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为主题,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追溯卢梭、黑格尔、康德等思想大师对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渊源,梳理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历史伟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发展,重现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核心地位,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伟大、鲜活的马克思。
书中联系社会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观察今天的中国和世界,紧扣时代发展的旋律,对“价值”“社会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商品属性”“资本”等概念进行深入浅出地解读,全面解析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建设党、如何发展社会等重大问题。
本书回归马克思本源,重读马克思主义,使这一伟大思想更适应当今中国的发展,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新国情、新趋势、新问题。
-----------------------------------------------------------------------------------------------------------------------
如果说在历史上,那些为了改变中国千年以降顺流而下的“时势”,改变中华民族积贫积弱局面的仁人志士,曾前仆后继、鞠躬尽瘁,为中国的改革和革命点起星星之火,却终不能成的话,那么,将“真理”和“时势”相结合,真正改变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人则无疑是*。是他让中国千年衰败历史就此翻盘;是他心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壮志,一举将中华民族从一盘散沙的局面融为整体,并用力托举起来。
在本书中,作者以精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穿透力,从三个角度叙述了这位打通了中国的脉络,使大道运行其中的伟人:一、*与中国历史,特别是千年以降中国改革与革命思想的关系;二、*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思想和治理经验的关系;三、*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运动的关系。
《重读*》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与革命的史诗,奉献了一部记叙中华民族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光辉历程的经典。
-----------------------------------------------------------------------------------------------------------------------
“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这句话本身就充满了意境,预示着一次精神上的洗礼与升华。当翻开这部分内容时,我立刻被一种久违的、带着些许清理的冲动所吸引。在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对经典知识的浅尝辄止,甚至是对其进行“现代化”的过度解读。而韩毓海先生的这部作品,仿佛一把锐利的解剖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被时间侵蚀、被误读包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他并非要将马克思“神化”或“妖魔化”,而是要剥离掉附着在其上的历史尘埃与意识形态标签,回归到那些最根本的、具有颠覆性的思想原点。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一些敏感或容易引起争议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时,所展现出的审慎与勇气。他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当今世界格局下,马克思主义的哪些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又有哪些需要我们重新去理解和诠释。这种“重读”的过程,既是对经典的致敬,也是对我们自身思想的挑战,旨在唤醒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种不被时代潮流所裹挟的判断力。
评分阅读韩毓海先生的作品,总有一种穿越历史长河、与伟大的思想家对话的感觉。这三册书中,我尤为欣赏作者那种将宏大叙事与精微分析相结合的能力。他能够将马克思主义这样深刻而复杂的理论,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去考察它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如何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又如何不断地发展演变。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是提供一种思考的方式。它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被掩盖的细节,去理解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历史进程背后所蕴含的复杂逻辑。在《马克思的事业》中,从布鲁塞尔的理论萌芽到北京的实践落地,这个过程的艰辛与伟大,跃然纸上。而《重读马克思》和《重读毛泽东》,则更是深入到了思想的内核,试图剥离掉时代的标签,去还原那些最纯粹、最具有生命力的思想火花。这种“重读”的态度,对于我们今天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理解世界正在发生的变化,都具有非凡的意义。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并非静止的,思想也并非僵化的,唯有不断地反思与重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评分拿到这套韩毓海先生的作品,尤其是看到《马克思的事业:从布鲁塞尔到北京》这个厚重的篇章,我的第一反应便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韩先生以其一贯的宏大视野和深邃洞察,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尤其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所经历的波折与演变,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马克思在欧洲思想碰撞的起点,到如何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最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过程被细致地描绘出来。我尤为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梳理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例如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巨大影响,以及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艰难地探索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书中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复杂性,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都有着精彩的论述。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历史,更是在参与一场关于思想如何改变世界、如何塑造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它让我重新审视了中国革命的逻辑起点,以及我们今天所走道路的深层根源。
评分《重读毛泽东》这一部分,更是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历史厚重感和思想的张力。毛泽东,这个名字在中国历史上投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思想与实践,塑造了现代中国的面貌,也引发了无数的讨论与争议。韩毓海先生在这部作品中,并非简单地为毛泽东“正名”或“批判”,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深入的视角,去探寻毛泽东思想的深层逻辑和历史贡献。我特别关注他对于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农民革命史的深刻勾连的解读。书中对于毛泽东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的社会土壤相结合,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有着非常精彩的阐述。作者并没有回避毛泽东晚年的一些复杂问题,而是尝试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去理解这些现象,这使得整部作品在客观性上更具说服力。读完这部分,我脑海中浮现出的,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一个革命家的形象,更是一个深刻的中国思想家,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不断探索与实践的伟人。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成熟、更理性的姿态,去理解和评价历史人物,去汲取那些宝贵的历史经验。
评分总而言之,这套韩毓海先生的作品,给我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想盛宴。它并非简单的历史回顾,更是一次对中国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历程的深刻梳理与再思考。在《马克思的事业》中,我看到了思想的传播与落地,看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碰撞,看到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与艰巨性。而在《一篇读罢头飞雪重读马克思》以及《重读毛泽东》中,作者更是以一种审慎而充满洞察力的笔触,带领我们深入思想的肌理,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去探寻毛泽东思想的独特魅力及其历史价值。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提供简单化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独立思考,去质疑,去探究。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走过的道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历史和现实的全新视角,一种超越流俗的深刻见解。这套书无疑是那种能够长久地留在书架上,并在未来某个时刻,再次激发读者思考的经典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