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海洋战略译丛: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

大国海洋战略译丛: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保罗·肯尼迪 著,沈志雄 译
图书标签:
  • 海洋战略
  • 英国
  • 海上力量
  • 历史
  • 地缘政治
  • 海军
  • 大国竞争
  • 战略研究
  • 国际关系
  • 译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073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21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5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大国海洋战略译丛: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是自1890年马汉的经典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问世以来,重新详尽地思考英国海权历史的首次尝试。不同于马汉主要从军事角度考察英国的海权及其历史作用,保罗‘肯尼迪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更为翔实的资料,从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和战略等多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海洋霸主大英帝国兴衰的原因,揭示了英国海军崛起和衰落与英国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不同于马汉对于海权的宣扬和强调,作者更为理性地看待海权,在肯定海权历史作用的同时,强调海权的限度:“海权决定历史”只局限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哥伦布时代”,随着技术进步以及洲级大陆的工业化,海权逐步让位于陆权;甚至在所谓的“哥伦布时代”,海权的影响也具有一些非常自然的限度,而英国历任政府并非仅仅依靠海洋方式,而是通过明智地结合海权和陆权,才使英国崛起成为首要的世界大国。总体而言,《大国海洋战略译丛: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堪称《大国的兴衰》泊勺肇始和浓缩。

作者简介

  保罗-肯尼迪(作者),耶鲁大学历史学迪尔沃思讲席教授、国际安全研究项目主任,近二三十年来最负盛名的国际关系史和战略史学家。他曾撰写和主编近20本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大国的兴衰》。
  
  沈志雄(译者),国防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优秀而富有启发性的集大成者。
  ——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科雷利-巴尼特
  
  ★1976年,保罗·肯尼迪这本对于英国海权的历史角色和重要性进行专业考察的著作一经面世,立即被严肃的海军历史学家看作是头等重要的一份成果……这是自赫伯特·里土满所著的《政治家与海权》(1946年)一书出版以来,对英国海军历史进行的重要的考察,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这本书还要重要。
  ——《国际历史评论》

目录

前言
引言:海权的构成要素
第一部分 崛起
第一章 英国海权的早期岁月(至1603年)
第二章 斯图亚特王朝的海军及与荷兰的战争(1603-1688年)
第三章 反对法国和西班牙的斗争(1689-1756年)

第二部分 顶点
第四章 胜利与制衡(1756-1793年)
第五章 继续进行反对法国的斗争(1793-1815年)
第六章 英国治下的和平(1815-1859年)
第七章 马汉对麦金德(1859-1897年)

第三部分 衰落
第八章 “英国治下的和平”的终结(1897-1914年)
第九章 陷入僵局与极度紧张(1914-1918年)
第十章 衰落岁月(1919-1939年)
第十一章 虚幻的胜利(1939-1945年)
第十二章 道路的终点:战后英国海权
后记

精彩书摘

  《大国海洋战略译丛: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
  北欧对这种力量的增长产生了恐慌,类似于1940年丘吉尔对希特勒可能控制法国舰队的忧虑。而且,一旦腓力二世发现西班牙战船设计的缺陷,他就着手利用其在欧洲及新世界远远超过伊丽莎白所能控制的原料和资源逐渐推进造船政策。正如马丁利评论道:“英国在大西洋的海权通常比卡斯提尔(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力量加在一起还要强,但1588年之后,这种优势减少了。”①
  到“无敌舰队”时期,尽管德雷克于1587年发动了预防性打击,腓力二世仍然能够在第一战线上部署20艘大帆船及8艘其他类型的大型船只,提供支援的第二战线上则有40艘武装商船,大小船只加在一起,总数近130艘。尽管英国人吹嘘他们大型武器装备的质量,但西班牙因天气造成的损失远超敌军炮火。这次惨重的灾难并没有遏制来自腓力二世的挑战,他第二年就派出由40艘大船和20艘小船组成的舰队掩护每年一度的运宝船队的到达,而同时仅仅在比斯开港就正在建造20艘新的大帆船。1596年,击败他的第二支“无敌舰队”的是风暴,因为加的斯袭击之后,英国舰队很快就处于虚弱的状态。而西班牙的第三次入侵企图,使用了由136艘船只组成的强大力量,同样也在12介月之后被风暴驱散。假设这支舰队逃过风暴袭击,不管在海上,还是在陆上,英国人想要阻止他们都将处境艰难。
  西班牙对拉丁美洲和运送黄金的船队的保护也是如此。伊丽莎白的探险家们在新世界一发现腓力帝国的弱点,并显露出切断大西洋航线的意图之后,西班牙便早已采取了应对措施。1591年格伦维尔在“复仇号”上光荣但绝望战斗的意义在于,西班牙已经能够集合强大得多的力量(20艘对霍华德的6艘),以保护亚速尔群岛海域免于英国的劫掠。需要的话,腓力二世可以让他的运宝船队挂帆航行整整一年,而当时的皇家海军,无论从体力上还是从后勤上,好像都不可能在六个月的夏季之外还能继续实行封锁,即便其数量上占有优势也不可能。事实上,1588年至1603年,从美洲运送至西班牙的财宝比西班牙历史上其他同等时段运送的都要多。劫掠西印度群岛也变得更加困难,德雷克和霍金斯在他们于1595至1596年进行的最后一次航行中惊愕地发现了这一点。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而英格兰的海军将领们直至他们的女王临终之前才开始感知到一点。然而,詹姆士上台之后,他们基本上没有机会贯彻刚出炉的更加集中而现实的战略。
  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方面,过早预料英格兰的崛起也是不对的。吞并纽芬兰之后,吉尔伯特1583年的远征也以灾难告终。雷利在弗吉尼亚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于次年放弃,而其第二次努力也因为“无敌舰队”的打击及没有了殖民地居民而宣告失败①。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所进行的殖民活动,往往由于参与者热衷于寻找银矿以求一夜暴富,而不是组织起来创建一个稳定的农业和贸易社区而归于失败。此外,与西班牙旷日持久的战争,一方面阻碍了殖民者和投资者们跨越大西洋开辟新的定居点,因为这些定居点可能因为敌人的袭击而毁于一旦;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另一个机会,即通过劫掠贸易站点和运宝船来获利。至于海上贸易,人们往往过于强调新兴的海洋贸易,而忽视了更早就存在的与欧洲大陆的贸易往来。尽管经历了16世纪50年代的危机,欧洲仍然是最大的市场和最主要的物品来源地。“向南和向西的商业活动……仍然只占英国航运和资本的很小一部分,其在英格兰贸易总额当中只占非常小的份额。”②英国与纽卡斯尔之间煤炭运输的激增可能跟殖民贸易的增长速度一样快,但在历史学家看来并非那般充满传奇色彩。这个国家对于一种商品即羊毛和羊毛制品出口的严重依赖仍让人担心③。无论如何,显而易见的是,1600年,荷兰而非英国才是汉萨人、威尼斯人和葡萄牙人商业帝国的真正继承者。拥有伦敦所具备的各种自然优势并依托庞大的欧洲大陆腹地,阿姆斯特丹取代安特卫普成为了欧洲的货物集散地。
  ……
海权视角下的世界格局演变:一部关于海洋力量与国家命运的深刻剖析 自古以来,海洋便是人类文明探索、交流与扩张的广阔舞台。它塑造了地理格局,连接了不同民族,更成为国家力量的天然延伸。本书,姑且称之为《海疆风云录》,将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精深的战略眼光,带领读者穿越数百年波澜壮阔的海洋史,深度解析海权力量如何影响国家兴衰,又如何重塑世界格局。这不是一本单纯的军事史,更不是枯燥的条约解读,而是一部关于智慧、野心、技术革新与地缘政治博弈的史诗,它揭示了那些掌控了海洋的文明,如何一步步走向辉煌,而那些被海洋隔绝或忽视的国度,又如何错失了时代的机遇。 第一章:远古的呼唤——地理、贸易与早期海洋探索 在文明的黎明,人类的足迹便已开始踏足海岸。从腓尼基人活跃的地中海航线,到维京人的北欧征服,海洋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秘禁地,而是连接生计、孕育贸易的生命线。本章将追溯人类最早的海洋活动,探讨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早期海洋民族的生存方式与发展路径。我们会看到,那些拥有便利海岸线、善于建造船只、精通航海技术的民族,往往能够更早地形成贸易网络,积累财富,并掌握比内陆文明更强的扩张能力。例如,克里特文明的辉煌,很大程度上便是建立在其发达的航海贸易基础之上。波利尼西亚人利用星辰与洋流的智慧,在浩瀚的太平洋上开辟出新的家园,更是人类适应与驾驭海洋能力的极致体现。我们将审视早期贸易路线的形成,商品交换如何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早期航海技术的局限性如何影响着文明的传播范围与发展速度。海洋,在此刻,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人类智慧的试验场,是文明萌芽与生长的温床。 第二章:大航海时代的巨变——全球化浪潮的先驱 当世界地图在欧洲探险家的笔下逐渐清晰,一个崭新的时代——大航海时代,便轰然降临。这一时期,技术的突破,如罗盘、星盘、更坚固的船只设计,以及对风向洋流的深入理解,使得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本章将深入剖析这一划时代的变革,以及它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会看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一批以海洋为核心的国家,如何凭借其强大的海军和先进的航海技术,开辟了通往新大陆的航线,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并将全球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仅是地理的扩张,更是贸易模式的颠覆,香料、丝绸、贵金属的全球流动,催生了早期资本主义的雏形。我们将探讨不同国家在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例如西班牙对黄金的狂热追求,荷兰对贸易垄断的精打细算,以及英国从早期相对保守到后来锐意进取的转变。同时,本章也会触及这一时代光鲜背后的阴影:殖民主义的残酷,对原住民的压迫,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冲突与融合所带来的复杂后果。大航海时代,是人类走向全球化的开端,也是海洋力量开始真正影响世界权力分配的关键转折点。 第三章:炮舰的时代——海军的崛起与帝国扩张 随着火炮技术的成熟与军事战略的演进,海军不再仅仅是商船的护卫,而是国家威慑与力量投射的核心。本章将聚焦于海军在近现代国家崛起中的关键作用,尤其是在殖民扩张和全球力量平衡中的地位。我们将看到,拥有强大海军的国家,例如17世纪的荷兰,18世纪至19世纪的英国,如何利用其海上优势,保护其贸易路线,争夺殖民地,并对其他国家施加军事压力。海军的规模、舰船的先进性、海军的训练与战术,都成为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我们会深入分析海军技术的发展,从风帆战列舰到铁甲舰,再到蒸汽动力舰,每一次技术革新都带来了海权格局的重塑。同时,本章也将探讨海军战略的演变,例如“海洋封锁”、“舰队决战”等概念的提出与实践,以及海军在维护帝国统治、输出国家价值观方面所扮演的角色。那些能够构建和维护强大海军的国家,往往能够将自身的利益触角延伸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成为主导世界进程的力量。 第四章:制海权与全球霸权——海洋控制下的世界秩序 “制海权”——一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却蕴含着决定国家命运的深刻含义。本章将深入探讨制海权的核心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掌控海洋来确立和维持全球霸权。我们将以经典的案例研究,例如英国在19世纪凭借其“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分析其如何通过控制关键的海峡、港口和贸易路线,维持其全球经济和军事优势。英国皇家海军的强大,不仅是其帝国扩张的利器,更是其国家繁荣的基石。我们将审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如何通过战略性的海洋部署,例如建立海军基地,划分势力范围,以及通过军事演习和外交手段来巩固其海上控制力。本章还会探讨,当一项国家试图挑战既有的海洋霸权时,会引发怎样的地缘政治博弈和军事冲突。从日俄战争到两次世界大战,海洋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战场。理解制海权,就是理解近代以来世界权力格局演变的密码。 第五章:技术革新与海权转型——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的革新从未停止,而海洋力量的演变也因此呈现出新的面貌。本章将目光投向20世纪至今,探讨新技术,如潜艇、航空母舰、核武器、卫星侦察等,如何颠覆了传统的海战模式,并深刻影响着国家的海权战略。我们会分析潜艇带来的不对称作战能力,航空母舰作为海上移动基地的战略意义,以及核武器对全球战略平衡的重塑。同时,本章还将关注非国家行为体,如恐怖组织,如何利用海洋作为其活动空间,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海上交通安全、海洋资源开发等新的海洋议题如何挑战着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我们将探讨,在日益复杂的海上环境中,国家如何调整其海军力量建设和战略规划,以应对来自传统对手和非传统威胁的双重挑战。技术的进步,既为海权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第六章:蓝色国土的博弈——海洋权益与国家安全 海洋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载体,更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资源。本章将聚焦于海洋权益的争夺,以及其与国家安全之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将探讨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国际海洋法概念的形成与演变,以及这些法律框架如何界定了各国对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和利用的权利。我们将审视,在有限的海洋资源面前,各国之间如何围绕油气、渔业、矿产等资源展开博弈,以及这些博弈如何可能升级为地区紧张局势。此外,本章还将深入分析海洋通道的安全问题,例如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等战略咽喉的重要性,以及维护这些通道畅通对全球贸易和地区稳定所起的至关作用。我们将看到,那些能够有效维护自身海洋权益、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的国家,往往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方面占据更有利的地位。海洋,在此刻,是国家利益的延伸,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 第七章:海权理念的传承与创新——面向未来的海洋战略 站在历史的潮头,回望大海的过往,我们有必要对海权理念进行深刻的梳理与反思,并展望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本章将尝试总结历代海权思想的精髓,例如马汉的“海权论”,并探讨这些理论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适用性与局限性。我们将分析不同国家,尤其是主要海洋大国,如何根据自身国情和战略需求,不断调整和创新其海洋战略。这可能包括发展“蓝水海军”,加强远海作战能力,参与国际海洋治理,以及利用海洋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本章还会探讨,在多极化和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海洋合作与海洋竞争将如何交织存在,以及如何通过对话与协商,构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蓝色星球。海洋,将继续是影响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因素,而对海洋力量的深刻理解,将是任何国家在21世纪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海疆风云录》是一部关于海洋力量的百科全书,它通过梳理历史、解析战略、剖析案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洋画卷。它告诉我们,海洋并非只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国家力量的源泉,是文明交流的动脉,更是塑造世界格局的无形之手。通过这本书,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何那些懂得驾驭海洋的国家,能够走向辉煌,而那些忽视海洋的国家,又为何可能在时代的浪潮中沉寂。它将激发我们对海洋的敬畏,对历史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热爱历史叙事和人物传记的普通读者,《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这本书,让我对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我尤其喜欢那些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与鲜活的人物命运相结合的故事。英国的海上主导权,绝非仅仅是冰冷的船舰和战略,它背后一定凝聚了无数将领的智慧、水手的勇气、政治家的决断,以及普通民众的奉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塑造出那些塑造了英国海军史的传奇人物,例如纳尔逊勋爵,以及那些默默无闻却至关重要的水手们。我希望能够通过他们的视角,去感受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去理解他们在面对敌人时的英勇无畏,去体会他们在海上远航时的艰辛困苦,以及他们在制定战略时的深谋远虑。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描绘的,英国海军在不同历史时期所经历的重大战役,例如特拉法加海战、日德兰海战等,抱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能够通过生动的叙述,身临其境地感受那些决定历史走向的时刻。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感受一种精神,一种与海洋搏击、征服世界、维护荣耀的精神。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军事科技发展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对于《大国海洋战略译丛》中的《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这本书,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力量的崛起和衰落,都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技术水平息息相关,而英国的海上霸权,更是现代军事技术发展的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从风帆战列舰到蒸汽铁甲舰,再到后来的战列舰和航空母舰,英国海军在技术上的每一次革新,都与其海上战略的调整和巩固紧密相连。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描述英国在造船技术、武器装备、导航技术等方面的突破,以及这些技术进步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海上作战优势,并最终支持其全球扩张和帝国统治的。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英国海军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人才培养机制以及创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感到好奇。当然,对于技术进步也存在其局限性,例如是否会因为过度的保守或者未能及时拥抱新技术而导致衰落,这些都是我想在书中找到答案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更是关于技术如何塑造历史,以及技术发展如何影响国家命运的生动案例。

评分

我是一位长期关注全球战略格局的评论员,对于“海上主导权”这一概念始终保持着高度敏感。当我得知《大国海洋战略译丛》将推出《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这样一本重磅译著时,我便敏锐地察觉到其潜在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英国在近代历史中,几乎是“海上主导权”的代名词,其辉煌时期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如果能够抽丝剥茧,细致入微地梳理出英国是如何从一个岛国崛起为“日不落帝国”的,其战略思维、政策制定、军事部署以及对新兴技术的应用,都将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教训。我尤其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英国海军在维护贸易航线、实施殖民统治、参与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具体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同时,对于其海上主导权最终如何被其他新兴大国所挑战和取代,书中必然有深刻的分析。在当今世界,大国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海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书对英国兴衰的剖析,无疑能为我们理解当代海洋战略的演变提供一个历史的坐标,并从中汲取智慧,思考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塑造自身的海上力量和国际影响力。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学术和现实研究空白,我已迫不及待地想从书中获得洞见。

评分

作为一个资深的海军历史爱好者,我对《大国海洋战略译丛》这个系列一直抱有极高的期待,而《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这本书的出版,更是让我激动不已。尽管我还没有机会深入研读,但仅从书名和其所属的译丛定位,我便能预感到这本书将是一部重量级的作品。英国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建立起全球性海上霸权的国家,其崛起的历程、维持霸权的策略以及最终走向衰落的原因,无疑是研究国际关系、军事史和经济史的学者们不可或缺的宝贵案例。我尤其好奇本书将如何深入剖析英国海军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例如在拿破仑战争中如何巩固其欧洲霸权,又如在19世纪如何通过“炮舰外交”构建和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此外,我也非常期待书中对英国海军技术革新、造船工业发展以及海军战略思想演变的解读,这些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促成英国海上力量的辉煌。同时,书中对英国海上主导权衰落的分析,也必将提供深刻的启示,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国际格局下大国崛起的挑战与困境,这对于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的我们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这部译丛的选择和主题的深度,已经让我对其内容充满了遐想和期待,相信它能够为我带来一次既宏大又细腻的阅读体验,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知识上的空白,并提供全新的视角。

评分

我对国际关系理论,尤其是大国兴衰周期理论,有着持续的关注和研究。因此,《大国海洋战略译丛》中《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这本书,对我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英国的海上主导权,是现代国际体系形成和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其兴衰过程也是理解权力转移和国际秩序变动的经典案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宏观视角出发,深入分析英国是如何通过其强大的海军力量,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里,塑造了全球贸易体系、殖民地理格局以及国际政治的权力分配。书中可能涉及的“均势”战略、海洋法的运用、海上贸易协定,以及与其他海权国家(如西班牙、荷兰、法国、后来的德国和美国)的战略博弈,都是我特别想深入了解的内容。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导致英国海上主导权衰落的深层原因,是否仅仅是技术革新上的落后,还是更包含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国内政治的动荡、全球力量对比的改变,以及其自身战略思维的僵化。这本书的出版,对于验证和发展现有的理论模型,以及为当今大国竞争提供历史镜鉴,都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评分

感觉还是不错的,下次有活动还来。

评分

★亚洲海权格局是中国和亚洲各国海洋力量的动态发展的结果。21世纪上半叶是中国走向海洋的时代,也是亚洲各国海洋能力共同发展的时代。该书在详细展示亚洲各国海洋力量发展状况的同时,也向我们预示了这样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评分

!!!!!!!!!!!!!!!!!!

评分

《大国海洋战略译丛: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是自1890年马汉的经典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问世以来,重新详尽地思考英国海权历史的首次尝试。不同于马汉主要从军事角度考察英国的海权及其历史作用,保罗‘肯尼迪以更加宏观的视角、更为翔实的资料,从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和战略等多个方面全面分析了海洋霸主大英帝国兴衰的原因,揭示了英国海军崛起和衰落与英国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也不同于马汉对于海权的宣扬和强调,作者更为理性地看待海权,在肯定海权历史作用的同时,强调海权的限度:“海权决定历史”只局限于16世纪初至19世纪末的“哥伦布时代”,随着技术进步以及洲级大陆的工业化,海权逐步让位于陆权;甚至在所谓的“哥伦布时代”,海权的影响也具有一些非常自然的限度,而英国历任政府并非仅仅依靠海洋方式,而是通过明智地结合海权和陆权,才使英国崛起成为首要的世界大国。总体而言,《大国海洋战略译丛:英国海上主导权的兴衰》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堪称《大国的兴衰》泊勺肇始和浓缩。

评分

燕文贵,又名燕文季。擅画山水、屋木、人物。所作山水,不专师法,极富变化,独立一家规范。其画多为北方大川,破笔皴点,干擦淡染,细碎清雅,苍润秀媚,岸边水渚多画台榭相接,景致优美,富有变化,人称“燕家景致”。相传其曾绘《七夕夜市图》,摹写汴京繁华景象,颇为精备。又有《舶船渡海像》,大不盈尺,而具樯、帆、槔、橹及舟人指呼奋踊之状,风波浩荡,岛屿相望,有咫尺千里之势。存世作品主要有《溪山楼观图》(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江山楼观图》(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烟岚水殿图》、《溪谷图》。

评分

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皱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清代收藏家安岐称其为“华原生平杰作”。因此在范宽有限的传世作品中尤其难得。名款“臣范宽制”四字,隐于前景树斡中,因年久字迹漫漶不易辨认,关于此图是否为范宽之作,近年在绘画史家间尚有不同看法,但说它是宋画中代表范宽画派的重要作品,则是大家公认的。据收传印记,可知历经清梁清标,安岐鉴藏,乾隆时入内府,1860年英法联军掠圆明园时曾流落民间。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此图是否为范宽真笔,鉴赏家尚有争议,但公认为北宋范氏流派中之杰作。

评分

终于出版了,现在网上把有些书的价格都抄的离谱了!这本书现在我已经买下了,现在我来给它写段评论吧! 先从哪里说起呢?还是先从它的品相说起吧!也就是先从它的外表说起吧!这本书的品相还是很好的,绝对的是全品书。也就是说封面很平很新,没有折角,印刷精致美丽大方,当然就很漂亮啦。要说到品相好,还得说说它的正文啊!每一页上都有字呢!每个字都能看清楚呢!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每页都很规整,没有脱页、漏页的现象出现呢!每个字印刷的都很精细呢。好的,现在品相已经评论完了,至此品相这一个环节还是可以打个很高的分呢。 说完了品相,接下来我们该评论些什么内容呢?是书的内容?还是书的包装?还是书的运输?还是书的价格呢? 我觉得还是先从书的内容说起吧!其实,说实话,这本书我也是刚买回来,也就是说我买的是本新书,或者说得更直白些,这本书事实上我还没有认真读,也只是粗略的翻了一下。从目录来看,这本书的选题还是很好的,还是很成功的,换句话说这本书的选题质量不是很坏,不是很失败。一个好的选题就保证了书的大半质量。这本书资料详实,论证扎实,考据精密,且符合学术史的主流趋势,是一本相当不错的书,读来可以让人受教很多。最难能可贵的是,它的选题非常地吸引我,因为我最近确实也在关注类似的选题,希望能在这本书中获得启发,并找到有用的东西,也就是说要自动屏蔽额那些没有用的东西。 现在书的品相和内容我都已经评论完了,接下来我们评价什么呢?评论一下它的包装好吗?好的。这本书的包装还是很好的,它是用那一种很好的膜给包起来了,这个做法宝真的是非常的好和明智。它有效地组织了书不受尘土、细菌特别是水的侵扰,特别是水,被谁淋湿了,即使弄干也会发皱,这多不好啊!现在好了,自从有了这层膜啊,就不会发生这种悲剧的情况了。所以说包装还是很多的。 至此,品相、内容、包装这三项我都已经评论好了,接下来我们评论什么呢?要不评论一下运输?算了还是评论一下价格吧!这本书的价格还是很便宜的,如果要是在一般的实体书店里买,可定不会打折,也就是全价卖出的意思,换句话说,就是享受不到优惠的意思,多不值啊。但是在京东就不同了,什么不同呢?就是可以打折了,也就是说不必花高价以全价购买了。这还是非常优惠的,这本书在京东买要比在其它实体店买便宜十多块呢。 好的,现在价格也说完了,我们还是再来聊聊它的运输吧,我大概是昨天晚上订的,刚一下订单,我就发现它顺利地在5号库,给出库了,然后是拣货,拣货之后打包啊,分拣啊,今天早上就送到学校的营业厅,中午就到学校了,就收到书了,真心很快。 基于以上几点我给这本书一个好评。

评分

ok

评分

于前三项的要素,他认为只要这个国家濒临海洋,这个国家拥有通过海路易于通往殖民地的自然环境,同时拥有易于防守的海岸线以及良港即可。当然如果这个国家拥有丰富的陆上资源,反而容易对前往海洋的发展带来阻碍。马汉尤其重视第四和第五点,特别是从事航运和渔业的人口,因为这关系到该国国民对海洋的志向问题。他认为,政府要为本国国民前往大海、开拓殖民地的活动制定最大限度的支持政策,政府才是这个国家走向大海、成就全球实力的最大要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