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全2册)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共产党历史
  • 中共党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政治史
  • 历史学
  • 马克思主义
  • 革命历史
  • 建党史
  • 党史学习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ISBN:9787509809822
版次:2
商品编码:1040988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字数:778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下)》介绍了1921~1949年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共分五编,“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党在大革命时期”、“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

目录

第一编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1921年7月-1923年6月)
第一章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和国际环境
一、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
二、?亥革命及其后的中国政治
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五、二十世纪初的国际环境
第二章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五四爱国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三、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
四、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活动
一、中央局工作的?步展开
二、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和民主革命纲领的提出
三、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四、中国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和领导
五、党在创立初期的自身建设

第二编 党在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
第四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和革命新书面的形成
一、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的建立
三、开创革命的?局面
四、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五章 五卅运动和大革命高潮的兴起
第六章 北伐战争和革命力量的发展
第七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大革命的失败

第三编 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
第八章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第九章 党为复兴革命运动的艰苦斗争
第十章 革命运动的曲折发展和红军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第十一章 九一八事变后的国内政局和革命运动的挫折
第十二章 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的胜利
第十三章 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第四编 党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
第十四章 争取实现全面抗战路线
第十五章 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第十六章 巩固抗日民主阵地
第十七章 争取人民抗战的最后胜利

第五编 党在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9月)
第十八章 争取实现国内和平民主
第十九章 粉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进攻
第二十章 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
第二十一章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结束语 中国新民民?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和伟大意义
后记
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后记
附图1-26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思想·组织·实践》 内容梗概: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部特定的党史著作,而是旨在从宏观视角,深入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思想理论、组织建设、革命实践、建设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独特精神特质、核心优势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全书以时间为主线,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但更侧重于挖掘隐藏在这些事件背后,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和规律。我们将不仅仅是叙述“发生了什么”,更要探索“为什么会发生”、“如何发生的”以及“由此带来了什么”。 第一卷:思想的灯塔与建党奠基(1921-1949) 第一章:红色曙光初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探索 本章将追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分析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深重危机,以及先进知识分子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艰难探索。重点将阐释马克思主义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并成为指引中国革命方向的根本理论。我们将深入探讨早期共产党人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初步设想。这不仅是对一种外来思潮的简单移植,更是充满智慧的本土化创新。我们会关注早期党组织如何在白色恐怖的严峻环境下坚持斗争,其组织形式、工作方法以及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浴血奋红旗——革命战争的战略与战术 本章将聚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特别是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我们将不仅仅是罗列战役的胜败,更会深入分析党在不同时期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战略战术。例如,如何从弱小走向强大,如何以劣胜优,如何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取得最终胜利,都离不开党的战略眼光和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我们会探讨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意义,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与实践,以及统一战线在各个革命阶段的作用。同时,也会关注革命战争对人民群众的动员和组织,以及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 第三章:思想的熔炉与理论的飞跃——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本章将着重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地位。我们将分析毛泽东如何在大革命失败后,深刻反思,独立思考,提出“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最终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我们会探讨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论述,以及其认识论、方法论的精髓。这一时期的思想发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高峰,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我们将强调这一理论体系的原创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四章:党的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准备 本章将关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如何逐步加强自身建设,从一个以少数知识分子和工人为主的政党,发展成为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胜利的伟大执政党。我们将探讨党的组织原则、思想路线、优良作风是如何在实践中形成和巩固的。例如,如何处理党内思想分歧,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如何密切联系群众,这些都是在艰难革命岁月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我们还将初步审视党在夺取政权前,对未来国家建设的一些初步构想和战略规划。 第二卷:建设的宏图与改革的巨浪(1949年至今) 第一章:新中国的诞生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本章将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划时代的历史事件,以及党如何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并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将分析党在这一时期的思想理论基础,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设想。我们会关注经济领域的恢复和发展,例如土地改革、工业化进程的启动,以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同时,也会审视在探索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党如何从中学习和调整。 第二章:曲折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本章将坦诚地回顾新中国成立后,党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和付出。我们会分析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特别是那些造成严重失误的历史时期。然而,本章的重点并非停留于此,而是要从中汲取教训,理解党在艰难探索中如何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将探讨党在反思中不断调整政策,努力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三章:伟大的转折——改革开放的时代序曲 本章将聚焦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开放。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一重大决策的时代背景、历史必然性以及党中央的战略考量。我们将着重阐述邓小平同志的伟大贡献,他如何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启了中国走向富强的伟大征程。我们会探讨改革开放的核心理念,例如“一个中国”、“改革”和“开放”的具体内涵,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 本章将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核心概念,深入解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会分析这一思想体系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包括其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指导意义。 第五章:辉煌的成就与未来的展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章将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包括经济的腾飞、民生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升等。我们将着重分析这些成就背后的根本原因,即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最后,本章将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中将继续发挥的核心作用。我们将强调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最大政党,其未来发展对中国和世界的深远意义。 本书特点: 宏观视野与微观深入相结合: 既有对历史进程的整体把握,也对关键时期的思想理论、组织建设和重大实践进行深入剖析。 注重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 强调党的思想理论是如何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产生、发展并指导实践的。 坚持唯物史观的立场: 深入分析社会经济基础、阶级关系、人民群众的运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坦诚反思与肯定成就并重: 在肯定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敢于正视历史上的曲折和失误,从中汲取智慧。 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 挖掘和展现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和担当精神。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刻、客观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视角,帮助读者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以及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潜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第一个晚上,我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典雅,全2册的厚度也让人感受到内容的充实。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政党的历史,就是了解一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而中国共产党无疑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参与者和塑造者。 这本书让我对许多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在描述早期革命的艰难时,书中不仅展现了领导人的战略智慧,也着重描写了普通党员和群众的牺牲与奉献,这种视角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我常常会因为书中某些情节而陷入沉思,思考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在重重困难下坚持信仰的。 而且,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流畅,即使是对历史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性,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充满好奇心的大学生,一直想找一套权威的资料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我们国家的发展。这套《中国共产党历史》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社会背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革命的必然性。书中对早期党组织建立过程的描述,以及党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都让我印象深刻。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深度分析,它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重要的是解释了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我也会尝试将书中的内容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对比,这样能够加深我对历史的理解。 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易于理解,即使是像我这样刚开始接触党史的读者,也能很快地进入状态。我相信,通过阅读这套书,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共产党,也更深刻地理解我们国家的历史。

评分

终于拿到这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全2册)》,早就听说过它的分量,今天终于有机会翻开,第一感觉就是厚重。我一直对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抱有浓厚的兴趣,总觉得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这套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的绝佳机会。我特意选择了一个相对空闲的周末,准备沉浸在这厚重的历史卷帙之中。 翻阅的第一个小时,我就被那些熟悉的却又被赋予了全新视角的叙述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是对那个时代背景、人物动机、决策过程的细致剖析。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曾经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模糊印象,然后发现,原来事情是这样的,而我之前的理解存在着多么大的局限性。作者们严谨的考证态度,以及对史料的深入挖掘,让整部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一些关键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那种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抉择的复杂性,跃然纸上,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评分

我是一位对党史研究略有涉猎的普通读者,一直以来都希望能有一套权威、全面的著作来系统性地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脉络。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全2册)》,可以说是如获至宝。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务实,没有过多花哨的修辞,但字里行间透露着严谨和深刻。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早期共产党人思想形成过程的论述,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革命道路。书中对一些理论的阐释,也比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教材都要透彻和清晰。 我喜欢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体验,每读完一个章节,都仿佛对历史的某个侧面有了更深的认识。这种知识的积累,让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有了更深刻的敬意。

评分

最近一直在关注一些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纪录片,总觉得在屏幕上看不过瘾,就想着找一些更系统、更深入的书籍来补充。这套《中国共产党历史》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宏大的叙事视角,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置于整个中国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党的发展与国家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 读到关于土地革命战争的部分,我被那些在艰苦条件下坚持斗争的革命先辈们深深打动。书中对战争的战略战术、政治斗争的细节都有详尽的描述,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尤其是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通过作者的笔触,变得生动起来,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也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去查阅一些相关的资料,把书中的内容与我已有的知识进行对照,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评分

期待已久的精装版,赞一个?

评分

物美价廉。提升党性再好不过!

评分

看起来还不错的样子啊!

评分

书很厚要读很久很久才行

评分

书很厚要读很久很久才行

评分

京东好书,正版,奶茶!

评分

东西挺好的,,,,

评分

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书,适合保存一套,老了慢慢看

评分

书中的一些观点沿用了历史教科书,但是有些历史事实并非那么简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