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百年纪念版第一手资料全方位解读
打破历史和学术沉闷和枯燥的故事化叙事风格
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资料,加插了200张珍贵图片
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场面令人信服地生动重现
细节丰盈,史料翔实,读起来引人入胜
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高效了解这段极为戏剧化战争的阅读方式
时逢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百周年,想充分了解这场人类有史以来极奇怪的战争,这部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它把这场战争中的所有不可思议之处作了归纳,并给后人以深刻的启示。它是一种引导而不是一本指南;它是一个故事而不是一段历史,20000人一天死于索姆河上的情景是不可能出现的,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故事重合在一起却出现了这样的悲剧。本书以第一手资料全方位介绍一战的历史,并且加插了200张珍贵的图片,细节丰盈,史料翔实,读起来引人入胜。
《第一次世界大战史》填补了一个空白,专门写给那些已经了解一战并想知道更多的门外汉的,书中包含一战重要的背景材料、战争的图文解释以及生动的个人回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高效了解这段极为戏剧化时期的阅读方式。
菲利普·史蒂文斯,英国全职作家,《西线无战事》专家。此前,他曾在什罗普郡轻步兵营作正规军官,并在战场服役。
001 第一章 战争缘起
017 第二章 1914年——战争爆发
047 第三章 1915年——试验之年
077 第四章 1916年——序曲终结
169 第五章 1917年——等待之年
211 第六章 1918年——终结在望
261 附录一 一战主要人物
295 附录二 军队构成
302 附录三 其他部门
314 附录四 武器装备
340 附录五 西线战场
359 附录六 伤亡人数统计
362 附录七 一战诗人
370 一战年表
第一章 战争缘起
当学生们在操场上起了冲突之后,老师往往都想知道“是谁先挑起的·”,但当规模如此庞大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回答这个问题却不是那么容易。然而,这场战争似乎最终可以追溯到一个人的身上。
俾斯麦
奥托·冯·俾斯麦就是世界这个大赛场上最喜欢惹是生非的家伙,他于一战爆发十六年前去世。1862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王国首相,当时的普鲁士危机重重。在他上任的前二十年里,欧洲社会也并不安宁。在英国,《谷物法》这项粮食法案阻碍了英国的对外贸易,造成物价不稳,导致国内不安加剧,结果该法案于1846年被废止。接下来,1848年又是一个“革命之年”。由于人们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现实产生种种不满,全欧洲爆发了诸多反对王权的暴动和革命。后来,英法和俄国在克里米亚交手。其真实原因仅仅在于前者怀疑后者在巴尔干地区别有用心。同时在非洲、印度以及其他一些地方,海上强权们仍在继续扩张,攫取殖民地。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还未走出南北战争的泥淖。在这场内战中,加特林机关枪作为一种工业化杀戮机器在战场上首次被投入使用,而且铁路的出现也使平民军事组织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机动化作战。
俾斯麦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机遇下昂首迈入了世界这个大赛场。由于性格果断,能力突出,他逐渐成为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而且其政治哲学对普鲁士王国及其军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简言之,俾斯麦意在锻造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这个帝国以普鲁士王国为主体,他自己为最高政治统帅。在坐上首相之位后的十年间,俾斯麦先是为抢占领土与丹麦交手。接下来为确立德意志霸权在1866年攻打了奥地利。后来,又发动普法战争,从法国人手中夺走了阿尔萨斯和洛林,既羞辱了法国人,又实现了领土扩张。1871年时,他最终完成了统一德国的大业,使普鲁士国王登上德意志帝国皇位,他自己也成了德意志帝国的宰相。
自1857年开始,普鲁士军队就成了“铁血宰相”俾斯麦手中挥舞的利刃。后来德国统一之后,德意志皇帝成为德军统帅,但真正执掌军权的却是赫尔穆特·冯·毛奇将军。此人在军事上深谋远虑,创立了很多现代军事思想,比如设立总参谋部和进行参谋培训。此外,在俾斯麦为进行领土扩张而发动局部战争时,他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作战将领。
在瓜分海外领土和殖民地方面,新兴的德意志只不过是一个姗姗来迟者。当时除德以外所有强权帝国都已在海外站稳了脚跟。比如比利时国王占据了刚果,英国首相迪斯雷利对英女王维多利亚百般献媚,为她加冕印度女王也做好了安排。然而,德国人认为德意志这个新兴的而且是欧洲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也应该拥有殖民地,但令他们懊恼的是当时所有理想之地都已被瓜分完毕。于是,将德意志建成一个与之地位相匹配的拥有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帝国这种急不可待的企图成了当时德意志在政治方面的既定方针。
然而,在俾斯麦的扶持下走上皇位的威廉二世却相当不走运。当时他虽然坐拥欧洲最大的一片疆土,统帅欧洲数量最庞大、训练最有素的军队,但统治不够强硬,作战指挥也不果敢,军政才能双双欠缺。之前他的祖父威廉一世也基本如此,虽表面上相当铁腕,但实际上一直受到俾斯麦的左右。威廉一世在位十七年,于1888年去世。在他去世时,他儿子腓特烈时年五十七岁,而腓特烈的独子威廉年仅二十九岁。也就是在这一年,腓特烈继承了普鲁士王位并成为德意志的开国皇帝,被人称为腓特烈三世。但不幸的是,他登基时已病入膏肓,当年就死于喉癌。
威廉二世上台时虽然还不到三十岁,但他很清楚自己的高贵身份。他不仅在英国女王维多利亚的孙辈中排行最大(威廉二世乃维多利亚外孙),而且他认为在她所有子孙中他是最杰出的一位君主,他的舅舅威尔士亲王爱德华七世(维多利亚长子)只不过是一个骄奢淫逸之徒。对于这么一个肥头大耳的昏君竟能成为人们眼中的“第一绅士”和“欧洲亲王”,这让他非常恼火。维多利亚去世那年,威廉二世已执掌德意志十二年。在她临死的时候,他把她抱在怀里。当时,他心里明白爱德华七世日后必将妨碍他在英国王室中的地位,因为他根本掩盖不了这么一个事实:爱德华七世不仅是他的长辈,长他十八岁,而且会以长子身份继承维多利亚的王位,其影响力可想而知。而德意志当时仍是一个新兴国家,尚不具备真正可以号称帝国的实力。
威廉二世生性冲动而且多疑,但他对自己的处境总是能精打细算。另外,他左臂萎缩,功能尽失,这个缺陷与他头顶的普鲁士国王和德意志皇帝这样的头衔相比稍显尴尬。尽管如此,他实行军国主义却毫不手软,而且对华美装束和装饰也欲壑难填,至于皇宫内外的建筑设计他更是非常讲究。
……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场战争,就必须理解它“如何结束”以及“留下了什么”。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作者没有在1918年戛然而止,而是用近乎四分之一的篇幅,详尽地分析了巴黎和会的复杂角力、凡尔赛条约中那些“种下更多仇恨的种子”,以及随之而来的世界秩序的碎片化。他对美国总统威尔逊理想主义的破灭、克里蒙梭的复仇心理以及英国的务实算计,描绘得入木三分,仿佛能看到各国代表在密室中唇枪舌剑的场景。更关键的是,作者成功地将一战的直接后果,与二十年后欧洲出现的极端主义思潮,建立起了一条清晰而不可分割的因果链条。他没有简单地将二战归咎于凡尔赛条约,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经济崩溃、社会动荡和政治失信共同作用的复合症。这种对历史连续性的强调,以及对战后世界遗留问题的深刻剖析,让这本书的现实意义远超其历史研究的范畴。它是一部关于“错误如何累积”的警示录。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简直可以用“冷峻的诗意”来形容。它没有西方史学作品中常见的直白叙事风格,反而带有一种东欧文学的沉郁和宿命感。作者似乎总是在寻找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所忽略的角落。他花费了大量篇幅去描写那些边缘群体——殖民地士兵在欧洲战场上的遭遇、战俘营里的非人生活、以及女性在后方工业体系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些补充性的叙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一战”的认知,打破了传统的欧洲列强视角。特别是对奥斯曼帝国崩溃和中东地区新格局形成的论述,视角非常独特且富有洞察力,揭示了这场战争如何成为现代中东局面的真正“创世纪”。行文间,作者时常会插入一些哲理性的思考,探讨荣誉、责任、以及徒劳的牺牲等宏大主题。这些穿插的思辨,使得阅读体验从知识吸收升华为一场深刻的灵魂对话。虽然篇幅浩大,但因为其散文般的优美和对人性悲剧的深切关怀,阅读过程丝毫没有感到疲惫,反而是一种不断被引领和启发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引人入胜之处还在于,它成功地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仅是政治史或军事史,更像是一部社会文化史的综合体。作者对当时大众媒体、宣传机器以及公众情绪的分析,非常具有现代传播学的视角。他细致地考察了报纸头条如何塑造民众对敌人的刻板印象,艺术作品如何被动员起来服务于战争宣传,以及“战争崇拜”如何深入渗透到家庭和教育体系中。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对比了战前欧洲社会普遍存在的乐观主义和战后那股“迷惘的十年”的巨大反差。他揭示了这场战争是如何彻底摧毁了“进步主义”信仰,让欧洲陷入了一种深刻的文化危机。此外,作者在注释和参考文献部分也做得极为扎实,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无数线索。这本书的严谨性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让人深信不疑,这是倾注了作者毕生心血的鸿篇巨制。它不仅回答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了什么”,更深刻地探讨了“那场战争如何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模式和文化结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仿佛拥有穿梭时空的能力,将我们一下子抛入了那个硝烟弥漫、血与火交织的时代。他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编年史写法,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不同参战国普通士兵、高层将领乃至幕后政治家的私人信件和日记片段。通过这些鲜活的个体叙事,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日期和条约,而是活生生的人的挣扎与抉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凡尔登绞肉机和索姆河的早期战役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深刻的笔力。他没有渲染过度的煽情,而是用极其写实的细节勾勒出堑壕战的残酷本质——泥泞、疾病、无休止的炮火以及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感。读到那些关于“无人区”的描写时,我仿佛能闻到那股混合着硝烟、尸臭和湿土的独特气味。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战争简化为正义与邪恶的简单对立,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各国走向战争的那些错综复杂的民族主义思潮、帝国主义的野心以及工业化带来的毁灭性技术进步。这种多维度的解读,使得即便是对这段历史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迅速建立起对那个时代宏大背景的认知,并对个体的命运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本单纯的历史著作,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在极端压力下的光辉与阴暗。
评分初读这本史诗般的巨著时,我最大的感受是信息量的爆炸性,但令人惊奇的是,作者在处理如此庞大的资料时,依然保持了一种惊人的清晰度。他的分析逻辑极其严密,尤其是在探讨同盟国与协约国在资源调动和工业动员上的差异时,那些图表和数据被优雅地融入到流畅的文字叙述中,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作者对战略战术层面的解读非常到位,他不仅解释了“发生了什么”,更深入地探究了“为什么会这样发生”。比如,他对施里芬计划的演变、海战中的优柔寡断以及潜艇战的逐步升级,都有着令人信服的论证。我特别欣赏他对于技术如何重塑战争形态的观察。从坦克的蹒跚起步到化学武器的恐怖应用,作者展现了科技是如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战争的规模推向一个人类社会从未体验过的维度。这种对技术决定论和历史必然性的权衡,使得全书的学术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我而言,这本书就像一个高精度显微镜,让我得以细致观察那些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结构性力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博弈和技术伦理问题,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反思。
评分数星星模拟哄哄你你明明仔仔细细一无所有求赞求赞求赞曲终人未散万岁万岁万万岁
评分发货速度很快,质量一般。
评分不错,孩子很喜欢!
评分物美价廉,送货小哥服务很好。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东西,质量不错,物流速度快,服务好,给个五星评价吧!
评分价格实惠,购物方便。。。。
评分很好自己很喜欢!赞赞赞!以后还来!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非常喜欢
评分价格实惠,内容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