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1.名著名譯——日本美術史學者大村西崖的代錶著作。民國學者陳彬龢翻譯,兼備信、達、雅。
2.學術經典——全書體例嚴密,多有創見,有條不紊,可供美術愛好者、學習者、研究者參考。
3.重新再版——時隔八十年多年,民國經典再版。校正原書訛誤,選配插圖,簡體橫排便於讀者閱讀。
內容簡介
《中國美術史》嚴謹完密,多有創見。全書依編年體例,自上古以至清季論述中國美術發展概況,係統有序,有條不紊,洵為一時扛鼎之作。大村氏《中國美術史》原書由日本審美書院(1910年)齣版,由福建陳彬龢迻譯成中文,並由商務印書館於民國十九年(1930)齣版印行。此次齣版,即以民國十九年(1930)商務印書館本為底本,以簡體橫排形式重新整理,標點一按現行規範處理。一些明顯的訛誤做瞭審慎的校正,未免繁瑣,不一一齣校。《中國美術史》因係民國翻譯著作,人名、地名、紀年及語言錶述或有不同於今日,為尊重著作原貌計,均不作改動。
作者簡介
大村西崖(1868-1927),本名鹽澤峰吉,彆號無記庵。齣生於靜岡縣岩淵村(庵原郡富士川町)。明治26年(1893)畢業於東京美術學校雕塑專業,是該校的第一屆畢業生。1900年1月兼任東洋美術史的教學,曾任京都市立美術學校教師,明治35年迴到母校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擔任東洋美術史教授,曾講授過雕刻、西洋考古學、東洋美術史、美學、中國曆史、東洋繪畫史、東洋雕刻史等課程。
目錄
陳延齡序
陳彬赫序
第一章 太古
第二章 唐虞
第三章 夏
第四章 商
第五章 周
繪畫 玉器 銅器 陶漆 雕刻 石文
第六章 秦
第七章 漢
前漢之繪畫 後漢之繪畫 石享堂 石闕及石人獸 碑碣 書及文房 廟像 明器 瓦磚 陶漆 玉器 銅器 宮苑之裝飾
第八章 三國
第九章 晉
書畫 文房 雕刻 工藝
第十章 南北朝
書畫 文房 南方之佛教像 北方之石窟 造像道教像 佛道像以外之雕刻及工藝
第十一章 隋
書畫佛道像工藝
第十二章 唐
初唐之繪畫 盛唐之繪畫 中唐之繪畫 晚唐之繪畫 壁畫 功德嘧及移動壁畫 屏風 掩障 鑒藏 印記 裝褫 畫估 畫品 畫史 論畫書 論書 書品 刻書 拓摹 文房 佛教像 道教像 廟祠像 陵墓之儀飾及碑碣 明器及俑 金工 漆工 窯工 織染 螺鈿 木畫鏤牙 雕石
第十三章 五代
繪畫鑒藏文房造像妝鑾瓷器
第十四章 宋
北宋之院人 專傢及佛教畫 軒冕岩穴之繪畫 翰林圖書院 南宋之院畫 南宋之佛教畫 書法帖 圖章 鑒藏 裝褫 印記 掛軸與壁畫之興廢 扇畫及小幀 畫史 論畫 畫品 刻書 文房 古玩 佛道像 雜雕刻 漆工 窯工 錦綾 剋絲
第十五章 元
第十六章 明
第十七章 清
精彩書摘
《中國美術史》:
周[以豐(鎬京,陝西長安縣西)為西都,以洛邑(河南洛陽)為東都,八百七十九年,西曆紀元前1134年至256年],則綜閤夏商二代之美,以完成鬱鬱乎之文化;其製度之精,典禮之備,固已燦然。《周禮》一書,原為紀述當時實施行政之事,繪畫藝術,亦極注重。《鼕官》有役人之官,《地官》有掌管地圖之吏。在太常、旃、旗、旗旎(皆旗之一種)等之旗幟,則各畫之以日月、交龍、熊虎、鳥隼、龜蛇;在王宮之正門,則畫之以虎;在射禮之侯,則畫之以雲氣;又於王座之後,則畫之以斧置康(似屏風之物)以示威;在明堂四門之墉(小城),則畫堯、舜、桀、紂之像,及周公抱成王以朝諸侯之形。是蓋隨時隨地而施各種象徵之彩繪,使觀者睹茲善惡之狀,以為興廢之戒也。且當時壁畫,非僅限於明堂,即王侯公卿之傢廟,亦極盛行:在楚則有圖成天地山川、神靈琦瑋,及古聖賢與怪物之行事。屈原之《天問》,乃睹此而作者也。觀後人所繪之《離騷圖》,亦可想見當時壁畫之狀。相傳能畫之人,如《穆天子傳》之封膜,為周君畫策之人;宋元君之盤礴畫史之敬君,為齊王畫九重颱;魯公輸班,能寫水神忖留之貌:此皆其卓著者也。時有為齊王繪畫者,答王之問日畫犬馬實難,畫鬼魅則易,此殆論畫之嚆矢歟?
各種工藝,至是亦漸發達。商之六工,增為八材;八材者,即珠、象、玉、石、木、金、革、羽是也。各有專職,以充國用;而玉工尤為重要。玉府有玉人雕人,以作服玉、佩玉、含玉、玉敦。六瑞六器之製,亦至周而始完備。六瑞之玉,用以示爵位之崇卑。鎮圭,則雕琢四鎮之山;桓圭,則雕琢宮室之象;信圭、躬圭,則雕琢人形;轂璧,則雕琢米粒;蒲璧,則雕琢編為網目之蒲席文。六器亦多有雕碾之文飾。白琥,則有作虎形。此外如冒玉:四圭有邸,大圭,土圭,裸圭,珍圭,琬圭,琰圭;一圭有邸,璋邸射,璧琮,轂圭,大璋,中璋,邊璋,球圭璋,牙璋,駔琮;兩圭有邸,球琮,瓏,塊,璋,珌,帶鈎,玉幾,玉案,玉爵等,為用途各殊之種種玉器,大抵多為琢飾而施以雕碾者也。璧,於圓闆之中,有圓孔之玉;圭,形似笏;璋,則僅有其半;琮,為八角闆;璜,半璧;冒,則為諸侯入朝天子之時所用之玉;圭有邸,則為圭之顯於璧者;璋邸圭,則為半圭之顯於璧者;瓏為禱旱之用,狀若龍形;塊為有缺之環;琫為佩刀之上飾;珌則其下飾也。至今皆不可得矣!至於穆王西遊之事,雖似怪誕;然其時於闐、昆侖之玉,輸入頗多,則亦非盡屬子虛也。但周漢古玉之存於今者,以與明清之新玉比較,則雞冠紅、蒸栗黃、甘青、翠碧、羊脂等美玉,不可多見;大抵是璃玉、蒼玉;其中雖有白玉、碧玉,然其色多不純一;惟雕碾之巧,則有一種不可言喻之古趣;加以土銹、血浸、銅浸、水銀浸等之古色,與化蝕之鬆麵,更增人賞鑒之興味。如此玉器,不獨為後人所珍重,即當春鞦(自平王東遷至考王時代)、戰國(威烈王以後)之際,亦極寶貴,觀於孔子答子貢之問,與史傳所記朝聘盟會之際,關於獻玉、納玉等事,記載甚詳,則其重視可知矣。其製作之發達,豈偶然哉!
……
前言/序言
《西方藝術的恢弘史詩:從古典到當代的流變》 一部深度剖析西方藝術思想、風格演變及其文化根源的權威著作。 導言:穿越時空的視覺對話 本書旨在構建一部立體、全麵、富有洞察力的西方藝術發展通史。它不僅僅是對一係列藝術作品的簡單羅列與風格分類,更是一次深入探究西方文明核心思想、哲學思辨、宗教信仰和社會結構如何塑造其視覺錶達的宏大旅程。我們著眼於藝術史的內在邏輯,解析從古希臘的理性之光到後現代主義的多元解構,每一時期、每一流派誕生的必然性與偶然性,及其對後世産生的深遠迴響。 第一部分:奠基與理想的時代——古代至中世紀的形塑 第一章:地中海的黎明——古希臘與古羅馬的完美追求 本章追溯西方藝術的源頭。古希臘藝術的核心在於對“人”的贊美與對“理想美”的孜孜不倦的探求。我們將詳細分析其雕塑(從古風時期的僵硬到古典時期的和諧,再到希臘化時期的情感爆發)如何體現瞭哲學對“理性”、“比例”與“黃金分割”的推崇。建築方麵,重點剖析多立剋、愛奧尼剋和科林斯柱式的演變,以及帕特農神廟所代錶的幾何秩序感。 緊接著,視角轉嚮古羅馬。羅馬人繼承瞭希臘的技藝,但更強調實用性、紀實性與帝國頌揚。本章將重點討論羅馬的寫實肖像雕塑(如何服務於政治宣傳)、宏大的公共工程(如萬神殿的拱券技術)以及壁畫和馬賽剋藝術中對日常生活場景的細膩描繪。這部分強調瞭“理想主義”嚮“現實主義”的初步過渡。 第二章:信仰的穹頂——中世紀的形而上學轉嚮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和基督教的興起,藝術的重心從對現世的關注轉嚮對神性與永恒的描繪。本章深入解析早期基督教藝術(如地下墓穴壁畫)如何掙紮於世俗符號與神聖教義之間。 隨後,我們將重點分析拜占庭藝術的特點——平麵化、程式化、色彩的象徵性,以及對“聖像畫”的嚴格規範,闡釋其在神學教義下的不可僭越性。 中世紀後期,西方世界的藝術形態在羅馬式和哥特式建築中達到高潮。羅馬式藝術的厚重、封閉與神秘感,與哥特式藝術對光綫(彩色玻璃)、垂直高度(飛扶壁和尖拱)的極緻追求形成鮮明對比。我們不僅關注建築的工程學突破,更要理解這些建築如何成為“天國的縮影”,服務於信徒的宗教體驗。 第二部分:覺醒與變革的浪潮——文藝復興至巴洛剋的張力 第三章:人文主義的復蘇——文藝復興的“尺度重建” 文藝復興是藝術史上的一次偉大迴歸與超越。本章開篇即探討佛羅倫薩如何成為思想的熔爐,以及彼特拉剋、馬基雅維利等人的思想如何為藝術解放提供瞭土壤。我們將詳細考察透視法的發明及其對空間觀念的顛覆性影響,重點分析多納泰羅、馬薩喬如何將古典的“體積感”和“真實感”重新引入繪畫與雕塑。 盛期文藝復興(“三傑”時代)的分析將著重於達芬奇的“暈染法”與科學探究、米開朗基羅對人體力量與精神痛苦的錶達,以及拉斐爾所達到的古典和諧的巔峰。同時,我們將探討威尼斯畫派對色彩和光影的獨特貢獻,預示著新的方嚮。 第四章:戲劇性與激情——巴洛剋的宏大敘事 隨著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推進,藝術進入瞭充滿動感、情感張力和戲劇性的巴洛剋時期。本章的核心是分析“運動”、“瞬間”和“情感衝擊”如何取代瞭文藝復興的靜態平衡。 卡拉瓦喬的“明暗對比法”(Chiaroscuro)如何以強烈的現實主義和光影聚焦,將神聖事件拉入凡人的情境;貝尼尼的雕塑(如《聖特蕾莎的狂喜》)如何將建築、雕塑和光綫融為一體,創造齣綜閤性的、感官震撼的藝術體驗。 在北方,我們將比較魯本斯的熱情洋溢與倫勃朗對內在心理深度的挖掘。此外,荷蘭黃金時代的興起,催生瞭風俗畫、靜物畫和風景畫的獨立地位,反映瞭新興資産階級的審美趣味和生活哲學。 第三部分:理性的邊界與情感的解放——新古典主義至浪漫主義 第五章:啓濛與迴歸——新古典主義的理性審判 啓濛運動的理性光輝和對古希臘羅馬道德的推崇,催生瞭新古典主義。本章分析大衛的作品如何成為法國大革命和共和精神的視覺代言人,強調清晰的綫條、嚴謹的構圖和崇高的道德主題。藝術再次被視為教育公民、宣揚美德的工具。 第六章:自由的呐喊——浪漫主義對想象力的頌揚 作為對新古典主義過度理性的反動,浪漫主義將焦點轉嚮個體情感、自然的力量、異域文化和對曆史的浪漫化解讀。我們將分析德拉剋洛瓦筆下狂野的色彩運用、泰奧多爾·籍裏柯對人類苦難的同情,以及英國風景畫傢透納和康斯太勃爾如何將自然界中的“崇高感”(The Sublime)引入畫麵,探索人類在廣袤世界中的渺小與激情。 第四部分:現代性的誕生與風格的爆炸 第七章:凝視現實——從現實主義到印象派的革命 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劇變,促使藝術傢們將目光從曆史神話轉嚮當代生活。現實主義(如庫爾貝)對“醜陋”和“平凡”主題的直接呈現,挑戰瞭傳統藝術的等級製度。 隨後,印象派的齣現是藝術史上對“視覺經驗”的一次根本性顛覆。本章詳述莫奈、雷諾阿等人如何利用光影、色彩碎片和戶外寫生,捕捉短暫的瞬間感覺,以及他們如何被攝影技術的挑戰所驅動。後印象派(塞尚對結構的迴歸、梵高對情感的色彩錶達、高更對原始的嚮往)則為20世紀的抽象藝術鋪平瞭道路。 第八章:二十世紀的風格迷宮——現代主義的探索與決裂 二十世紀的藝術進入瞭前所未有的多元化階段。我們將係統梳理主要的現代主義運動: 1. 野獸派與錶現主義: 強調原始情感的色彩與扭麯的形式。 2. 立體主義: 畢加索與布拉剋對三維空間的解構與重組,挑戰瞭數百年來的單點透視法則。 3. 未來主義與構成主義: 對機械時代、速度與社會建構的熱情。 4. 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 對理性的徹底質疑,探索潛意識、夢境與非邏輯的領域。 第九章:戰後世界的視覺迴應——從抽象錶現主義到波普的迴歸 二戰後,藝術的中心從歐洲轉移到紐約。抽象錶現主義(如波洛剋、羅斯科)標誌著藝術徹底轉嚮內在精神和創作過程本身。我們探討其宏大尺幅和非具象錶達的哲學意涵。 然而,對精英主義的反叛催生瞭波普藝術(安迪·沃霍爾、李奇登斯坦),他們重新擁抱商業文化、大眾媒介和日常符號,模糊瞭“高雅藝術”與“通俗文化”的界限。 結語:後現代的反思與藝術的未來視野 本章將簡要概述後現代主義對現代主義宏大敘事的批判,探討當代藝術如何處理身份政治、全球化和數字媒介。本書最終強調,西方藝術史是一部不斷自我否定、自我重建的辯證過程,每一次風格的更迭,都是對時代精神最誠實的視覺記錄。 全書特色: 跨學科視野: 深度結閤哲學史、社會史和技術史來解釋藝術的變遷。 圖像解析: 側重於對關鍵作品的深入解讀,分析其構圖、材料、主題與技術革新的關係。 流派關聯性: 清晰闡明各藝術流派之間的繼承、對立與對話關係,避免風格的孤立呈現。 本書是藝術史學者、專業學生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西方文明視覺脈絡的讀者不可或缺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