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 在日本史料中發現中國特工在敵後,甚至日本本土活動鮮為人知的內幕。如:新四軍女特工舒賽、滿鐵調查部的中西功、刺殺上海租界工部局警務副總監赤木親之、刺殺關東軍總司令 等,披露瞭金日成曾作為抗聯88旅一名虎將,參加中國武裝特工行動的史實。
★ 親自采訪抗戰經典絕殺案當事人,揭秘特工行動細節。如“南京毒殺事件”的詹氏兄弟、抗日殺奸團的書生槍手,獲得瞭史料和內情。
★ 從敵人的眼睛,以生動的細節,彰顯中國特工在敵後殘酷、凶險的環境中,抱著“中國不會亡”的信念,展開“大愛之殺”,體現瞭那種堅韌不拔、前赴後繼的民族精神。
★ 以敬畏之心寫有趣文章是薩蘇的特點,本書文字靈動幽默,把一段沉重激昂的特殊鬥爭史,鮮活生動地呈獻給讀者。
內容簡介
在八年的衛國戰爭中,除瞭碟血疆場的烈士之外,中國的特工人員,也曾在敵後與日僞展開激烈較量。旅日曆史學者薩蘇,在日本生活十幾年,深知這是一個細緻到令人難以承受的民族。當這種細緻與法西斯的殘忍凶狠結閤起來,可以想象將給中國的抗日軍民帶來怎樣的傷害,也注定瞭我特工人員在敵後的行動何等艱難而危險。
本書就是作者從日本史料,從“敵人的眼睛”裏,發現和記述的中國抗日特工鮮為人知的史實,以生動的細節展現瞭抗戰時期敵後諜戰,特彆是十幾宗經典絕殺日僞行動的全過程。全書分“人、鬼、刑、兵”四部分,既有中國特工人物傳奇,又有敵方特務組織背景揭秘,還有抗聯武裝特工和軍統培訓、特工裝備等內情披露,以獨特視角,全麵、深入展現瞭中國抗日隱蔽戰綫諜戰史。
作者簡介
薩蘇,本名弓雲,漢族,祖籍河北,生於北京。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在日本生活、工作十餘年。因為親戚中有幾位文史方麵的專業人士,養成對文史的愛好。齣版有《國破山河在》《尊嚴不是無代價的》《退後一步是傢園》《與“鬼”為鄰》《突破緬北的鷹》等書,其多部作品獲海內外圖書大奬。他是新浪最佳寫作奬獲得者,其新浪博客曾被評為新浪最佳寫作博客,點擊率超一億四韆萬。
精彩書評
薩蘇的史料功夫著實瞭得,而且他總是不辭辛苦,盡力找到案件親曆者采訪,這樣從日本史料,到中國當事人,兩方麵的史料相對照,寫齣來的曆史令人信服。書中很多史料,為首次披露。
——《中國秘密戰》作者 郝在今
薩蘇是講故事的高手,也有人稱他是“文壇外高手”,他文筆靈動詼諧,以敬畏之心寫有趣文章,這本書也突齣錶現瞭他的這種寫作風格。
——文學評論傢、曆史學者 《梁啓超傳》作者 解璽璋
目錄
引言
大愛之殺——從一個錯誤說起
人部 | 特工傳奇
新四軍美女偵察員之謎
麗人行之“色·戒”係列
與龍應颱先生談漢奸
復仇的南京——1939 年日本領事館投毒案
書生也殺手——記抗日殺奸團中的校友馮運修
雙麵諜王——林頂立傳奇
自找牢飯吃的公子爺
日方檔案中的無名中國英雄——戰鬥在日本本土的中國特工
哈爾濱真的有個王一民80
滿鐵調查部負責人是個共産黨——《智者無敵》在真實抗戰中的影子
鬼部 | 另一種特工
冀中的CIA——杜倫上尉之謎
毒日——抗戰期間日特機關在華販賣鴉片秘密
老照片揭秘幽靈日軍“大陸挺進隊”真容
“山本特工隊”覆滅記
虛構的諜王——武田毅雄
神秘的“中國通”——關東軍司令本莊繁及其幫凶
刑部 | 抗戰中的經典絕殺行動
雨夜鋤奸之格殺陳籙
軍統特工奇襲“天馬號”列車
中國“水鬼”雷震“齣雲”
驚天一擊—— 揭秘刺殺天皇特使案
逃齣731
煤渣鬍同刺殺王剋敏
殺 赤
兵部 | 用兵記
鋼筆手槍
從侯殿坤的秘密武器說起
中國版“特高課在行動”——軍統局在抗戰中的真實活動
諜聚衡山——南嶽訓練班傳奇
擊斃僞滿特務金東漢——抗聯十一軍的戰績
刺殺關東軍總司令
“虎符行動”:尋找88 旅(東北抗聯教導旅)老兵
精彩書摘
復仇的南京
——1939年日本領事館投毒案
準備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是日本深夜一點四十分,但是,我還是決定下筆來寫。隻是因為,我希望這段曆史早一天重見天日——哪怕早一天也好。薩勒令自己連夜將它寫完。
南京,當我們談起抗日戰爭的時候,是一個類似夢魘的名字。這個城市永遠和那次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聯係在一起。
然而,在1939年6月10日,這個城市的名字,卻可以和“復仇”兩個字聯係在一起瞭。
就在這一天,在南京的日本總領事館,本來舉行歡迎外務省次長清水留三郎的招待會,變成瞭一場混亂的鬧劇。參加招待會的日本軍政高官和僞政權巨奸們紛紛倒地,口吐白沫,抽搐不已,目瞪口呆的日本特務好久纔反應過來——有人投毒!
這個時間,正是南京大屠殺之後一年半,所有的日本人都當明白這投毒的意義。
中國人在復仇!
這就是日本新聞界當時所稱的“南京毒殺事件”。
日前,在日本收集到的史料中,我找到瞭對這次事件的報道和相關照片。
由於日本總領事館一貫設防嚴密,中國人能夠深入到這樣的地方投毒,引發瞭日本軍政界強烈的震動。這一投毒案發生後,《大阪每日新聞》《朝日新聞》等都有記者到場采訪,而報道最為全麵的,應該是日本的特刊雜誌《支那事變畫報》第60期上的文章。
以下即為該報道的譯文:
南京投毒事件
6月10日夜,歡迎清水外務次官的招待會在南京總領事館進行。日本方麵外交、軍部當局和維新政府的梁行政院長、溫立法院長、任綏靖部長、高南京市長等二十餘名要員齣席。此時,被抗日組織發展的總領事館服務員在白酒中混入瞭毒物,結果造成所有與會人員中毒。其中,宮下玉吉(38歲)和船山已之作(35歲)兩書記官隨即因此殉職。18日,在總領事館舉行瞭盛大的葬禮。其他的人幸而中毒較輕,經過治療逐漸恢復。犯人逃走,但估計不久就會被逮捕歸案。
這起事件中,所提到的幾名中毒的僞維新政府高官為——
“梁行政院長”,即大漢奸梁鴻誌,曾任段祺瑞執政府秘書長。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日本侵略者的策動下,在上海組織僞維新政府,並擔任僞行政院院長,賣國投敵。1946年5月21以叛國罪被判處死刑。
“溫立法院長”,即溫宗堯,早年曾支持孫中山和護國運動。抗日戰爭時期,依附日寇,曾充當漢奸。任南京梁鴻誌僞政權維新政府立法院院長,參與和日本華中駐屯軍簽訂一切條約的活動,齣賣國傢權益。1946年6月以漢奸罪被判處無期徒刑。次年病死在獄中。
“任綏靖部長”,即任援道,民國初期曾任平津警備司令。1937年投日,先任僞維新政府綏靖部部長,後任汪僞政府僞第一方麵軍總司令,僞軍事參議院副院長、代院長,僞海軍部部長,僞江蘇省省長(主席),僞蘇州綏靖主任公署主任,僞江蘇省保安司令,僞上海市市長。抗戰後因有兵權,沒有受到懲處反而被授予中將職務。後去香港做寓公,1980年客死加拿大。
“高南京市長”,即高冠吾,1937年投日,南京淪陷後冒充美國大使館工作人員欺騙教導總隊殘部,造成數百名官兵因此被日軍殺害。此後因“功”被任命為南京市市長。後曾擔任僞江蘇省省長,在漢奸內鬥中落馬,不知下落。
個個都堪稱國賊。
大約因為日軍不願意暴露己方齣醜大員,文章中沒有提日方中毒人員名單。實際上,這次日方中毒的包括日軍高級將領,陸軍中將山田乙三(就是日本投降時關東軍的司令官,當時已經晉升大將),以及多名佐官。這些人均在此次事件裏中毒。
可惜,投下的毒藥不夠劇烈,否則,可能會把日僞在中國的重要軍事將領和高官聚殲於此,那九泉之下的南京父老,將是怎樣的欣慰啊。
對於“逃犯”的追捕,再無下文。能在惱羞成怒的日軍特高課麵前消失無蹤,必為智勇雙全之人。
在我的記憶中,我國對這次投毒行動並無報道。
然而,有一次和方軍大兄通電話的時候,他卻說對這個案子有印象!於是,嚮他請教,之後再查資料,原來,實施這次復仇行動的中國英雄,至今仍然活在世上。
江蘇省委宣傳部曾在20世紀90年代齣版瞭一本名為《群英譜》的文史資料集,曾經提到這次事件。此案在當時的大後方也有報道。這名復仇者,大名詹長麟,是一名為軍統局工作的中國地下工作者,1934年打入日本在南京的總領事館擔任服務員。1936年,他哥哥詹長炳也打入日本領事館,兩人一起為提供抗戰所需情報而工作。
日軍攻陷南京,領事館的工作並不是護身符,大屠殺中詹氏兄弟一傢也未能幸免。財産遭劫,房子被燒,連妻子也遭到日軍強暴。
此國恨傢仇也。
兩人強忍悲痛,繼續在日本人的眼皮下麵進行地下工作。
1939年6月,兩人接到上級命令並拿到所需毒物,成功地實施瞭這次投毒行動並安全撤離。抗戰勝利後,兄弟二人迴到南京,長期居住在這座城市中,但幾乎無人知道他們當年的英勇行為。
時年93歲的詹老人麵對記者,曾談到他毒死的日本書記官平時和他私交還可以,記者問他後悔不後悔,他用拐杖使勁跺著地說:“我是誠心誠意殺他們的,我是中國人啊,我要報仇呀!我要我的祖國呀!”
字字血淚。壯哉,復仇的南京!
附:一名颱灣網友提供的資料
詹長麟
詹長麟十五歲時(1928年)加入國民政府警衛旅,1932年參加“一??二八” 淞滬會戰,是在戰場上也跟日本人作戰過的。
安排詹長麟進入日本總領事館臥底的國民政府警察廳特警科外事組組長趙世瑞,於1952年中風逝於颱灣。
當年事件發生後的重慶《中央日報》報道:
今天是6月25日,七十年前的6月25日,軍統以詹氏兄弟名義發給日本總領事館領事崛公一的信裏說明事件真相,並刻意指齣將前往香港,其實是為瞭藏在福建山區的詹氏兄弟做掩護。國民政府後授予“忠勇殺敵”的銀盾予兄弟二人。
……
前言/序言
引言
大愛之殺
——從一個錯誤說起
寫作抗戰特工題材,是我一直的一個心願。
在八年的衛國戰爭中,除瞭犧牲在戰場上的烈士之外,中國的特工人員,也曾在敵後與敵人進行過激烈的較量。
在日本,如果你今天去買傢具,想到傢中有某個空隙似乎可以容納,卻又沒有把握,那麼,你隻管去買。因為日本所有的房産商和傢具商都是按照十分的規矩來製造他們的産品,也因此,不同傢具拼起來的尺寸必與房間牆壁的長度吻閤。
在日本生活瞭十幾年,深知這是一個細緻到令人難以承受的民族。當這種細緻與法西斯的殘忍凶狠結閤起來,可以想象將給中國的抗日軍民帶來怎樣的傷害,也注定瞭我國特工人員在敵後的行動何等艱難而危險。
然而,我們的好兒女還是去打瞭。
唐紹儀、傅筱庵、俞葉封、陳明楚、何天風,一個個大名鼎鼎的漢奸命赴黃泉。
天馬號,齣雲號,一個個威風凜凜的巨物在爆炸聲中顫抖。
交通員在敵人的戰綫上穿行。
僞造的日鈔在敵後的市鎮上投放。
中國特工人員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在敵後打開一個新的戰場,在這段曆史中浸透瞭太多的傳奇、精彩和犧牲精神。
那麼,從哪裏開始呢?
就從老薩所犯的一個錯誤說起吧。
2004年,我寫過一篇《碧血神槍》,描述瞭抗日殺奸團在古都北平的行動。這大約也是多年來第一篇對這個團體進行描述的記述性文章。發錶後引起瞭很大反響,人們似乎這纔意識到,當年曾有一批如此意氣風發的少年,在淪陷的北平和天津,嚮日寇和漢奸打響瞭無畏的槍聲。
然而,這篇文章中卻有一個錯誤——我將抗日殺奸團(以下簡稱“抗團”)的重要成員袁漢俊寫成瞭“袁世凱的侄孫”。袁漢俊烈士的妹妹寫來信件,與我澄清此事,說明袁漢俊與袁世凱並無關係,信件如下:
關於胞兄袁漢俊的簡況
我傢世代書香門弟,祖父袁蓉生,民國初期攜帶傢眷從傢鄉浙江上虞到上海謀生,當瞭滬漢某輪船的船長。父親袁英辛1917年從上海聖約翰大學化工係畢業,後為瑞士雀巢奶品公司上海分公司經理。屆時父親僅20歲。“九一八事變”後不久,父親調到天津分公司。程案後,為保護祝宗梁和我父親的安全,抗團的曾澈護送祝父和我父去重慶見戴笠,戴有意讓我父親在重慶工作,但父親對國民政府不滿,執意返滬。
袁漢俊是我的二哥,他年長我14歲,關於二哥抗日的事情,是我長大後從長輩的談話中纔知道有關二哥的點點滴滴。二哥天資聰明,秉性善良忠厚,耿直俠義,富有愛國熱忱和對弱勢群體的同情心。記得1934年鞦,那時我3歲,傢住天津萬國橋(現今解放橋)附近的一座西式小樓裏,一牆之隔是法國工部局。二哥常帶我至傢屋頂的大平颱上玩,他總是麵朝工部局,麵色凝重地傾聽工部局發齣的拷打聲和淒厲的慘叫聲。那時我很奇怪,不懂二哥為什麼要聽這嚇人的聲音,事隔多年,我纔知道那聲音是愛國誌士和抗日青年被嚴刑拷打時淒慘的喊叫聲。這說明二哥在南開中學時期就激發瞭抗日的愛國熱情,從此他走嚮抗日救國之路,最後英勇犧牲獻齣年輕寶貴的生命。
我二哥與抗團成員的祝宗梁、孫大成、劉友琛、馮健美等多次進行抗日殺奸活動,如火燒日軍的糧庫和棉花棧,炸毀日軍收買的光陸電影院、中原公司和日軍設的公共汽車;刺殺程锡庚和王竹林等大漢奸。在刺殺程锡庚活動中二哥是主要人物之一,因而引起敵人的注意,並多次追殺他。
程案後二哥去重慶大學讀書,1941年他給抗團的女友的信中稱:“我雖身在讀書,但心仍在抗日……”在他大學畢業的前一年,二哥毅然放棄學業,迴到北平,以實際行動繼續抗日,打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
1943年初,被叛徒鄭有溥、齊文宏齣賣,在二哥由上海返迴北京的途中,在天津火車站被日軍抓捕。因為二哥是抗團的骨乾,知道抗團全部情況及成員名單,他知道如果屈服招供,抗團組織將被破壞,所以在敵人的酷刑下,二哥寜死不屈,絲毫未吐露半點組織機密。慷慨就義時,時年26歲。據牢獄的室友說:“袁漢俊臨刑前,見到獄友凍得發抖,他把身上的皮衣脫給獄友,而自己隻穿單衣走嚮刑場。”由於敵人的殘忍,緻使父親和親友四處尋找終未找到屍體。
據抗團的同誌稱:“袁漢俊為人忠誠,工作積極負責,哪裏有危險他就齣現在哪裏,對抗團貢獻很大,瀋棟被捕後,有關組織、總務財務等工作他全部承擔,將團員名冊、錢物等存放在法租界新華銀行的保險櫃裏,他沉默寡言,性格內嚮,工作穩健,任勞任怨。”
寫文章寫齣瞭錯誤,薩連忙道歉。
此錯何來呢?說起來是我錯信孤證造成的——為瞭解馮運修犧牲的情況,我通過北京政協和在颱灣的朋友,聯係瞭曾經涉及抗日殺奸團組織工作的舊軍統人士。對方提供瞭如是情況,應該說老先生提供的大部分情況是比較符閤事實的,但也不免齣現上麵的錯誤。現在既然齣瞭錯誤,自然要找對方核查。因為提供情況的老先生已經過世,同其後代談起此事,分析當年也曾齣生入死的老先生,之所以齣現這樣的錯誤,可算是與其職業有關瞭:第一,老先生是軍統齣身,但實際抗日殺奸團隻是個彆人員與軍統有關係,對其全貌他並不瞭解;第二,他當時並不是在平津活動,而是在保定,所以所述不免有風聞的內容;第三,當時軍統確有說法,講平津有袁世凱的後代在參加抗日活動,於是老先生憑邏輯推斷這就是袁漢勛和袁漢俊。
錯誤是不應該,薩因此嚮烈士的傢人錶達瞭自己的歉意。但是,繼續追蹤這個錯誤背後的東西,卻讓我頗為吃驚,甚至重新認識瞭當時平津的抗日形勢。原來,這位老先生雖然搞錯瞭人,但有一個事實他並沒有弄錯,那就是袁世凱傢的確有人在平津參加抗日活動!
參加抗日活動的不是袁世凱的侄孫,而是他正牌的孫子。此人,就是當時北平地下黨中的風雲人物,後來的中國人民大學校長袁寶華!
此外,袁世凱還有一個孫外甥也積極參加抗日,正是“抗團”骨乾孟慶時所在的育英中學同學,此人就是後來的中央黨校教授艾剋力!
正如這個例子錶現齣來的,中國的抵抗者覆蓋瞭中國的各個階層,而且,每一個階層都不乏慷慨赴義的英雄。
這是此事引齣的第一個沒想到,第二個沒想到是袁漢俊烈士的親人並沒有責怪我的疏忽,反而誠懇地介紹我與“抗團”中著名的“書生殺手” ——祝宗梁老先生聯係。
祝老先生又不顧高齡,認真地為我寫下瞭一篇6000字長文,談瞭他和袁漢俊烈士在那些鐵與火的日子裏,怎樣並肩作戰。
烽火中的抉擇:現代城市邊緣的生存博弈 作者: 李子安 齣版社: 黎明文化 ISBN: 978-7-5063-9876-5 ---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聚焦於宏大的戰爭敘事或曆史轉摺點,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抗戰爆發後,一座被日軍占領的、虛構的南方沿海都市——“江寜城”——的幽深角落。《烽火中的抉擇:現代城市邊緣的生存博弈》 描繪瞭一群在時代夾縫中掙紮求存的普通人,他們沒有秘密電颱,沒有爆破任務,他們的戰場,是柴米油鹽、是鄰裏間的猜忌,是日僞政權的嚴密管控下,如何用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選擇,構築起一道脆弱而堅韌的生命防綫。 故事圍繞著三條看似平行卻最終交織的綫索展開: 第一部分:淪陷區的“安居”——石闆街的日常與暗流 石闆街,江寜城中最古老的街區,青石闆被無數腳步磨得光滑發亮,兩旁是傳統的木結構店鋪。錶麵上,生活似乎在恢復“正常”。裁縫張師傅,用嫻熟的手藝為日軍軍官製作軍服,他的女兒患有重病急需藥品;麵館老闆老王,每日在配額限製下,努力維持著那口能慰藉人心的熱湯;以及新搬來的教師陳太太,她試圖在廢墟中重建一所隻有十幾個學生的“私塾”,教孩子們背誦不被允許的古詩詞。 本書細緻入微地刻畫瞭物資匱乏、精神高壓下的“城市病”。飢餓、疾病、以及無處不在的耳目,構成瞭他們日常的背景音。張師傅的“順從”是否僅僅是為瞭生存?老王的“中立”是否真的能讓他置身事外?陳太太的“固執”又將帶來怎樣的風險?這些日常的細節,揭示瞭在極端環境下,人性的復雜與扭麯,以及“閤作”與“抵抗”之間模糊的界限。 第二部分:邊緣人的“交易”——灰色地帶的利益與良知 隨著戰爭的深入,灰色地帶愈發擴大。本書著重描寫瞭圍繞著黑市交易、特許通行證以及信息流通所發生的衝突。 藥販子李二狗,一個精明的投機者,他利用自己的關係網,在日軍倉庫和飢餓的市民之間搭建起一條危險的走私鏈。他販賣的不僅僅是藥物,還有被扭麯的希望與絕望。當他手中握著一張足以救人一命的西藥,卻麵臨著必須將它拱手讓給特務頭子的道德睏境時,他那套精明的生存哲學開始動搖。 另一位核心人物是日方特務機關聘用的翻譯,年輕的留學生周鳴。他精通多國語言,被視為“文明”的象徵,實則被睏在權力鬥爭的漩渦中。他翻譯的每一份文件,都可能決定街區內某個傢庭的命運。周鳴在忠誠與良知之間搖擺,他試圖通過“麯解”或“延遲”某些命令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善事”,但這種基於個人良知的“暗箱操作”,在冷酷的權力機器麵前,隨時可能被識破。 本書深刻探討瞭在殖民高壓下,“中間人”的睏境:他們既不被統治者完全信任,也無法獲得被統治者的完全認同。他們的每一次交易,都是一場對自身靈魂的拷問。 第三部分:微弱之光的“聯結”——共同的恐懼與微小的反抗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這些邊緣人物如何因為共同的恐懼或微小的善意而産生瞭意外的聯結。 當陳太太私塾裏的一個孩子,因為聽說瞭傢鄉的故事而受到日軍憲兵隊的懷疑時,原本各行其是的三個人——裁縫張師傅、麵館老闆老王和藥販子李二狗——被迫做齣瞭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選擇。他們的“反抗”不是爆破或暗殺,而是閤力編織一個精密的、基於生活經驗的謊言網絡,來掩蓋這個孩子無心之失所帶來的巨大風險。 這個“絕殺行動”沒有硝煙,沒有槍聲,它依托於對彼此生活習慣的瞭解,對特定時間點上路燈光綫的把握,對特定巡邏路綫的精確記憶。它展現瞭普通人在絕境中迸發齣的驚人智慧和凝聚力——一種植根於共同文化和生存環境的,潤物細無聲的集體自救。 主題深度: 《烽火中的抉擇》摒棄瞭傳統抗戰文學中對“英雄”的浪漫化描繪,而是聚焦於“幸存者”的真實麵貌。它探討瞭在極權統治下,“活下去”本身是否就是一種抵抗?生存的底綫在哪裏?以及,那些被曆史洪流忽略的、在城市陰影中發生的、由普通人主導的道德鬥爭和人性微光,如何構成瞭抵抗精神的另一重基石。本書以細膩的筆觸和紮實的時代考據,還原瞭一個被遺忘的、關於如何在鋼鐵叢林中保持人性的故事。 --- 讀者對象: 喜愛深度人物刻畫、曆史生活細節描寫,以及對人性在極端環境下展現齣的復雜性感興趣的讀者。 作者簡介: 李子安,獨立曆史研究者及小說傢,長期關注近現代都市生活史與社會心理變遷。其作品以嚴謹的細節和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著稱。 裝幀設計理念: 封麵采用深沉的灰藍和泛黃的米白為主色調,模擬舊報紙和潮濕的石闆地麵質感。主視覺為一扇緊閉的老式木窗,窗縫間透齣微弱的、不確定的光芒,暗示著希望與危險並存的城市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