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外史》係作者為法國著名科學雜誌《新發現》之中文版所撰寫的專欄文章結集。作者從曆史上種種趣事入手,揭示科學之前世今生,將科學從人們盲目迷信和崇拜的神壇上請下來,還其應有麵目。行文之中,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文化諸外部因素之關聯及互動;作者又喜用學術眼光分析逸聞趣事,常有標新立異之論點及錶達——初看似乎離經叛道,細察則仍言之成理。而對於唯科學主義之弊端及謬誤,作者關注尤多。
《科學外史》齣版後已獲七項榮譽,包括首屆(2013)年度“中國好書”、第13屆上海圖書奬一等奬等。《科學外史·II 》作為續編,思想性更強,論戰色彩更濃,在當下某些爭議問題上的立場更鮮明。
江曉原,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院長。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副理事長。已齣版著作70餘種,發錶學術論文140餘篇,以及大量書評、影評、文化評論等,並長期在京滬等地報刊撰寫個人專欄。
本書作者基於其深厚的學術研究功底,將國內外科學史、科學文化、科學與社會等研究的新成果,以通俗生動的敘事方式,嚮廣泛的公眾進行傳播,對於改變傳統“科普”在觀念的陳舊和手段的過時,讓更多的公眾能夠近親科學文化,積極思考科學、文化與社會之關係,都有極為重要的現實價值。
——清華大學教授、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 劉兵
自序
輯一 科學之名
一 1835年的月亮:一場可喜的騙局
二 埃捨爾的畫中有沒有科學 ?
三 概率論在彩票遊戲中幫助誰 ?
四 智商測試之前世今生
五 冷核聚變:利益爭奪中的迷局
六 是迴歸“科普”原初目的的時候瞭
輯二 科學之惑
七 那條“長尾”其實是虛幻的
八 生也有涯,網也涯:互聯網“限選項”之害
九 中國互聯網麵臨曆史性的三岔口
一〇 我們的身體是“客觀存在”嗎 ?
一一 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爭論及其意義
一二 中國古代博物學傳統發微
輯三 科學之危
一三 當代科學爭議中的四個原則問題
一四 被嚴重誤導的轉基因主糧爭議
一五 隱私與天書之基因倫理學
一六 核電站與原子彈:哪個更危險 ?
一七 科學政治學典型個案:颱灣“核四”爭議
一八 阿波羅登月:用科學工具竪一塊冷戰裏程碑
一九 日本25艘航空母艦點鬼錄
輯四 亦幻亦真
二〇 宇宙:隱身玩傢的遊戲桌,還是黑暗森林的修羅場 ?
二一 想象與科學:地球毀於核輻射的前景
二二 《黑客帝國》之科學思想史
二三 《雲圖》:平庸的故事,奇特的講法
二四 《地獄》:人口睏境的非法解
二五 《自然》雜誌與科幻的不解之緣
二六 威爾斯為何法成為皇傢學會會員 ?
輯五 地外文明
二七 從德雷剋公式到SETI
二八 圍繞METI行動的爭論
二九 火星文明從科學課題變成幻想主題
三〇 曾讓天文學傢神魂顛倒的“火星運河”
輯六 身後是非
三一 貴族天文學傢的叛逆青春
三二 遙想當年,天堡星堡……
三三 使超新星革命,讓大彗星造反
三四 雙麵人:天文學傢和星占學傢
三五 兩百年的東方奇遇
三六 哥白尼的圓:尚未撲滅的“謬種”
三七 哥白尼學說往事:科學證據是必要的嗎 ?
三八 愛丁頓到底有沒有驗證廣義相對論 ?
三九 迷人懸案:玻爾與海森堡之1941
輯七 步天之歌
四〇 梁武帝:一個懂天學的帝王的奇異人生
四一 水運儀象颱:神話和傳說的尾巴
四二 星盤真是一種奇妙的東西
四三 天文年曆之前世今生
四四 私人天文颱之前世今生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類主題的書是抱著很大懷疑態度的,畢竟太多打著“科普”旗號的書,內容要麼過於淺薄,要麼就是故作高深。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非常巧妙,它避免瞭陷入教科書式的繁復公式堆砌,而是專注於挖掘科學理論誕生時的社會背景和哲學思辨。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探討某些重大科學範式轉變時,那種近乎偵探小說般的推理過程。比如,當伽利略麵對教會的壓力時,那種個人信念與集體認知之間的激烈碰撞,被描繪得淋灕盡緻。這不僅僅是科學史,簡直就是一部關於人類心智如何掙脫束縛的史詩。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在腦海中迴放那些關鍵的辯論場景,那種智力上的交鋒和對真理的無畏追求,真的非常鼓舞人心。它讓我明白,科學不是一蹴而就的真理,而是充滿麯摺、充滿爭論的探索過程,充滿瞭人類的智慧和勇氣。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卓越的“可讀性”。我原本以為,要深入探討科學史的細微之處,必然會伴隨著大量晦澀難懂的術語和概念,需要我隨時查閱字典或百科全書。然而,這位作者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極其復雜的思想用最直觀、最貼近生活的比喻來闡述。比如,他解釋量子糾纏的概念時,用到的那個生活場景的比喻,我至今記憶猶新,一下子就抓住瞭核心的悖論所在。整個閱讀過程就像在聽一位高水平的大學教授在做一場精彩的公開課,他不僅學識淵博,更懂得如何與聽眾建立連接。我可以很輕鬆地沉浸其中,時而會心一笑,時而陷入深思。對於那些害怕科學書籍的朋友,我強烈推薦從這本書開始,它會徹底消除你對“科學”的恐懼感,讓你重新愛上探索未知的美妙過程。
評分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大傢”寫書,重點不在於告訴讀者“是什麼”,而在於引導讀者去“怎麼想”。這本書完美地體現瞭這一點。它沒有給我現成的答案,而是提齣瞭很多極富挑戰性的問題,迫使我作為一個讀者,必須參與到思考的過程中去。例如,在討論相對論齣現之前,經典物理學框架下存在的那些“無法解釋的異常點”時,作者那種對現有理論的審慎和批判精神,感染力極強。它讓我意識到,科學的進步往往建立在對現有權威的質疑和對邊緣現象的深入挖掘之上。這種“質疑精神”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收獲。它讓我以後再麵對任何既定的知識時,都會下意識地去問一句:“這個結論的代價是什麼?它的盲點在哪裏?”這種思維習慣的培養,價值遠超書本上那些具體知識點的記憶。
評分哇,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純粹講授物理學或者化學定律的教科書,結果完全齣乎意料。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每一個科學發現背後都有一個跌宕起伏的故事。讀這本書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穿梭在人類知識演進的長廊裏。我特彆喜歡它對那些被主流曆史忽略的小人物的關注,他們的堅持和失敗,都讓科學史變得有血有肉。它不是在炫耀多麼高深的理論,而是在探討“我們是如何知道這些的”這個更本質的問題。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分析,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吸收瞭大量的知識,而且毫無壓力。讀完後,我對日常生活中一些習以為常的現象,比如為什麼天空是藍的,水為什麼會結冰,都有瞭全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成功地將“硬核”的科學知識,包裹在瞭一層充滿人文關懷和曆史厚重感的敘事外衣下,讓人愛不釋手,簡直是學術與趣味性的完美結閤體。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流暢得讓人難以置信。它不像我讀過的其他一些曆史著作那樣,僅僅是綫性地羅列時間點和人名,而是巧妙地將看似不相關的領域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宏大的知識網絡。比如,某一章探討光學原理的突破,下一章立刻就聯係到瞭同時期繪畫技法和建築美學上的對應變化,這種跨學科的視野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作者的文筆是那種沉穩而富有洞察力的類型,不追求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個用詞都極其精準有力,帶著一種不容置疑的權威感,然而又不失親和力。讀起來非常“紮實”,每讀完一個章節,都會有種“原來是這樣”的豁然開朗感,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被重新梳理和加固瞭一遍。對於希望係統性地理解西方科學發展脈絡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梳理脈絡絕對是首選。
評分物流很快,但是發票有假的啊,好久瞭客服也沒給反饋什麼問題,是不是要去投訴一下?
評分九中國互聯網麵臨曆史性的三岔口
評分一三當代科學爭議中的四個原則問題
評分東西非常不錯,物流也很給力。
評分二九火星文明從科學課題變成幻想主題
評分翔實的科技史作品、繼續看!
評分三六哥白尼的圓:尚未撲滅的“謬種”
評分前身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1925年故宮博物院建立後,相關學者對留存在宮中的大量文物進行清點、整理,並在稍後編輯齣版瞭不少專業刊物,主要包括偏嚮介紹器皿、書畫等藝術作品的《故宮周(旬)刊》、《故宮》、《故宮書畫集》,以及專於文獻檔案的《掌故叢編》(後改名為《文獻叢編》)、《史料旬刊》等兩大類。這兩類齣品都試圖從不同角度嚮讀者群推介故宮內的豐富藏品,而1932年首版的《故宮日曆》就是其中之一。日曆的正麵印有年、月、日,同時又有英文加以對應。另外,還有節氣、朔望、韻目等因素也齣現在同一頁上。節氣、朔望容易理解,韻目對於當下的人們來說則有些陌生。韻目本來是指用於詩詞創作時使用到的各個韻排列而成的目錄,19世紀中後期“韻目代日”齣現以後被用於記錄日期。簡單來說,就是1個韻目代錶1個月中的1天,一共有31個字,代錶31天,如“文”代錶12日,抗戰中發生在1938年11月12日夜裏的一場大火即被稱為“文夕大火”,“卅”代錶31日,“五卅運動”即得名於此。日曆的反麵印有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書、畫、古籍、青銅器、瓷器、玉器等等,365張圖畫的排列與日曆正麵的節令相結閤,閱覽的人可以“見圖如見節令、星期、日期”。除此以外,圖畫的顔色也是區彆不同時節的一種方式,色彩賦予讀者的區彆感更為清晰。1935年一則經銷商的廣告上,文案做得十分奪目:“震鑠世界惟故宮日曆足以當之,獨霸天下惟故宮博物院有此資料”、“案頭壁上,皆可適用,自備送禮,均極相宜”。當時《故宮日曆》還有配“厚黑玻璃座盤”的“套餐”,定價2元7角。當時這本日曆僅署“故宮博物院編”,沒有具體編輯的姓名。關於舊版《故宮日曆》的編者馮華,隻有在故宮齣版社資深編輯硃傳榮的迴憶文字中有隻言片語的描述。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故宮珍寶南遷在即,小小的《故宮日曆》卻年復一年為普通民眾打開瞭古代藝術寶藏的一扇窗,也成為許多人醉心傳統文化、走上求藝之路的開端。在一些老畫傢早年學畫經曆的迴憶文字中可以發現,在當年信息相對閉塞、資源匱乏的環境下,可能就是一本《故宮日曆》,為其啓濛,作其良伴。2010年,被遺忘經久的《故宮日曆》“復活”瞭,以1937年版《故宮日曆》為藍本的“復刻版”問世。原汁原味的“復刻版”,黑白印刷,不僅僅是呼應漸起的懷舊風,也是緻敬於走過85個年頭的故宮博物院、緻敬於老去的前輩故宮人。此後,《故宮日曆》開始嘗試推陳齣新。故宮齣版社在2011年版《故宮日曆》的編纂中,生肖開始成為確定主題或隱或顯的因由。在12個月首的篇章頁裏,放置一件直接描繪兔子的畫作來呼應辛卯生肖。2012年,壬辰年的生肖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整座紫禁城,簡直無處不龍。於是,龍年的《故宮日曆》,“紫禁龍時空”成為主題,以龍為錶現對象的陶瓷、青銅、書畫、琺琅……12個類彆,按照月份一一呈現農曆癸巳年,《故宮日曆》主題是“山水有清音”。因為明代李長卿《鬆霞館贅言》雲:“巳者,四月之卦,於時草茂,而蛇得其所”。草木山川,在故宮藏品中的錶現數不勝數。因此,以“山水有清音”為主題、取材山水畫作、輔以文玩器用等陳設的方案浮齣水麵。“山水有清音”,就是要展現古人寄情山水的詩意生活,更是要喚醒城市喧囂中的你我。山水有清音,山水覓知音。12個月分為3個單元:筆墨尋源、詩意棲居、仙境凡間;其下又以月為單位,既有對山水題材的追根溯源,也有雲山墨戲、界畫樓颱之類的專題展現;而每個星期,也盡量各有側重,並且在多數的周日,以與主題相關的文玩器用等藏品作為新一周開始的標誌,盡可能從新的視角引發讀者的興趣――對傳承有序的山水藝術、對綿延不絕的山水文化。藏品選取,確立瞭這樣的原則:圖像常見的名作,重點展示齣細節,《韆裏江山圖》甚至占盡整個10月;不甚知名但各有特色的藏品也不輕視,明代醫生王履的寫生佳作《華山圖》冊、清代篆刻高手黃易的紀遊“影集”《嵩洛訪碑圖》冊,都是個中翹楚。所選的藏品也不隻山水,如《洛神賦圖》中的邊邊角角、《夜宴圖》裏的圍屏圖障、遠古的水波紋彩陶……不拘一格,盡收其中。如果細細翻讀今年的《故宮日曆》,還會發現許多有趣的細節:除標明公立和農曆日期、二十四節氣,還特意標齣充滿詩意的七十二候。這是古人根據寒暑變化與物候現象對時節的一種獨特劃分:五日為一候,一年共七十二候,何時“東風解凍”,何時“草木萌動”,古人早已注解其中。就讀北大期間選擇小說組的研究,周作人是他的老師。兩人關係密切,通信頻繁。閱讀1932年的《俞平伯年譜》,可以找到許多關於兩人書信溝通的記載,一整個月份裏他們的通訊次可達到七次之多... ...在12月中旬寄齣信件之時,俞平伯將一份《故宮日曆》一同寄給瞭周作人,作為禮物錶達學生對老師的一番心意。梁實鞦在寫給張佛年的信中,也提及獲贈《故宮日曆》一事:“頃接故宮日曆一冊,既有陰陽日曆可察,復逐日有古物照片欣賞(二月二十與五月廿四重復),實日曆中最佳之作,拜領謝謝矣。”梁實鞦可以挑齣二月二十與五月廿四圖。
評分淘書網 37.90 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