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認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圍牆的外麵,我是如此的謙卑。——張愛玲
今天我們探究弘一大師,較大啓迪就是拿得起、放得下。——濮存昕(著名演員,弘一大師扮演者)
李叔同是一個萬事皆認真的人。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傢;學鋼琴,像個音樂傢;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學生豐子愷
海報:
他,曾名滿天下,風流倜儻,對紅塵有著深深的愛戀,不曾想會拋開凡塵,打坐為眾生祈福度過後半生。他,當年的風流纔子,後來的一代高僧,這是怎樣的人生曆程?
《糾纏不是禪》一書旨在解讀弘一大師李叔同的前半生(以1918年齣傢為界)所經曆的人生故事。
康螞,詩人、作傢,弘一大師李叔同研究者。現居天津,曾在雜誌、網站、圖書公司擔任編輯。作品入選《詩歌月刊》《世界詩人》《五月的殤詠》(汶川地震詩文集)等國傢選本和刊物。六次入選“新世紀詩典”、四次入圍“中國漢詩榜”。已齣版數部暢銷圖書。
具有詩人特質的康螞,無比迷戀大雜傢,卻樣樣齣色的李叔同。他翻閱瞭國內外無數有關李叔同的書籍,苦苦追尋李叔同那“溫而厲”的教育精神。
我在西湖齣傢的經過(代序一)
十問弘一(代序二)
第一章 比丘
一、飛鳥歸山林
二、笑著當瞭和尚
三、追求下一個信仰
第二章 學生
一、顯赫傢世
二、童年
三、國學控
四、學生有大智慧
五、先生們
六、“五哥”有慈悲
七、最純粹的藝術氛圍
八、娶瞭一房不愛的原配
九、糾結的青春險境
十、“亂世悲歌”的掌聲
第三章 纔子
一、最閑逸的時光
二、相聚與離散
三、積纍辦報經驗
四、與蔡元培二三事
五、難忘的穆君與瀋君
六、漸行漸遠的風塵
七、葬禮為母親歌唱
第四章 遊子
一、音樂慰藉心靈
二、詩歌中的理想主義
三、人體模特福基
四、春柳社的熱血
第五章 編輯
一、第一次失業
二、鼓吹女權
三、低調的社員
四、編輯與廣告
五、抽簽得詩扇
六、探討民國教育
第六章 教師
一、西湖落我手
二、寫生引發的誤會
三、力與美的享受
四、《送彆》作於清明前夕
五、首寫“歐洲文學史”
六、齣傢前的“盛宴”
七、玉石遇到名匠
八、我去去就來
第七章 李叔同韻語
一、詩
二、詞
三、歌
附錄
參考文獻
十問弘一(代序二)
以下文字節選自《弘一大師新傳》(秦啓明)、《弘一大師傳》(林子青)、《法味》(豐子愷)、《我在西湖齣傢的經過》、《改過實驗談》、《竹園居士幼年書法題偈》、《為漳州印友題偈》、《題王夢惺居士< 萊園文稿>》、《辭世二偈》、《為紅菊花說偈》、《圖畫修得法》。部分文字進行過加工處理,訪談為作者模擬,是為序。
一、偉大的藝術傢童年與眾不同,您的童年是這樣的嗎?
我的幼年也和一般當時的文人一樣,攻讀《四書》《孝經》《毛詩》《左傳》《爾雅》《文選》等,對於書法、金石尤為愛好。十三四歲時,篆字已經寫得很好,十六七歲時曾師從天津名士趙幼梅學填詞、又師從唐靜岩學書法。
這個時期,我和嚴範孫、王仁安、孟廣慧、姚品侯、王吟笙、曹幼占、周嘯麟、陳寶泉、李紹蓮等天津藝術精英都有交遊。
二、您曾經是世傢子弟,傢裏頗有背景,您介意談這些嗎?
我父親筱樓公是清朝同治四年的進士,曾在北京齣仕吏部,和李鴻章同朝為官。時任北洋大臣的李鴻章往來保定與天津之間,與我父親有業務往來,二人關係非同一般。筱樓公為官期間,是清末重臣李鴻藻的部下。
我傢與清末重臣王文昭、榮祿也有來往。我15 歲時到北京遊玩,曾拜訪過王文昭和榮祿,並齣示書法作品。兩位叔叔輩的高官,對我這位晚輩的書法造詣驚嘆不已,大力傳播。 1896 年8 月中旬,我在給賬房先生徐耀庭的信中寫道:李鴻章兄至九月間,可以來津。王文昭兄降三級留用。我曾為李鴻章刻過兩方名章,一方是鴻章私印,一方是少荃。
三、有人說您不諳世事,不近人情,您同意這種觀點嗎?
我在東京美校求學期間,確實有過兩次書呆子行為:一、讓遲到五分鍾的歐陽予倩原路返迴,改日再約。二、一日下雨,日籍嶽母要用一把傘,我不同意,還說,你嫁閨女時,也沒說要傘啊。後嶽母得知,傘是我母親遺物,諒解之。
四、您齣傢前有兩位妻子,能否談談與她們相處的時光?
我的婚姻由母親包辦。18 歲時,我娶瞭天津南運河邊芥園茶莊女俞氏為妻。俞氏比我年長兩歲,她屬虎,我屬龍,我傢保姆戲稱“龍虎鬥”,說我們屬相不閤。確實如此,我們一輩子閤不來,未能白頭偕老。我和俞氏育有二子,長子李準,次子李端。李準育有一子一女,李端育有三女。我齣傢後,二哥李文熙讓俞氏到杭州勸我還俗,俞氏對二哥說,您彆管瞭。俞氏48 歲去世時,我已齣傢多年,因各種原因,沒有迴去吊唁。
我的日籍夫人,是我在日本留學期間認識的,她是我的人體模特。後來我們結婚,迴國後她一直與我居住在上海。她曾苦勸我不要齣傢,委托我的朋友楊白民轉告我,說日本和尚可以有妻室,她願意繼續留在中國做我的妻子。我說,要做就做中國和尚。她曾到杭州找我,我們約在湖濱一傢旅館見麵,她不停地哭,我一言不發。最後我送瞭一塊手錶給她作紀念,告訴她上海傢中的鋼琴字畫等珍貴物品可處理,處理後的錢財可作為她迴國的盤纏。我安慰她說,你有做醫生的基礎,迴日本後不會失業的。離彆時,我乘船而去,她在岸邊失聲痛哭。從此我們再也沒有見麵。我們結婚後沒有要孩子。
五、您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您如何理解母愛?
從小我母親就以自己日常的言行,規範我的行為舉止,希望我做個懂禮之人。之後又按照《論語·鄉黨篇》規範我的日常生活。每日吃飯之前,必須要擺正餐桌,否則就要遭到席不正不食的訓斥。多年之後,我每次吃飯前,都要把餐桌擺正再吃。這樣良好的生活細節,來自母親的教誨。
我20 歲至26 歲之間的五六年,是平生最幸福的時候。此後就是不斷的悲哀與憂愁,一直到齣傢。我母親去世的時候,我正在買棺木,沒有親送。我迴來,已經不在瞭!我運送母親靈柩迴天津,二哥不讓進門,說是傢族的規矩。我們發生激烈爭吵,後來在賬房先生徐耀庭的說和下,二哥纔讓步。
遵照母親喪禮一切從簡的遺願,我為其舉行瞭文明喪禮。要求來賓不贈錢物,改送花圈挽聯。亡人之子不再跪地讀祭文,改為獻花緻悼詞。齣殯時來賓鞠躬即可。送葬傢人不穿孝衣孝帽,改穿黑衣黑褲。不請僧人念經,改為閤唱哀歌。
六、您有很多摯友,如楊白民、夏丏尊等,他們與您的友情伴隨您一生。您的交友觀是什麼?
“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執意苛求,那就把距離拉遠瞭。你要問我去往哪裏,前路廣闊,我用語言無法錶達。大約是“春季花滿枝頭,圓月高掛在天心”。
七、您在詩詞文章、音樂美術、金石篆刻、書法繪畫等方麵皆有造詣,有人說您是少有的藝術全纔,您同意這種說法嗎?
一枝亭亭玉立的菊花,挺直的姿態顯示齣高貴的氣節。為什麼它顔色這樣鮮紅,那是來自於殉教者的鮮血。這是我對藝術的理解。
我認為的書法:文字的錶象,本來就不可輕易獲得。靠著分彆心,怎麼能夠測度。好像風在空中吹過,分不齣能所,領悟瞭這一點,就是智者。
我認為的金石篆刻:金石不分古今,藝術的事業是隨時都創新的。為體現於個彆法中的共相,是實相的印記,通過各種事顯示齣其本真。
我認為的寫文章:寫文章是錶達思想的,哪能一味追求辭藻的華麗。隻要蘊含真實的思想感情,就能取得成就成為名傢。讀書人要靠人格的魅力傳播文藝,而不應靠文藝的影響傳布個人。
我認為的圖畫:評論傢說,圖畫,是用來娛樂的,沒有實際效用。即便如此,圖畫的範圍很廣,不是單純娛樂一方麵所能概括的。圖畫的效力,與語言文字相同,其性質也很相似。倘若把圖畫單純概括為娛樂,又如何解釋語言文字呢?音樂戲麯的華麗辭藻不單單是語言,既然這樣,那麼聽音樂戲麯的華麗辭藻,也稱為語言,屬於娛樂嗎?小說傳奇也不單單是文字,既然這樣,那麼誦讀小說傳奇,也稱為文字,屬於娛樂嗎?三尺兒童也知道不是這樣的。有一句常言說,言語的發達,與社會的發達密切相關。現在請讓我變一種說法:圖畫的發達,與社會的發達密切相關,沒有什麼不可以。還有一句常言說,詩是無形的畫,畫是無聲的詩。現在請讓我變一種說法:語言,是無形的圖畫,圖畫,是無聲的語言,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
這是一本讓我反復思考的書,每次翻閱,都會有新的體會。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語言簡練卻富有深意,常常會在不經意間點醒我。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人性的挖掘,那些復雜的動機,那些微妙的情感變化,都被她描繪得入木三分。它沒有簡單地將人物劃分為好人壞人,而是呈現瞭人性的多麵性,那些光明與陰影交織的部分。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置身於一個巨大的迷宮,有時會感到睏惑,有時又會找到齣口。而這個迷宮,其實就藏在我們自己的內心深處。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我齣口在哪裏,而是通過一個個故事,一個個場景,引導我去探索,去發現。這種探索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成長。我開始意識到,“糾纏”並非全然的負麵,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促使我們反思和前進的動力。而“禪”,或許並非是刻意去追求的某種狀態,而是在理解和接納瞭這份“糾纏”之後,自然而然生發齣的平靜與智慧。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被書名吸引住瞭,但心裏也有些忐忑。畢竟,“禪”這個字眼,總給人一種高深莫測、遠離塵世的感覺,而“糾纏”又是如此貼近我們凡人的日常。我擔心這本書會過於晦澀,或者過於說教。但讀下去之後,我的顧慮完全打消瞭。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溫度,她描繪的人物,無論喜怒哀樂,都顯得那麼真實,那麼鮮活。我看到瞭他們在生活中的掙紮,在情感中的徘徊,在選擇時的猶豫。這些不完美,這些“糾纏”,恰恰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曆的。而作者並沒有迴避這些,反而用一種溫柔而又不失力量的筆觸,去展現它們。更讓我驚喜的是,在那些看似混亂的“糾纏”中,我似乎真的能捕捉到一絲絲禪的意味。不是那種刻意追求的寜靜,而是一種在紛繁復雜中,不經意間流露齣的豁達與釋然。這讓我覺得,禪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隻要我們用心去感受。
評分整本書讀下來,我有一種被治愈的感覺,但又不是那種立竿見影的療效。更像是,那些長期積壓在心底的情緒,在作者細膩而富有洞察力的文字下,慢慢地得到釋放。書中的人物,並沒有驚天動地的故事,他們就像我們身邊的任何人,有自己的煩惱,有自己的期盼。作者很擅長捕捉那些生活中的細節,那些被忽略的微小情感,然後將它們放大,讓我們看到其中蘊含的深意。有時候,我會因為某個角色的遭遇而黯然神傷,有時候,又會因為他們一個小小的進步而由衷地感到欣慰。這種情感上的共鳴,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次心靈的對話。它讓我明白,即使身處“糾纏”之中,也不必過度焦慮,因為在每一次的經曆中,我們都在悄悄地成長,都在慢慢地靠近,那份屬於自己的“禪”。
評分讀完之後,一股難以言喻的復雜情緒在心中翻湧,似乎有某種東西被觸動瞭,但又找不到確切的詞語來形容。我嘗試著去迴憶書中那些零散的片段,它們像潮水般湧來,有清晨陽光透過窗簾的溫暖,有午後街頭嘈雜的人聲,有深夜獨自一人時的沉思。作者的敘事方式很特彆,不似流水賬般平鋪直敘,而是像抽絲剝繭,一點一點地揭示人物內心的世界,以及他們所處的境遇。有時,她會用非常簡潔的語言勾勒齣一個畫麵,有時又會展開一段細膩的心理描寫,讓人感同身受。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某個瞬間,突然意識到“啊,原來是這樣”,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雖然短暫,卻讓人迴味無窮。這本書沒有給齣明確的答案,它更像是在拋齣一個個問題,引導讀者自己去思考,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解答。這種留白的空間,反而讓讀者有瞭更大的自由度去解讀,去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這或許纔是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實在太引人遐想瞭,一個“糾纏”一個“禪”,這兩個詞本身就充滿瞭矛盾和張力,讓人立刻好奇作者究竟想錶達什麼。是關於放下執念、超脫煩惱的禪意,卻又被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羈絆所睏擾?還是在混亂不清的俗世中,意外尋找到一絲寜靜與頓悟的可能?我猜想,書中一定描繪瞭許多生動的生活場景,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誤會,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關係,那些讓人糾結不已的選擇,都可能被作者用一種彆樣的方式呈現齣來。或許,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開悟”的佛學讀物,而更像是一麵映照我們內心真實世界的鏡子,讓我們看到在日常的瑣碎與紛擾中,那些不自覺流露齣的“糾纏”,以及在這些糾纏之中,我們是否還能瞥見一絲禪的影子,一絲平靜的契機。這種“非典型”的書名,反而激發瞭我閱讀的強烈欲望,我期待著作者能用她獨特的筆觸,帶我走進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心靈世界,去探索那份在糾纏中尋找寜靜的哲學。
評分好,很好的商品
評分很好很強大,下次再來買!
評分各方麵比較滿意!
評分值得入手,文學類作品價格普遍低廉,還有滿減的活動,太適閤書蟲瞭
評分藝術形象貫穿於藝術活動的全過程。藝術傢在創造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具體的形象。正如鄭闆橋畫竹子,他觀察、體驗竹子的形象始於“園中之竹”、“眼中之竹”,藝術構思孕育瞭“胸中之竹”,而磨硯展紙倏作變相最後完成瞭“手中之竹”,可見竹子的形象自始至終伴隨瞭畫竹的全過程。藝術傢不僅在創作過程中從不脫離生動具體的形象,其創造的成果藝術品, 更須展現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並以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去打動每一個欣賞者。因此,藝術欣賞的過程也要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感情來引發對作品中情境、意境的體味。這足以說明形象貫穿瞭藝術活動的每個環節, 形象性成為藝術區彆於其它社會意識形態的最基本的特徵,也是藝術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形式,是創作主體對於客體對象瞬間領悟式的審美創造。它是感性的不是推理的,是體驗的,而不是分析的。
評分各方麵比較滿意!
評分紙張比較粗糙,圖片也不是很清楚,其他還好。
評分不錯活動買的,是正版。。。。
評分不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