至1861年,中卷自1861年至1895年,两卷共辑录重要外交文献近千篇,是到那时为止内容全、选材精良、篇幅大的中国近代外交史料汇编。所收包括与鸦片战争、战争前后中外交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末教案、边疆问题等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各类档案。
蒋廷黻(1895-1965),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外交家,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湖南宝庆人。1911年赴美求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第一任历史系主任,与梁启超成为南开大学史学的奠基者;1925调入清华大学任历史系主任,在任期间改革清华大学历史系,建立起全国一流的史学阵营。1935年受到蒋介石的赏识,弃学从政,任国民党行政院政务处长,1945年被任命为中国驻联合国常任代表,1961年任台湾驻美“大使”兼“驻联合国代表”。被誉为国民党官员中“最知外交的人”。1965年10月9日在纽约去世。
本书是第一部不靠英国蓝皮书等外国等外国文件(单方面文件)来编的外交史资料。他编书的动机并不在说明外国如何欺压中国,或是不平等条约如何欺压中国,或是不平等条约如何应该废除,他的动机是把中国外交史化和学术化。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胡适之是给中国哲学史开山的人,蒋廷黻是替中国外交史导航的人。
——李敖
蒋廷黻是中国学人从政的一个榜样——一个“清高”的、“光荣”的、“有很大贡献”的一个准样品。在撼轲颠沛的中国官场上,多少从政的学人都愁眉不展了,蒋廷黻在此必然是个例外,也应该是个例外。唯有他的例外,才能延续中国学优则仕的一个传统,我们这些人虽不做官,但也不希望中国传统上这一脉香火在他身上“及身而绝”,因为仓库里尽管没有货色,橱窗里却不可没样品。中国的读书人,请来看这件样品!
——李敖
上卷
自序
第一章 鸦片战争
第一节 战前中外通商及邦交之冲突
第二节 烟禁之加厉
第三节 林则徐时期之鸦片战争
第四节 琦善时期之鸦片战争
第五节 南京城下之盟
第二章 伊里布耆英之抚绥政策
第一节 中英商约
第二节 中美商约
第三节 中法商约
第四节 鼓浪屿及舟山之收复
第五节 民情与夷情之调节
第三章 徐广缙叶名琛之强硬政策
第一节 道末咸初朝廷对外态度之变更
第二节 外人入广州城问题
第三节 修约
第四节 亚罗战争
第四章 修约战争
第一节 天津迫盟
第二节 上海设计挽回
第三节 进京换约
第四节 联军入京
第五章 俄国友谊之代价
第一节 瑷珲修约
第二节 北京修约
第六章 同治新政
第一节 外交改制
第二节 海关行政制度之规划
第三节 洋将洋兵助剿
第四节 自强
第五节 出使之试验
中卷
自序
第七章 立新约及修旧约
第一节 中普(德)立约
第二节 中葡立约
第三节 中丹立约
第四节 中英修约
第五节 中日立约
第六节 观见问题
第八章 教案
第一节 总理衙门之政策
第二节 南昌教案
第三节 天津教案
第九章 边省与藩属
第一节 台湾问题
第二节 马加理案
第三节 琉球问题
第十章 伊犁问题
第一节 俄国霸占伊犁
第二节 海防与塞防之争
第三节 崇厚之出使俄国
第四节 会纪泽之挽回成约
第十一章 越南问题
第一节 和平交涉
第二节 明交暗战
第三节 和而忽战
第四节 战又忽和
第十二章 朝鲜问题
第一节 日本与朝鲜立约
第二节 西洋各国与朝鲜立约
第三节 壬午事变
第四节 甲申事变
第五节 英俄之角逐
第六节 通使问题
第七节 经济权利
第十三章 甲午之战
第一节 金玉均之被刺及东学党之乱
第二节 中日之出兵及朝鲜内政之改革
第三节 战时之外交
第四节 马关议和
自 序
外交史,虽然是外交史,仍是历史。研究外交史,不是做宣传,也不是办外交,是研究历史。历史学自有其纪律。这纪律的初步就是注重历史的资料。资料分两种:一种是原料(primary source);一种是次料(secondary source)。简略说,原料是在事的人关于所在的事所写的文书或纪录;次料是事外的人的撰著。原料不尽可信;次料非尽不可信。比较说,原料可信的程度在次料之上。所以研究历史者必须从原料下手。
外交史的特别在于它的国际性质。一切外交问题,少则牵连两国,多则牵连数十国。研究外交史者必须搜集凡有关系的各方面的材料。根据一国政府的公文来论外交等于专听一面之词来判讼。关于中国外交的著作,不分中外,大部分就犯了这个毛病。西人姑置不论,中国学者所写的中国外交史有几部不是以英国蓝皮书为主要资料呢?这种现象也有缘由。著书若在外国,就近中国书籍不多;若在中国,图书馆的设备又不完善。且中国外交部从来无公文的系体发刊。私人文书已出版的虽已不少,但多半零散,不易披阅。至于未出版的公文,一则因为政府不许学者研究,二则因为编目不得法,学者多半畏难而止。
就中国外交史现在的学术状况而言,前途的努力当从两方面下手。甲午以前,我们当特别注重中国方面的资料。因为中日战争以前,外国方面的史料已经过相当的研究;又因为彼时中国的外交尚保存相当的自主:我们若切实在中国方面的资料上用一番功夫,定能对学术有所贡献。甲午以后,中国外交完全丧失了自主权。北京的态度如何往往不关紧要。关紧要的是圣彼得堡、柏林、巴黎、华盛顿及东京间如何妥协或如何牵制。加之近数年来西洋各国政府及政界要人对于欧战前二十余年之外交,多有新材料的贡献。内中有关中国而未经过学者的研究的颇不少。这种工作正待余人的努力。
因以上各种原故,我编了这部书。上中二卷,专论中、日之战以前的历史;材料专采自中国方面。下卷论《下关条约》以后的历史;材料则中外兼收。
……
在我眼中,一部好的历史著作,尤其是关于外交史这样错综复杂的领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能否在纷繁的史实中,勾勒出清晰的主线和逻辑。这本书的名字,叫做《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卷)》,这个“辑要”二字,让我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那段充满屈辱与抗争、变革与探索的岁月。我期待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事件,更重要的是能够揭示事件背后的驱动力,分析各方势力的博弈,以及这些外交活动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我特别想看到,作者是如何从大量的原始资料中,提炼出那些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要点”,并且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连贯而富有说服力的叙事。对于“近代中国”这个概念,其内涵本身就极其丰富,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再到之后的北洋政府时期,不同的阶段,中国所面临的外交困境和策略都会有所不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动态的变化,以及中国是如何在屈辱中寻求突破,在夹缝中谋求生存和发展。
评分这部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光是这个名字,就已经让人联想到那些风云变幻的年代,以及那些在历史舞台上纵横捭阖的人物。作为一个对近代史情有独钟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部能够系统梳理这段复杂历程的著作。我曾翻阅过不少零散的史料,也看过一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解读,但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点“要”,那种提纲挈领、抓住核心的洞察力。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我最需要的,就是“资料的辑要”,它暗示着作者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进行筛选、提炼,呈现出最精华的部分,这对于我这样希望在有限时间内获得最有效信息的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上、中卷”的篇幅,也预示着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让我对它能够提供的完整性充满期待。我更关注的是,这份“辑要”是否能够真正做到“辑”得有章法,“要”得有见地,而不是简单的堆砌材料,或者只是选取一些耳熟能详的片段。我希望它能引导我穿越历史的迷雾,看到近代中国外交发展的脉络,理解那些关键决策的背景,以及它们如何一步步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国际格局。
评分读到《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卷)》这个书名,我的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为一名对近代中国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深知要透彻理解那个时期中国外交的复杂性,绝非易事。这本书的标题,“资料辑要”,给我一种它提供了直接、可靠信息源的信心。我期待它能够成为一部严谨而全面的研究工具,帮助我深入了解在那段动荡岁月里,中国是如何在列强的环伺下,艰难地维护国家利益,争取民族独立。我尤其关注的是,“辑要”二字所蕴含的精炼与提炼。这意味着作者一定在海量的史料中,去芜存菁,提纲挈领,将那些最核心、最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呈现出来。这对于节省研究时间,直击问题本质,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相信,这本书的出现,能够极大地推动我们对近代中国外交史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把钥匙,能够开启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
评分最近读到一本关于近代中国外交的著作,名为《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卷)》,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宏大且深入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近代外交的演变。作者似乎非常有条理地将历史事件进行了归类和梳理,这对于理解这段复杂而又充满挑战的历史非常有帮助。我尤其喜欢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条约、协定以及外交事件的引用和分析,能够让你直接接触到原始的文献,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历史现场。这种“资料辑要”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同时,它也迫使读者进行独立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解读。我注意到,书中在讨论一些敏感或争议性较大的外交事件时,似乎采取了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试图呈现不同角度的史料和观点,这在以往阅读的同类书籍中并不多见。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大大提升。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可以预见,这本书将成为我在研究近代中国外交史时,不可或缺的参考工具。它就像一座宝库,需要我慢慢挖掘,从中汲取知识和灵感。
评分这本书,它的名字就带着一种庄重和权威感——《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上、中卷)》。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如何形成的,就必须深入到其历史的肌理之中,去考察那些最原始、最直接的资料。这本书恰恰迎合了这种需求。“资料辑要”,意味着它不是一篇泛泛而谈的论述,而是一次系统性的文献梳理和精选,这对于任何想要进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我之所以关注它,是因为我一直对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特别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转变感到好奇。从被动挨打到开始掌握一定的主动权,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曲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让我能够直接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去理解那些决策者当时所面临的压力和考量。同时,我也期待作者在“辑要”的过程中,能够展现出其独特的学术眼光,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有逻辑、有深度、有见解的整体,从而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近代中国外交的演变轨迹,以及它所留下的历史遗产。
评分书很好,质量没得说,只不过还没怎么看。慕名买的~
评分等了好久终于等到比较好的优惠活动了,果断拿下。
评分必须收藏的史料!学校这边的京东配送员勤勤恳恳,认认真真!赞!
评分史料,是记载历史的一个方法。但自从有了“春秋笔法”之后,官方的史仅仅是一个参考,不可全信,也不可全不信。但有一种史料,是可信度非常高的,那就是历史上那些被书写下来或者直接记录下来的史料,这些史料是第一手的,一般也不会是被篡改的。蒋廷黻将这些史料直接会记成书,留给后人阅读,这在近代中算是开创一个新的方式。《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不能说是第一本类似的书吧,但是趋势最为重要的一本。至于后人如何解读这些史料,那是后人的事情。至少,蒋廷黻已经将第一手原始资料展现在我们面前了。多看看,至少对我们这些所谓的白领来说,也是一种谈资嘛。
评分哇,这一本真是很不错的书,上中两卷,下卷呢?竟然没注意。
评分专家推荐的,好好了解近代中国,大家名作值得一读
评分必须收藏的史料!学校这边的京东配送员勤勤恳恳,认认真真!赞!
评分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但若真的自己看第一手史料,是在是太揪心了,因为自己往往都跟着史料走了。《近代中国外交史资料辑要》,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史料,让在展现中国外交史的一点一滴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影响很深远,都会被后人评述。个人的历史如此,国家的历史也是如此。不要靠一个人去为一个国家与民族写历史创造历史,是要每个人都去。这样的书,应该多出一些。
评分书很好,质量没得说,只不过还没怎么看。慕名买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