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名著名译——日本美术史学者大村西崖的代表著作。民国学者陈彬龢翻译,兼备信、达、雅。
2.学术经典——全书体例严密,多有创见,有条不紊,可供美术爱好者、学习者、研究者参考。
3.重新再版——时隔八十年多年,民国经典再版。校正原书讹误,选配插图,简体横排便于读者阅读。
内容简介
《中国美术史》严谨完密,多有创见。全书依编年体例,自上古以至清季论述中国美术发展概况,系统有序,有条不紊,洵为一时扛鼎之作。大村氏《中国美术史》原书由日本审美书院(1910年)出版,由福建陈彬龢迻译成中文,并由商务印书馆于民国十九年(1930)出版印行。此次出版,即以民国十九年(1930)商务印书馆本为底本,以简体横排形式重新整理,标点一按现行规范处理。一些明显的讹误做了审慎的校正,未免繁琐,不一一出校。《中国美术史》因系民国翻译著作,人名、地名、纪年及语言表述或有不同于今日,为尊重著作原貌计,均不作改动。
作者简介
大村西崖(1868-1927),本名盐泽峰吉,别号无记庵。出生于静冈县岩渊村(庵原郡富士川町)。明治26年(1893)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雕塑专业,是该校的第一届毕业生。1900年1月兼任东洋美术史的教学,曾任京都市立美术学校教师,明治35年回到母校东京美术学校(現东京艺术大学)担任东洋美术史教授,曾讲授过雕刻、西洋考古学、东洋美术史、美学、中国历史、东洋绘画史、东洋雕刻史等课程。
目录
陈延龄序
陈彬赫序
第一章 太古
第二章 唐虞
第三章 夏
第四章 商
第五章 周
绘画 玉器 铜器 陶漆 雕刻 石文
第六章 秦
第七章 汉
前汉之绘画 后汉之绘画 石享堂 石阙及石人兽 碑碣 书及文房 庙像 明器 瓦砖 陶漆 玉器 铜器 宫苑之装饰
第八章 三国
第九章 晋
书画 文房 雕刻 工艺
第十章 南北朝
书画 文房 南方之佛教像 北方之石窟 造像道教像 佛道像以外之雕刻及工艺
第十一章 隋
书画佛道像工艺
第十二章 唐
初唐之绘画 盛唐之绘画 中唐之绘画 晚唐之绘画 壁画 功德嘧及移动壁画 屏风 掩障 鉴藏 印记 装褫 画估 画品 画史 论画书 论书 书品 刻书 拓摹 文房 佛教像 道教像 庙祠像 陵墓之仪饰及碑碣 明器及俑 金工 漆工 窑工 织染 螺钿 木画镂牙 雕石
第十三章 五代
绘画鉴藏文房造像妆銮瓷器
第十四章 宋
北宋之院人 专家及佛教画 轩冕岩穴之绘画 翰林图书院 南宋之院画 南宋之佛教画 书法帖 图章 鉴藏 装褫 印记 挂轴与壁画之兴废 扇画及小帧 画史 论画 画品 刻书 文房 古玩 佛道像 杂雕刻 漆工 窑工 锦绫 克丝
第十五章 元
第十六章 明
第十七章 清
精彩书摘
《中国美术史》:
周[以丰(镐京,陕西长安县西)为西都,以洛邑(河南洛阳)为东都,八百七十九年,西历纪元前1134年至256年],则综合夏商二代之美,以完成郁郁乎之文化;其制度之精,典礼之备,固已灿然。《周礼》一书,原为纪述当时实施行政之事,绘画艺术,亦极注重。《冬官》有役人之官,《地官》有掌管地图之吏。在太常、旃、旗、旗旎(皆旗之一种)等之旗帜,则各画之以日月、交龙、熊虎、鸟隼、龟蛇;在王宫之正门,则画之以虎;在射礼之侯,则画之以云气;又于王座之后,则画之以斧置康(似屏风之物)以示威;在明堂四门之墉(小城),则画尧、舜、桀、纣之像,及周公抱成王以朝诸侯之形。是盖随时随地而施各种象征之彩绘,使观者睹兹善恶之状,以为兴废之戒也。且当时壁画,非仅限于明堂,即王侯公卿之家庙,亦极盛行:在楚则有图成天地山川、神灵琦玮,及古圣贤与怪物之行事。屈原之《天问》,乃睹此而作者也。观后人所绘之《离骚图》,亦可想见当时壁画之状。相传能画之人,如《穆天子传》之封膜,为周君画策之人;宋元君之盘礴画史之敬君,为齐王画九重台;鲁公输班,能写水神忖留之貌:此皆其卓著者也。时有为齐王绘画者,答王之问日画犬马实难,画鬼魅则易,此殆论画之嚆矢欤?
各种工艺,至是亦渐发达。商之六工,增为八材;八材者,即珠、象、玉、石、木、金、革、羽是也。各有专职,以充国用;而玉工尤为重要。玉府有玉人雕人,以作服玉、佩玉、含玉、玉敦。六瑞六器之制,亦至周而始完备。六瑞之玉,用以示爵位之崇卑。镇圭,则雕琢四镇之山;桓圭,则雕琢宫室之象;信圭、躬圭,则雕琢人形;毂璧,则雕琢米粒;蒲璧,则雕琢编为网目之蒲席文。六器亦多有雕碾之文饰。白琥,则有作虎形。此外如冒玉:四圭有邸,大圭,土圭,裸圭,珍圭,琬圭,琰圭;一圭有邸,璋邸射,璧琮,毂圭,大璋,中璋,边璋,球圭璋,牙璋,驵琮;两圭有邸,球琮,珑,块,璋,珌,带钩,玉几,玉案,玉爵等,为用途各殊之种种玉器,大抵多为琢饰而施以雕碾者也。璧,于圆板之中,有圆孔之玉;圭,形似笏;璋,则仅有其半;琮,为八角板;璜,半璧;冒,则为诸侯入朝天子之时所用之玉;圭有邸,则为圭之显于璧者;璋邸圭,则为半圭之显于璧者;珑为祷旱之用,状若龙形;块为有缺之环;琫为佩刀之上饰;珌则其下饰也。至今皆不可得矣!至于穆王西游之事,虽似怪诞;然其时于阗、昆仑之玉,输入颇多,则亦非尽属子虚也。但周汉古玉之存于今者,以与明清之新玉比较,则鸡冠红、蒸栗黄、甘青、翠碧、羊脂等美玉,不可多见;大抵是璃玉、苍玉;其中虽有白玉、碧玉,然其色多不纯一;惟雕碾之巧,则有一种不可言喻之古趣;加以土锈、血浸、铜浸、水银浸等之古色,与化蚀之松面,更增人赏鉴之兴味。如此玉器,不独为后人所珍重,即当春秋(自平王东迁至考王时代)、战国(威烈王以后)之际,亦极宝贵,观于孔子答子贡之问,与史传所记朝聘盟会之际,关于献玉、纳玉等事,记载甚详,则其重视可知矣。其制作之发达,岂偶然哉!
……
前言/序言
《西方艺术的恢弘史诗:从古典到当代的流变》 一部深度剖析西方艺术思想、风格演变及其文化根源的权威著作。 导言:穿越时空的视觉对话 本书旨在构建一部立体、全面、富有洞察力的西方艺术发展通史。它不仅仅是对一系列艺术作品的简单罗列与风格分类,更是一次深入探究西方文明核心思想、哲学思辨、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如何塑造其视觉表达的宏大旅程。我们着眼于艺术史的内在逻辑,解析从古希腊的理性之光到后现代主义的多元解构,每一时期、每一流派诞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回响。 第一部分:奠基与理想的时代——古代至中世纪的形塑 第一章:地中海的黎明——古希腊与古罗马的完美追求 本章追溯西方艺术的源头。古希腊艺术的核心在于对“人”的赞美与对“理想美”的孜孜不倦的探求。我们将详细分析其雕塑(从古风时期的僵硬到古典时期的和谐,再到希腊化时期的情感爆发)如何体现了哲学对“理性”、“比例”与“黄金分割”的推崇。建筑方面,重点剖析多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的演变,以及帕特农神庙所代表的几何秩序感。 紧接着,视角转向古罗马。罗马人继承了希腊的技艺,但更强调实用性、纪实性与帝国颂扬。本章将重点讨论罗马的写实肖像雕塑(如何服务于政治宣传)、宏大的公共工程(如万神殿的拱券技术)以及壁画和马赛克艺术中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这部分强调了“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的初步过渡。 第二章:信仰的穹顶——中世纪的形而上学转向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和基督教的兴起,艺术的重心从对现世的关注转向对神性与永恒的描绘。本章深入解析早期基督教艺术(如地下墓穴壁画)如何挣扎于世俗符号与神圣教义之间。 随后,我们将重点分析拜占庭艺术的特点——平面化、程式化、色彩的象征性,以及对“圣像画”的严格规范,阐释其在神学教义下的不可僭越性。 中世纪后期,西方世界的艺术形态在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中达到高潮。罗马式艺术的厚重、封闭与神秘感,与哥特式艺术对光线(彩色玻璃)、垂直高度(飞扶壁和尖拱)的极致追求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不仅关注建筑的工程学突破,更要理解这些建筑如何成为“天国的缩影”,服务于信徒的宗教体验。 第二部分:觉醒与变革的浪潮——文艺复兴至巴洛克的张力 第三章:人文主义的复苏——文艺复兴的“尺度重建” 文艺复兴是艺术史上的一次伟大回归与超越。本章开篇即探讨佛罗伦萨如何成为思想的熔炉,以及彼特拉克、马基雅维利等人的思想如何为艺术解放提供了土壤。我们将详细考察透视法的发明及其对空间观念的颠覆性影响,重点分析多纳泰罗、马萨乔如何将古典的“体积感”和“真实感”重新引入绘画与雕塑。 盛期文艺复兴(“三杰”时代)的分析将着重于达芬奇的“晕染法”与科学探究、米开朗基罗对人体力量与精神痛苦的表达,以及拉斐尔所达到的古典和谐的巅峰。同时,我们将探讨威尼斯画派对色彩和光影的独特贡献,预示着新的方向。 第四章:戏剧性与激情——巴洛克的宏大叙事 随着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推进,艺术进入了充满动感、情感张力和戏剧性的巴洛克时期。本章的核心是分析“运动”、“瞬间”和“情感冲击”如何取代了文艺复兴的静态平衡。 卡拉瓦乔的“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如何以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光影聚焦,将神圣事件拉入凡人的情境;贝尼尼的雕塑(如《圣特蕾莎的狂喜》)如何将建筑、雕塑和光线融为一体,创造出综合性的、感官震撼的艺术体验。 在北方,我们将比较鲁本斯的热情洋溢与伦勃朗对内在心理深度的挖掘。此外,荷兰黄金时代的兴起,催生了风俗画、静物画和风景画的独立地位,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审美趣味和生活哲学。 第三部分:理性的边界与情感的解放——新古典主义至浪漫主义 第五章:启蒙与回归——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审判 启蒙运动的理性光辉和对古希腊罗马道德的推崇,催生了新古典主义。本章分析大卫的作品如何成为法国大革命和共和精神的视觉代言人,强调清晰的线条、严谨的构图和崇高的道德主题。艺术再次被视为教育公民、宣扬美德的工具。 第六章:自由的呐喊——浪漫主义对想象力的颂扬 作为对新古典主义过度理性的反动,浪漫主义将焦点转向个体情感、自然的力量、异域文化和对历史的浪漫化解读。我们将分析德拉克洛瓦笔下狂野的色彩运用、泰奥多尔·籍里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以及英国风景画家透纳和康斯太勃尔如何将自然界中的“崇高感”(The Sublime)引入画面,探索人类在广袤世界中的渺小与激情。 第四部分:现代性的诞生与风格的爆炸 第七章:凝视现实——从现实主义到印象派的革命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剧变,促使艺术家们将目光从历史神话转向当代生活。现实主义(如库尔贝)对“丑陋”和“平凡”主题的直接呈现,挑战了传统艺术的等级制度。 随后,印象派的出现是艺术史上对“视觉经验”的一次根本性颠覆。本章详述莫奈、雷诺阿等人如何利用光影、色彩碎片和户外写生,捕捉短暂的瞬间感觉,以及他们如何被摄影技术的挑战所驱动。后印象派(塞尚对结构的回归、梵高对情感的色彩表达、高更对原始的向往)则为20世纪的抽象艺术铺平了道路。 第八章:二十世纪的风格迷宫——现代主义的探索与决裂 二十世纪的艺术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阶段。我们将系统梳理主要的现代主义运动: 1. 野兽派与表现主义: 强调原始情感的色彩与扭曲的形式。 2. 立体主义: 毕加索与布拉克对三维空间的解构与重组,挑战了数百年来的单点透视法则。 3. 未来主义与构成主义: 对机械时代、速度与社会建构的热情。 4. 达达主义与超现实主义: 对理性的彻底质疑,探索潜意识、梦境与非逻辑的领域。 第九章:战后世界的视觉回应——从抽象表现主义到波普的回归 二战后,艺术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如波洛克、罗斯科)标志着艺术彻底转向内在精神和创作过程本身。我们探讨其宏大尺幅和非具象表达的哲学意涵。 然而,对精英主义的反叛催生了波普艺术(安迪·沃霍尔、李奇登斯坦),他们重新拥抱商业文化、大众媒介和日常符号,模糊了“高雅艺术”与“通俗文化”的界限。 结语:后现代的反思与艺术的未来视野 本章将简要概述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的批判,探讨当代艺术如何处理身份政治、全球化和数字媒介。本书最终强调,西方艺术史是一部不断自我否定、自我重建的辩证过程,每一次风格的更迭,都是对时代精神最诚实的视觉记录。 全书特色: 跨学科视野: 深度结合哲学史、社会史和技术史来解释艺术的变迁。 图像解析: 侧重于对关键作品的深入解读,分析其构图、材料、主题与技术革新的关系。 流派关联性: 清晰阐明各艺术流派之间的继承、对立与对话关系,避免风格的孤立呈现。 本书是艺术史学者、专业学生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西方文明视觉脉络的读者不可或缺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