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用洋溢着艺术灵性与激情的生动文笔,从多个面向多个层次揭示了美的内涵和真谛,指出: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1925年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当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蛰)”之称。
★作品文字优美,集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与一体,是名家经典之作。
宗白华别集
1.《美从何处寻》
2.《西洋哲学史》
3.《中国哲学史提纲》
4.《宗白华讲稿》
5.《西方美学名著译稿》
内容简介
《宗白华别集:美从何处寻》美的本质是什么?美从哪里来?美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
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用洋溢着艺术灵性与激情的生动文笔,揭示出诗歌、音乐、绘画、雕塑、戏剧以及书法等多种艺术形式中所隐藏的美,在我们面前铺开一段绚丽多姿的寻美历程。
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1986),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原名之櫆,字伯华。生于安徽安庆市小南门方宅母亲的家中,祖籍江苏常熟。幼年在南京模范小学读书。1919年在上海主编《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等文坛新秀。1920年赴德留学,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1925年回国,任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抗战期间随校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继续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直至逝世。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1925年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当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蛰)”之称。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目录
美学散步
美从何处寻?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
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
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
略谈敦煌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论素描——孙多慈素描集序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音乐思想
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清谈与析理
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
康德美学思想评述
看了罗丹雕刻以后
形与影——罗丹作品学习札记
我和诗
新诗略谈
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
美学与艺术略谈
戏曲在文艺上的地位
《三叶集》书信——致田汉、郭沫若
恋爱诗的问题——致一岑
乐观的文学——致一岑
徐悲鸿与中国绘画
《歌德之认识》附言
歌德之人生启示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悲剧的与幽默的人生态度
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
昙花一现
书法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欢欣的回忆和祝贺——贺郭沫若先生五十生辰
题张蓓英画册
凤凰山读画记
团山堡读画记
常人欣赏文艺的形式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略论文艺与象征
读《论美》后的一些疑问
荷马史诗中突罗亚城的发现者希里曼对中国长城的惊赞
关于山水诗画的点滴感想
漫话中国美学
艺术形式美二题
关于美学研究的几点意见
《美学向导》寄语
美学与趣味性
任伯年的一本册页
中国书法艺术的性质
我和艺术
中西戏剧比较及其他
论《兰亭序》的两封信
精彩书摘
美学散步
小言
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做“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对不相容的。中国古代一位影响不小的哲学家—庄子,他好像整天是在山野里散步,观看着鹏鸟、小虫、蝴蝶、游鱼,又在人间世里凝视一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很像意大利文艺复兴时大天才达·芬奇在米兰街头散步时速写下来的一些“戏画”,现在竟成为“画院的奇葩”。庄子文章里所写的那些奇特人物大概就是后来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
散步的时候可以偶尔在路旁折到一枝鲜花,也可以在路上拾起别人弃之不顾而自己感到兴趣的燕石。
无论鲜花或燕石,不必珍视,也不必丢掉,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后的回念。
诗(文学)和画的分界
苏东坡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此摩诘之诗也。或曰:‘非也,好事者以补摩诘之遗。’”
以上是东坡的话,所引的那首诗,不论它是不是好事者所补,把它放到王维和裴迪所唱和的辋川绝句里去是可以乱真的。这确是一首“诗中有画”的诗。“蓝溪白石出,玉山红叶稀”,可以画出来成为一幅清奇冷艳的画,但是“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二句,却是不能在画面上直接画出来的。假使刻舟求剑似地画出一个人穿了一件湿衣服,即使不难看,也不能把这种意味和感觉像这两句诗那样完全传达出来。好画家可以设法暗示这种意味和感觉,却不能直接画出来。这位补诗的人也正是从王维这幅画里体会到这种意味和感觉,所以用“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两句诗来补足它。这幅画上可能并不曾画有人物,那会更好地暗示这感觉和意味。而另一位诗人可能体会不同而写出别的诗句来。画和诗毕竟是两回事。诗中可以有画,像头两句里所写的,但诗不全是画。而那不能直接画出来的后两句恰正是“诗中之诗”,正是构成这首诗是诗而不是画的精要部分。
然而那幅画里若不能暗示或启发人写出这诗句来,它可能是一张很好的写实照片,却又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画,更不是大诗画家王维的画了。这“诗”和“画”的微妙的辩证关系不是值得我们深思探索的吗?
宋朝文人晁以道有诗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这也是论诗画的离合异同。画外意,待诗来传,才能圆满,诗里具有画所写的形态,才能形象化、具体化,不至于太抽象。
但是王安石《明妃曲》诗云:“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他是个喜欢做翻案文章的人,然而他的话是有道理的。美人的意态确是难画出的,东施以活人来效颦西施尚且失败,何况是画家调脂弄粉。那画不出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古代诗人随手拈来的这两句诗,却使孔子以前的中国美人如同在我们眼前。达·芬奇用了四年工夫画出蒙娜丽莎的美目巧笑,在该画初完成时,当也能给予我们同样新鲜生动的感受。现在我却觉得我们古人这两句诗仍是千古如新,而油画受了时间的侵蚀,后人的补修,已只能令人在想像里追寻旧影了。我曾经坐在原画前默默领略了一小时,口里念着我们古人的诗句,觉得诗启发了画中意态,画给予诗以具体形象,诗画交辉,意境丰满,各不相下,各有千秋。
达·芬奇在这画像里突破了画和诗的界限,使画成了诗。谜样的微笑,勾引起后来无数诗人心魂震荡,感觉这双妙目巧笑,深远如海,味之不尽,天才真是无所不可。但是画和诗的分界仍是不能泯灭的,也是不应该泯灭的,各有各的特殊表现力和表现领域。探索这微妙的分界,正是近代美学开创时为自己提出了的任务。
……
《远山回响:中国古典山水画意境探微》 序言 中国山水画,不仅是笔墨丹青的技艺展现,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寄托。它超越了单纯的物象描摹,深入到自然万象背后那股动人心魄的“意”与“境”。何谓山水之美?美之根源又在何方?本书试图循着古人的足迹,在水墨晕染的留白之处,在层峦叠嶂的远山之间,在潺潺流淌的溪水之上,寻找那属于东方独有的审美意蕴。 第一章:山水情怀——从“象”到“意”的蜕变 山水画的起源,并非一蹴而就。从最初的图腾崇拜,到描摹自然山川的具象阶段,再到最终升华为意境深远的抽象表达,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智慧的演进过程。早期绘画中,山水元素多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如《洛神赋图》中的寥寥几笔。然而,随着哲学思想的深入,特别是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士人阶层开始将自然的宏伟壮丽与个体生命的渺小感相结合,从中体悟人生的真谛。 “气韵生动”是谢赫《古画品录》提出的六法之一,也是衡量山水画艺术价值的首要标准。“气”非气息,而是指画面所传达出的精神气质、生命活力;“韵”则是一种内在的韵律感、音乐感,是画家情感与自然契合的升华。从描摹山石树木的“形”,到捕捉山水的“神”,再到营造“意境”,山水画完成了其哲学层面的飞跃。画家不再满足于眼睛所见,而是致力于将心灵的感应、情感的投射融入笔墨之中。 自然为师,心随物游: 古代画家常将自己置身于山水之中,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便是他当时身临其境、心随景动的真实写照。画家同样如此,他们并非在画室里凭空构思,而是将长期的观察、体验与感悟,凝结于笔端。一张成功的山水画,背后是画家对大自然的深度对话与精神共鸣。 笔墨语言的演化: 从早期勾勒填色的方法,到董源、巨然开创的“披麻皴”、“解索皴”等皴法,再到范宽的“雨点皴”和郭熙对山石结构、层次的精细刻画,笔墨技法不断丰富,以适应表现不同质感、不同神韵的山水。这些皴法不仅仅是技法,更是画家理解和表达自然肌理、生命律动的独特方式。例如,李唐的斧劈皴刚劲有力,表现出坚硬的山岩;而王蒙的卷云皴则细腻婉转,描绘出浑厚苍茫的山峦。 构图的哲学: 山水画的构图并非随意安排,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虚实相生”、“经营位置”是构图的重要原则。留白之处,往往比实处更能引发观者的联想,营造出无限的空间感和深度。画家通过对山、水、树、石、云、雾等元素的巧妙组合,引导观者的视线,使其在画面中“游走”,体验空间的流动与时间的延宕。 第二章:诗意栖居——文人气质与山水画的融合 中国山水画与中国诗歌、哲学有着不解之缘,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文人士大夫阶层作为山水画的主要创作者和欣赏者,他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趣、人生追求,深刻地影响了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隐逸情结与归隐理想: 在封建社会,许多文人面对官场失意或世俗纷扰,往往选择“身在江湖,心在山林”,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寄托于山水画中。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的诗意,在山水画中找到了具象的表达。画面中的茅屋、小桥、流水,不仅是景物,更是心灵的栖息地,是远离尘嚣的理想国。画家通过描绘幽静的山谷、隐秘的居所,传递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 “逸”的追求: “逸”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之一,它意味着超凡脱俗、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艺术自由。在山水画中,“逸”体现在笔墨的洒脱、构图的奇崛、意境的空灵。如徐渭、八大山人等人的作品,虽笔墨粗放,却极富生命力,他们的山水画,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是自由精神的体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文人画家不仅是艺术家,更是饱读诗书、游历广博的学者。他们的学识、阅历,使得他们在创作时,能够融入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广阔的哲学思考。画中山川,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物,而是承载了历史的沧桑、文化的积淀,以及画家个人的生命体验。一幅画,仿佛是一首无声的诗,一篇没有文字的散文,等待着观者去品读、去感悟。 第三章:意境之美——留白、虚实与无限的想象空间 中国山水画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意境”的营造。意境,是画面所传达出的情、景、意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是可感与不可感的统一。它不是直白地呈现,而是含蓄地暗示,给观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留白艺术的魅力: “虚”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构成部分。画家刻意留出的空白,并非“空无”,而是“虚景”。这片“虚景”,可以象征天空、云雾、流水,也可以代表画家未尽的思绪,未完的感受。它如同音乐中的休止符,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拓展了画面的空间感和意趣。观者在留白之处,可以想象出风的流动、水的深邃,甚至可以感受到一种辽远、寂静的氛围。 虚实相生的哲学: 画面中的山石树木是“实”,而云烟流水、空濛的山峦则是“虚”。“虚”与“实”相互衬托,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例如,远山朦胧,近水潺潺,通过虚实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这种虚实结合的处理,也恰恰反映了中国哲学中“有”与“无”、“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情感的投射与共鸣: 意境的美,最终在于其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画家在描绘山水时,往往将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或喜悦,或忧伤,或壮阔,或宁静。观者在欣赏画作时,如同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体验画家所要传达的情感。一片孤寂的山林,可能寄托着画家失意的愁绪;一派壮丽的河山,则可能展现了画家豪迈的气概。这种情感的共通,使得山水画超越了纯粹的视觉享受,触及到生命的深处。 第四章:笔墨的灵魂——从技法到精神的传递 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不仅仅是绘画的工具,更是画家思想、情感、人格的载体。一笔一画,都蕴含着画家的功力与心绪。 皴法的生命力: 如前所述,各种皴法不仅是表现山石纹理的技法,更是画家对自然形态的理解与抽象。董其昌曾言:“山水不异水墨,水墨不异山水。”说明了笔墨与山水之间的内在联系。董源的“短披麻皴”仿佛轻柔的丝带,描绘出江南水乡温润的山峦;郭熙的“卷云皴”层层叠叠,展现出北方山脉的雄厚。每一种皴法,都赋予了山石不同的生命质感。 墨色的变化万千: 中国水墨画的精髓在于“墨分五色”,即通过浓、淡、干、湿、润等墨色变化,表现出丰富的层次和空间感。墨的浓淡,可以区分远近,表现光影;墨的干湿,可以塑造物体的质感,表现空气的湿度。画家对墨色的运用,是其功力深浅、心境状态的直接体现。 线条的韵律与节奏: 山水画中的线条,不仅仅是勾勒物体的轮廓,更具有独立的生命力。书法是中国画的重要基础,画家将书法的用笔之道融入绘画,使得线条本身就充满韵律感和节奏感。一笔下去,或刚劲有力,或婉转流畅,都传递出画家内在的精神力量。 “写意”的传承: “写意”是中国画的核心理念。它强调的是“得意忘形”,在形似的基础上,更注重表达事物内在的精神和神韵。山水画中的“写意”,并非不写实,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用简练的笔墨,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以少胜多”、“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结语 《远山回响:中国古典山水画意境探微》一书,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殿堂,去感受那山水之间的诗意,去体悟那笔墨中的精神。我们相信,山水之美,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每一笔、每一墨之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它是一种境界,一种情怀,一种对生命、对自然、对宇宙的深刻理解与感悟。通过对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深入探究,我们希望能激发读者内心深处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