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蒙古与教廷》,我感到自己对那个遥远时代的认知被极大地拓宽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事件,更是在探讨历史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和影响。作者以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将蒙古帝国的崛起与教廷的权力格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那个时代世界范围内的复杂互动。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不同文化接触点的细致描绘,比如宗教的传播、商业的往来、甚至是信息的传递,这些微小的细节共同构成了宏大的历史图景。它让我意识到,在历史的宏大叙事背后,个体的选择和命运往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教廷如何应对来自东方的“挑战”和“机遇”的论述感到着迷,这其中包含了政治的权衡、信仰的坚持,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领略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读完《蒙古与教廷》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隐藏在无数个微小的细节和个人命运之中。作者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13世纪那个风云变幻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教廷内部权力斗争的刻画,那些复杂的政治博弈、教会的意识形态冲突,以及在野心与信仰之间摇摆的教皇们,都描绘得入木三分。同时,蒙古帝国崛起带来的震撼,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征服,更是文化、宗教、贸易上的全面碰撞。书中对东西方交流的细节描述,比如传教士的艰辛跋涉、商队的往来不绝、甚至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眼神交流,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它让我重新思考了“文明冲突”这个概念,原来在历史的长河里,所谓的冲突与融合,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简单二元对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的严谨态度,许多论断都有坚实的史实支撑,但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让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这本书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类历史的互动性有了新的理解,实在是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史学巨著,它以一种宏大而又精致的笔法,为我们揭示了一个被许多人忽略,但却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时期。我一直对中世纪晚期的欧洲格局和其与东方世界的互动充满了好奇,而《蒙古与教廷》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知识的渴望。作者以惊人的耐心和学识,将遥远的蒙古帝国及其向西的扩张,与当时欧洲的核心——罗马教廷——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蒙古人宗教政策的分析印象深刻,以及教廷在面对这个新兴强权时,其内部出现的各种声音和派别。它让我理解到,在历史的伟大潮流面前,无论是强大的帝国还是神圣的教会,都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都需要做出艰难的抉择。书中对那些试图弥合东西方鸿沟、促进理解的个人,比如几位著名的传教士和使节,他们的努力和牺牲,被赋予了应有的历史地位,让我为之动容。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思考良久的著作。它并非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娱乐读物,而是需要读者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书中所描绘的蒙古帝国及其向西的扩张,对于当时的欧洲,尤其是教廷来说,无疑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变。作者没有简单地将蒙古人描述为“野蛮的征服者”,而是深入探讨了他们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虽然是萨满教,但与后来的接触有很大的不同),以及他们对待异教的态度。我被书中关于蒙古皇帝对待不同宗教的策略所吸引,这种务实而又灵活的统治方式,在当时的其他帝国中是难以想象的。而教廷,在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来自东方的未知力量时,所表现出的恐惧、好奇、以及试图理解和拉拢的复杂心态,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对那些远赴东方的传教士和使节的描写尤其令人动容,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广袤的土地,只为传递信仰、寻求联盟,他们的勇气和毅力令人赞叹。读完后,我开始反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地理和政治格局,有多少是源于那个时代,那些看似遥远而模糊的事件?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切。
评分《蒙古与教廷》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视野。我一直对中世纪的欧洲和亚洲的联系比较感兴趣,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角度。它不仅仅是关于两个大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互动,更是关于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不同世界观之间的碰撞与交融。作者对蒙古帝国内部的情况,尤其是其早期形成和扩张的阶段,有着非常深入的了解,这使得我对“蒙古”这个概念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片面描述。而教廷,在那个时代,不仅仅是一个宗教组织,更是欧洲政治版图上的重要玩家。这本书巧妙地将这两股力量联系起来,展现了它们在相互试探、相互影响过程中的复杂动机和深层逻辑。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挖掘,比如某些史料的解读、一些历史人物的动机分析,都显得非常到位,让我对许多历史事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进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直线,而是充满了迂回、曲折和意想不到的转折。
评分蒙古人西征打开了中国与欧洲交往的道路,导致罗马教延向蒙古大汗的一系列遣使。《蒙古与教延》卷一“大汗贵由致因诺曾四世书”,引用了大量的拉丁文和波斯文史料、教会史书以及一些西方学者写作的有关著作和论文,有不少是我们不易见到的。卷二是对聂思脱里派的列边阿答、阿思凌、安德-龙如美三人事迹的说明和考证以及十四世纪上半叶蒙古与教皇交涉的研究。该书对中外关系史、蒙古史的研究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公一五五三五年,高欢、宇文泰分裂北魏,在中国北方产生了东、西魏两个政权,公一兀五五七年,宇文觉灭西魏,建立北周政权。但是敦煌艺术自有其特殊性!我们所讲的敦煌西魏艺术,并非严格依照中原王朝的政权更迭来划分,而实际上跨越厂北魏晚期和西魏这两大统治时期,也就是东阳王兀荣家族统治敦煌的约公元五二五年!五五七年之间。①据《魏故金城郡君墓志》载:魏明元帝第四代孙元荣于北魏孝昌元年(公元五二五年》前出任瓜州刺史,来至敦煌。永安二年(公元五二九年》又被封为东阳王。②到西魏大统八年(公元五四二年》以前,元荣一直任瓜州刺史,是敦煌地方的实际统治者。元荣任职敦煌正值北魏晚期,时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相激化,河西、敦煌地区也不能幸免,所谓王路否塞,魔事滋扰,正是当时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在这种情况下,一兀氏家族为了稳定局势,将佛教作为思想统治的工具之一,再加上元荣本人体弱多病,十分崇佛,并且乐此不疲。受其影响,其家人及属下也大力提倡佛教。目前发现的东阳王一兀荣写经共达十卷之多,与元荣有阅的北朝写经也有四卷,其崇佛之烈可见一斑。
评分于是我大胆地看着她的眼睛。
评分看一下,中华书局的。。。
评分我笑笑,自从遇见你开始吧。你喜欢?那我就送你。
评分她的眼睛真好看,很大,很清澈,水汪汪的,尽管戴着高度近视眼镜,但丝毫无损于她的美丽。
评分小重山一首
评分立东方语言学校(Eco1e Nationale des Langues Orientale Vivantes),专攻东方各国语文历史。曾从师法国汉学家E.E沙婉(1865—1918)等人学习,志力于中国学研究。
评分包装也太差尽了,书都变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