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下无难事,只要肯立志
1、皇帝也是生出来的
2、“野马式”的家庭教育
3、面对死神的微笑,他毫发无伤
4、天下之大,竟没有我赵匡胤容身之处
第二章 乱世中的兴衰更替
1、由兵灾到兵变
2、兄弟阋于墙
3、石敬瑭与耶律德光的肮脏交易
4、儿皇帝的后患
第三章 赵匡胤的第一任老师
1、刘知远的帝王霸业
2、此处不留爷,必有留爷处
3、郭威的选择
4、轻度逼宫
5、点将的智慧
6、一场真正的心理战争
第四章 阴谋与较量
1、拉人下水
2、较量
3、再较量
4、终极较量
5、一战定胜负
第五章 天子非侍中莫属
1、该由谁来做皇帝
2、冯道的传奇色彩
3、暗示与天启
4、一场大戏与澶州军变
5、两枚棋子
6、入主开封
第六章 彼竭我盈而攻之
1、免费的午餐都有毒
2、最有资格的继承人
3、一枚钉子,一道障碍
4、都是忌妒惹的祸
第七章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改革才能带来出路
2、花大力气培养接班人
3、赵匡胤的投机取巧
4、历史会记住郭威的功勋
第八章 这只是一个开始
1、柴荣的难题
2、高平之战
3、十万火急的情势
4、一场富有戏剧性的战争
第九章 外伐内改,一宗法难
1、力不从心的征伐
2、可怕的超级人贩
3、赵匡胤的契机
4、柴荣灭佛
第十章 男儿身手和谁赌
1、王朴与《平边策》
2、牛刀小试
3、真正的动向
4、涡河口大捷
5、清流关
6、困兽之斗
第十一章 登上一个新台阶
1、邂逅首席智囊
2、王法!亲情!抉择!
3、扬州之战
4、六合大捷
第十二章 强中自有强中手
1、难啃的硬骨头
2、寿州城的弱点
3、鹿死谁手未可知
4、不好打的攻城战
第十三章 错综复杂的关系
1、将领之间的危机
2、都是为了刘仁赡的吃饭问题
3、寿州城里的变故
4、跃马扬鞭紫金山
5、刘仁赡之死
6、偷鸡不成蚀把米
7、赵匡胤的秘密
第十四章 第三次征南唐
1、淹死的马也比骆驼快
2、破竹之势
3、客串水利工程师
4、楚州的抵抗
5、李璟的无奈
6、缓冲时期
第十五章 历史的问号
1、丧妻与续弦
2、危险的讯号
3、世宗北征
4、北面官与南面官
5、晴天霹雳
6、点检做?点检做天子?
第十六章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1、柴荣托孤
2、致命的漏洞
3、志向与野心
4、先把军队调出来
5、要命的流言
第十七章 我,大宋皇帝赵匡胤
1、宣传工作
2、大牌演员赵普
3、陈桥兵变
4、回京前的布置
5、大宋开国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这本书似乎在试图回答一个宏大的问题:一个在军事上看似相对弱势,却在文化和经济上达到巅峰的王朝,其内在的驱动力与最终的命运轨迹究竟是如何形成的?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通过对各个侧面的细致铺陈,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理解。书中对于“文治”与“武功”之间永恒的张力有着深刻的探讨,这种对核心矛盾的反复叩问,贯穿始终,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这本作品的价值,远超出了简单的历史普及,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制度、文化与生存哲学的深刻论述,值得反复品读和玩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对于一个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细节和独特的视角。它不仅仅记录了重大事件,更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文化、艺术、科技的发展脉络。比如,书中对宋词的流变、瓷器烧制的技艺,乃至当时的商业活动和金融体系的介绍,都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涉猎。这些内容并非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巧妙地融入到叙事之中,让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可辨。读完之后,我对宋代的认知不再是模糊的“繁华”二字,而是对其社会结构和文化精髓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无疑是一次知识与审美的双重盛宴。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张弛有度,引人入胜。一开始,作者似乎只是轻轻地拂过历史的尘埃,用一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笔调描绘着初期的景象,让人在宁静中感受到一种潜藏的暗流。随着情节的深入,特别是涉及到军事和政治冲突的部分,文风陡然变得紧凑有力,充满了紧张感和压迫感,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轰鸣。这种叙事上的变化,使得历史的厚重感和戏剧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历史人物刻画的立体感,没有将他们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们的优点与缺陷,让他们活在了真实的历史语境之中,这种真实感是很多历史作品所欠缺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叙事的流畅和清晰。作者的文字功力深厚,遣词造句考究,很多地方的描述精妙绝伦,读来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当描绘特定场景或人物内心活动时,那种意境的营造,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但同时,作者又非常擅长使用简洁有力的现代语言来概括复杂的历史进程,使得即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不会感到晦涩难懂。这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艺术,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使得这段三百年的历史不再是枯燥的年代记录,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故事。
评分读罢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身经历了宋朝那段复杂而又充满魅力的岁月。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勾勒得栩栩如生。从市井百姓的日常琐事,到朝堂之上的权谋斗争,再到边关将士的浴血奋战,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社会风气的描绘,那种文人雅士的清高与市井商贾的务实并存的景象,构成了一幅斑斓的社会画卷。书中对士大夫阶层的深入剖析,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困境与抱负,他们的进退之间,无不牵动着整个王朝的脉搏。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叙述,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无奈,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反思。
评分赵匡胤有着聪颖的天资。有了这一基础,按理说他在读书方面必会有所成就的。但是很遗憾,赵匡胤小弟弟(抱歉,这里不是男性生殖器的惯称)只是识得几个字,读得通四书五经罢了。显然,他的资质都融贯到另一方面去了。古代的男子,要么能文,要么能武。文武全才的人通常出现在武侠小说里,而且通常不得善终。
评分不言而喻,赵匡胤无疑是能武的,而且颇为喜欢其中的两项——骑马和射箭。这一特点源于赵匡胤所接受的教育状况。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快递好,上午买的,下午就到了
评分这就是赵匡胤小弟弟所接受的教育状况。在今天,我们称之为“野马式”教育。意思就是像放马一样,早上把马赶到草原上,任马吃草也好,乱跑乱跳也好,调戏母马也好,勾引公马也好,都不管。黄昏的时候再把马赶回来就成。第二天,一切照旧,继续放马,循环往复。
评分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赵匡胤所接受的教育状况。不过,为了对赵匡胤小弟弟的童年作个透彻了解,我们有必要先援引现在的(二十一世纪,我国的)少年儿童所接受的教育状况作个对比。
评分这本《两宋烟雨三百年》,向我们娓娓讲述了宋朝一切的本来。它不仅展示了唐宋之间五代的乱世历史,还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宋朝各个皇帝、王公贵族、文臣武将以及各色小人物的命运。以及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论述和评价。
评分不错的东西
评分好书,好看,可惜只有第一部。还有,为什么没有包收缩膜,书有点脏。
评分3.我们知道,两个官加在一起的话,通常人们会用一个成语来修饰这种状态,就是官官相护。要达到这种状态其实很容易。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大家见了第一面就握手称兄道弟,什么一见如故,一见钟情(当然是为了开玩笑调解气氛)通通撩上去。接着一起吃饭相互敬酒夹菜,然后去搞一下娱乐活动就完全满足了。第二次见面就送一下礼,然后就什么都不用说了,大家都是兄弟啦,多多关照。这样就护住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