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周敦颐一生都在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的偏远地区做判案断狱的地方官,留下的著作也不多,但纪念他的祠堂书院遍及大江南北。他受人景仰的主要原因在于他是宋明理学的重要开山人物之一。“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这是关于他流传最广的赞语,被后人誉为“道学宗主”。
目录
引言
一 宋初气象
1 时局清明,边患暂息
2 进士轻薄,经学锢蔽
3 学术芜乱,佛老流行
4 熙丰改制,元祐党争
二 周子其人
1 清粹渊博,年少名盛
2 行修才敏,所过皆治声
3 雅意林壑,游好群流
三 濂学脉络
1 志效伊尹,学宗颜渊
2 明诚知几,修身进德
3 主静无欲,继天立极
4 复礼归仁,教化亿兆
结语
精彩书摘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
营道县的南面是道山,有泉深广莹澈,从崖壁间涌出,化作溪流潺湲而下,汇入营水。这支溪流即是濂溪。溪旁有村落叫做楼田保,相传在许多年前,这里遍地泥沼,无法耕作,人们便将一排排松木填入泥中,将田地托起,因其形制似楼,故称楼田。据说,周敦颐祖籍汝南,他的祖先辗转迁徙来到道州,直到曾祖父一辈,才在营道县楼田保定居。周敦颐就在这里度过了令他终身难忘的少年时光。
周敦颐有性喜恬安、躬耕不仕的祖父,也有发愤读书、志于进士的父亲。在这样一个耕读之家,他自幼便养成了明敏而又笃厚的气质。他读经,务求体察圣贤的用心,以贤人君子作为自我期望。
周敦颐15岁时,父亲猝然而逝。父亲周辅成,生前是贺州桂岭县的县令。桂岭在今日广西境内,与营道相距不过数百里,只有几天的路程。无从得知周敦颐是否曾随父亲在任所居住,不过他成人后处理政事仁恕精严,其中或许深受父亲的影响。
京城
周敦颐的父母都曾不幸丧偶,以其相似的遭遇而结为新的家庭。父亲的原配夫人唐氏,是周敦颐兄长周砺的生母。周敦颐的母亲郑氏,也与先夫生有一子,名为卢敦文。但她改嫁时并未将儿子带在身边,而是托付给了她的兄长——周敦颐的舅父。舅父名为郑向,家在汴京,曾在许多地方当过知州,又一度担任高官执掌兵事,还出使过契丹。后来成为龙图阁直学士,收编了大量五代散落的文献。正是这位学识渊博的舅父给周敦颐取名为“敦实”。
父亲去世,舅父遣卢敦文来到营道,接应失去依靠的母子二人。周敦颐将父亲安葬之后,把家中的十几亩美田移交给乡人周兴,托他代为照管父亲的坟墓;又变卖剩下的田产,凑足路费,与母亲和兄长一起回到京师。年少的周敦颐失去父亲,但舅父却给了他一个父亲应有的训导与爱护。宋初经籍缺乏,也几乎没有学校,周敦颐从僻远的道州来到京城,能够在掌管文献的舅父家里度过他的青年时光,无疑是一件幸事。周敦颐很珍视这样的生活。他孜孜不倦地攻读经史典律,进德修业,也凭借读书所能获得的充实感,来慰解自己对先父的怀念。
周敦颐年满20岁时,才学和品行已经广为人知。20岁,是古代男子成人的年龄,舅父为周敦颐主持冠礼,并为他取好了表字“茂叔”。《礼记》中说,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礼义,而冠礼,则是一个人礼义的开始。年轻的周敦颐身着玄端礼服,戴上玄冠,从此正式成为一名士人。古人往往在冠礼之后就举行婚礼,在舅父的悉心安排下,周敦颐聘娶陆氏女子为妻。
在宋代,中上层官员可以奏补他的后代入仕。这一年,舅父正好得到一次这样的机会,他把它留给了自己爱之如子的外甥。朝廷的批示下达了,周敦颐得到的官职叫做“试用将作监主簿”。“将作监”在熙丰年间主管礼器,古人祭祀昭告天地祖先,“将要有所作为”;而“主簿”,则是这个部门里负责审核、印行文书的副官。然而也正是这一年,舅父刚刚为周敦颐的人生做好奠基,便离开了人世。不出一年,母亲也去世了。
……
华夏文库·儒学书系·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正品图书,活动购买,超值!
评分
☆☆☆☆☆
薄薄的,挺好。
评分
☆☆☆☆☆
一直没有机会读完,相应比较可以。
评分
☆☆☆☆☆
包装精美,物流很快,送货上门,满减优惠,叠加优惠券更划算!包装精美,物流很快,送货上门,满减优惠,叠加优惠券更划算!包装精美,物流很快,送货上门,满减优惠,叠加优惠券更划算!
评分
☆☆☆☆☆
一直没有机会读完,相应比较可以。
评分
☆☆☆☆☆
这一系列书写的不错,搞活动收一套,送货很快
评分
☆☆☆☆☆
薄薄的,挺好。
评分
☆☆☆☆☆
比想象中要薄,不过还好,希望我能看完
评分
☆☆☆☆☆
《亚洲去魔化:十八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启蒙时期的世界观与求知欲促使欧洲人接触陌生的亚洲,欧洲不断和同时代的亚洲互相比较,借以寻得自己的定位,从而逐渐从亚洲的优势中解放出来。《亚洲的去魔化》呈现的正是在18世纪这段知识系统大变动的历史时期,欧洲人与亚洲知识、亚洲印象纠缠的过程。欧洲在这个世纪深入认识亚洲,原本神秘奇幻的国度现在成了清晰的客体,这种知识上的去魔化令欧洲获得了一种至今依然挥之不去的优越与自大感。奥斯特哈默的研究呈现出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难题,对今日的世界来说,这段历史为不同文化的互相理解及冲突沟通提供了丰富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