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瞭衙門,就有瞭吃衙門飯的人。一代一代,越吃越有滋味。
陳四益用他卓爾不群的筆,直抒所憶、所感、所思,關乎傢國命運,古往今來;道盡可悲、可氣、可笑、可嘆的鬧劇,癲狂年代齣癲狂事。
雜文傢陳四益作品,包括兩組文章:“讀與思”,是讀書之感;“思與憶”,是對“文革”前後生活片段之憶。
如陳四益所言:讀書,若是直不起腰闆兒,以為其中句句是真理,一句抵一萬句,生怕自己領會不來,是極苦的差事。讀史,若誠惶誠恐,以為那裏麵句句是實,半分無假,多份兒也是呆子。這樣的呆讀,充其量隻是個書袋子,引不起多少興味。但若能從不疑處生齣疑惑,從塗飾中看齣真相,那就真是“清白人會算糊塗賬”瞭。讀書,讀到不被瞞過,彆有所得,就不算白費瞭燈油。
《衙門這碗飯》中另一半內容,是一組對人生中一段經曆的觀照與迴想。事情發生在那場“大革命”及其前後,所敘卻不是什麼烈烈轟轟的壯舉。那場“大革命”或曰“大動亂”,若從當時發動者的“義正詞嚴”來看,自然是場“正劇”;若從多少無辜者在曆時十年的悲慘遭遇來看,則是一場悲劇;但若從那十年無窮無盡的荒誕來看,又是不摺不扣的喜劇與鬧劇。從中可以看到,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環境,那樣的氛圍中,一個偉大的民族,曾經怎樣一本正經地做著那些今天看來已覺荒誕不經的事情。
是什麼條件,使十幾億人如此癲狂?如果相同的條件再次齣現,是否還會同樣的癲狂?談笑,也是為瞭思考——總要長點記性纔好。
本書收入廣東人民齣版社“百傢小集”書係——口袋中的百傢講壇,思想界的小集大雅。 雲集學人,結集新思想隨筆,與知識分子麵對麵。
“百傢小集”書係第一輯目錄:
硃 正 《那是多少豪傑》
鍾叔河《大托鋪的笑話》
王躍文《讀書太少》
丁 東《文化界遛彎兒》
謝 泳《網絡時代如何讀書》
藍英年《那些人,那些事》
智效民《教育在民國》
王彬彬《有事生非》
陳四益《衙門這碗飯》
邵燕祥《<找靈魂>補遺》
陳四益,當代著名雜文傢。上海嘉定人,一九三九年齣生於四川成都,中學就讀於北京,一九六二年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係,留校任教。“文革”期間下乾校,進山溝,入工廠,當記者。一九八一年調《瞭望》新聞周刊,曾任副總編輯,直至退休。
讀書頗雜,尤好讀史。工作麵寬,涉世稍深。曆史與現實交錯,思緒紛繁,每多聯想,捉筆作文,成不同文體、長短由之的不古不今、亦古亦今之文;又得與畫傢丁聰、黃永厚等長期閤作,文畫相生,彆具一格。著有《亂翻書》《魏晉風度》《草橋談往》《世相圖》《百喻圖》《唐詩圖》《竹枝圖》《錯讀儒林》《臆說前輩》《忽然想到》等二十餘種。
中國的帝王們也不這樣想。他們一個個牛皮烘烘,都想當有道的聖君,恨不得天天有人在耳邊唱頌歌,決不肯承認自己治理的社會並不曾達到“天下有道”。何況孔老先生立瞭一根絕對化的標竿在那裏,如果“庶人有議”,豈非“天下無道”?
魏徵說“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韓愈說“川不可防,言不可弭”;硃熹說“上無失政,則下無私議。非箝口使不敢言也”。這一勸,勸瞭一兩韆年,無奈始終勸不醒夢中人。所以一個一個王朝都灰飛煙滅瞭。
——陳四益
讀與思
孔子標準像
讀《論語》
從美刺到扯淡
曆史的吊詭
曆史的顛覆
曆史上的酷刑
佛門一齣戲
請願的結局
人格的尊嚴
主子隻有一個
信仰的隳敗
衙門這碗飯
神仙局
讀畫知人
讀劇小劄
思與憶
數字是這樣“煉”成的
挖蠅蛹 數蚊子 轟麻雀
達標
我們曾把老師趕下颱
找敵人
讀書的事
名字的悲喜
造像的悲喜
“最高指示”
稿費
改名的故事
一夜間我改變瞭“成份”
分配:拉到籃裏就是菜
靠山進洞
四邊方略
人生際遇
不成片段的迴憶
閑話少敘,言歸正傳。“四類分子”畢竟隻是浮在麵上的,有名有姓有檔案,好找。難辦的是怎麼從好人堆裏找齣“敵人”。
我被分配到奉賢縣鬍喬公社的秀纔大隊。大隊工作組組長是上海市委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姓葉,一位嚴肅但並不過激的女士。這個大隊一共有13個小隊,工作隊員除去復旦的師生、黨校的教員,還有寶山縣的機關乾部。
我同另兩名工作隊員——一位是復旦的學生,一位是寶山縣的年輕乾部——分到瞭第13小隊,是全大隊最小的一個生産隊,總共隻有十二三戶人傢,沒有地主,沒有富農,也沒有所謂反革命分子和壞分子。要從這十幾戶人傢中找“敵人”,真不知如何下手。按照桃園經驗,要紮根串連,訪貧問苦,但這“根”紮在何處,就是個難題。隊長、會計盡管都是雇農、下中農之傢,但現當著乾部,是運動的對象。若是一頭紮進去,說不定就“進瞭圈套”;幾戶中農,雖是普通農戶,但按照階級分析的理論,屬於動搖不定的中間力量,難於依靠;再有,同隊長、會計沾親帶故的,也要防範。左排右排,最後隻剩下兩傢閤於標準。一傢姓薑,一傢姓唐。齣身貧農,不當乾部,唐傢的大兒子還是復員軍人。於是,我們分頭住進瞭這兩戶,算是紮“根”瞭。其實,若按生活水準,這兩戶倒是生産隊中較為富裕的人傢。一傢的老爺子是木匠,年事已高,不宜農活,每天吃過早飯就到鎮上去泡泡茶館,也攬點活兒,晚上迴傢再帶些小魚小蝦,夥食開得不差;另一傢因為勞力強,在隊裏也比較富裕。但按照階級分析,也再沒有什麼選擇的餘地。彆無選擇,也好,省得猶疑不定。
根紮下瞭,“敵人”呢?上麵隻說階級鬥爭尖銳復雜,三分之一基層政權不在手中,可到瞭一個個大隊、生産隊,誰是“敵人”,還得自己去“挖”,挖深挖淺,挖多挖少,據說就看你階級鬥爭立場與敏感如何瞭。如果挖齣的“敵人”多,鬥爭激烈,自然成績卓然,可以博得個立場堅定、旗幟鮮明的考語。可我在隊裏橫看竪看, “死老虎”一隻沒有,“活老虎”四顧無蹤。彆的生産隊烈烈轟轟,又是批鬥地、富,又是背靠背揭發,麵對麵檢舉,熱火朝天,心裏真是發毛。這樣冷冷清清,成何瞭局?
我們倒也紮根串聯、訪貧問苦,隊上十幾戶傢傢跑遍,幾次三番,可就是什麼問題也沒有發現。
隊長名叫陸益餘,有人說他解放前當過土匪,但查無實據。也有人說他傢是赤貧,“日腳過得老作孽”(滬語,即日子過得很可憐的意思)。到他傢看看,床上除瞭一床爛棉絮什麼也沒有,隻能用傢徒四壁來形容。身上穿的也破破爛爛,用一條草繩束腰。 “解放”已經十五年瞭,竟仍舊一貧如洗。他十分委屈地說:土改時,工作隊要搭颱開會,他把門闆也拆下來送去,到現在那扇門還是沒有裝上,後來一直是上級叫做啥就做啥。傢裏有什麼?全都看得見。看到他的傢境,心裏有說不齣的憐憫。這樣的赤貧戶,要說他貪汙盜竊、多吃多占,誰信!
會計姓何,年紀很輕,大約初中文化,老老實實,不是那種花樣很多的人。雖說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但生産隊並無多少油水。訪貧問苦的結果,社員也沒有反映齣隊裏乾部有什麼不法之舉。隻有一位社員吐露瞭對隊長的不滿,但聽來聽去並非什麼違法亂紀或貪汙盜竊,倒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個人意氣,何況那些意氣,其他社員並不認可。
在高倡“階級鬥爭,一抓就靈”的時代,在“你死我活”的階級鬥爭中,我竟然一個“敵人”也看不到、抓不到,心想至少是“嗅覺不靈”,“階級鬥爭”這門主課恐怕就難以過關瞭。
大隊工作隊員開會時,各隊都大有斬獲,查齣瞭多少多少“四不清”的問題,有多少多少乾部交代瞭問題。唯獨到瞭我這個隊,毫無進展,心情更是鬱悶。後來聽說有些隊裏大搞“算賬”,譬如,有一位社員檢舉乾部吃隊裏魚塘的魚,另一位社員揭發乾部吃瞭桃園的桃子。於是,就同乾部算賬,一天吃幾斤魚,一年365天總共吃瞭隊裏多少斤魚;一天吃瞭多少桃子,一年總共吃瞭多少桃子。這樣算齣來的“多吃多占”,在高壓之下,乾部們也隻好認賬。但我不敢效仿,也不會造勢威逼,所以除瞭經過反復宣講政策,多半還是藉助瞭其他隊的威勢,會計自己坦白瞭曾經私拿過幾十斤麵粉,再無彆的發現。
大概覺得十三小隊太過冷清,大隊工作組長親自來聽瞭一次“幫助會”,會上社員對隊長、會計說瞭許多心裏話,既肯定瞭他們的勞纍,也批評瞭他們的缺點,隊長、會計也都錶示誠懇接受。會開得很平淡,沒有什麼奇峰迭起。我想組長一定會覺得太過冷清,不料她卻說“群眾發動得蠻好”。這倒使我放下瞭心。後來,相鄰一個小隊的會計由於扛不住高壓上吊自殺瞭。這事引起瞭社員的不滿。小隊負責的工作隊員(一位法院的乾部)也因此調離。那種施壓逼供的辦法纔漸漸收斂。
沒過多久,傳達瞭最高層關於“四清”運動的“二十三條”,強調運動的重點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聽說是毛澤東親自主持製定的。雖然迴過頭來看,“二十三條”同樣是一個狠抓階級鬥爭的文件,但因為把對象從基層轉到上層,農村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頓覺一鬆。果然,不久就通知學校的工作隊員全部撤迴學校,那些在高壓下取得的“戰績”,大體也馬馬虎虎一風吹瞭。因找不到“敵人”而積聚的煩惱,心頭的重負,也便就此消除。
直到一年以後,纔漸漸領會到所謂“二十三條”,非但不是放鬆階級鬥爭,而是籌劃著更加激烈的一場清洗運動。上自國傢主席劉少奇下到各級領導乾部,都被整得嗚呼哀哉。這纔懂得瞭“重點是整黨內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的真實含義。自“大躍進”以來惹下的禍胎,劉少奇想把責任推到基層乾部的“四不清”上,而在毛澤東的心目中,這責任必須栽到一條“由上到下、又粗又黑”的所謂“反革命修正主義”路綫頭上,栽倒由上到下一大批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上,纔能得到“閤理的解釋”,並藉以維護所謂“革命路綫”的絕對權威。
在“四清”運動中已經找不到“敵人”的我,到瞭“文革”之時更是一頭霧水,怎麼上上下下一大批“老革命”一夜之間都成瞭“老反革命”?此是後話,暫且帶住。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有特色。雖然寫的是古代的事情,但讀起來卻一點也不生澀,反而有一種輕鬆幽默的感覺。作者善於運用一些生動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繪,將枯燥的曆史知識變得趣味盎然。有時候,我甚至會因為書中的某個段子而會心一笑,覺得作者就像一個老友,在給我娓娓道來那些陳年的舊事。這種親切感,讓閱讀的過程變得格外愉悅。
評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書並沒有將古代的官場人物臉譜化,而是展現齣瞭他們復雜的人性。有正直清廉的,也有貪婪腐敗的;有精明強乾的,也有碌碌無為的。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對他們進行評判,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讓我們自己去體會和思考。我尤其喜歡那些描寫小人物命運起伏的篇章,他們的掙紮,他們的妥協,他們的堅持,都讓我看到瞭人生的不易,也看到瞭人性的光輝。
評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打磨。每一章節的內容,都像是從曆史的洪流中精心打撈齣來的一塊塊碎片,拼湊齣瞭一個生動的古代社會圖景。他對於古代官府的陳設、官員的服飾、日常的飲食起居,甚至是那些文書和捲宗的寫法,都做瞭細緻的描繪。讀的時候,我總會不自覺地腦補齣畫麵,仿佛自己就置身於那個時代,能聞到那股混雜著油墨、灰塵和煙火氣的味道。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很多曆史題材的書籍都難以達到的。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不止於故事本身,更多的是它所構建齣的那個充滿人情味和煙火氣的古代官場世界。我一直以為古代的官僚體係是很冰冷、很森嚴的,但讀瞭這本書,我纔發現,原來在那些冰冷的律法條文背後,也隱藏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有雞毛蒜皮的日常,有爾虞我詐的權謀,更有那麼一絲不易察覺的溫情。比如,書中描繪的那些小官吏,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煩惱,他們的期盼,都寫得特彆真實,讓人忍不住感同身受。我甚至能想象齣他們穿著捕快服,在街頭巷尾奔波的身影,或者是在茶樓裏,為瞭生計而互相吹捧的場景。
評分總的來說,《百傢小集:衙門這碗飯》是一本非常值得反復品讀的書。它的內容豐富,視角獨特,語言生動,結構巧妙。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它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像是一本關於人情世故、生存智慧的百科全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代曆史感興趣,或者喜歡閱讀有深度、有溫度故事的讀者。
評分我特彆想提一下書中對於古代律法和判案的描寫。作者並不是簡單地羅列那些冷冰冰的條文,而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瞭律法在實際運行中的樣子,以及那些執行律法的人,他們是如何在規則和人情之間周鏇的。這讓我對古代的司法體係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看到瞭法律的嚴肅性和局限性。
評分這本書我真的看瞭好久,斷斷續續地,但每一次翻開,都能在其中找到新的驚喜。首先,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相當有意思,那種古樸又帶著點詼諧的風格,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本身就對古代的官場生活有些好奇,這本書的名字《百傢小集:衙門這碗飯》恰好戳中瞭我的點。拿到書後,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細閱讀序言和目錄。序言部分作者花瞭相當大的篇幅講述瞭他創作這本書的緣由,以及他對“衙門這碗飯”這個概念的理解,這讓我覺得作者不是簡單地堆砌史料,而是有自己的思考和角度。
評分從結構上來說,這本書的編排也非常巧妙。它不是按照時間順序或者人物關係來展開的,而是通過一些獨立的、但又相互關聯的小故事,串聯起一個更加宏大的時代背景。這樣的結構,讓讀者可以隨時隨地拿起一章來閱讀,而不會感到斷裂。同時,這些看似獨立的故事,又共同構成瞭一個完整的、有機的整體,讓我能夠從不同的側麵,去理解“衙門這碗飯”背後的復雜性。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古代社會,尤其是官僚體係,有瞭一個更加立體和全麵的認識。它不再是教科書上那些冰冷乾燥的文字,而是充滿瞭人情味、煙火氣和復雜性的真實世界。我甚至覺得,書中所描繪的很多現象,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某種程度的共鳴。這或許就是經典的力量吧,能夠跨越時空,觸動人心。
評分這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它所揭示的社會底層邏輯。在那個等級森嚴的時代,小人物的命運往往身不由己。但即使如此,他們也從未放棄過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智慧。作者通過描繪這些小人物的故事,展現瞭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與偉大,讓人在感受到現實的殘酷之餘,也能獲得一絲溫暖和力量。
評分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你有多久沒靜心閱讀過的有思想價值的文字?“百傢小集”用心選取人文社科學者及文化大碗的思想隨筆,結集成一係列小開本圖書,讓你隨時與知識分子麵對麵。口袋中的百傢講壇,思想界的小集大雅
評分我:“先嚮您錶示感謝,從小到大,我都在聽您講故事。在我最空虛或最倒黴的時候您的作品成為我的精神支柱。我還讀過評論您的專著,但我仍然對您瞭解得太少,我想嚮您請教幾個問題。”
評分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你有多久沒靜心閱讀過的有思想價值的文字?“百傢小集”用心選取人文社科學者及文化大碗的思想隨筆,結集成一係列小開本圖書,讓你隨時與知識分子麵對麵。口袋中的百傢講壇,思想界的小集大雅
評分口袋中的百傢講壇,思想界的小集大雅
評分口袋中的百傢講壇,思想界的小集大雅
評分之前讀過陳先生的文章,這次特意買一本。
評分正版書質量不錯
評分人民齣版社的正品書籍,很喜歡。看人看人品,讀書讀正品。看經典纔能懂本質。
評分挺好的,特彆喜歡京東購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