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寫作,談讀書,記心情。
不故作文藝,亦不追求極簡。
未曾討好自己,更不欲求逗於群眾。
大餐盛宴遍地的時代,鹹菜稀飯或許也是一種選擇。
這些文字,高攀不瞭什麼魏紫姚黃,隻是些雜花野草,但也都是有感而發,矜矜兢兢寫成。一篇一篇慢慢寫,窗外寒來暑往,時日長瞭,真個就像坐久落花多。
——楊葵
《坐久落花多》是作者近年來的隨筆匯編,大體圍繞寫作、讀書以及日常生活等題目展開。聊寫作:不談怎麼寫纔好,單聊聊怎麼寫不好,從高頭講章到微博微信,有的放矢,彈不虛發。談讀書:我之蜜糖,彼之砒霜,讀書原本是很私人的事情,但作者由讀新書到讀舊書、由愛逛舊書鋪到興趣缺缺……種種體悟,韆般滋味,讓人心有戚戚。記心情:比之讀書,生活感受更為私密,但亦有大眾化的一麵,如學古琴、喝普洱,早已從小眾變為大俗之事,潮流的變化叫人目瞪口呆,如何守住身內方寸之地不緻淪陷,已成我人每日必修的功課。本書所述,或可謂閑言碎語,然而由作者字裏行間透露齣的世道與人心之變,之不可捉摸,在在引人迴味。封麵及插圖,由“老樹畫畫”繪製。
楊葵,1968年齣生。
長期從事文字編輯工作,業餘寫作。
作品有《過得去》《東榔頭》《西棒槌》等。
自序
寫作流行病
一份書賬
一本殘書老書
不再淘舊書
寫信
編輯部故事
編書之樂
不負如來不負卿
與《護生畫集》有緣
讀書會是場誤會
乾嗎要讀那麼快
遵命創作
去揚州,讀歐陽修
顧隨與木心
王國維身後事
掌故·讀書
學佛與老師
嫁給革命的中國
絕響
復雜的曆史
曆史研究中的世界觀與人心麯直
迴到盧作孚
理想主義有沒有最後空間
陰性閱讀 陽性寫作
母女書
大日壇城
都雲作者癡
飛越瘋人院
閑話塞林格
福爾摩斯與稿酬
聽琴
六月六日
鬍同夜,拍電影
需持戒
食與酒
在寺廟吃
護國寺
即景二則
變老的細節
同學不少年
上班第一天
在簡單中旅行
首映式
“求逗”與“討好”
大到鴻篇巨製,小到一條微博,寫得幽默有趣,是不少人的追求。但幽默有趣必得發自心底,來不得半點造作。天生沒這基因,又無後天訓練,寫齣來的隻會是“求逗”。在我目力所及範圍,這種為逗而逗的寫作不在少數,語不逗人死不休的架勢挺難看。
“逗”的原意是令人開心,令人笑,本來意思挺好。可是不止一次聽到電視節目或者會議的主持人講完自鳴得意的句子,會追一句“此處應該有掌聲”,甚至“此處應該有笑聲”。更典型的是一些劣質相聲,裝瘋賣傻作踐自己,乞求颱下觀眾笑。這都是利用他人的善良,甚至隻是身體條件反射的本能,強行“求逗”。說白瞭就是胳肢人。
開心而笑也分好多種,高山流水於我心有戚戚焉是一種,觥籌交錯講黃段子也是一種;升官發財是一種,明朝散發弄扁舟也是一種。雅俗不是問題,關鍵要會心。會心的笑與被胳肢的笑不可同日而語。若要會心,自己先把心捋直瞭,彆拐彎兒,彆造作,真心隨意流露纔可能引人共鳴,心心相印。一味憋足瞭勁想逗,彆人看到的隻能是一張憋成豬肝色的臉。
是否會心還與趣味有關。趣味這東西也是五味雜陳,花樣繁多。有趣味的逗也不都是真逗,這份趣味還得是健康的,不是變態的;是陽光的,不是陰濕的。曾見一位作傢“求逗”,文章裏寫,看世界杯宛若性交,是件很私密的事——大意如此,這個,趣味倒是有,可好像有點惡趣味吧?
還拿相聲類比,胳肢人的相聲討嫌,卻也有侯寶林那種,颱下都笑噴瞭,自己還一臉懵懂無辜。你以為他心裏不樂?沒那事兒,心知肚明。寫作也如此。前幾天讀到介紹拉薩大小寺廟的一本佛教主題旅遊書,全書行文嚴肅認真,寫到羅布林卡,先介紹曆史由來,突然筆鋒一轉說,“羅布林卡旁邊還有一個動物園,內有若乾兔、雞、狗、鳥等西藏珍奇動物,旅費極為充裕,並且喜歡觀賞無精打采動物者,可以順道入內參觀。動物園單獨收費,詳細參觀約需時三分鍾。”這種是真逗,是侯寶林相聲那種逗,是來自心底、不造作的逗,是叫人會心而笑的逗。
追究“求逗”的心理機製,其實是寫作者內心的媚態在作怪。媚是為瞭討好,討好誰呢?麵上看是討好讀者,也就是討好他人,更深層卻是為瞭討好自己,討得他人的贊賞,實際還是為自己享受被彆人贊賞時的滿足。
編過一位作傢的長篇小說處女作,後來此書大紅大紫,書中有一段縱橫數頁的抒情排比句最得讀者歡心,網上摘抄傳誦者甚眾。後來這位作傢朋友每寫新書,必定精心安排一大段排比句。他倒也坦誠,說讀者喜歡啊,就願意看這個啊,所以必須寫啊。這就叫討好。
比較而言,這位作傢至少自覺到在討好他人,已屬不易,更多“求逗者”對此並無覺察。寫作說到底,在行傢眼裏,與寫作者的為人驚人一緻,你看日常人際交往中,明明和對方觀點不同仍點頭稱是的大有人在。如果這還可以解釋為人情敷衍,那麼,不僅點頭而且附和,甚至鋪陳彆人說法,還舉一反三,算是討好瞭吧?如此為人,寫齣東西往往有點媚。
大畫傢傅山曾有“四寜四勿”之說,寜拙毋巧,寜醜毋媚,寜支離毋輕滑,寜真率毋安排。太巧瞭不好,賊尖溜滑,巧言令色,這都是巧。媚就是一股媚態,不自覺地老要討好人。輕滑就是沒主心骨,人雲亦雲,輕浮,錶達起來滑不溜丟,抓不住他到底想要錶達什麼,他說東,你剛想針鋒相對說西,他馬上滑齣去,說西也有西的道理。毋安排一條,讓我想起看過的一些小說稿,一般來自名傢,其中又以老名傢為多,他們雖然創作鼎盛期已過,但寫作技巧早已嫻熟,所以你一看,什麼毛病沒有,要人物有人物,要情節有情節,要起承轉閤有起承轉閤,安排得特彆好,可是就是讀著沒意思啊,完全融不進去。就是所謂的“雞肋”吧,你再費心安排,也是食之無味。
傅山所說的毋寜拙,毋寜醜,毋寜支離,毋寜真率,依我看也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就是彆有討好之心。寫至此,想起北大的李零教授曾經說過,他做學問有個原則:“既不跟知識分子起哄,也不給人民群眾拍馬屁。”套用這句話來說寫作,就是既不跟他人起哄,更不要討好自己。
顧隨與木心
今鼕極寒,在傢讀書的時候比往年多一點。還是閑讀書、讀閑書。新舊年相交那段時間讀得最為熾烈,先是葉嘉瑩整理的顧隨《中國古典詩詞感發》,後是陳丹青整理的木心《1989—1994文學迴憶錄》。正讀著,又買到香港東大圖書公司版的餘英時《陳寅恪晚年詩文釋證》。三本讀下來,儼然讀成個小係列。
陳寅恪詩,尤其晚年詩,本就悲苦,經餘先生“釋證”後愈發悲苦,不說它瞭。前兩種書有意思—有相同:都是有學問的人講文學,都是身後依學生筆記而成書,兩個學生也都是當今大纔。又有不同:顧隨燕趙之士,木心烏鎮纔子;顧隨是四十年代在輔仁給學生們講唐宋詩詞,正規學堂上大課;木心是1989—1994年在紐約,給十幾個自發組織起來的年輕藝術傢串講世界文學史,私塾私授的意思。
早年聽茶客講茶,玄乎其玄,武夷山巴掌大地方,岩茶要分數百種,輕抿一口即來龍去脈講個底兒掉。嘆為觀止的同時,我其實多少有點疑惑,以為忽悠的成分不是沒有。待到自己好上這口兒鑽研幾年,發現原來理所當然。其中關竅在於多喝,賣油翁的故事“惟手熟爾”換成“惟口熟爾”就是瞭。隻是多喝又講個喝的方法,關鍵在於比著喝。都說是大紅袍,品種等級分好多層,初喝人沒經驗少閱曆,難分好壞;不同等級一字排開,逐一衝泡比較喝之,我敢說但凡有正常味覺嗅覺的,都不難喝齣差異。
讀書也類似。顧隨與木心講課旨趣不同,涉及麵也有大小之彆,卻還是可以比較著讀。比較的目的,不是分優劣,隻因有比較,理解起來有互相促進之妙。
木心場子拉得大,顯示在題目大,全世界的文學史。講齣來的格局並不大,曆史、人文,大抵如此,講的是“物”。顧隨隻講詩詞,攤子鋪得客氣,格局卻大,問一異,探來去,辨垢淨,講的是“心”。木心也講“心”的,而且好像隨時講,不過是在世事變幻、人心沉浮的層麵講,還是嚮外在講身外之“物”。這麼說吧,木心是把“心”當名詞講,顧隨把“心”當動詞講。
想象中,因為積纍夠厚,顧隨備課也許隻寫幾字提綱;而木心備課,要多花些時間與精力。明說瞭,我這是想象,妄想而已,說說而已。不過比著讀的感受,顧隨確有厚積薄發之感,每一段落看似隨手拈來,卻都結結實實一坨;木心靈巧見長,跳來跳去,喜歡用比喻,喜歡排比句。比如這樣的話:“唐是盛裝,宋是便衣,元是褲衩背心。拿食物來比,唐詩是雞鴨蹄膀,宋詞是熱炒冷盆,元麯是路邊小攤的豆腐腦、脆麻花”……怎麼說呢,這麼聊,有點討巧,像格言警句體,著力點在於讓人易記,實際內容卻空洞。這樣的形容常常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是典型的避重就輕,避實就虛,語言效率不高。
話說迴來,閱讀感受都很私人化,我之蜜糖,你之砒霜,各抒己見而已。還是那個話,比較是為促進對各自的理解。木心一書,與顧隨比著讀是這樣,換作與眼下那麼多談文學的人相比,又不知要精多少倍。
寫到這裏,我又生齣些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慨,好比八十年代末,葉嘉瑩先生曾迴母校,也給學生們開設詩詞欣賞講座,我當時正在那學校念書,也坐在堂下洋洋灑灑記瞭不少;現如今那些筆記早不知下落,而讓我來講講詩詞?想都不敢想。
……
不得不說,這本書在構建一個獨特氛圍方麵做得非常齣色。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一個精心布置的展覽館裏漫步,每一件展品(每一個章節)都散發著屬於自己的故事,但又共同構成瞭一個宏大的整體。我被書中人物的孤獨感深深吸引,這種孤獨並非源於外界的隔絕,而是內心的某種疏離,一種與周遭世界的若即若離。作者巧妙地利用環境的烘托,將這種情緒具象化。那些空曠的庭院,斑駁的牆壁,甚至是偶爾掠過的飛鳥,都成瞭襯托人物內心寂寥的絕佳背景。我常常在閱讀時,不自覺地放慢瞭速度,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可能隱藏深意的詞句。書中的對話,也是一絕,它們往往言簡意賅,卻又意味深長,常常在看似平淡的交流中,揭示齣人物之間復雜的關係和未竟的心事。我曾多次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對話,試圖從中解讀齣更多的潛颱詞。這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樂趣。它不是那種可以直接提供答案的書,而是更像一麵鏡子,摺射齣讀者自身的情感和經曆。每一次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那些人物和他們的選擇。
評分這是一次充滿驚喜的閱讀體驗。起初,我對書名“坐久落花多”的聯想,完全被書中那份疏朗而清澈的意境所顛覆。作者並沒有將情感作為敘事的唯一主綫,而是將人物置於廣闊的生活圖景之中,讓他們在日常的流轉中,展現齣各自的生命姿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時間流逝的描繪,那種不動聲色的推進,卻足以讓人感受到歲月的無情與沉澱。書中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哲學思考,更是讓我受益匪淺。它們並非生硬的說教,而是自然地融入到情節之中,引人深思。比如,關於“等待”的描繪,在書中被賦予瞭多重含義,既有對未來的期盼,也有對過往的迴溯,更有一種對當下狀態的深刻體察。我發現,作者並沒有急於給任何事物一個明確的定義,而是留下瞭大量的空白,讓讀者自己去填補,去想象。這種留白,恰恰賦予瞭作品更強的生命力,也讓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解讀。它不是一本故事性極強的書,但它所帶來的情感衝擊和思想啓迪,卻是極其深遠的。
評分這是一本能讓人“慢下來”的書。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和壓力裹挾著前行,很少有機會停下來,真正地去感受生活本身。而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契機。作者的筆調,細膩而富有張力,它沒有刻意去製造衝突,卻在平淡的敘述中,展現齣人性的復雜與微妙。我驚喜地發現,書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們身上所蘊含的故事和情感,遠比那些波瀾壯闊的傳奇更加打動人心。他們或許經曆著普通人的悲歡離閤,但他們對待生活的態度,那種堅韌與豁達,卻足以給人力量。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等待”的描繪,它並非一種消極的姿態,而是一種積極的醞釀,一種對時機和契機的智慧把握。這本書,不像是一本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更像是一首意境悠遠的詩,或者是一幅意蘊深長的畫。它需要讀者用心去體會,用情去感悟。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悟。它讓我重新認識瞭“靜”的力量,也讓我看到瞭在平淡生活中隱藏的無限可能。
評分讀這本書,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作者的敘事風格,猶如溪流般潺潺而過,沒有驚濤駭浪,卻有著潤物無聲的力量。我被書中人物那種淡泊而從容的生活態度所感染。即使麵對睏境,他們也未曾有過歇斯底裏的掙紮,而是以一種近乎宿命的平靜去接受,去化解。這種力量,並非軟弱,而是一種深厚的底蘊。書中對於自然景物的描繪,也是獨具匠心。它們不僅僅是背景,更是人物內心世界的投射。當落花飄零,便映照齣內心的惆悵;當陽光灑落,又摺射齣希望的微光。我常常在閱讀時,想象著自己就身處書中的場景之中,感受著空氣中的氣息,聆聽著風的聲音。這種沉浸式的閱讀,讓我與書中的世界融為一體。它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發現原來許多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都可以用一種更溫和、更積極的態度去麵對。這本書,是心靈的慰藉,也是對生命的一種溫柔的提醒。
評分初次翻開這本書,我以為它會是一本探討女性情愛的細膩之作,畢竟“坐久落花多”這樣的意象,總會讓人聯想到閨閣中的閑愁與相思。然而,隨著文字的深入,我發現自己被帶入瞭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那是一種沉靜而悠遠的敘事,仿佛透過一扇古老的窗欞,窺見瞭時光在事物上留下的斑駁痕跡。作者的筆觸,沒有激烈的戲劇衝突,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宣言,更多的是一種近乎冥想式的觀察。她描繪的那些人物,他們的生活軌跡,他們的內心波動,都像是水麵上緩緩蕩開的漣漪,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湧動。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捕捉,那種對日常瑣碎的敏感,足以讓最平凡的場景煥發齣動人的光彩。比如,一段關於茶香的描寫,寥寥數語,卻能勾勒齣整個季節的更迭;又比如,對一雙手細微動作的刻畫,就足以揭示人物內心深處的情感糾葛。這本書不是那種一口氣讀完就會讓人心潮澎湃的作品,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清茶,需要你在靜謐的時光裏,一點點去體會其中蘊含的甘醇與迴味。它教會我,即使在最不起眼的角落,也可能隱藏著打動人心的力量。
評分好書。。。非常之滿意。。。
評分非常值得推薦的書,在讀庫看過他的文章
評分正版圖書 裝幀質量好很喜歡,發貨快,快遞服務好。
評分《坐久落花多》是作者近年來的隨筆匯編,大體圍繞寫作、讀書以及日常生活等題目展開。聊寫作:不談怎麼寫纔好,單聊聊怎麼寫不好,從高頭講章到微博微信,有的放矢,彈不虛發。
評分內容還好就像隨筆瞭 喜歡精緻的人可能不喜歡
評分非常好的是書,配彩色插圖。印刷不錯,特彆是物流很快,很滿意。
評分非常值得推薦的書,在讀庫看過他的文章
評分非常好!趁著活動買的,超值超便宜!買正版好書,就到京東!
評分內容還不錯,印刷的也還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