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罗马帝国衰亡史(下册)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罗马帝国衰亡史(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爱德华·吉本(Gibbon E.) 著,黄宜思,黄雨石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罗马帝国
  • 衰亡史
  • 西方文明
  • 古典史学
  • 译著
  • 学术著作
  • 吉本
  • 历史研究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19750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760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6-11-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罗马帝国衰亡史(下册)》讲述了,被吉本所贬抑的古代基督教,可参看古罗马教父奥古斯丁合自传和对天主的歌颂为一体的《忏悔录》等。至于对法国启蒙运动的承接,启蒙思想先驱孟德斯鸠写过一本《罗马盛衰原因论》,博览群书的吉本是肯定读过的。不过两人的看法和侧重点不一样,孟德斯鸠认为罗马之盛是因为共和制度和开明法律等,衰则是君主独裁等造成;他以古讽今,将历史写成政论,通过此书一次概述了自己的社会理论,来反对当时的专制暴政。沿着此类思路,启蒙运动影响所及,一个伟大成果是法国大革命。在这一事件上,到底是由英国式自由文明浸淫出来的吉本,与法国思想家们分道扬镳了。对此,很多人感到可惜和不解,如《吉本自传》的中译者戴子钦说,吉本在评价历史时首先强调独立和自由,但在现实中却保守、落后、反动,突出就是对法国大革命强烈反感,反对民主。鲲西《罗马古寺旁的沉思》也说,从吉本“对柏克《法国革命感想录》热烈的称许已可看出他对法国革命所怀的恐惧了。很难想像一个对千年以前罗马帝国兴亡的命运如此热烈关切的人,会对发生在自己时代的事缺乏历史的清醒认识。”指这是吉本的“狭隘或局限”。今天我们已能从不同角度重新看待法国大革命和柏克等,对吉本是否明于史而昧于时,也就另有所思量。以我粗浅的了解,很喜欢吉本的平和、通达、理性、睿智。这样一个看透了历史更替、帝国兴衰的人,会对现实不清醒?的确“很难想像”。也许正是他太清醒了。

内页插图

目录

几次大规模的入侵
第三十一章 阿拉里克对意大利的入侵。罗马贵族及罗马人民的品格。对罗马城的三次围攻和洗劫。哥特人的退却及阿拉里克之死。
第三十二章 阿尔卡狄乌斯的统治。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姆。阿尔卡狄乌斯之死及小提奥多西的继位。普尔喀丽娅的统治。欧多西亚的冒险经历。
第三十三章 汪达尔人对阿非利加的入侵。圣奥古斯丁和对希波的围困。对迦太基的掳掠。关于七个长睡人的神话。

帝国在西部的终结
第三十五章 阿提拉对高卢和意大利的入侵。威尼斯城的建立。阿提拉之死与其帝国之毁灭。埃提乌斯的被杀和瓦伦提尼安三世之死。西罗马帝国的衰败征象。
第三十六章 马约里安皇帝。意大利国王奥多亚克。
第三十七章 僧侣的出现。僧侣制度迅速发展的原因。圣西门柱头修士。野蛮人对基督教的皈依。
第三十八章 西罗马帝国的衰亡。一般评述。

意大利概况
第三十九章 东哥特人提奥多里克的统治。罗马和意大利的繁荣。提奥多里克的基督超人说。对波伊提乌斯的处决。提奥多里克之死。

查士丁尼的时代
第四十章 查士丁尼的统治。提奥多拉女王。尼卡的暴乱。中国丝绸的进口。圣索菲亚教堂。对雅典学校和罗马执政官的压制。
第四十三章 贝利萨留的最后胜利和死亡。查士丁尼的性格和死亡。查士丁尼统治时期的彗星、地震和鼠疫。
第四十五章 6世纪末期罗马的苦难。伟大的格雷戈里教皇。

神学的影响
第四十七章 化身说的历史。伊比奥尼派和诺斯替派。塞林图斯和阿波利拉里斯、西里尔、聂斯脱利和 第一次以弗所会议的敌对理论。优迪克派异端邪说和 第二次以弗所会议。卡尔西顿会议。芝诺的赫诺提孔。查士丁尼的神学理论。
……
伊斯兰教的来临
东部帝国的衰亡
十字军东征
罗马帝国的终结
尾声:中世纪的罗马和文艺复兴的曙光

原书版本说明
历代罗马皇帝编年表
索引

精彩书摘

  几次规模的入侵
  第三十一章阿拉里克对意大利的入侵。罗马贵族及罗马人民的品格。对罗马城的三次围攻和洗劫。哥特人的退却及阿拉里克之死。
  一个分裂的、软弱无力的政府由于无能往往会表现为,而且实际也是,公然和公开的敌人进行卖国活动。如果阿拉里克本人被请进了拉文纳的议会,他也很可能会提出和霍诺和留的大臣们所实际实行的完全相同的策略,这位哥特人的国王很可能会,尽管也许会带着几分犹豫,密谋摧毁那个曾凭借武力在意大利和希腊两度推翻他的强敌,他们的积极的、关系到自身利害的仇恨使他们处心积虑,终于导致了伟大的斯提利科的屈辱和毁灭。萨鲁斯的勇猛,他在军队中的名声,以及在与野蛮人联盟中他本人的或由上辈遗传下来的威望,只能使他在那些看不起或厌恶图皮利奥、瓦拉尼斯和维吉兰图斯的卑鄙性的朋友们中间产生影响。而这些以其过去的行为显然不配称为军人的将军,却以近在眼前的那些新宠臣们为例,纷纷晋升为骑兵、步兵和内宫部队的司令,这位哥特君王也必会欣然签署那份奥林匹乌斯为这位单纯、虔诚的皇帝拟定的敕令,霍诺留排除了所有不信奉正统基督教的人,不容他们担任任何国家公职;毫不通融地拒绝所有与他信仰不一致的人在部队服役。
  ……
《剑桥中世纪早期史:从古典时代到公元1000年》 导言:跨越鸿沟的时代 本书旨在为读者勾勒出公元3世纪晚期至公元11世纪早期这一复杂而关键的历史阶段的全景图景。这一时期,传统上被视为古典时代的终结与中世纪的开端,是一个充满剧烈变动、文化重塑与新秩序建构的漫长过渡期。我们拒绝将这一历史阶段简单地描绘为“衰落”或“黑暗”,而是着重展现其内在的活力、适应性以及对后世西方乃至地中海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本书聚焦于政治、社会、经济、宗教和文化领域的根本性转变,力求在宏观叙事与微观研究之间取得平衡。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新格局的孕育(约公元284年—565年) 本部分将首先审视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下的晚期罗马帝国。我们深入剖析了四帝共治制(Tetrarchy)的尝试及其失败,以及君士坦丁大帝在军事、行政和宗教政策上的核心举措,特别是新都君士坦丁堡的建立,标志着帝国重心向东方转移的不可逆转趋势。 罗马帝国的重塑与分裂: 我们探讨了西、东帝国在政治结构、军事压力与财政能力上的差异。在西方,蛮族“移民”——更准确地说是权力转移和民族互动——对边境防线的冲击日益加剧。本书将详细分析莱茵河与多瑙河沿岸的民族动态,区分联邦制(Foederati)的建立与彻底征服之间的区别。重点研究了西哥特人、汪达尔人、勃艮第人等进入帝国内部的群体,他们如何逐渐取代罗马的行政架构,而非简单地摧毁之。 基督教的胜利与教会的崛起: 基督教从边缘宗教转变为国家宗教的过程是本时期最为深刻的变革之一。我们考察了君士坦丁的宽容政策、狄奥多西一世的国教化举措,以及由此引发的神学论战(如阿里乌派与尼西亚信经的争端)。更重要的是,我们分析了地方主教(尤其是罗马主教)在权力真空出现后,如何在城市管理、社会救济乃至外交斡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形成了教会与世俗权力共存的新模式。 东方的稳固与再扩张: 与西方的逐步瓦解形成鲜明对比,拜占庭帝国在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治下达到了其古典文明的最后辉煌。本书详细阐述了《查士丁尼法典》的编纂对后世法制的贡献,以及其对西方的短暂军事收复(如对意大利和北非的夺回)。然而,我们也评估了这些军事行动对帝国财政和国力的透支,以及瘟疫(查士丁尼瘟疫)对地中海世界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第二部分:蛮族王国的形成与地中海的分裂(约公元565年—800年) 中世纪的真正形态开始清晰地浮现。本部分关注日耳曼诸王国在原西罗马领土上的巩固,以及地中海世界在文化、政治和经济上日益分化的过程。 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不列颠: 我们审视了罗马撤离后不列颠的社会断裂与重组。本书侧重于对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定居模式的考古学与文献学分析,探讨了“亚瑟王传说”背后的历史真实,以及七国时代(Heptarchy)的形成。同时,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基督教化进程,以及其独特的修道院文化(如圣高伦巴),为后来的英格兰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 墨洛温王朝的法兰克人: 法兰克人是唯一成功地将日耳曼军事精英与罗马地方行政体系融合的群体。我们深入分析了克洛维(Clovis)皈依天主教的战略意义,它确保了法兰克人获得了高卢罗马贵族和主教的广泛支持。墨洛温王朝的衰弱与“宫相”(Mayor of the Palace)权力的崛起,是理解加洛林王朝崛起的关键。 意大利的破碎与伦巴德人的定居: 伦巴德人对意大利的入侵(568年)终结了查士丁尼收复的努力。意大利分裂为伦巴德人控制的北部与中部,以及仍处于拜占庭影响下的南部和“教皇区”。我们详细描述了教皇国(Papal Patrimony)在政治和军事上如何独立化,以及与东部拜占庭皇帝关系的恶化。 伊斯兰教的兴起与地中海的结构性转变: 伊斯兰教的迅速扩张彻底改变了地中海的地理面貌。本书分析了倭马亚王朝(Umayyad Caliphate)对北非、伊比利亚半岛和叙利亚的征服,这不仅切断了西欧与地中海东部的传统贸易路线,也使得西欧(特别是意大利和高卢)在经济上进一步内向化和农业化。 第三部分:加洛林复兴与权力的重构(约公元718年—900年) 本部分探讨了西欧寻求新的政治整合与文化认同的努力,核心围绕卡尔·大帝(Charlemagne)及其建立的帝国。 加洛林家族的崛起: 查理·马特(Charles Martel)在图尔战役(732年)中的胜利,不仅巩固了法兰克人在西方的霸权,也确立了卡尔林家族的军事威望。我们考察了丕平献土如何通过教皇的支持,将墨洛温王朝合法地废黜,实现了“自下而上的”权力革命。 卡尔大帝的帝国与“罗马复兴”: 800年的加冕是一个决定性的符号事件。本书细致分析了此次加冕的政治动机——教皇寻求强大保护者,卡尔寻求超越“蛮族国王”的合法性。加洛林帝国通过战争巩固了疆域(征服萨克森人、征服伦巴德王国),并通过行政改革(如派遣使节Mmisssi Dominici)试图恢复罗马式的中央集权。 加洛林文艺复兴: 伴随着政治统一,是文化和学术的复苏。我们探讨了阿尔昆(Alcuin of York)等学者在宫廷中组织抄写室、统一字体(卡洛林小写体)、保存古典文献方面所做的努力。这种对“古代智慧”的重新发现,是理解中世纪早期教育和知识传播的关键。 帝国的终结与新的开端: 凡尔登条约(843年)的签订标志着卡尔大帝帝国在地理和政治上的最终解体。然而,这一结构性分裂为后来的法兰西、德意志和洛林(中法兰克王国)王国的形成奠定了地理基础。 第四部分:新的危机与社会转型(约公元800年—1000年) 中世纪早期并非一个终点,而是新社会结构的起点。本部分关注9世纪和10世纪席卷欧洲的第二次外部冲击,以及由此催生的地方化权力结构。 维京人的冲击与地方防御: 维京人(诺斯人)的劫掠和定居,特别是对英格兰、爱尔兰、法兰西和俄罗斯的深远影响,被视为中世纪早期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我们分析了地方领主(如公爵和伯爵)在中央政府无力应对时,如何建立城堡和私人武装来保护其领地。这种地方防御的需要,极大地加速了封建关系的形成。 马扎尔人与穆斯林的持续压力: 东方的马扎尔人对中欧的入侵,以及穆斯林势力对地中海贸易和沿海地区的持续骚扰,迫使西欧社会更加依赖武装贵族阶层。 奥托王朝的兴起与“神圣罗马帝国”的萌芽: 在东法兰克王国,萨克森贵族通过军事成功(如击败马扎尔人)最终掌握权力。奥托一世(Otto I)于962年加冕为帝,标志着对卡尔大帝帝国理想的再次尝试,但这次的重心明显向德意志地区倾斜。本书评估了这一新帝国在政治上与教皇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其对意大利和德意志贵族的分裂性影响。 社会经济的农业化与庄园制度: 贯穿全书的经济线索是贸易的萎缩和农业经济的本地化。我们详细考察了庄园(Manor)作为主要的经济和行政单位的运作方式。尽管奴隶制(Servitude)形式有所变化,但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劳役的性质以及地方贵族对剩余产品的控制,构成了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的基础。 结论:迈向成熟的中世纪 本书将以公元1000年为界,总结古典世界向中世纪过渡的复杂遗产。我们认为,这一时期并非“衰落”,而是对古典遗产进行深刻的消化、重组和适应的过程。新的宗教信仰、新的民族主体、新的权力结构(封建制)和新的文化融合,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虽然分散但具有独特韧性的欧洲世界,为11世纪后的“中世纪盛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石。 --- 主要研究方法与特色: 本书综合运用了考古学发现(如蛮族墓葬、晚期罗马城市遗址的演变)、法典研究(如《萨利克法典》与《查士丁尼法典》的比较)、教会文献(如教皇通信、圣徒传记)以及近年的气候史和流行病学研究,力求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超越传统“蛮族入侵论”的叙事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下册,它在论述的深度上明显超越了上册对早期衰落的铺陈,一上来就带着一种历史的重量感,直面帝国晚期那些无可挽回的悲剧性结局。阅读过程中,那种沉重的历史宿命感扑面而来,仿佛能感受到城墙之外的蛮族战鼓声和城内贵族阶层的腐朽气息。我特别留意了关于行政体系瓦解和地方豪强兴起的论述,作者对于权力真空如何被填补,以及中央权威如何被地方势力蚕食的描绘,极其细致入微,充满了洞察力。它没有采用那种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叙事,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制度的僵化和经济基础的崩溃是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了一个超级帝国的不可避免的衰落。读完后,那种对人类社会复杂性的深刻理解,远超教科书上的简单定义,是一种直抵人心深处的历史悲怆感。

评分

翻译的质量,对于任何一个严肃的历史爱好者来说,都是决定阅读体验的“生死线”。我翻阅了其中关于查士丁尼大帝改革和蛮族迁徙后期的一些章节,发现译者在处理那些晦涩的拉丁文和古希腊文的专有名词时,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很多时候,直译会显得生硬拗口,意译又容易失真,但这里的处理明显经过了深思熟虑,做到了信、达、雅的平衡。例如,一些关于教会权力斗争的复杂论述,如果翻译得不够精准,读者很容易被绕晕,但这里的译文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使得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宗教关系得以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让我可以专注于历史事件本身的逻辑和因果,而不是被佶屈聱牙的译文所困扰。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翻译功力,是真正体现了这套丛书“学术名著”定位的基石,没有经过多年史学训练的译者,是很难达到这种水准的。

评分

这套丛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没得挑,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透着一股“正经学术”的味道,不是那种廉价的快餐读物可以比拟的。尤其是字体排版,对于这种篇幅浩瀚、内容密集的历史著作来说,阅读体验至关重要。很久以前读过一些国外史学的译本,总觉得排版上差那么点意思,要么字挤得太紧,要么行距开得太大,读久了眼睛容易疲劳。但这一册的排版非常讲究,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信息密度和视觉舒适度。我个人的阅读习惯是喜欢在书页空白处做批注和标记的,这套书的页边距留得适中,让我能够比较方便地进行“人机交互”,可以说是对深度阅读者非常友好的细节考量。而且,作为一部经典译作,能够以如此高水准的装帧呈现,无疑是对原著精神的一种尊重,也让它在众多同类历史书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书架上值得炫耀的“镇宅之宝”。光是看着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就感觉自己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某种无形的连接。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章节划分,体现了一种非常宏大的叙事布局。它似乎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罗列事件,而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进行了深入的专题剖析。我注意到它在描述西罗马灭亡之后,并没有立刻跳转到中世纪早期,而是用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了“文化遗产的转移与变异”这一议题。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衰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军事和政治上的崩溃,更是一场漫长而复杂的文明形态的重塑过程。这种章节的穿插和主题的聚焦,迫使读者跳出传统的线性史观,去思考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动因和长远影响。对于我这种习惯于批判性阅读的读者来说,这种结构设计提供了大量的思考支点,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继承”与“断裂”的哲学思考。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的辅助材料——注释和索引——做得非常详尽和严谨,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是无价之宝。很多关键的拉丁文术语或人名,在页脚都有清晰的解释和出处引用,这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可靠性和深入研究的可行性。我尤其欣赏索引的编排,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字母顺序排列,而是对关键概念、重要人物和地理位置进行了细致的交叉索引,这让我在需要回顾某个特定主题时,能够迅速定位到全书中所有相关的讨论点。这套丛书显然不是为了一次性读完就束之高阁的“故事书”,而是为那些希望将它作为工具书和研究底本的读者精心准备的。这种对学术规范的恪守和对细节的尊重,使得它在浩瀚的史学著作中,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

评分

京东配送大哥非常好~~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不错,孩子很喜欢。希望京东假期多搞一些促销活动或者孩子读书活动。

评分

罗马帝国史,我的读书计划之一。。。

评分

好书,需要上下册一起买,不过感觉纸张有点薄。

评分

罗马帝国的败落,兴衰与败落的对决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啊,喜欢。

评分

罗马帝国史,我的读书计划之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