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海竿垂钓

野外海竿垂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均林 著
图书标签:
  • 海钓
  • 野钓
  • 竿钓
  • 垂钓
  • 渔具
  • 技巧
  • 经验
  • 海洋
  • 休闲
  • 户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97875009467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036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野外海竿垂钓》系汇集作者吴均林30余年垂钓经验和心得体会编写而成,专门介绍野外海竿垂钓的准备工作、几种鱼的习性及垂钓特点与方法、海竿垂钓的经验与技巧、海竿垂钓特色及海竿垂钓中需探讨和思考的问题等内容。《野外海竿垂钓》不仅全面介绍野外海竿钓鱼的方式方法,作者对渔具的改进尚有独到的方法和思路,对于新增的几种钓具也有介绍,可为广大钓友提供野外海竿垂钓的全面参考和帮助。

目录

第一篇 海竿垂钓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钓具(海竿)
1 鱼竿
2 鱼线
3 绕线轮
4 鱼钩
5 鱼坠
二、选择饵料
1 荤饵
2 素饵
3 添加剂
4 素味钓饵
5 荤味钓饵
6 素味诱饵
7 荤味诱饵
三、炸弹钩的组合
1 无饵托单扣双线炸弹钩
2 无饵托双扣单线炸弹钩
3 上饵托双扣单线炸弹钩
4 炸弹飞钩
5 小饵托双扣单线炸弹钩
6 外饵托单扣炸弹钩
7 葡萄钩
8 长短双钩
9 鱼钩的绑法
四、因鱼使钩
1 钓鲤鱼使用炸弹钩
2 钓草鱼使有单钩
3 钓鳊鱼使用长短双钩
4 钓鲶鱼使用葡萄钩
5 钓罗非鱼使用长短双钩
6 钓鲢鳙鱼使用炸弹飞钩

第二篇 几种鱼的习性及垂钓特点与方法
一、钓鲤鱼
1 鲤鱼的习性
2 鲤鱼的垂钓特点
3 鲤鱼的垂钓方法
二、钓草鱼
1 草鱼的习性
2 草鱼的垂钓特点
3 草鱼的垂钓方法
三、钓鲶鱼
1 鲶鱼的习性
2 鲶鱼的垂钓特点
3 鲶鱼的垂钓方法
四、钓鲢鳙鱼
1 鲢鳙鱼的习性
2 鲢鳙鱼的垂钓特点
3 鲢鳙鱼的垂钓方法
五、钓罗非鱼
1 罗非鱼的习性
2 罗非鱼的垂钓特点
3 罗非鱼的垂钓方法
六、钓甲鱼和鳗鱼
七、钓鲫鱼
八、钓青鱼

第三篇 海竿垂钓的经验与技巧
一、鱼不咬钩的几种原因
1 饵料不对口鱼不咬钩
2 钓滑的鱼不咬钩
3 受惊吓的鱼暂时不咬钩
4 水中缺氧鱼不咬钩
5 产卵期的鱼不咬钩
二、海竿垂钓小技巧
1 半圆拱形投竿布饵法
2 上下分散三点式投竿布饵法
3 退步式投竿布饵法
4 三角形投竿布饵法
5 鱼竿使用小技巧
6 铅坠使用小技巧
7 鱼线使用小技巧
8 鱼钩使用小技巧
9 绕线轮使用小技巧
10 打窝诱鱼小技巧
11 钓饵与诱饵使用小技巧
12 寻找钓位小技巧
三、海竿垂钓的误区
1 诱饵与钓饵的使用误区
2 不同季节的钓位误区
3 配饵误区

第四篇 海竿垂钓特色
一、特色钓饵
1 毒蜂蛹
2 桑蚕
3 蝗虫
4 泥鳅活饵
5 小白鲦鱼饵
6 水果型饵
7 蔬菜瓜果型饵
8 腥味型
9 甜酸酒糟饵
10 蜥蜴饵
二、特殊钓位
1 大桥上
2 沙船吊台处
3 拦河坝
4 水库小码头
5 河道狭窄处
6 河溪交汇处
7 发电站出水口
8 深潭上下两头
第五篇 海竿垂钓中需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一、一线绑三钩的钩具引起的争议
二、使用活动坠和死坠的争议
三、使用生地瓜和熟地瓜
装钩垂钓的争议
四、钓位的争议和思考
五、水库中钓鱼带来的思考
六、垂钓中必须注意的几点细节
1 改掉贪小便宜的坏毛病
2 不要把竿伸到别人的窝里
3 发扬拾金不昧的美德
4 谨防摩托车被盗
5 不要在高压线下钓鱼
6 垂钓中切勿毁坏农作物
7 野外垂钓的基本常识
《山海探秘:中国古籍中的奇禽异兽与传说生灵》 内容简介 《山海探秘》是一部深入挖掘中国古代典籍,特别是《山海经》等奇书,对其中记载的琳琅满目的奇禽异兽、神话传说、古老地理以及祭祀习俗进行系统性梳理、考证与解读的学术性著作。本书并非仅限于罗列怪物名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为宏大而深邃的古代中国想象世界,揭示这些传说生灵背后所蕴含的古人的世界观、宇宙观、自然崇拜、道德观念以及原始的地理认知。 本书的撰写,旨在打破人们对《山海经》等古籍的刻板印象,使其不再仅仅被视为一本“怪力乱神”的志怪小说,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民俗、哲学乃至早期科学的视野下进行审视。通过对原文进行细致的爬梳,结合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作者力求呈现一个既尊重历史原貌,又富有现代解读视角的古代中国神话图景。 第一部分:形神兼备——奇禽异兽的谱系与辨析 本书的开篇,将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幻旅程,逐一审视《山海经》等古籍中描绘的数百种奇禽异兽。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对它们外形的描述,更将深入探究其可能存在的原型,以及古人为何会赋予它们如此奇特的形态。 翼羽之属: 从九凤、毕方、鸓鸟到各种形态各异的神鸟,我们将分析它们的羽毛颜色、叫声、行为习性,以及它们与风雨、灾祸、吉祥等自然现象或社会事件的关联。例如,为何毕方被认为是火灾的预兆?九凤的九头形态又象征着什么?本书将从古代的鸟类学认知、神话传说流变等多个角度进行推测。 鳞爪之族: 龙、凤、麒麟等祥瑞的神兽固然为人熟知,但本书还将聚焦于那些不常为人提及却同样充满魅力的生灵,如鲛人、长生鱼、肥遗等。我们将分析它们的水域生存环境、攻击方式、以及与人类互动的故事。对龙的形态演变,从早期部落图腾到后来的帝王象征,也将进行细致的考证。 走兽之类: 从凶猛的饕餮、穷奇,到神秘的白泽、穷奇,再到形态奇异的犼、猾褊,我们将剖析这些异兽的体貌特征、栖息地、以及在神话传说中扮演的角色。例如,饕餮作为贪婪的象征,其形象的形成与古代的祭祀仪式有何关联?白泽如何成为通晓万物之情的瑞兽? 精魅惑灵: 除了有形的生物,本书还将关注那些半人半兽、或者形态模糊的精魅。例如,人面蛇身的神祇,九尾狐的传说演变,以及各种精怪在古代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在对每一种奇禽异兽进行介绍时,本书将严格依照原文的记载,并尽可能引用不同的古籍版本进行比对,力求还原最真实的原始信息。同时,作者会整合历代学者的考证成果,例如,清代顾炎武、郝懿行,近代闻一多、袁珂等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对一些长期存在的争议进行辨析。 第二部分:山川异域——古老地理的想象与认知 《山海经》不仅仅是神话的宝库,更是一部早期地理志。本书将重点梳理书中记载的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地理信息,并试图勾勒出古人对于已知世界和未知世界的认知边界。 海外东西: 古人如何想象海外的世界?书中描述的“海外三山”、“员峤”、“方壶”等仙山,以及各个海外的国度和居民,反映了古人怎样的探索精神和想象力?本书将结合考古发现和古代航海技术的发展,对这些地理空间的真实性进行考量。 江河湖海: 黄河、长江等重要水系在古代神话中的地位,以及那些充满传说色彩的河流,如弱水、黑水等,它们的名称、流向、以及与神话故事的结合,都将得到深入的解读。例如,弱水“负舟”的特性,以及其作为一种自然地理现象与神话想象的融合。 九州内外: 围绕“九州”的概念,本书将探讨古代中国人对国内地理空间的划分和认知。书中记载的各种山脉、矿产、物产,以及居住在各地的异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资源的认识和对“他者”的观念。 风物之异: 除了地理本身,书中还记载了各地独特的风俗、物产、矿藏、以及气候特征。本书将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梳理,展现古代中国地区间的差异,以及古人对这些差异的记录和想象。例如,某些地区特有的植物、动物,以及它们被赋予的特殊功能和象征意义。 在这一部分,作者将尝试运用现代地理学、地质学的知识,对书中的地理记载进行一种“古今对话”,探讨其中可能包含的真实地理信息,以及古人如何通过想象和传说来填补知识的空白。 第三部分:礼仪之邦——祭祀、信仰与宇宙观的折射 奇禽异兽的出现,往往与古人的祭祀活动、宗教信仰以及宇宙观紧密相连。本书将从这个角度切入,深入探究这些神话元素在古代社会中的功能与意义。 祭祀与献祭: 书中屡次提及的祭祀神祇、献祭异兽的场景,反映了古代社会怎样的宗教观念?这些祭品被认为是献给谁?其目的是什么?本书将结合古代考古学、人类学对祭祀仪式的研究,解读这些神话描绘背后的社会功能。 神祇谱系与职能: 那些被尊奉的神祇,如西王母、烛龙、句芒等,他们的形象、来历、以及所掌管的职能,都将得到详细的考证。本书将分析这些神祇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如何与其他神话元素相互关联。 宇宙秩序与和谐: 古人如何理解天地万物?《山海经》等古籍中描绘的宇宙结构,如“盖天说”的痕迹,以及各种神祇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作用,都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宇宙观。本书将探讨这些神话元素如何构建古人的宇宙秩序,以及对和谐的追求。 道德伦理与警示: 许多凶兽和恶灵的出现,不仅仅是简单的妖怪故事,它们常常承载着古人的道德评判和警示意义。例如,饕餮的贪婪、穷奇的邪恶,这些形象的塑造,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社会道德规范?本书将分析这些神话故事的伦理内涵。 第四部分:流变与传承——神话的生命力与现代回响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着眼于《山海经》等古籍中记载的神话传说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与传承,以及它们对后世文学、艺术、民俗乃至现代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汉唐宋元明清的解读: 历代学者对《山海经》的注释、辨析、以及创作,形成了丰富的研究传统。本书将回顾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展示神话内涵如何在不同时代得到新的理解和阐释。 文学艺术的 영감: 从屈原的《楚辞》到后世的章回小说、戏曲,再到绘画、雕塑,这些奇禽异兽和神话故事是如何成为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本书将列举具体的例子,展现神话在艺术领域的生命力。 民俗信仰的印记: 许多神话元素渗透到民间信仰、节日习俗、传说故事中,至今仍有痕迹。例如,与龙相关的习俗,某些动物在民间的象征意义等。 现代文化的新诠释: 在当代,这些古老的神话元素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无论是电影、动漫、游戏,还是文学作品,都对这些古代的想象力进行了重新演绎。本书将简要梳理这些现代的回响,展现古代神话在当代文化中的价值。 《山海探秘》的写作,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丰富的想象力,为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古代精神世界的大门。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神话故事集,而是一次深入的文化考古,一次对古人智慧与想象力的致敬。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古代文化、神话传说、历史地理以及哲学思想感兴趣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您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独特魅力,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奇幻故事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朴实,几乎没有任何花哨的图片来分散注意力,全靠文字的力量支撑起整个知识体系,这反而体现出一种沉稳和专业。作者的文笔极为老练,行文节奏张弛有度,在描述复杂的线组搭配和渔汛判断时,逻辑链条清晰得令人赞叹,仿佛他正在你耳边一步步拆解装备的每一个关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防脱钩处理与遛鱼技巧”的章节,其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磅数鱼类在不同遛鱼阶段的应力点变化,还专门配有图表来辅助说明,这对于我这种经常与大鱼搏斗却常常功亏一篑的钓友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书中对于环境伦理的讨论也恰到好处,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强调“取之有度,敬畏自然”来引导读者形成负责任的垂钓习惯,这一点在当前的户外活动中尤为重要,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这项运动的热爱。

评分

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跨度之大。它不仅仅停留在海竿的使用本身,而是将整个海钓生态系统都纳入了考量范围,从如何科学选择钓点,到如何在偏远海域进行紧急装备维修,都有所涉猎。作者对于特定鱼种(比如石斑鱼和红鲷)的习性分析,细致到连它们在不同深度水温下的呼吸频率都有提及,这种近乎“偏执”的细节追求,为专业读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书中后半部分关于“安全与急救”的章节尤其值得称赞,它不是敷衍了事地提一句,而是详细列举了在海上可能遇到的多种突发状况及其应对方案,这体现了作者将钓友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人文关怀。总而言之,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它超越了一本普通的垂钓指南,更像是一份全面的“海洋垂钓生存手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充满了“老派”的匠人精神,它没有急于告诉你“什么鱼该用什么饵”,而是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讲解“如何观察水文气象变化对鱼群行为的影响”。作者似乎认为,只有先建立起对自然环境的宏观认知,细节的应对才能有的放矢。书中关于“潮汐规律与海鱼觅食周期”的章节,简直是一部微型的海洋学入门,数据翔实且分析到位,这让我明白,海钓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大环境的掌握。此外,作者对于“自制饵料”的配方分享,也展现了其独到的智慧,他推崇的是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非盲目追求昂贵的商业商品,这种务实的精神非常接地气。全书的阅读体验如同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海上航行,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每一次经历都让你更加坚韧和有准备。

评分

拿到这本“大部头”时,我原本有些担心内容会过于学术化,毕竟海竿垂钓涉及的物理和力学知识不容小觑。然而,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将那些枯燥的公式和原理融入到生动的实战场景中。比如,他描述起竿动作时,用的词汇是“如同唤醒沉睡的巨兽”,瞬间就将一个技术动作提升到了美学的层面。书中对不同品牌和型号鱼轮的优缺点对比分析,做到了极其中立和客观,没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在充斥着商业推广的垂钓书籍中是难能可贵的。我尤其喜欢它对“远投”技巧的深入挖掘,不仅仅是讲如何把线抛远,更侧重于如何通过抛投的姿态来影响鱼钩在水下的最终落点和诱鱼效果,这需要极高的技巧和对水下环境的精准预判,读完后感觉自己对“精准打击”有了新的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技术”与“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评分

这本书的篇幅相当扎实,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装备选择到复杂的实战技巧,简直就是一本新手入门的宝典,同时对于有一定经验的钓友来说,也能从中汲取不少新的灵感。作者在讲解不同鱼种的习性和咬钩特点时,描述得细致入微,尤其对不同季节、不同水域环境下鱼类的行为变化有着独到的见解。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抛竿定位的艺术”那一部分,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几个固定角度,而是结合了风向、水流和目标鱼层来分析最佳的抛投路径,这种思辨式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海竿的使用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不少作者亲身经历的“高光时刻”和“滑铁卢瞬间”,这些真实的故事极大地增强了文字的亲和力,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教条式的指南,而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渔友分享他的心路历程。虽然很多理论知识需要反复琢磨,但正是这种深度,确保了这本书的长期价值,它绝不是那种翻完就束之高阁的快餐读物,而是值得放在工具箱旁随时翻阅的参考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