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历史·中华民国(下)

图说中国历史·中华民国(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兰芳<撰文> 著,中国地图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民国史
  • 历史读物
  • 图说历史
  • 近代史
  • 中华民国
  • 历史文化
  • 通俗历史
  • 历史普及
  • 社会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0318355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0563
包装:袋装
丛书名: 图说中国历史
开本:对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张大幅面疆域版图,一览地图上民国后期的历史。
  15000字的行文解读,为您展现一个全景的民国后期。
  10幅历史地图,全面剖析民国后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20余件精选文物,带您走进中华民国后期。
  7幅传世名画,诠释中华民国之古韵遗风。
  9张景观图片,在现实中探寻中华民国遗迹,为您系上古今的历史纽带。


内容简介

  《图说中国历史;中华民国(下)》以民国后期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突出民国后期的疆域版图,图文结合阐述该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大众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正面包括疆域版图、朝代图说、地名择要、城市图说、历史名人、逸闻趣事等专题内容;背面以历史长河的形式串联该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还有历史时间轴、西史对照、历史比例尺、参考资料等知识版块。装帧形式为对开单张折叠图。
  具体栏目设置如下:
  疆域版图:展示民国后期疆域、行政区划和历史地名。
  朝代图说:正说民国后期历史,还原真实的历史进程。
  地名择要:古今地名对照,诠释民国后期重要地点的过去和现在。
  城市图说:深度解读民国后期的重庆。
  历史名人:详解民国后期的风云人物,评析民国后期名人的历史价值。
  逸闻趣事:笑看民国后期的历史趣事,正解民国后期的逸闻传说。
  历史长河:以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全方位展现民国后期的历史进程。
  历史时间轴:选取民国后期的关键历史节点事件,以时间轴的形式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中。
  西史对照:简述与民国后期同时期西方的重要历史事件,分析东西方的历史联系和影响。
  历史比例尺:以地图比例尺的图解样式展现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中的时间位置和比例。


作者简介

  中国地图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汇聚了全国主要的地图编制出版人才,共有中高级技术人员200多位,其中具有副编审及以上职称的有80多位。建社以来,编制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地图、教科书、教辅图书和大众出版物等,包括国家地图集、中国历史地图集等。

目录

正面
一、民国图说
中华民国(下)
二、城市图说
重庆
三、地名择要
1.卢沟桥
2.狼牙山
3.中条山
4.台儿庄
5.孟良崮
6.奉化
7.沙湾
四、历史名人
1.毛泽东
2.蒋介石
3.周恩来
4.张学良
5.溥仪
6.梅兰芳
7.汪精卫
五、逸闻趣事
1.蒋介石日记
2.狷介钱钟书
3.飞机运洋狗事件
4.郑振铎抢救国宝
5.才女潘玉良
背面
一、政治
1.西安事变
2.卢沟桥事变
3.汪精卫投敌卖国
4.皖南事变
5.重庆谈判
二、军事
1.平型关大捷
2.南京大屠杀
3.台儿庄会战
4.孟良崮战役
5.三大战役
6.渡江战役
三、文化艺术
1.解放区的文化成就
2.世间已无张爱玲
3.西南联合大学
4.徐悲鸿与《奔马图》
5.国防电影运动
四、经济与社会生活
1.日伪的“经济统治”政策
2.南泥湾
3.人民币的诞生
五、历史长河时间轴
六、历史比例尺
七、西史对照
八、参考资料

精彩书摘

  东北沦陷!华北告急!
  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
  已经无情地伸向我锦绣河山。
  七七事变的炮火,
  彻底惊醒了沉睡的东方巨龙。
  南京大屠杀、
  汪精卫叛国投敌、
  远东慕尼黑阴谋,
  都阻挡不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的步伐。
  在胜利的号角声中,
  中国共产党通过解放战争,
  又为四万万人民找到了开启新世界的钥匙。
  ……

前言/序言


图说中国历史·中华民国(上):风云变幻的共和国肇始 本书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国”开端至权力格局初定阶段(约1912年至1928年),深入剖析了中华民族寻求独立、富强与现代化转型的艰辛历程。 本书以丰富的历史图片、详实的文字解读与精妙的地图对比,为读者徐徐展开民国初年那幅复杂、矛盾而又充满希望的历史画卷。我们试图超越传统叙事的简单罗列,力求从政治制度的构建、社会思潮的碰撞、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对外关系的重塑等多个维度,立体呈现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真实面貌。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共和国的曙光(1912-1916) 一、辛亥余晖与帝制幽灵的挣扎 本书详细记述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艰难成立,从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到孙中山的就职与退位,展现了革命党人与立宪派在国家政体选择上的激烈博弈。我们不仅关注政权的更迭,更深入探究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过程及其在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然而,共和国的根基并不稳固。清帝退位后,袁世凯如何利用“武力威胁”与“政治妥协”攫取大总统权力,是本书着墨的重点。通过对“宋教仁遇刺案”的细致梳理,我们力求还原事件背后的权力斗争真相,揭示了民主政治在强大个人权威面前的脆弱性。 二、袁世凯的“洪宪”迷梦与护国运动 民国初年的政治主旋律之一便是对中央集权与民主共和的拉锯战。本书以大量图文资料,展现了袁世凯如何逐步架空国会、破坏约法,最终走向复辟帝制的“洪宪”闹剧。这一阶段的叙述,不仅仅是对一场政治闹剧的记录,更是对中国传统“帝王思想”惯性力量的深刻反思。 与此相对的,是南方各省的坚决反抗。护国运动的爆发,不仅是针对袁世凯个人,更是对共和理念的捍卫。本书通过对蔡锷、唐继尧等重要人物的行动轨迹分析,阐明了地方军阀势力开始对中央权力构成实质性挑战的开端。袁世凯的迅速败亡,为民国历史留下了沉痛的一课:背离民意,终将失败。 第二部分:军阀割据与共和体制的重构(1916-1923) 一、府院之争与“二次革命”的遗产 袁世凯死后,国家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政治分裂。本部分重点解析了“府院之争”——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角力。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北洋政府内部以“皖系”和“直系”为代表的派系斗争的形成与演变。 紧随其后的是对“张勋复辟”事件的描绘。这次短暂而滑稽的帝制回潮,暴露了旧势力尚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的现实,同时也促使了孙中山领导的“二次护法运动”的兴起。然而,二次护法最终因革命派与旧势力间的矛盾激化而告终,标志着“旧三民主义”在实践中遭遇的重大挫折。 二、南北议和与国家权威的碎片化 在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国家始终缺乏一个被普遍承认的中央权威。本书详述了“府院之争”后,段祺瑞主导的“临时执政”时期,以及他试图通过“西原借款”维持其统治的尝试。这些试图以外来援助巩固政权的努力,往往以国家主权和财政信用的受损为代价。 与此同时,我们关注到地方势力的膨胀。直系、奉系、皖系等主要军阀如何通过军事手段和政治联姻瓜分地盘,使得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仅限于直隶及周边地区。国家财政的枯竭与地方军费的膨胀形成了鲜明对比,为后续的社会动荡埋下了伏笔。 第三部分:思想解放与革命的新航向(1915-1923) 一、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本书将1915年《新青年》创刊视为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我们不仅介绍了“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旗帜,更深入探讨了“打倒孔家店”的文化激进主义对传统儒家伦理体系的冲击。白话文的推广、新式教育的普及,如何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播撒现代化的种子。 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对自由、个性解放的呐喊,为后来的政治运动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土壤。我们还讨论了对西方思潮的引进,从自由主义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初步接触与辨析。 二、苏俄经验的传入与国民党的重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与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苦苦寻求出路的中国革命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书详细介绍了李大钊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研究与宣传,以及这一思潮如何与本土的社会矛盾相结合。 在革命受挫的背景下,孙中山先生在反思中做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重大战略转变。本部分集中阐述了国民党“一大”召开的背景、意义,以及国民党如何依照“党纲”进行改组,确立了“三民主义”的新解释,为国共合作的实现奠定了组织和思想基础。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近代革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具组织性的阶段。 --- 本书旨在以清晰的脉络、丰富的图证,帮助读者理解中华民国初期“共和”之名下所经历的探索、挫折与转型。它不仅仅是关于总统、将军和政党的记录,更是关于一个古老帝国如何在现代性冲击下,艰难孕育出一个崭新政体与国民精神的故事。通过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把握“共和”二字的来之不易,以及随后数十年风云变幻的内在逻辑。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思想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必须得说,这本书在梳理和呈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精神困境与思想流变方面,做得相当到位。它没有仅仅停留在介绍“主义”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新旧思想是如何在特定社会环境下“落地生根”并产生异化的过程。比如,关于白话文运动的讨论,除了文字层面的普及外,作者还探讨了这种语言革命对底层社会观念更新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对不同学派之间论战的呈现方式,它们之间的张力、妥协与融合,都被描绘得如同精彩的辩论赛,充满了思辨的火花。我能感受到,作者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复杂性抱有一种深切的理解,既肯定了他们开创性的一面,也冷静地指出了他们局限性和理想主义的破灭。这种多层次的解读,让原本抽象的思想史变得鲜活可感,也让我对那个年代“立德、立功、立言”的知识分子情怀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

评分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和未竟之业的历史细节时,展现出了一种罕见的克制与宏大叙事的视野。它没有急于给历史事件下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定论,而是将叙事聚焦于“转折”本身——那个时代是如何不可逆转地走向最终局面的,以及在那个过程中,无数个微小选择如何汇集成历史洪流。我发现作者在描述战乱和民生凋敝时,并没有滥用煽情的笔墨,而是通过冷静的数据对比和档案记录,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个时期的艰难与韧性。这种深沉的历史感,让阅读体验超越了单纯的信息获取,更像是在进行一次严肃的精神对话。它让我反思,当我们今天回顾历史时,是否充分理解了当时人们所面临的真正困境,以及他们为寻求出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全面且充满思辨性的框架,帮助我们构建起对“中华民国”那个关键历史阶段的立体认知,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泛黄的质感,立刻就把人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翻阅目录就能感受到编者在史料梳理上的用心。我尤其欣赏它在内容呈现上的独到之处,那些老照片、当时的报纸剪报,甚至是一些珍贵的文物图片,都清晰锐利,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我特别关注到关于那个时期社会风俗变迁的章节,文字叙述既有宏观的把控,又不失对个体生活细节的捕捉,比如女性服饰的变化、新式学堂的建立等等,这些细节的呈现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中华民国”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时间节点,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时代侧影。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史实的还原度,尽量避免了过多主观的价值判断,而是让史料本身说话,这种客观的态度,对于我们这些希望深入了解历史原貌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虽然历史的复杂性使得任何一本书都难以做到面面俱到,但就其在视觉传达和史料挖掘的深度上,这本书无疑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既是学习,也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审美体验。

评分

从文献引用的严谨性和多角度性来看,这本书的学术功底绝对是毋庸置疑的。我注意到它在引用一手史料时,会非常清晰地标注出处,这对于希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更难得的是,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故作高深,而是通过非常平实、近乎口语化的语言来阐释复杂的历史概念和事件的因果链条。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普通历史爱好者也能轻松跨越专业壁垒。举个例子,在解释某项财政改革的复杂机制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一下子就把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讲明白了。这本书的优点就在于,它在保持高度的学术水准和史料准确性的同时,成功地实现了面向大众的普及化表达,达到了学术深度与可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光是吸收了知识,更是被作者的治学态度深深感染,那种对事实的尊重和对清晰表达的执着,是衡量一本好史书的关键标准,而这本书显然是达标了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老道,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流畅感,丝毫没有传统历史书籍那种堆砌枯燥史实的拖沓。我发现它在处理重大历史事件时,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关键人物的侧面描写,使得宏大的历史叙事立刻变得立体起来。比如,在描述某个关键的政治博弈时,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谁赢了谁输了,而是通过几段精炼的文字,勾勒出当时决策者们内心的挣扎和外在的权衡,这种“写人胜于写事”的笔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我特别喜欢它对地方派系发展和地方自治运动的论述,这部分内容通常在主流史书里会被一笔带过,但在这里却得到了细致的展开,这让我对民国时期那种“中央虚弱、地方崛起”的权力格局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说实话,很多同类书籍会把重点完全放在政治军事斗争上,而这本书显然更愿意去探讨社会肌理是如何被当时的冲击所重塑的,这种对社会史的关注,让整体阅读体验更为丰满和耐人寻味,完全不会感到疲倦。

评分

*买了2张类似北京交通图的大开纸而已,不建议买!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20余件精选文物,带您走进唐朝后期。

评分

20余件精选文物,带您走进唐朝后期。

评分

《图说中国历史·唐(下)》以唐后期的历史进程为主线,突出唐后期的疆域版图,图文结合阐述该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大众感兴趣的历史故事。正面包括疆域版图、朝代图说、地名择要、城市图说、历史名人、逸闻趣事等专题内容;背面以历史长河的形式串联该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经济与社会生活等专题内容,还有历史时间轴、西史对照、历史比例尺、参考资料等知识版块。装帧形式为对开单张折叠图,防水、耐折、撕不烂。

评分

8幅传世名画,诠释唐朝之古韵遗风。

评分

研究历史的好帮手,不错!

评分

*买了2张类似北京交通图的大开纸而已,不建议买!

评分

地图过于简单,不够专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