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一座理解“诗歌即思”的桥梁。它不仅仅是关于荷尔德林的解读,更是海德格尔本人思想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作者的笔触极其富有画面感,他描绘的场景——比如诗人站在“阿尔皮乌斯山谷”的悬崖边,凝视着“神祇的缺席”——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将抽象哲学融入具体感性经验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论的冰冷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基石之奠定”这一概念的阐释,他将荷尔德林的诗歌视为欧洲文明在面临虚无主义冲击时,试图重新找到立足点的最后一次伟大尝试。全书充满了对历史性与当下性的深刻关怀,让人读后不禁陷入沉思:我们今天,又在何种程度上继承或背叛了诗人为我们留下的那份“精神遗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微妙,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提供清晰的索引和明确的论证步骤,更像是一场由哲学家引导的漫长冥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荷尔德林那些关于“家园”和“流亡”的主题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忧郁感。他没有回避荷尔德林晚年精神错乱的悲剧性,反而将其视为一种极端的“在场”状态——诗人以一种过于敏感的方式体验着现代性对人类精神的撕裂。文字中充满了对语言力量的敬畏,作者反复强调,诗人的工作就是“命名”存在,就是在“开辟”意义的疆域。读着读着,我开始怀疑日常语言的贫乏,感叹我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与事物本质直接对话的能力。这种对语言本体论的深刻洞察,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让读者不得不正视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词汇背后的形而上学预设。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它颠覆了我过去对文学评论的刻板印象。它彻底拒绝了将诗歌视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或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关乎“人类居处”的根本性问题。作者的行文偶尔会显露出一种近乎先知的口吻,尤其是在探讨“四方域”(Geviert)的完整性时,那种对失落和谐的追问,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与语言、与时间的关系。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隐藏在日常经验背后的复杂结构。阅读的体验是缓慢而深刻的,它带来的思考的余韵,远比合上书本时所获得的知识点要丰富得多。这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哲学著作,它成功地将一个世纪前的诗歌,转化成了对我们当前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哲学与诗歌交织的迷雾之中。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解读荷尔德林那些晦涩难懂的诗篇,试图挖掘出诗歌背后深藏的“存在之思”。他并非简单地对诗句进行字面翻译或文学鉴赏,而是将其视为通往海德格尔核心思想——如“在世存在”、“本真性”、“敞开”——的独特路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放慢脚步,反复咀嚼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神性”与“尘世”的张力,以及诗人如何在其语言中捕捉到“本源之光”。这种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一旦你捕捉到作者试图构建的逻辑链条,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又是无可替代的。书中的某些段落,尤其是在讨论荷尔德林对希腊神祇的重访时,展现出一种近乎神谕般的庄严感,让人不禁反思我们自身与“逻各斯”的疏离状态。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取。
评分不得不承认,初读此书时,我感到了一阵强烈的挫败感。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凝练,充满了大量的德语哲学术语的直接引用,对于不熟悉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读者来说,门槛极高。但我坚持了下来,主要原因在于他对荷尔德林诗歌片段的细致剖析——那种庖丁解牛般的精准度令人叹服。他总能在看似无关紧要的词语中,挖掘出指向“本源发生”的线索。比如,书中对某个形容词的拆解分析,竟然能引申出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这种由微观细节推导出宏大结构的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洞察力。这本书绝不是用来消遣的“轻松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全部的智力资源,与作者一同在文本的迷宫中探索真理的微光。每一次坚持读完一个章节,都像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攀登。
评分正好在学海德格尔,留着备用的
评分冲荷尔德林买海德格尔,有意思
评分非常好的书,收藏慢慢看,哈哈!
评分虽然等待的时间稍微长一点,也是值得的
评分不错,其他距几卷都好贵,先买一些再说
评分冲荷尔德林买海德格尔,有意思
评分所有的诗歌风格基本比较统一,14行诗的亮点也颇多,《阿耳戈斯的剧院》、《致弥尔顿》等的题材也超脱了英国诗歌传统常见的花鸟,《里丁监狱的歌谣》读起来确实让人又独怆然而涕下之感,都是我喜欢的。如说是最爱,当属封底的那首《潘迪亚》:感受盛过知识倍/智慧不过是没有子嗣的传统遗产/激情的一次跳动/青年的一次火花/比智者圣人的窖藏的格言还值钱/不要用那死的哲学骚扰你的灵魂/我们要用心来爱/唇来亲/眼来看!
评分高建平,1955年生于江苏扬州,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美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文学理论研究室主任,国际美学协会秘书长,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的表现性动作》(英文)、《画境探幽》、《全球化与中国艺术》等著作以及近百篇中英文论文;主要译作有约翰·杜威的《艺术即经验》、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门罗·比厄斯利的《西方美学简史》、杰克·斯佩克特的《弗洛伊德的美学》等。
评分印制精美,内容很不错,很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