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还是敌人?1948—1972年的美国、中国和苏联》——仅仅是书名,就足以让我产生无限遐想。1948年到1972年,这三十多年,是世界政治格局剧烈动荡的时期,美国、中国、苏联,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核心也最复杂的一条线索。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解读“朋友”和“敌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定位的。是单纯的意识形态对抗,还是掺杂了地缘政治的现实考量?亦或是,在某些特殊时期,他们之间也曾有过“貌合神离”的合作?我脑海中回响着冷战时期的种种事件,从朝鲜半岛的硝烟弥漫,到古巴导弹危机时的惊心动魄,再到中国与苏联从盟友到对手的转变,以及中美关系的缓和。这些历史片段,都围绕着这三个国家展开。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大的叙事,让我能够全面地理解,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这三个国家的互动模式是如何演变的,他们的每一次决策,又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格局的。这种对历史真相的探究,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引人入胜!“朋友还是敌人?”——这三个字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1948年至1972年,这三十多年,正值冷战最激烈的时期,美国、中国、苏联这三个全球巨头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一直在思考,在那段风云变幻的日子里,这三个国家究竟是相互提防的宿敌,还是在某些时刻也能找到合作的缝隙?这本书的名字似乎在暗示着一种复杂性和模糊性,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我迫切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三股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的。是侧重于地缘政治的博弈,还是深入到意识形态的冲突?或者,它会揭示一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外交和幕后交易?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许多可能的情节,比如朝鲜战争的炮火,古巴导弹危机时的剑拔弩张,又或是乒乓外交中的一丝暖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宏大的视角,让我能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俯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理解那段时期的世界格局是如何被这三个主要力量所塑造的,以及他们的每一次互动,又是如何影响着彼此乃至整个世界的走向。这种探寻真相的渴望,让我在拿到这本书之前就充满了期待。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书名,我立刻被它所点出的时间跨度深深吸引。1948年到1972年,这是一个多么关键的三十年啊!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尽,世界格局就进入了冷战的轨道。美国作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头羊,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逐渐崭露头角,苏联则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核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无疑是那个时代最具决定性的变量。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剖析这三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同一时期,所呈现出的复杂面貌。是纯粹的敌对,还是在某些领域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合作”,哪怕是出于共同的利益?我特别想知道,书中对于“朋友”这个词的使用,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解读,比如是一种策略性的联盟,还是一种暂时的默契?或者,它仅仅是一个引子,用来反衬出更为残酷和现实的“敌人”身份?我个人对那个时期的国际关系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被历史洪流所裹挟的个人命运,以及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这本书的标题,让我觉得它可能不仅仅是一本枯燥的政治史,或许还蕴含着对人性、对权谋、对时代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朋友还是敌人?1948—1972年的美国、中国和苏联》,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个问题,本身就涵盖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冲突和最微妙的互动。1948年到1972年,这三十多年,是冷战的关键时期,美国、中国、苏联这三个世界舞台上的主要玩家,他们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全球的走向。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朋友”和“敌人”的。是因为共同的意识形态,还是利益的契合?抑或是纯粹的策略性利用?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许多可能的画面:两国之间的核威胁,第三方国家在夹缝中的挣扎,以及一些可能被历史掩盖的秘密谈判。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揭示一些具体的历史细节,那些足以颠覆我现有认知的事件。这本书的标题,不像很多历史著作那样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让我充满探索的欲望。我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分析,去得出自己的结论的。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正是吸引我的地方。
评分“朋友还是敌人?1948—1972年的美国、中国和苏联”——这个书名,让我瞬间进入一种思考模式。它提出的问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而且聚焦在两个主要阵营的代表以及一个新兴大国身上,这样的组合,简直就是世界格局中最核心的矛盾集合体。我一直在想,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伏。是意识形态的鸿沟让他们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敌对的命运?还是国际政治的现实让他们在某些时候不得不互相妥协,甚至在表面上呈现出“朋友”的姿态?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一些具体的事件,比如冷战初期的对峙,后来中国与苏联的“蜜月期”以及随之而来的“分手”,再到中美关系破冰的曲折过程。这些事件,无疑是理解这三个国家之间关系演变的最好注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能够跳出单一的叙事框架,去理解这种复杂、多变、充满博弈的关系,它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较量,也可能是领导人之间智慧与勇气的碰撞,更是历史潮流下必然的选择。
评分很好的书,很不错的作品。
评分第二次世界大战完全改变了国际政治。美国战后称为几乎毫发未伤、而在经济上却蒸蒸日上的一个胜利的超级大国。随着英、法、荷兰的附属国中越来越多的国家力争在世界事务中采取独立行动,它们这种地域辽阔的帝国正在称为历史。苏联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军事和政治能量,注定要称为唯一可以挑战美国并争取成为全球霸权的国家。在20世纪40年代末,对于华盛顿的政策制定者们来说,要想重新区分哪个国家是朋友,哪个国家是敌人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美国当时不仅不得不把德、意、日这些以前的轴心国视为重要朋友,尽管需要对它们进行改造,它还必须同那些不愿再新的东西方冲突中表态的国家打交道,同那些尚未决定倾向于哪方的和动荡的区域打交道。革命中的中国属于第二类。美国曾为中国制定了一个重大的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设想一个统一、稳定和友善的中国可以作为美国在战后远东利益的一个可依靠的力量。但是,当战争即将结束时,中国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的衰弱使其能在战后起到一个大国作用的期望值消失了。相反,中国本身威胁着要角逐大国。为防止上述事情发生,罗斯福于1945年初在雅尔塔会议上同意斯大林的提议,参加对日战争,并于蒋介石政府签订了一项友好同盟条约,作为在东北亚享有领土和特权的交换。
评分朋友还是敌人?1948—1972年的美国、中国和苏联
评分词条标签: 小说 , 出版物 , 其他 , 书籍
评分一直关注这本书,豆瓣评分很高买来看看,618买的很超值
评分第一,美国对华战略中“心理战”的运用
评分她的其他著作尚有《法国前近代的社会与文化》(Societ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France: Eight Essays)、《马丹?盖赫返乡记》(Return of Martin Guerre)、《边陲地带的妇女:三个案例研究》(Women on the Margins: Three Seventeenth-Century Lives)、《十六世纪法国的礼物》(The Gift in Sixteenth-Century France)等书。其中,《马丹?盖赫返乡记》曾经缔造哈佛大学出版有史以来最卖座的出版纪录,并由好莱坞买下版权,在转换了一些时空背景後拍成由理查 ?吉尔和茱蒂?佛斯特主演的卖座电影《男儿本色》!原书中文版由联经出版公司出版。台湾还有她的另一本译作《奴隶?电影?历史》由左岸文化出版。
评分内容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本人读书很久,每年购书几十来本。见过贵的,没见过这么贵的。这次一共买了2本中央编译的书,另外一本是《国家底线:公平正义与依法治国》,这二本书是我几十年购书以来,价格最贵的,不是之一,是最贵的。不建议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