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文学经典:郁达夫精选集

世纪文学经典:郁达夫精选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郁达夫 著
图书标签:
  • 郁达夫
  • 现代文学
  • 短篇小说
  • 散文
  • 中国文学
  • 经典
  • 文学
  • 二十世纪文学
  • 名家作品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06109
版次:5
商品编码:11642900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世纪文学经典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 郁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他个人的情感经历,充满传奇、怪诞和自我中心的色彩,带有五四那代人的心灵轨迹,曾是媒体的炒作热点,更是当时出版者热烈追逐的对象……
  ★他的小说被称为自叙传抒情小说,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体式。小说《沉沦》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它在许多方面的探索与创新,开创了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先河,将小说引向了关注内心世界的新高度。
  ★日本小说家大江健三郎认为郁达夫是“亚洲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
  

内容简介

  

  “世纪文学经典”精装书系,华文20世纪名家荟萃,读者和专家共同评选,名作汇聚,学者作序,宜读宜品宜藏。
  郁达夫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有影响力的作家,本书收录了郁达夫具有代表的散文《沉沦》《南迁》《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及散文《还乡记》《故都的秋》《怀鲁迅》等。
  郁达夫常以散文的手法进行小说的创作,尤其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非常的细腻,这种小说散文化的倾向对后来的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郁达夫的散文兼具绘画美与音乐美的特征读来如乐如画、魅力无穷。从鲁迅开始,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就呈现着散文化的倾向,郁达夫则将之发展到了至极。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文,浙江富阳人,中国近代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其小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长于抒发感伤情怀、在苦闷中寻求出路。代表作有小说《沉沦》《南迁》《春风沉醉的晚上》《迷羊》,以及散文《归航》《还乡记》《故都的秋》《怀鲁迅》等。

精彩书评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夏衍
  
  ★达夫感情饱满细腻,观察深切,才思敏捷,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根基都雄厚。在新文艺作家的队伍中,鲁迅、田汉而外,抗衡者寥寥。
    ——刘海粟
  
  ★在他非常多的作品中,都能看到类似的气息,强烈地表达着那个丰沛的自我,所有的拷问只关乎自己的灵魂,却与世人的标准不带半点关系。在那个沉重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他盛放着旁若无人的瑰丽。
  ——作家 笛安
  

目录

沉沦薄奠迟桂花
小说编
银灰色的死
沉沦
南迁
茫茫夜
采石矶
茑萝行
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
迟桂花
散文编
归航
还乡记
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一个人在途上
志摩在回忆里
钓台的春昼
故都的秋
怀鲁迅
创作要目













精彩书摘

  银灰色的死
  上
  雪后的东京,比平时更添了几分生气。从富士山顶上吹下来的微风,总凉不了满都男女的白热的心肠。一千九百二十年前,在伯利恒的天空游动的那颗明星出现的日期又快到了。街街巷巷的店铺,都装饰得同新郎新妇一样,竭力的想多吸收几个顾客,好添些年终的利泽。这正是贫儿富主,一样多忙的时候。这也是逐客离人,无穷伤感的时候。
  在上野不忍池的近边,在一群乱杂的住屋的中间,有一间楼房,立在澄明的冬天的空气里。这一家人家,在这年终忙碌的时候,好像也没有什么生气似的。楼上的门窗,还紧紧的闭在那里。金黄的日球,离开了上野的丛林,已经高挂在海青色的天体中间,悠悠的在那里笑人间的多事了。
  太阳的光线,从那紧闭的门缝中间,斜射到他的枕上的时候,他那一双同胡桃似的眼睛,就睁开了。他大约已经有二十四五岁的年纪。在黑漆漆的房内的光线里,他的脸色更加觉得灰白,从他面上左右高出的颧骨,同眼下的深深的眼窝看来,他却是一个清瘦的人。
  他开了半只眼睛,看看桌上的钟,长短针正重叠在X字的上面。开了口,打了一个呵欠,他并不知道他自家是一个大悲剧的主人公,又仍旧嘶嘶的睡着了。半醒半觉的睡了一忽,听着间壁的挂钟打了十一点之后,他才跳出被来。胡乱地穿好了衣服,跑下了楼,洗了手面,他就套上了一双破皮鞋,跑出外面去了。
  他近来的生活状态,比从前大有不同的地方。自从十月底到如今,两个月的中间,他总每是昼夜颠倒的要到各处酒馆里去喝酒。东京的酒馆,当的大约都是十七八岁的少妇。他虽然知道她们是想骗他的金钱,所以肯同他闹,同他玩的,然而一到了太阳西下的时候,他总不能在家里好好的住着。有时候他想改过这恶习惯来,故意到图书馆里去取他平时所爱读的书来看,然而到了上灯的时候,他的耳朵里,忽然会有各种悲凉的小曲儿的歌声听见起来。他的鼻孔里,会有脂粉,香油,油沸鱼肉,香烟醇酒的混合的香味到来。他的书的字里行间,忽然会跳出一个红白的脸色来。一双迷人的眼睛,一点一点的扩大起来。同蔷薇花苞似的嘴唇,渐渐儿的开放起来,两颗笑靥,也看得出来了。洋磁似的一排牙齿,也看得出来了。他把眼睛一闭,他的面前,就有许多妙年的妇女坐在红灯的影里,微微的在那里笑着。也有斜视他的,也有点头的,也有把上下的衣服脱下来的,也有把雪样嫩的纤手伸给他的。到了那个时候,他总会不知不觉的跟了那只纤手跑去,同做梦的一样,走了出来。等到他的怀里有温软的肉体坐着的时候,他才知道他是已经不在图书馆内了。
  昨天晚上,他也在这样的一家酒馆里坐到半夜过后一点钟的时候,才走出来,那时候他的神志已经不清了。在路上跌来跌去的走了一会,看看四面并不能看见一个人影,万户千门,都寂寂的闭在那里,只有一行参差不齐的门灯,黄黄的在街上投射出了几处朦胧的黑影。街心的两条电车的路线,在那里放磷火似的青光。他立住了足,靠着了大学的铁栏杆,仰起头来就看见了那十三夜的明月,同银盆似的浮在淡青色的空中。他再定睛向四面一看,才知道清静的电车线路上,电柱上,电线上,歪歪斜斜的人家的屋顶上,都洒满了同霜也似的月光。他觉得自家一个人孤冷得很,好像同遇着了风浪后的船夫,一个人在北极的雪世界里漂泊着的样子。背靠着了铁栏杆,他尽在那里看月亮。看了一会,他那一双衰弱得同老犬似的眼睛里,忽然滚下了两颗眼泪来。去年夏天,他结婚的时候的景象,同走马灯一样,旋转到他的眼前来了。
  三面都是高低的山岭,一面宽广的空中,好像有江水的气味蒸发过来的样子。立在山中的平原里,向这空空荡荡的方面一望,人们便能生出一种灵异的感觉来,知道这天空的底下,就是江水了。在山坡的煞尾的地方,在平原的起头的区中,有几点人家,沿了一条同曲线似的青溪,散在疏林蔓草的中间。在一个多情多梦的夏天的深更里,因为天气热得很,他同他新婚的夫人,睡了一会,又从床上爬了起来,到朝溪的窗口去纳凉去。灯火已经吹灭了,月光从窗里射了进来。在藤椅上坐下之后,他看见月光射在他夫人的脸上。定睛一看,他觉得她的脸色,同大理白石的雕刻没有半点分别。看了一会,他心里害怕起来,就不知不觉的伸出了右手,摸上她的面上去。
  ……

前言/序言

  沉沦薄奠迟桂花
  桑逢康
  郁达夫(1896─1945),原名文,浙江富阳人。1896年12月7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三日)出生。三岁丧父,家境窘迫,仅靠几亩祖传薄田和母亲陆氏摆设炒货摊维持生计。七岁入乡塾启蒙。1907年至1911年就读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后考入杭州府中学。1912年夏转入美国长老会办的之江大学预科,未及半载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次年春改读美国浸礼会在杭州办的蕙兰中学,仅三个月即中断学业回乡。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求学。1914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夏从一高预科毕业后,被分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三部(医科),次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1917年7月毕业,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1922年3月毕业,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郁达夫酷爱文学,在一高和八高求学期间,四年时间里读过的俄、德、美、日、法等国的小说有一千部之多。这为他以后从事小说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1920年起郁达夫尝试进行现代小说创作。处女作《银灰色的死》发表于1921年7月上海《时事新报·学灯》。同年10月15日第一部小说集《沉沦》由上海泰东图书局初版,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位。1921年6月,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了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郁达夫为创造社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不仅是《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的编辑和主要撰稿者之一,后来还主持过创造社出版部的工作。郁达夫主要从事短篇小说和散文的创作。《沉沦》出版之后至20年代中期,又相继有小说《茫茫夜》《茑萝行》《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秋柳》,以及散文《还乡记》《还乡后记》《中途》(即《归航》)、《一个人在途上》《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等问世。此外,郁达夫还相继出版了《小说论》《戏剧论》和《文艺论集》,并第一个提出了在当时颇为新兴的口号:“文学上的阶级斗争。”1922年7月,郁达夫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留日学生生活,回到国内,曾先后在几所学校任教:1922年9月至1923年4月任安庆法政专门学校英文科主任;1923年10月至1924年底任北京大学统计学讲师;1925年初至11月任武昌师范大学文科教授。1926年3月与郭沫若同去广州,郭沫若任广东大学文科院长,郁达夫任文科教授。广东是国民革命的策源地,然而“把满腔热忱,满怀悲愤,都投向革命中去的”郁达夫,“在那里所见到的,又只是些阴谋诡计,卑鄙污浊”郁达夫:《鸡肋集》题词。。于是写了一篇文章《广州事情》,公开揭露广东政府的龌龊腐败,引起了创造社同仁的不满和批评。郁达夫遂于1927年8月在上海《申报》和《民国日报》发表声明,退出创造社。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时,郁达夫曾撰文予以抨击。1927年12月底郁达夫在上海开始为鲁迅主编的《语丝》撰稿,1928年6月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1930年3月郁达夫与鲁迅等左翼作家发起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但“左联”成立不久即因“个性是不适合于这些工作”而“公然的宣布了辞职”郁达夫:《回忆鲁迅》。。1933年4月郁达夫离开上海,移居杭州场官弄。作为一个进步的、有良心的作家,郁达夫在外敌当前、国事日非的30年代,多次参加了重要的社会活动:1930年2月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在上海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并与鲁迅等人联合发表宣言;1931年12月,加入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联盟;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一·二八”事变;1933年1月加入宋庆龄、蔡元培、杨杏佛等领导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并被选为上海分会执行委员。郁达夫1936年2月至1937年7月应邀担任福建省府参议,兼任公报室主任。在闽期间曾去日本访问,并为郭沫若回国抗日做了一些联络工作。1938年3月赴武汉任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先后两次去前线视察、劳军,足迹遍及山东、河南、浙东与皖南。1938年12月28日郁达夫赴新加坡,开展海外宣传工作。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郁达夫于1941年12月下旬担任了星华文艺界战时工作团主席,兼任战时工作干部训练班主任。年底时陈嘉庚先生组织了新加坡侨团抗敌动员委员会,郁达夫被选为执行委员兼文艺股主任。1942年1月担任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联合会主席。新加坡沦陷前夕,1942年2月4日,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巴人)等一批进步文化界人士撤退至印尼苏门答腊岛。郁达夫化名赵廉,以经营一家酒厂为业,准备长期隐蔽。由于精通日语,被驻武吉丁宜的日本宪兵队强征为“通译”。郁达夫在被迫为日本宪兵充当翻译期间,暗中保护了不少文化人和当地印尼抗日分子与普通群众。为防不测,郁达夫预先写好了遗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宪兵已经知道“赵廉”是中国著名作家郁达夫的化名,为了杀人灭口,于8月29日深夜将郁达夫从家中诱骗出郊野秘密杀害。郁达夫牺牲时年仅50岁。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烈士。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堪称是一位有着独特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大家。
  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在考查郁达夫及其作品时,有两点应当引起特别的注意:第一,郁达夫是一位生性直率的作家,他从不掩饰自己,他勇于暴露和剖析自己,哪怕是灵魂中最隐秘的一角。“辞绝虚伪的罪恶”,“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郁达夫:《写完了〈茑萝集〉的最后一篇》。。这是郁达夫写作的宗旨,而不是像有些文人那样,把自己的灵魂紧紧包裹在厚厚的甲胄里面。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可以当作自叙传来看待的,虽然主人公的一举一动并不完完全全是郁达夫自己的生活,但确实有作者深切的甚或是直接的体验投影在其中。由大胆的自我暴露所带来的浓厚的主观抒情意味,是郁达夫作品一个显著的特色。正因为郁达夫把自己的一颗真诚的心毫无保留地交给了读者,所以读者也就把他看作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法国人喜爱卢梭,中国的许多人喜爱郁达夫,其原因皆
  在于此。
  第二,郁达夫又是一位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十分复杂的作家,一生的经历也相当坎坷、曲折。在现代文学史上,郁达夫属于卓有成就的进步作家之列,对推动新文学的发展是有功绩的。他有着满腔的爱国热忱。他异域捐躯,终成大义,是一位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怀念的反法西斯烈士。同时他也有不少缺点和弱点。青年时期,他曾经一度沉沦过。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白色恐怖严重,他面对当局的高压也未尝没有产生过消极和退隐之心。在爱情与婚姻问题上,他有着强烈的反封建的进步思想,大胆地、真诚地热恋着他所爱的每一位女性,但醇酒妇人之类的行为也不能不给他抹上了一些颓废的色彩。作为血肉之躯,各色人等也都是很复杂的,绝不像某些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样简单得有如单细胞微生物。郁达夫由于所处的社会黑暗透顶,周围的环境光怪陆离,个人遭遇又颇多挫折与磨难,所以显得比常人更要复杂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愤激与哀怨并存,有时甚至流露出某种程度的感伤情调。这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性格的复杂性,其实就是(或者说标志着)人性的丰富性。《沉沦》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的一篇小说。它不仅使郁达夫一举成名,而且在新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郁达夫在自序中说:“《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Hypochondria的解剖,里边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郁达夫:《沉沦》自序。这一段话既阐明了小说的主题,也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他把现代人的苦闷定格为“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通篇所着力描写和渲染的就是忧郁、苦闷、性……然而,与单纯的性爱描写不同,和追求感官刺激的诲淫之作更有着天壤之别,《沉沦》的作者是把青年人正当的、合理的性爱要求,与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紧紧交织在一起描写的,这就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量。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显然有郁达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内。作品细致地描写了这位忧郁型的青年人,由于是弱国子民在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种种难以排遣的苦闷。这些苦闷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情节每进展一步,性爱描写每深入一层,对主人公的刺激和打击就随之强化又强化,最终导致了他溺海而死的悲剧性结局。“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末尾这痛彻肺腑的呼喊,升华了作品的爱国主义主题,提高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格调,同时也冲淡了作品中多处出现的性描写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20年代初期,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相当多,如郭沫若的《残春》,张资平的《约檀河之水》《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郑伯奇的《最初之课》,等等,但影响都没有《沉沦》这么大。郁达夫的《沉沦》以“惊人的取材与大胆的描写”而独树一帜成仿吾:《〈沉沦〉的评论》,原载1923年2月1日《创造季刊》第1卷第4期。,出版之后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使它成了一篇惊世骇俗之作,对于士大夫的虚伪则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
  郁达夫是长于抒发感伤情怀、表现“自我”的作家,是有所不幸、有所苦闷即大大发作的性情中人和浪漫主义者。他的小说惯用第一人称“我”,这个“我”并不仅仅起到讲述故事或勾连情节的作用,在一些作品里“我”竟至成了作品的主人公,情绪由“我”而起伏波动,情节由“我”而发展变化。同时,这个“我”并不仅仅是作者个人,而是相当典型地概括出了“零余者”即正直、善良、清贫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茑萝行》描述的就是旧式婚姻给“我”带来的种种无奈和苦闷:没有爱情的婚姻,妻子成了“我的不能爱而又不得不爱的女人”;加之生计困难,“在社会上受的虐待,欺凌,侮辱”又不胜枚举,纷至沓来,致使“贫贱夫妻百事哀”,逼得“我”甚至想跳黄浦江自尽。小说于自然平实的生活化的叙述中,字里行间充溢着愤懑而又哀怨的情绪,使得这篇作品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较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郁达夫自谓它们“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达夫自选集》序。。前者写一位在上海某烟厂做工的年轻女工,后者写北平的一位拉洋车的中年车夫。“我”则是以一个“穷士”的身份出现的,因为“穷”所以同出卖劳力的劳动者基本上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甚而至于“我”认为自己还不如他们。正因为境遇大致相同,所以“我”对于劳动者有着深厚的同情。这两篇作品依然以“我”为中心组织情节,表现“我”与他(她)的关系:车夫是“我”眼中的车夫,女工是“我”眼中的女工。当车夫不幸被淹死之后,“我”用自己不多的治病的钱定了一辆纸糊的洋车,以满足他生前的夙愿。女工陈二妹则劝“我”戒烟,上进,“好好儿的用功”,使“我”感觉着周围“更光明了”……这样描写,突出了劳动人民对“士”即知识分子的教育与感化作用,而不是像当时同类作品仅仅停留在知识者对劳动者同情的层次上面。
  郁达夫没有鸿篇巨制,写得较长的《迷羊》和《她是一个弱女子》也只有五六万字,应当算作中篇。
  《迷羊》描写的是一位名叫王介成的青年知识分子同女优谢月英从相遇、同居到最后月英离他而去的故事。郁达夫曾计划创作三部曲“来象征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青年的三个时代”,《迷羊》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代表The age of innocence(天真的时代)”。钱杏邨:《达夫代表作》后序,1928年。此计划郁达夫并未完成,仅有《迷羊》留世。小说的实际内容,可以用《后叙》中提到的那幅画名来概括:失去的女人。之所以用了《迷羊》做题目,主要是为了表达“忏悔”的主题,把它作为主人公的一篇很长很长的忏悔录。其实“我”并不能代表青年“天真的时代”,他只是时代浪潮中的微不足道的泡沫,然而他的苦闷是真实的,他对幸福的追求最终遭到破灭也是真实的。苦闷和幻灭是那个时代的通病,为不少知识青年所共有,因而“我”也就具有了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谢月英的出走既不同于娜拉,也不同于子君,她之所以与“我”不辞而别,用她信上的话来说:“我想你的身体不好,和你住在一道,你将来一定会因我而死。”换句话说,是出于担心“我”和她黏在一起时性欲过度亢奋损害了身体,“所以才决定和你分开”。这样就不仅把问题简单化了,而且降到了相当低的层次:社会(包括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原因变成了纯粹的生理的原因。作品的思想意义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尽管如此,这篇小说倒是充分发挥了郁达夫的艺术才能,描写细腻,尤其是“我”的情感历程一波三折,荡气回肠,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哀怨与感伤情怀不仅使读者对“我”产生同情,并且牵挂着月英出走之后的命运。


世纪文学经典:郁达夫精选集 郁达夫,一个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抒情性、感伤情调以及对时代变迁下个体命运的深刻描摹而著称。本《郁达夫精选集》收录了他各个创作时期的代表性短篇小说、散文以及部分诗歌,旨在集中呈现郁达夫文学创作的全貌,邀读者一同走进他笔下那个充满着青春的迷惘、爱情的忧伤、时代的阵痛以及对故土的眷恋的世界。 作品选介: 小说篇: 《沉沦》:这大概是郁达夫最为人熟知也最具争议的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描绘了一个在日本求学的中国青年,在异国他乡所经历的孤独、压抑以及对性与民族屈辱的复杂情感。作品大胆而直白地触及了青春期的生理冲动与心理困惑,同时将个人的情欲挣扎与国家民族的落后蒙辱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令人窒息的悲剧氛围。郁达夫用极具感染力的笔触,刻画了主人公在“肉体”与“精神”、“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双重煎熬,他的呐喊与痛苦,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成为了理解郁达夫早期创作的关键。 《春桃》:与《沉沦》的激烈情感不同,《春桃》则展现了另一种更为细腻、更为生活化的悲剧。故事围绕着一位名叫春桃的年轻女子展开。春桃的人生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充满了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但现实的残酷却让她如同被寒风摧残的花朵。她身世飘零,命运坎坷,在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挣扎求生,却始终无法摆脱宿命的束缚。郁达夫在这里,没有刻意去渲染时代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普通女性的渺小与无奈,用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她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那些微小的喜悦与深刻的悲伤,都化作了读者心中无尽的叹息。 《茑萝集》:这篇小说以其淡淡的哀愁和精致的意境,展现了郁达夫独特的抒情风格。故事可能围绕着一段若即若离的感情,或是对逝去时光的追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细腻敏感,充满了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和体悟。郁达夫善于捕捉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通过景物的烘托,将情感的流淌渲染得淋漓尽致。作品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感伤,并非歇斯底里的痛楚,而是一种绵延不绝的低语,让人在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朦胧细雨笼罩的江南水乡,感受着时光的温柔与流逝。 《零星之火》:这篇作品可能更侧重于描绘社会现实中的一些片段,折射出时代的动荡与不安。主人公或许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他们的命运在时代的洪流中显得微不足道,却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缩影。郁达夫在这里,用一种更加冷静的视角,观察着周围的世界,那些“零星之火”,或许是微弱的希望,也或许是即将燃起的燎原之势,都传递出一种不安的预感与沉重的现实。 《薄奠》:这篇作品的标题本身就带着一股哀伤的气息。“薄奠”,是对逝者的祭奠,也暗示着一种生命的短暂与虚无。小说可能讲述了一个关于生离死别的故事,或是对生命中不确定性的反思。郁达夫在处理这类题材时,总是能够触及人性中最柔软也最脆弱的部分,他的文字如同清泉,涤荡着读者的心灵,却也带来一丝丝的凉意。 散文篇: 《烟や》:这是郁达夫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散文中,郁达夫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与对烟草的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他通过对烟的燃烧、烟雾的飘散的细致描摹,来寄寓自己复杂的情感和对世事的看法。烟,在他笔下,既是慰藉,也是一种消遣,更是一种象征。它飘忽不定,如人生之无常;它燃烧殆尽,如韶华易逝;它带来短暂的迷醉,也可能留下无尽的惆怅。这篇散文充满了郁达夫式的抒情和感伤,用一种近乎随笔的笔调,将内心的波澜展现在读者面前。 《过年》:这篇散文可能描绘的是故乡过年的场景,勾勒出浓浓的乡愁和对传统文化的眷恋。郁达夫身处异乡,对故土的情感总是显得尤为浓烈。在对年节景象的描绘中,他可能融入了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逝去岁月的追悔。字里行间流淌着浓郁的乡情,以及一种挥之不去的孤寂感。他用细腻的笔触,捕捉那些温暖而又略带伤感的画面,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年节的喧嚣与背后的寂寞。 《秋海棠》:这篇散文可能以秋海棠为引,抒发作者对生命、对情感的感悟。秋海棠在秋天盛开,带着一种不畏寒冷、傲然绽放的生命力,同时也带着一丝秋天的萧瑟与凄凉。郁达夫可能会借此景物,来探讨生命的短暂与美好,情感的易逝与永恒。他的观察总是那么细致入微,情感总是那么真挚深沉,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折射出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红豆》:这篇散文的标题本身就带有浓厚的象征意义。“红豆”在中国文学中,常常与相思、思念联系在一起。郁达夫在这篇散文中,可能借红豆寄托自己对某人、某地,或是某段时光的深切思念。他会用诗意的语言,将这种情感渲染得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 《怀李冰》:这篇散文很可能是一篇怀念友人或故人的作品。在郁达夫的作品中,友谊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对友人的感情真挚而深厚。在这篇散文中,他可能会回忆与李冰相处的点点滴滴,抒发对故人的深切思念和崇敬之情。文字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诗歌篇: 本精选集收录的诗歌,虽然数量可能不多,但依然能体现郁达夫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歌,同样充满了感伤的抒情、对生命和情感的细腻体味,以及对现实的隐晦反思。他的诗句,如同他的散文一样,常常带着一种淡淡的忧愁,一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也常常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微妙情趣。 整体风格与价值: 郁达夫以其独特的“骚体”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自成一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充满了强烈的个人色彩。他善于抒发内心的情感,将个人的喜怒哀乐,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他的文字,细腻而感性,充满了诗意和画面感,常常能触动读者的内心深处。 《郁达夫精选集》的出版,不仅是对郁达夫文学创作的一次全面梳理和集中展示,更是对读者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特别是“五四”时期文学思潮的一次重要契机。通过阅读这些精选作品,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郁达夫这位“感伤派”的代表作家,体会他笔下那些充满青春的迷惘、爱情的忧伤、时代的阵痛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他的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依然能够引起当代读者的共鸣。这本精选集,将带领读者走进郁达夫的精神世界,感受那个时代背景下,一个敏感而又才华横溢的灵魂所经历的种种。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文学爱好者,我尤其欣赏这本选集在“时间感”处理上的高超技巧。阅读过程中,你会清晰地感觉到作者对逝去时光的那种既留恋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情愫。他似乎总是在一个遥远的、带着柔光滤镜的记忆片段中徘徊,对那些已经消逝的、美好的瞬间进行反复的、近乎仪式性的缅怀。这种对“过去”的迷恋,构筑起了一个与喧嚣现实相对立的精神避难所。不同于历史书的客观记录,这里的“时间”是主观的、情感化的,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它提醒着我们,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往往不是那些宏大的事件,而是那些在特定光线下、特定氛围中发生的微小触动,以及我们如何带着这些印记,艰难地迈向下一个未知的黎明。

评分

初读这套选集,我最深的感受是语言的穿透力和意境的悠远。它不像某些现代作品那样追求直白的叙事和强烈的冲突,而是像一幅层层晕染的水墨画,需要你耐下心来,细细品味那字里行间流淌出的情绪暗流。那些描摹景色的笔触,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融入了作者深沉的生命体验,哪怕只是写一段江南的烟雨,也能让你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份湿冷、迷蒙中蕴含着的淡淡的哀愁。更令人称奇的是,在看似慵懒、散漫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那种对自身局限和时代困境的坦诚剖白,带着一种近乎残忍的诚实,却又被包裹在极其优美、近乎音乐般的句式之中。这种“美”与“痛”的辩证统一,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读完一篇,往往需要停下来,深深地吸一口气,让那份情绪的余韵在胸腔里缓缓散去。

评分

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说,这套选集对我最大的贡献在于它唤醒了我对“白描”艺术的重新认识。在如今这个追求视觉冲击和信息密度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被各种复杂的修饰和华丽的辞藻所包围。然而,这里面的文字,很多时候是那样地克制、那样地干净利落,寥寥数笔,却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场景或一个复杂的人物侧影,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给读者自己去填充色彩。这种“留白”的艺术,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心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体悟。它教会了我,真正的力量往往存在于那些没有被说尽、被刻意省略的地方,是对文字最纯粹的信任和运用,这种高度的文学自觉性,使得整套选集即便放在任何时代背景下去审视,都依然闪耀着不可磨灭的光芒。

评分

坦白讲,我并不是一个轻易对任何作品“一见钟情”的读者,尤其对于被冠以“经典”之名的选集,我总会保持一份审慎的距离。然而,这套书中的部分片段,其对“孤独感”的捕捉,达到了近乎病态的精准。它不是那种故作姿态的形单影只,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与世界格格不入的疏离感,是灵魂深处对永恒安宁的渴望与不得的挣扎。我在阅读时,不时会产生一种错觉,仿佛作者正在我耳边低语,述说着那些我曾经以为只有自己才懂得的心绪。这种“被理解”的震撼感,远超文本本身的叙事技巧。它揭示了一种普遍的、存在主义层面的困境,但又没有落入沉溺或绝望的窠臼,而是将其提炼成一种富有审美价值的体验,让人在共鸣中感到一丝慰藉,仿佛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地承受着这份清醒的痛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是下了不少心思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味道,瞬间就能把人带回到一个更讲究的时代。封面那淡雅的色调,配上那略带沧桑感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内敛而深沉的气质,绝非市面上那些花里胡哨的畅销书能比拟。我特意翻看了目录,选篇的眼光可见功力,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篇章,似乎也收录了一些相对冷门的佳作,这对于一个资深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内文的排版,字距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在光线不那么明亮的环境下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在长时间沉浸于文字世界时,是非常重要的体验。装订方面,我试着将它完全摊平,发现接缝处依然牢固,显示出出版社在工艺上的坚持。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光是放在书架上,也能提升整个空间文化氛围的“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每一次的翻阅,都能从中感受到制作者的匠心独白。

评分

京东金融主要有2大拳头产品,分别为京东众筹、京东白条。

评分

京东金融

评分

双十一活动时买的,真是太便宜了,谢谢东哥

评分

“世纪文学60家”书系的出版,旨在囊括20世纪华文创作的精华,展示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家作品,打造一份适于典藏的精品书目。她凝聚了数十位专家的心血,寄括着数以万计的热爱中国现当代文学读者的殷切希望。我们期望她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历罗的陶冶,像那些支持这项事业的朋友们所祝愿的那样:“世纪文学60家”将作为各大图书馆的馆藏经典,高等学校文科考生和文学爱好者的必读书目为世人所瞩目。

评分

很好的书,快递很快,很期待的一本书!

评分

奇怪会爱上这样的女子,任何一个男人无法逃避,我也不能...

评分

字间距很好,不会看了眼花,另外就是纸质属于薄的,不太重,看书时举起来也不觉得太沉。各人属于比较挑剔的藏书爱好者,这个版本算是可以收藏,不会想要立刻转手送人的。

评分

奇怪会爱上这样的女子,任何一个男人无法逃避,我也不能...

评分

现在老了(偷笑一下),对生活对爱情也开始有了真实和深切得体会.我经常会以思佳丽得思想来对思考自己得行为--我希望用那种坚定得信念来支持自己,需要那样的有些现实的举动提醒自己避免幼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