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为我们描摹出了理想之国的样子,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平等的,一个理想的社会应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之上,国家则是自由协议的产物,政府的权力来自被统治者的认可。卢梭还认为,一切主权和立法权都属于人民的集合体,政府只是这个集合体事务的执行者,并不拥有主权;一旦政府滥权,人民就有权推翻它。 (法)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著;李阳 译 让·雅·卢梭,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政治权利原理》,是卢梭政治学的代表著作。坦白讲,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失落,又有一种被严厉教育的后辈般的“不服气”。我满心期待地翻开它,想着或许能看到一些关于人们如何通过协商、妥协,建立起一套彼此都能接受的游戏规则,从而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公平。我希望从中能找到一些关于社会组织的美好蓝图,或者是一些关于如何解决社会矛盾的温和建议。结果,它像是一堂哲学公开课,只不过讲台上站着的是一位严谨到不近人情的教授,而我,则是一个昏昏欲睡又不得不强打精神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书中关于人与人之间那种出于情感的连接,那种因为彼此欣赏而产生的合作,或者那种因为共同的理想而迸发出的激情。但这本书给我的,是关于“意志”、“权力”、“主权”这些抽象的、权力化的概念,它们被反复地摆弄、分析,直至露出最根本的、有时甚至是冷酷的一面。我试图去理解,为什么个体必须要服从那个所谓的“公意”,哪怕这个“公意”与自己内心的意愿相悖?这种强迫性的“统一”真的能带来长久的稳定吗?这本书让我对自己一直以来对“社会”的理解产生了动摇,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追求的“自由”背后,是否隐藏着我们不愿承认的代价。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扒光了衣服,赤裸裸地暴露在一种我无法完全理解的逻辑之下,既感到不安,又有一种被迫成长的复杂情绪。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绝对是我近几年来读到过最令人“头疼”的书。我一直以为“契约”就是一份大家都能看懂、都觉得公平的合同,签字画押,然后各司其职。结果这本书,把“契约”这个词变成了一个抽象的概念,一个不断被推敲、被解构的哲学命题。我期待的是一些生动的故事,一些具体的例子,来展示人们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达成各种共识的,比如关于排队、关于邻里守望,或者关于如何共同维护社区环境。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是一套严密的理论体系,它用逻辑的杠杆,撬动着关于人性、自由、主权以及政府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我感到自己像是一个旁观者,看着作者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对于“社会契约”的理解,那是一种理性到近乎冷酷的推理过程。我一直在寻找书中能够让我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温暖连接的部分,那种因为彼此需要而产生的默契和情感。但遗憾的是,这本书似乎更关注的是那些抽象的、普遍性的原则,而非个体的情感体验。它迫使我去思考,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究竟是被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所维系?而当我们讨论“自由”时,我们所失去的,和我们所获得的,到底孰轻孰重?这本书让我感到一种智识上的挑战,也带来了一种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全新审视。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一种煎熬,一种智力上的拉锯战。我原本以为会读到关于人们如何为了共同目标而合作,比如一起建造一座桥梁,或者组织一场社区活动,这些充满温情和实践性的内容。我渴望从中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与他人相处的启示,一些关于如何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具体方法。然而,我所面对的是一系列关于“国家”、“法律”、“自由意志”的宏大概念,以及作者对它们之间复杂关系的深刻剖析。我感觉自己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巨大的哲学迷宫,每一个转弯都充满了令人费解的论证和难以捉摸的逻辑。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能够触动我情感的部分,那些关于人性的光辉,关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怀和理解。但这本书似乎更专注于揭示那些支配社会运转的、冰冷而理性的法则。我试图去理解,为什么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状态”如此令人不适,以至于人们甘愿放弃那么多自由去构建一个“社会”。这种“甘愿”背后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它是否意味着,我们对秩序和安全的渴望,远远大于对绝对自由的追求?这本书让我对“权利”和“义务”的边界产生了深深的困惑,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所珍视的“自由”,其真正的含义究竟是什么。
评分这本读物,实在是颠覆了我许多既有的观念。我原本以为,探讨“社会契约”无非是讲讲大家如何商量着过日子,你给我点好处,我让你点方便,就这么你好我好大家好。但现实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刻得多。作者就像一个冷峻的观察者,以近乎严苛的逻辑,剖析了人类个体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张力。他似乎在不断追问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失去自然状态下的绝对自由后,我们究竟获得了什么?又为此付出了什么?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些温情脉脉的论述,关于友谊、信任、互助这些美好品质在构建社会中的作用。然而,这本书更多地聚焦于那些更具压迫性和约束性的力量,比如国家权力的合法性,以及个体如何在服从与自由之间寻求平衡。我一直在努力理解,为什么为了所谓的“公共利益”,个体需要放弃那么多属于自己的权利?这种“放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又是以何种方式被合理化的?这本书让我对“自由”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我想象中那种无拘无束的状态,而是一种被界定、被约束、甚至是被赋予了某种目的性的存在。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座宏伟但冰冷的建筑里穿行,每一个柱子、每一条梁都承载着沉重的哲学思辨,让我不禁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和运行机制,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简直把我从头到脚浇了个透心凉。我以为会读到一些关于人与人之间互相妥协、达成共识的“契约”故事,结果它像一本冷酷的哲学教科书,把人类社会最原始、最赤裸的动机剥了出来,看得我浑身不自在。我期待的是关于合作与互助的美好愿景,是人们为了共同利益携手并进的动人篇章,结果读到的是权力、自由、意志这些冰冷的字眼,它们被拆解、被分析,露出最本质的、有时甚至令人不安的面目。我仿佛站在一个巨大的手术台上,看着社会这台机器被肢解,每一个零件——individualism, sovereignty, the general will – 都被放大,然后被放在显微镜下仔细审视。那种感觉就像是被迫去理解为什么我们有时候会做出看起来并不“理性”但却“必要”的选择。我一直在寻找那个能让我心安的“社会契约”的完美范本,但这本书却让我开始怀疑,那个范本是否存在?或许,我们只是在不断地、痛苦地、试图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存状态,而这个状态本身,就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妥协。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公平”和“正义”的理解,已经被搅得一团糟,我甚至开始质疑,我一直以来所信奉的那些社会准则,其根基究竟在哪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