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Albert Schweitzer Lesebuch]

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Albert Schweitzer Lesebuch]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法] 阿尔贝特·施韦泽 著,陈泽 译
图书标签:
  • 阿尔贝特·施韦泽
  • 自传
  • 传记
  • 医学
  • 伦理学
  • 宗教
  • 哲学
  • 人道主义
  • 生命
  • 敬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27500
版次:2
商品编码:11617714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lbert Schweitzer Lesebuch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28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年出生于法国上阿尔萨斯,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的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38岁时获医学博士,取得医生执照,1913年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他:在20世纪西方世界,施韦泽是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编者按照阿尔贝特·施韦泽的生平年代,把施韦泽的相关文献结合在一起,突出了施韦泽事业和思想的闪光点,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施韦泽自传,为读者了解施韦泽的生平、研究其思想,提供了可靠的、生动的文献。

内容简介

  阿尔贝特·施韦泽在其独特的、丰富的、漫长的人生岁月中,不仅杰出地实践了人道主义,而且多次回顾了自己的生平和思想,并在宗教、哲学、音乐等领域中,以文学家的风格和思想家的深度发表了大量论著,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献。《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编者哈拉尔德·斯特凡按照施韦泽的生平经历和发生的时间,从几千页的出版文献中编辑了施韦泽读本,突出了施韦泽丰富多彩的人生和敬畏生命的思想,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施韦泽自传”,为读者了解施韦泽的生平、研究其思想,提供了可靠的、生动的文献,有助于我们再一次了解一种人道的伟大体现。

作者简介

  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年出生于法国上阿尔萨斯,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的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38岁时获医学博士,取得医生执照,1913年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他:在20世纪西方世界,施韦泽是唯一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

目录

中文版前言:论阿尔贝特·施韦泽的人格特征
导言

第一篇 青少年时代(1875-1893)
京斯巴赫
米尔豪森
冷静的理想主义

第二篇 学术、布道、艺术(1893-1913)
大学岁月
耶稣、巴赫和管风琴制作

第三篇 面向非洲(1904-1913)
决定
“与疲劳作斗争”

第四篇 丛林诊所(1913-1917)
白人“巫师”
“兄长”的观念
敬畏生命

第五篇 放弃和鼓舞(1917-1923)
回到故乡的山谷
伟大的自白
来自瑞典的召唤

第六篇 兰巴雷内的新开端(1924-1927)
首批助手的到来
饥荒
勇敢的决定

第七篇 扩建和加固(1927-1939)
歌德和保罗
信赖精神和思想
“终于结束了”

第八篇 高龄的重负(1939-1965)
兰巴雷内成为战斗区域
“田园风光”的核战争
“我属于你们”

阿尔贝特·施韦泽年表
资料来源
译者后记
第三版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
  
  1905年秋,在我开始学医之前,作为写作《巴赫》的副产品,我还完成了一项关于管风琴制作的研究。因为外祖父席林格尔牧师对管风琴制作的热忱遗传给了我。当我还是一个小男孩时,我就熟悉了管风琴的内部结构。
  19世纪末期制作的管风琴引起了我的注意。尽管这些管风琴被称为技术进步的奇迹,但我实在不能对其表示满意。
  1896年秋,在我第一次前往拜罗伊特的归来途中,我绕道去斯图加特,考察那里 “歌厅”中的一架受到热烈赞赏的新管风琴。修道院教堂的管风琴师郎格先生,他无论作为一个音乐家还是作为一个人都是很优秀的,善意地向我展示这架管风琴。但是,当我听到这架受到多方称赞的管风琴的生硬音色时,当郎格为我弹奏的巴赫赋格曲出现了我不能确切辨别的混音时,我突然意识到,就音色而言,现代管风琴不仅没有进步,而且倒退了。为了弄清这一事实及其原因,在后来的岁月里,我利用空余时间尽可能多地考察各种新老管风琴。每当碰到管风琴师和管风琴制作师,我总是与他们探讨相关的问题。当然,由于我认为老式管风琴的音色比新式管风琴好,所以经常受到人们的嘲笑。
  同样,我写的想通过它宣告真正的管风琴福音的小册子,开始时也只得到少数人的理解。它出版于1906年,在我的斯图加特的大马士革之行的10年之后,书名为《德国和法国的管风琴制作艺术和管风琴艺术》。在这本小册子中,我承认法国的管风琴制作艺术优于德国,因为它比德国更多地保留了传统的制作方式… … 最好的管风琴制作于大约1850年至1880年之间。
  为了以最完美的方式实现西尔伯曼和18世纪其他管风琴大师的理想,当时身为艺术家的管风琴制作师们利用了技术进步的成就。他们之中最著名的是阿里斯蒂德·卡瓦耶一科尔,他是圣叙尔皮斯教堂和巴黎圣母院的管风琴的制作者。我认为,除了一些瑕疵之外,圣叙尔皮斯教堂的管风琴是我所知的最完美的管风琴。直至今天,这架管风琴还像刚造好的第一天时一样;如果能够继续得到很好保养的话,即使在200 年以后,它也照样能够使用…… 我在《德国和法国的管风琴制作艺术和管风琴艺术》中提出的改革思想,逐步引起了人们的注意。1905年5月,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音协大会上,根据吉多·阿德勒的建议,首次成立了管风琴专业委员会。在这个委员会中,我和一些志同道合者起草了一个《关于管风琴制作的国际章程》。这个章程排除了对纯粹技术成就的盲从,并重新要求重视纯正的、音色优美的设置。从此,人们日益主张,真正的管风琴必须把传统的美妙乐声和新的技术优点结合起来。在我的《德国和法国的管风琴制作艺术和管风琴艺术》发表22年之后,它作为在原则上得到承认的关于改革管风琴制作的纲领重新出版了。对于这本在一定程度上作为纪念版的书籍,我还写了一篇关于当代管风琴制作状况的后记。
  ……

前言/序言

  论阿尔贝特·施韦泽的人格特征
  1991年,当把阿尔贝特·施韦泽的《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译成中文时,在中文版的“译者的话”中,我写道:
  作为西方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辉代表,施韦泽体现了古希腊个人全面发展的理想和基督教博爱精神的完美结合。施韦泽在青年时代就是一个享有声望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研究家,同时又是哲学博士、神学博士、医学博士。然而,施韦泽给人印象最深之处并不是他的多才多艺,而是他对人类苦难的无比同情和极其热忱的献身精神。值得欣慰的是,《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出版后,受到了我国广大读者的喜爱。现在,几乎15年过去了,我的感受不仅仍然如此;而且,由于最近翻译了《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为便于中国读者了解其主题,改用此书名。此书原名为《阿尔贝特·施韦泽读本》),这一感受变得更强烈了。据此,以下我想依据《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中的材料,围绕其人格特征谈些感受,供此书的读者参考。
  一、一个充满爱心的人
  施韦泽自幼就是一个在道德上十分敏感的人。从施韦泽的自述中可以读到:读小学时,村里的年轻人嘲弄犹太人,他也跟在后面。但是当犹太人毛瑟对此保持沉默,有时也朝着他们尴尬而友好地微笑时,
  这种微笑征服了我。我第一次从毛瑟那里学到,什么是在受到迫害时保持沉默。
  此外,作为牧师的儿子,由于村里的男孩并没有完全把他当作他们中的一员,这也使施韦泽感到难过。为此,他不喝肉汤,去教堂不愿穿大衣,不愿戴时髦的水兵帽,平时只穿木鞋。总之,施韦泽不愿意自己与其他乡村男孩显得两样,尽管为此吃了不少苦头。由此可以看出,施韦泽的道德敏感性、他的爱心很早就表现了出来。学们嘲笑。为打了狗而内疚,为骑累了马而不安,甚至有了阻挡别人钓鱼的勇气,等等。用他自己的话说:
  思考不应该杀害和折磨生命的命令,是我青少年时代的大事。(第15页)
  正是从这种震撼心灵并经常感到惭愧的经历中,我逐渐形成了不可动摇的信念:只有在不可避免的必然条件下,我们才可以给其他生命带来死亡和痛苦。(第16页)由此可见,施韦泽成年后提出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是与其自幼就具有的道德敏感性和爱心分不开的。
  从施韦泽家庭的生活状况来看,既不富裕,更谈不上显贵,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甚至还比较拮据,但父母家庭生活的氛围是和谐的、富于文化教养和道德情操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施韦泽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艺术才能逐渐显现。这种洒满阳光的生活,又引起了施韦泽的深思: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多么的幸运,这种想法渐渐地给我的心灵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我日益明白,我没有内在的权利,把我幸运的青少年时代、我的健康和我的才能当作理所当然的东西接受下来。……我们大家都必须承担起世界上痛苦的重负。(第26页)
  这就是施韦泽所说的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中的第二件大事:关于个人幸福权利问题的思考。第一件大事即从小就“为充满在周围世界中的痛苦而难受”。作为思考的结果,施韦泽决定:
  ……
  就施韦泽的哲学思想而言,在充分肯定18世纪启蒙运动哲学成就的同时,他很早就意识到了近代主体性思辨哲学的局限:
  在斯特拉斯堡的大学时代,当尊敬的老师威廉·文德尔班和特奥巴尔德·齐格勒引导我学代哲学时,我对伟大的思辨哲学体系充满了激情。但使我难以理解的是,了解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的鸿篇巨制的歌德,却对他们采取相当保留的态度。……由此,我逐渐意识到有两种哲学,它们同时并存。……通过强制自然和世界,使世界屈服于人的思想,第一种哲学要人这样与宇宙打交道。
  另一种不引入注目的自然哲学,让世界和自然按其本来面目存在,要求人顺应它们,作为精神胜利者坚守其中并作用于它们。第一种哲学是创造性的,第二种哲学是基本的。第一种哲学就像思想的火山喷发,例如德国哲学的伟大思辨体系,始终令我们惊叹,但它很快消失。第二种质朴的、简单的自然哲学则持续存在,基本的哲学思维日益赢得重视。(第224页)
  现在,超越近代主客二分、重建当代天人合一,早已成为哲学的世界性潮流。应该承认施韦泽的思想是超前的。回想我国哲学界20世纪70—80年代发现“主体性”的转折,虽然是必要的,但毕竟太迟了。
  当然,施韦泽思想的深刻性集中体现为他创立的“敬畏生命”伦理学。有思想的人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思想必然的、绝对的伦理原理。(第128—29页)“敬畏生命”范畴的提出,既是施韦泽长期思考和理论探究的成果,更是其在非洲丛林,这个生命现象最为繁盛的地方救死扶伤,受到自然感悟的产物。如果说,当1915年施韦泽提出这一范畴时,还应者寥寥的话;那么,自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施韦泽已经被公认为当代生态和环境伦理学的最重要先驱之一。进入21世纪以来,环境、生态、生命(动物和人)等伦理问题的突出,更显示其所具有的现实性。总之,当代人正日益体验到敬畏生命伦理学的深刻性和重要性。
  以上初步概括了译者本人对施韦泽人格特征的初步理解。笔者意识到,在工业化和技术化、商业化、民主化的时代,在社会满足个人的经济、文化和政治权利的同时,个人也应该承担起服务和改善这个社会的责任。这就是说,个人除了消费、竞争、参与、功能化、角色化之外,还有可能和必要有道德敏感性和爱心、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有深刻的思想与丰富的内心生活。这就是施韦泽在其自述中向我们展示的人格特征的实质和核心,也是当代中国人面临的挑战。作为一个在道德和文化意义上的伟大人物,施韦泽已经成为启示我们的典范。当然,由于感受和领悟能力的局限,我的上述概括只能说是肤浅和片面的。《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所蕴涵的意义还远远没有被发掘出来,包括此书的社会史和文化史的意义。相信此书的读者对施韦泽的人格特征会有更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也更能发掘此书的其他意义。
  陈泽环
  2006年于沪
远方的回响:二十世纪思想与行动的侧影 导言:时代的脉搏与个体的抉择 本书汇集了二十世纪思想史与实践伦理学领域中,几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行动者和知识分子的文集选段、书信往来及核心论述。我们试图通过这些跨越不同国界、文化背景和专业领域的文本,勾勒出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图景,以及个体在面对巨大历史洪流时,如何坚守信念、探寻真理、并付诸实践的复杂心路历程。 二十世纪,人类社会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开启。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不再满足于象牙塔内的纯粹思辨,而是被推向了社会变革的前沿。本书所收录的材料,正是这一“行动的哲学”的最佳注脚。 第一部分:科学理性与形而上学的对话 本部分聚焦于战后初期,西方哲学界对于科学主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类主体性重建的探讨。我们收录了关于“技术异化”的早期批判性文章,这些文本质疑了仅仅依赖纯粹的、可量化的科学方法论来解决所有人类困境的可能性。 其中,包含了一位在德语区极具盛名的现象学家关于“生活世界”(Lebenswelt)的论述摘要。他强调,在冰冷的科学结构之外,存在着一个由日常经验、情感联结和先在理解构成的基本实在层面,这是所有理性构建的基石。任何脱离了这一基础的哲学或伦理学探讨,都将是空中楼阁。文本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精细的描述性研究方法,来“还原”或“悬置”自然态度,从而抵达经验的本质结构。这种方法论上的转向,极大地影响了后来的存在主义和解释学思潮。 此外,我们还选编了一组探讨“信仰危机”的片段。这些片段并非直接诉诸宗教教义,而是侧重于探讨在启蒙理性将神学从公共领域驱逐后,人类精神如何填补这一真空,以及这种填补的局限性。一位研究过卡尔·巴特的理论的学者指出,现代人试图用历史进步或社会工程来取代“超越性”的救赎,但最终发现,这种替代物往往带来新的、更隐蔽的压迫形式。 第二部分:非暴力抵抗与政治伦理的重塑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殖民体系瓦解和新兴民族国家崛起的时代。这里汇聚的文献,着重探讨了“权力”与“抵抗”之间的复杂张力。 核心内容包括对一位南亚政治领袖早期思想的深度剖析。这位领袖的理论基础并非完全是简单的道德呼吁,而是一套复杂的、基于宗教哲学和实用政治学的“真理抵抗”(Satyagraha)体系。我们特别选取了关于“不合作”策略的论述,它如何将个人的受苦转化为集体的道德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如何系统性地侵蚀既有统治结构的合法性。文本细致区分了“消极抵抗”与“积极不合作”之间的区别,后者要求参与者在拒绝服从的同时,承担起建设替代性社会结构的责任。 另一个重要的板块是关于种族隔离制度下,知识分子对“法律的道德性”的质疑。一位出身于南非的律师和作家,在1950年代撰写的一系列备忘录中,尖锐地指出:当法律本身成为系统性压迫的工具时,公民的道德义务不再是服从,而是创造性的、有边界的非法行为。这些文字充满了法律术语的精准性,但其内在的伦理张力却直击人心。 第三部分:艺术作为批判的媒介 在政治和哲学陷入僵局时,艺术常常成为承载深刻社会批判和人性救赎的最后避难所。本节呈现了两位在二战后欧洲艺术界极具争议性的评论家的文章。 一位是专注于现代戏剧的评论家,他深入分析了荒诞派戏剧的兴起。他认为,相较于传统的写实主义,荒诞剧通过其无意义的对白和循环往复的动作,更准确地捕捉了战后欧洲人对意义丧失的集体体验。文本详细阐述了如何解读贝克特的台词结构,以及如何从这些结构中识别出对人类境况的深层洞察。 另一位是关注视觉艺术的理论家,他的文章聚焦于战后抽象表现主义的意义。他反对将这种艺术流派简单地视为情感的宣泄,而是将其视为对“图像饱和”时代的抵抗。这些巨大的、非具象的画布,迫使观众面对颜料本身、画布的材质,以及创作过程的痕迹,从而将观者的注意力从“它描绘了什么”转移到“它如何存在”这一更根本的问题上。 结语:历史的遗产与未来的契机 本书所收录的这些思想片段和行动记录,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群像的一幅拼图。他们或许来自不同的领域,使用的语言各异,但其共同点在于:面对一个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他们拒绝接受既定的答案,而是坚持通过严谨的思考、深刻的洞察和不懈的实践,去探寻人类尊严的边界和道德行动的可能性。这些远方的回响,至今仍在提醒我们,思想的深度与行动的勇气,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带给我的感受,它就像一股清泉,涤荡了我许多浮躁的思绪,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价值。施韦泽的人生轨迹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而这本书则以他最真诚的口吻,向我们揭示了他选择那样一条道路的原因和心路历程。我最被打动的是他那种不动声色的坚定。他并没有去宣扬自己的伟大,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疾病、贫困所困扰的生命,用他的智慧和行动去为他们带来希望。我反复阅读书中关于他在非洲建立医院、救治病患的章节,那些充满细节的描写,让我深刻体会到他所付出的艰辛,以及他内心深处那份对生命的无限尊重。他关于“生命敬畏”的理念,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哲学思辨,而是渗透在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他对每一个病患,甚至是对每一棵树、每一只动物,都怀揣着一种深沉的关怀。这是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对生命存在的尊重和珍视。

评分

我一直对“为什么有人会选择那样一种看似艰难的生活”感到着迷,而阿尔贝特·施韦泽的这本《对生命的敬畏》恰恰满足了我这样的好奇心。这不是一本简单的传记,更像是一位睿智长者在娓娓道来他的人生哲学,一种深刻而又朴实的关于“活着”的道理。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不带丝毫矫揉造作的真诚。他并不刻意去塑造一个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而是坦诚地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在一个又一个关键的人生节点,做出了那些非同寻常的选择。当我读到他放弃在欧洲的学术成就,毅然决然地前往非洲,用行医救世来回应他内心对生命的呼唤时,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种将毕生所学、所有精力都倾注于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的决心,令人肃然起敬。书中对于他如何克服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疾病流行等重重困难的描述,充满了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中,更能体会到他所承受的压力和坚持的意义。施韦泽的“生命敬畏”不仅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一种积极的介入,一种用行动去守护和增进生命价值的实践。

评分

这本《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绝对是我最近读到的最令人心悸又深受启迪的一本书。我一直对那些在各自领域达到极致、并将其智慧回馈社会的人们充满好奇,而施韦泽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翻开这本书,仿佛与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医生、音乐家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文字并非是刻板的说教,而是饱含着他对生命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体悟。他用一种近乎虔诚的口吻,描述着他对自然界万物的尊重,从渺小如蚊蝇,到宏伟如森林,一切生命在他眼中都闪耀着神圣的光芒。这种“生命敬畏”的理念,并非空洞的哲学口号,而是他一生践行的行动指南。读着他描述在非洲丛林中建立医院、救治病患的经历,我能感受到那种超乎寻常的毅力、奉献精神,以及在艰苦条件下依然保有乐观与希望的强大内心。他没有回避艰辛,反而将那些困难和挑战视为生命体验的一部分,从中汲取力量。我常常在想,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一个人,能够放弃舒适的生活,投身于遥远而充满疾病的土地?这本书似乎为我揭示了一部分答案,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对所有生命的无限怜悯与责任感。

评分

当我翻开《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我期待的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哲学思考,然而我收获的,却是一份沉甸甸的、充满行动力的生命承诺。施韦泽用他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了他从一个欧洲的学者,如何一步步走向非洲,用他的双手去实践他对生命的敬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高高在上说教,而是将他最真实的经历、最深刻的感悟,娓娓道来。我很难想象,一个人是如何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日复一日地从事着救死扶伤的工作,而且还将这种工作视为一种神圣的使命。书中对于他如何克服技术难题、资金短缺、疾病肆虐的描写,都充满了真实的力量。他并非为了个人的荣耀,而是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所有生命遭受苦难的悲悯。他对生命的敬畏,不仅仅是对人类,也延伸到了对动物,对自然界的每一个生灵。这种超越人类自身利益的关怀,让我看到了生命可以达到的另一种高度。

评分

我向来不轻易给一本书贴上“改变人生”的标签,但《对生命的敬畏:阿尔贝特·施韦泽自述》这本书,无疑触动了我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陷入沉思,思考生命真正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里。施韦泽并非空谈理论,他的人生本身就是一本最深刻的教科书。他从一个对音乐和哲学有着极高造诣的学者,转身成为一个在非洲丛林里拯救生命的医生,这个巨大的转变,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书中所描绘的,是他在面对生死、苦难、贫困时,如何保持一颗平静而充满爱的心。他并没有把非洲人民当作需要“拯救”的异类,而是以平等的姿态,去理解、去关怀、去帮助。我尤其被书中他对动物的尊重所打动,他认为所有的生命都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这种博大的胸怀,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狭隘。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敬畏生命”并非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用行动去实践的,一种对生命尊严的坚定捍卫。

评分

、!!??。,!……、!?。。,?!……、!'t

评分

正品,快递给力

评分

正品,快递给力

评分

评分

京东真好,包装好,送货快!赞!

评分

还行。(“施韦泽对近代欧洲的世界观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欧洲近代思想的根本错误是肯定世界、人生和伦理,但并未真正理解其内在联系,使世界成为生命意志自我分裂的残酷战场:一部分生命只有通过毁灭其他生命才能持续下来。这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今天的世界形势仍然有启发意义。

评分

不错,已经在京东买了无数次书了,总体还不错,个别比当当要贵。

评分

大热天送的还快快递大哥辛苦了

评分

教授推荐的,还没来得及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