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来好看完整的北洋国会历史。
总统之争、派系厮杀、贿选丑闻、外交之辱,再现中国首次民主转型的阵痛。
余世存、马勇、解玺璋等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国会为立宪国民所一日不可缺,等于日用饮食。——梁启超
吾今日所主张之救国方法,以大声急呼号召天下者,曰“开国会”三字而已。
——杨度
更多精彩图书请查看磨铁品牌店京东商城官网专卖店:
叶曙明,作家,学者,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成绩斐然。
著有《大变局:1911》《重返五四现场》《中国1927?谁主沉浮》《草莽中国》等。
叶曙明先生这本《国会现场:1911-1928》,穷尽史料,旁征博引,重现了国会现场场景,弥散着那个时代特有气息。更重要的是,作者没有延续革命叙事继续妖魔化这段历史,而是带着欣赏、同情的姿态为读者重塑了一个可亲可爱的中国。
——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员 马勇
叶曙明先生此书对中国近现代史有一个大发现:宪政之难,不在于民众程度太低,而在于官僚程度太低;不是民众不想要宪政,而是官僚不想要宪政。诚哉斯言。
—— 《梁启超传》作者 解玺璋
我们中国人知道“开会”、“议事”也需要规则,需要学习,是从康梁孙黄一代开始的。直到今天,我们还在学习的路上。叶曙明先生的这本书让我们重温开会议事的历史艰难之路,这是极为难得的一课。
——青年思想家 余世存
这本书的开篇,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忽然被拉进了一个声音嘈杂、烟雾缭绕的旧式剧院后台。作者似乎并不急于讲述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笔触聚焦于那些细微到几乎被主流史学忽略的角落。我读到大量关于1910年代初期,议员们如何在狭小的委员会房间里,为了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法案而进行长达数小时的争论的记录。那种扑面而来的紧张感,与我们今天在电视上看到的、经过精心剪辑的政治辩论完全不同。它充满了真诚的、甚至有些粗粝的火药味。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语言的捕捉能力,那些在会议记录中被简化为几行文字的激烈交锋,在这里被还原成了充满地方口音和个人恩怨的真实对话。这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决策的过程,更是关于人性在权力场域中的挣扎与展现。那些早期的国会议员,他们带着乡土气息,带着未被完全驯化的野心,他们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手势,都仿佛透过历史的尘埃,直接投射到了我的眼前。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秘密的旁听者,见证了一段国家在摸索中成形的、充满瑕疵却又无比真实的黎明。
评分接下来的部分,风格骤然转向了一种近乎于人类学研究的细腻。作者似乎对“仪式感”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比如,他花了好大的篇幅去描述1920年代初,议员们在特定节假日期间,如何组织一些非正式的、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聚餐活动。这些描述极为生动,从餐桌上的酒水选择,到不同派系之间不动声色的座位安排,无一不透露出复杂的权力暗流。这让我意识到,在那些高耸的穹顶之下,真正的政治博弈往往发生在那些摆着白布和银器的餐桌上,而不是在讲台上。书中的插图和引用的私人信件,尽管有些模糊不清,却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温度”。我仿佛能闻到雪茄燃烧的味道,听到玻璃杯碰撞的声音。这种从宏大叙事中抽离出来,聚焦于“生活在历史中”的个体的叙事策略,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由无数个具体而微的、充满烟火气的瞬间累积而成的。
评分我得承认,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现代读者来说,可能略显沉闷,但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放慢速度,进入一种“慢读”的状态。尤其是关于程序性改革的讨论部分,充斥着大量对议事规则修订的逐条分析。起初我有些抗拒,但随着深入,我开始理解,正是这些看似枯燥的规则,构筑了早期政治生态的骨架。作者的笔调在这里变得极其冷静和克制,像一位严谨的工程师在拆解一台复杂的机械。他没有使用过多的煽情词汇,而是用精确的对比——比如,甲规则与乙规则在实际操作中的效率差异——来展现制度变迁的意义。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任何看似稳固的政治结构,都是在无数次细微的、看不见的程序修正中逐渐定型的。这种对“看不见的基础设施”的关注,是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一点。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令人信服的“在场感”。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遥远、被官方文件和纪念碑所塑形的时代,还原成了一个充满矛盾、烟尘弥漫、充满活力的工作现场。作者没有试图为这些历史人物树碑立传,而是将他们置于他们所处的复杂环境中,让他们自己“行动”起来。阅读的体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田野调查,而不是一次被动接受的讲授。读完合上书本时,我没有得到一个关于“历史结论”的答案,但我获得了一整套观察和理解那个时代政治机器运作的全新工具。对于任何对制度形成、权力运作的微观层面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饱满而扎实的智力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后半部分,主题开始向“声音的消失与重现”发展。作者令人吃惊地探究了在那个没有完善录音设备的年代,会议发言是如何被记录、选择性地转录,以及最终被公众理解的。他引入了速记员的视角,揭示了速记文本与真实发言之间的巨大鸿沟。有趣的是,他通过对比不同报社对同一场辩论的报道侧重点,清晰地展示了媒体如何成为权力的“二次加工厂”。比如,某位州代表的激情洋溢的演讲,在左翼报纸中被描述为“煽动性言论”,而在保守派媒体中则被简化为“对经济问题的合理关切”。这种对信息过滤机制的深入挖掘,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历史记录,上升到了对“何为真实”的哲学探讨。它让我对依赖文本进行的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全新的审视。
评分冲着作者来的,喜欢他的文风,京东购买送货快
评分1911年,辛亥风云突变,告别帝制的中国,走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当此时,开国会、立宪法、建立共和政体,成为举国上下的最大诉求。仿佛国会一开,即可中华崛起。
评分历史的吊诡,恰在瞬息之间。宋教仁被刺、袁世凯称帝、二次革命兴起、曹锟贿选,一波紧随一波,国会三度解散,议员四处流散,十年制不出一部宪法。
评分更多精彩图书请查看磨铁品牌店京东商城官网专卖店
评分不错,baodewanhaowusu
评分很好~我们在追求民主的道路上,要以史为鉴!
评分好书,叶署明出的,学问好
评分1990年代,叶曙明的《草莽中国》出版,首次从地域文化视角审视中国近代史,引起读书界的巨大反响,曾经风靡一时,以至于坊间出现盗版。著名作家余杰撰文,把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和叶曙明的《草莽中国》放在一起评论,认为“这三本书巧妙地形成了一个系列:它们分别勾勒出明、清和民国三个时代中国的混乱景象,以及分别属于这三个时代的关键人物们的悲喜剧。”2007年初,叶曙明的《大国的迷失》一书出版,又一次受到读书界的好评。2009年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出版,凤凰卫视、广西电视台、新京报、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中华读书报等上百家媒体竞相报道。叶曙明还是最早研究并替陈炯明翻案的学者之一,代表作《共和将军》。有人说叶曙明比历史学家茅海建更有才气,其才华直追海外的黄仁宇、唐德刚等历史学家。
评分书的质量不太好,印刷、装订都有些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