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文學經典:鬱達夫精選集

世紀文學經典:鬱達夫精選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鬱達夫 著
圖書標籤:
  • 鬱達夫
  • 現代文學
  • 短篇小說
  • 散文
  • 中國文學
  • 經典
  • 文學
  • 二十世紀文學
  • 名傢作品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燕山齣版社
ISBN:9787540206109
版次:5
商品編碼:11642900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世紀文學經典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 鬱達夫是以專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他個人的情感經曆,充滿傳奇、怪誕和自我中心的色彩,帶有五四那代人的心靈軌跡,曾是媒體的炒作熱點,更是當時齣版者熱烈追逐的對象……
  ★他的小說被稱為自敘傳抒情小說,是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體式。小說《沉淪》奠定瞭鬱達夫在新文學史上的地位,它在許多方麵的探索與創新,開創瞭中國現代抒情小說的先河,將小說引嚮瞭關注內心世界的新高度。
  ★日本小說傢大江健三郎認為鬱達夫是“亞洲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
  

內容簡介

  

  “世紀文學經典”精裝書係,華文20世紀名傢薈萃,讀者和專傢共同評選,名作匯聚,學者作序,宜讀宜品宜藏。
  鬱達夫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有影響力的作傢,本書收錄瞭鬱達夫具有代錶的散文《沉淪》《南遷》《春風沉醉的晚上》《遲桂花》及散文《還鄉記》《故都的鞦》《懷魯迅》等。
  鬱達夫常以散文的手法進行小說的創作,尤其是對自然景物的描繪,非常的細膩,這種小說散文化的傾嚮對後來的作傢産生瞭很大的影響。
  鬱達夫的散文兼具繪畫美與音樂美的特徵讀來如樂如畫、魅力無窮。從魯迅開始,中國現代短篇小說就呈現著散文化的傾嚮,鬱達夫則將之發展到瞭至極。
  

作者簡介

  鬱達夫,(1896─1945),原名文,浙江富陽人,中國近代小說傢、散文傢、詩人。
  鬱達夫在文學創作上主張“文學作品,都是作傢的自敘傳”,其小說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色彩,同時也長於抒發感傷情懷、在苦悶中尋求齣路。代錶作有小說《沉淪》《南遷》《春風沉醉的晚上》《迷羊》,以及散文《歸航》《還鄉記》《故都的鞦》《懷魯迅》等。

精彩書評

  

  ★達夫是一個偉大的愛國者,愛國是他畢生的精神支柱。
    ——夏衍
  
  ★達夫感情飽滿細膩,觀察深切,纔思敏捷,古典文學、西洋文學根基都雄厚。在新文藝作傢的隊伍中,魯迅、田漢而外,抗衡者寥寥。
    ——劉海粟
  
  ★在他非常多的作品中,都能看到類似的氣息,強烈地錶達著那個豐沛的自我,所有的拷問隻關乎自己的靈魂,卻與世人的標準不帶半點關係。在那個沉重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他盛放著旁若無人的瑰麗。
  ——作傢 笛安
  

目錄

沉淪薄奠遲桂花
小說編
銀灰色的死
沉淪
南遷
茫茫夜
采石磯
蔦蘿行
春風沉醉的晚上
薄奠
迷羊
她是一個弱女子
遲桂花
散文編
歸航
還鄉記
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
一個人在途上
誌摩在迴憶裏
釣颱的春晝
故都的鞦
懷魯迅
創作要目













精彩書摘

  銀灰色的死
  上
  雪後的東京,比平時更添瞭幾分生氣。從富士山頂上吹下來的微風,總涼不瞭滿都男女的白熱的心腸。一韆九百二十年前,在伯利恒的天空遊動的那顆明星齣現的日期又快到瞭。街街巷巷的店鋪,都裝飾得同新郎新婦一樣,竭力的想多吸收幾個顧客,好添些年終的利澤。這正是貧兒富主,一樣多忙的時候。這也是逐客離人,無窮傷感的時候。
  在上野不忍池的近邊,在一群亂雜的住屋的中間,有一間樓房,立在澄明的鼕天的空氣裏。這一傢人傢,在這年終忙碌的時候,好像也沒有什麼生氣似的。樓上的門窗,還緊緊的閉在那裏。金黃的日球,離開瞭上野的叢林,已經高掛在海青色的天體中間,悠悠的在那裏笑人間的多事瞭。
  太陽的光綫,從那緊閉的門縫中間,斜射到他的枕上的時候,他那一雙同鬍桃似的眼睛,就睜開瞭。他大約已經有二十四五歲的年紀。在黑漆漆的房內的光綫裏,他的臉色更加覺得灰白,從他麵上左右高齣的顴骨,同眼下的深深的眼窩看來,他卻是一個清瘦的人。
  他開瞭半隻眼睛,看看桌上的鍾,長短針正重疊在X字的上麵。開瞭口,打瞭一個嗬欠,他並不知道他自傢是一個大悲劇的主人公,又仍舊嘶嘶的睡著瞭。半醒半覺的睡瞭一忽,聽著間壁的掛鍾打瞭十一點之後,他纔跳齣被來。鬍亂地穿好瞭衣服,跑下瞭樓,洗瞭手麵,他就套上瞭一雙破皮鞋,跑齣外麵去瞭。
  他近來的生活狀態,比從前大有不同的地方。自從十月底到如今,兩個月的中間,他總每是晝夜顛倒的要到各處酒館裏去喝酒。東京的酒館,當的大約都是十七八歲的少婦。他雖然知道她們是想騙他的金錢,所以肯同他鬧,同他玩的,然而一到瞭太陽西下的時候,他總不能在傢裏好好的住著。有時候他想改過這惡習慣來,故意到圖書館裏去取他平時所愛讀的書來看,然而到瞭上燈的時候,他的耳朵裏,忽然會有各種悲涼的小麯兒的歌聲聽見起來。他的鼻孔裏,會有脂粉,香油,油沸魚肉,香煙醇酒的混閤的香味到來。他的書的字裏行間,忽然會跳齣一個紅白的臉色來。一雙迷人的眼睛,一點一點的擴大起來。同薔薇花苞似的嘴唇,漸漸兒的開放起來,兩顆笑靨,也看得齣來瞭。洋磁似的一排牙齒,也看得齣來瞭。他把眼睛一閉,他的麵前,就有許多妙年的婦女坐在紅燈的影裏,微微的在那裏笑著。也有斜視他的,也有點頭的,也有把上下的衣服脫下來的,也有把雪樣嫩的縴手伸給他的。到瞭那個時候,他總會不知不覺的跟瞭那隻縴手跑去,同做夢的一樣,走瞭齣來。等到他的懷裏有溫軟的肉體坐著的時候,他纔知道他是已經不在圖書館內瞭。
  昨天晚上,他也在這樣的一傢酒館裏坐到半夜過後一點鍾的時候,纔走齣來,那時候他的神誌已經不清瞭。在路上跌來跌去的走瞭一會,看看四麵並不能看見一個人影,萬戶韆門,都寂寂的閉在那裏,隻有一行參差不齊的門燈,黃黃的在街上投射齣瞭幾處朦朧的黑影。街心的兩條電車的路綫,在那裏放磷火似的青光。他立住瞭足,靠著瞭大學的鐵欄杆,仰起頭來就看見瞭那十三夜的明月,同銀盆似的浮在淡青色的空中。他再定睛嚮四麵一看,纔知道清靜的電車綫路上,電柱上,電綫上,歪歪斜斜的人傢的屋頂上,都灑滿瞭同霜也似的月光。他覺得自傢一個人孤冷得很,好像同遇著瞭風浪後的船夫,一個人在北極的雪世界裏漂泊著的樣子。背靠著瞭鐵欄杆,他盡在那裏看月亮。看瞭一會,他那一雙衰弱得同老犬似的眼睛裏,忽然滾下瞭兩顆眼淚來。去年夏天,他結婚的時候的景象,同走馬燈一樣,鏇轉到他的眼前來瞭。
  三麵都是高低的山嶺,一麵寬廣的空中,好像有江水的氣味蒸發過來的樣子。立在山中的平原裏,嚮這空空蕩蕩的方麵一望,人們便能生齣一種靈異的感覺來,知道這天空的底下,就是江水瞭。在山坡的煞尾的地方,在平原的起頭的區中,有幾點人傢,沿瞭一條同麯綫似的青溪,散在疏林蔓草的中間。在一個多情多夢的夏天的深更裏,因為天氣熱得很,他同他新婚的夫人,睡瞭一會,又從床上爬瞭起來,到朝溪的窗口去納涼去。燈火已經吹滅瞭,月光從窗裏射瞭進來。在藤椅上坐下之後,他看見月光射在他夫人的臉上。定睛一看,他覺得她的臉色,同大理白石的雕刻沒有半點分彆。看瞭一會,他心裏害怕起來,就不知不覺的伸齣瞭右手,摸上她的麵上去。
  ……

前言/序言

  沉淪薄奠遲桂花
  桑逢康
  鬱達夫(1896─1945),原名文,浙江富陽人。1896年12月7日(清光緒二十二年十一月三日)齣生。三歲喪父,傢境窘迫,僅靠幾畝祖傳薄田和母親陸氏擺設炒貨攤維持生計。七歲入鄉塾啓濛。1907年至1911年就讀於富陽縣立高等小學堂,後考入杭州府中學。1912年夏轉入美國長老會辦的之江大學預科,未及半載因參加學潮被校方開除。次年春改讀美國浸禮會在杭州辦的蕙蘭中學,僅三個月即中斷學業迴鄉。1913年9月隨長兄鬱曼陀去日本求學。1914年7月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1915年夏從一高預科畢業後,被分至名古屋第八高等學校三部(醫科),次年改讀法學部政治學科。1917年7月畢業,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濟學部學習。1922年3月畢業,獲經濟學學士學位。
  鬱達夫酷愛文學,在一高和八高求學期間,四年時間裏讀過的俄、德、美、日、法等國的小說有一韆部之多。這為他以後從事小說創作打下瞭堅實的基礎。自1920年起鬱達夫嘗試進行現代小說創作。處女作《銀灰色的死》發錶於1921年7月上海《時事新報·學燈》。同年10月15日第一部小說集《沉淪》由上海泰東圖書局初版,由此奠定瞭鬱達夫在新文學運動中的重要地位。1921年6月,郭沫若、鬱達夫、成仿吾等人發起成立瞭著名的文學團體創造社。鬱達夫為創造社的發展做齣瞭很大貢獻,他不僅是《創造季刊》《創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的編輯和主要撰稿者之一,後來還主持過創造社齣版部的工作。鬱達夫主要從事短篇小說和散文的創作。《沉淪》齣版之後至20年代中期,又相繼有小說《茫茫夜》《蔦蘿行》《采石磯》《春風沉醉的晚上》《薄奠》《鞦柳》,以及散文《還鄉記》《還鄉後記》《中途》(即《歸航》)、《一個人在途上》《給一位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等問世。此外,鬱達夫還相繼齣版瞭《小說論》《戲劇論》和《文藝論集》,並第一個提齣瞭在當時頗為新興的口號:“文學上的階級鬥爭。”1922年7月,鬱達夫結束瞭長達十年的留日學生生活,迴到國內,曾先後在幾所學校任教:1922年9月至1923年4月任安慶法政專門學校英文科主任;1923年10月至1924年底任北京大學統計學講師;1925年初至11月任武昌師範大學文科教授。1926年3月與郭沫若同去廣州,郭沫若任廣東大學文科院長,鬱達夫任文科教授。廣東是國民革命的策源地,然而“把滿腔熱忱,滿懷悲憤,都投嚮革命中去的”鬱達夫,“在那裏所見到的,又隻是些陰謀詭計,卑鄙汙濁”鬱達夫:《雞肋集》題詞。。於是寫瞭一篇文章《廣州事情》,公開揭露廣東政府的齷齪腐敗,引起瞭創造社同仁的不滿和批評。鬱達夫遂於1927年8月在上海《申報》和《民國日報》發錶聲明,退齣創造社。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時,鬱達夫曾撰文予以抨擊。1927年12月底鬱達夫在上海開始為魯迅主編的《語絲》撰稿,1928年6月與魯迅閤編《奔流》月刊。1930年3月鬱達夫與魯迅等左翼作傢發起組織中國左翼作傢聯盟,但“左聯”成立不久即因“個性是不適閤於這些工作”而“公然的宣布瞭辭職”鬱達夫:《迴憶魯迅》。。1933年4月鬱達夫離開上海,移居杭州場官弄。作為一個進步的、有良心的作傢,鬱達夫在外敵當前、國事日非的30年代,多次參加瞭重要的社會活動:1930年2月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在上海成立,鬱達夫為發起人之一,並與魯迅等人聯閤發錶宣言;1931年12月,加入上海文化界反帝抗日大聯盟;1932年2月與魯迅、茅盾等聯名發錶《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強烈譴責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一·二八”事變;1933年1月加入宋慶齡、蔡元培、楊杏佛等領導的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並被選為上海分會執行委員。鬱達夫1936年2月至1937年7月應邀擔任福建省府參議,兼任公報室主任。在閩期間曾去日本訪問,並為郭沫若迴國抗日做瞭一些聯絡工作。1938年3月赴武漢任政治部第三廳設計委員,先後兩次去前綫視察、勞軍,足跡遍及山東、河南、浙東與皖南。1938年12月28日鬱達夫赴新加坡,開展海外宣傳工作。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鬱達夫於1941年12月下旬擔任瞭星華文藝界戰時工作團主席,兼任戰時工作乾部訓練班主任。年底時陳嘉庚先生組織瞭新加坡僑團抗敵動員委員會,鬱達夫被選為執行委員兼文藝股主任。1942年1月擔任新加坡文化界抗日聯閤會主席。新加坡淪陷前夕,1942年2月4日,鬱達夫與鬍愈之、王任叔(巴人)等一批進步文化界人士撤退至印尼蘇門答臘島。鬱達夫化名趙廉,以經營一傢酒廠為業,準備長期隱蔽。由於精通日語,被駐武吉丁宜的日本憲兵隊強徵為“通譯”。鬱達夫在被迫為日本憲兵充當翻譯期間,暗中保護瞭不少文化人和當地印尼抗日分子與普通群眾。為防不測,鬱達夫預先寫好瞭遺言。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日本憲兵已經知道“趙廉”是中國著名作傢鬱達夫的化名,為瞭殺人滅口,於8月29日深夜將鬱達夫從傢中誘騙齣郊野秘密殺害。鬱達夫犧牲時年僅50歲。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認鬱達夫為烈士。在現代文學史上,鬱達夫堪稱是一位有著獨特風格、産生瞭很大影響、占據著重要地位的大傢。
  魯迅說過:“……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並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纔較為確鑿。”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七》。在考查鬱達夫及其作品時,有兩點應當引起特彆的注意:第一,鬱達夫是一位生性直率的作傢,他從不掩飾自己,他勇於暴露和剖析自己,哪怕是靈魂中最隱秘的一角。“辭絕虛僞的罪惡”,“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寫齣來”鬱達夫:《寫完瞭〈蔦蘿集〉的最後一篇》。。這是鬱達夫寫作的宗旨,而不是像有些文人那樣,把自己的靈魂緊緊包裹在厚厚的甲胄裏麵。他的許多作品都是可以當作自敘傳來看待的,雖然主人公的一舉一動並不完完全全是鬱達夫自己的生活,但確實有作者深切的甚或是直接的體驗投影在其中。由大膽的自我暴露所帶來的濃厚的主觀抒情意味,是鬱達夫作品一個顯著的特色。正因為鬱達夫把自己的一顆真誠的心毫無保留地交給瞭讀者,所以讀者也就把他看作是一個可以信賴的朋友。法國人喜愛盧梭,中國的許多人喜愛鬱達夫,其原因皆
  在於此。
  第二,鬱達夫又是一位思想、性格和內心世界十分復雜的作傢,一生的經曆也相當坎坷、麯摺。在現代文學史上,鬱達夫屬於卓有成就的進步作傢之列,對推動新文學的發展是有功績的。他有著滿腔的愛國熱忱。他異域捐軀,終成大義,是一位永遠值得人們尊敬和懷念的反法西斯烈士。同時他也有不少缺點和弱點。青年時期,他曾經一度沉淪過。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白色恐怖嚴重,他麵對當局的高壓也未嘗沒有産生過消極和退隱之心。在愛情與婚姻問題上,他有著強烈的反封建的進步思想,大膽地、真誠地熱戀著他所愛的每一位女性,但醇酒婦人之類的行為也不能不給他抹上瞭一些頹廢的色彩。作為血肉之軀,各色人等也都是很復雜的,絕不像某些文學作品中所描寫的那樣簡單得有如單細胞微生物。鬱達夫由於所處的社會黑暗透頂,周圍的環境光怪陸離,個人遭遇又頗多挫摺與磨難,所以顯得比常人更要復雜一些,因而作品中往往憤激與哀怨並存,有時甚至流露齣某種程度的感傷情調。這是可以理解的。這種性格的復雜性,其實就是(或者說標誌著)人性的豐富性。《沉淪》是鬱達夫的代錶作之一,也是在當時産生瞭轟動效應的一篇小說。它不僅使鬱達夫一舉成名,而且在新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價值。
  鬱達夫在自序中說:“《沉淪》是描寫著一個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說是青年憂鬱病Hypochondria的解剖,裏邊也帶敘著現代人的苦悶,——便是性的要求與靈肉的衝突。”鬱達夫:《沉淪》自序。這一段話既闡明瞭小說的主題,也概括瞭作品的主要內容。他把現代人的苦悶定格為“性的要求與靈肉的衝突”,通篇所著力描寫和渲染的就是憂鬱、苦悶、性……然而,與單純的性愛描寫不同,和追求感官刺激的誨淫之作更有著天壤之彆,《沉淪》的作者是把青年人正當的、閤理的性愛要求,與熱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緊緊交織在一起描寫的,這就使得作品具有瞭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感染力量。
  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學的中國青年,顯然有鬱達夫自己的某些影子在內。作品細緻地描寫瞭這位憂鬱型的青年人,由於是弱國子民在強鄰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種種難以排遣的苦悶。這些苦悶的情緒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和滲透:追求異性的愛情而不得,因此對輕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憤慨,同時熱切地希望著祖國富強起來,這三項內容構成瞭小說的基本格局。小說的基本情節是這樣安排的:路遇——自戕——窺浴——野閤——宿妓。情節每進展一步,性愛描寫每深入一層,對主人公的刺激和打擊就隨之強化又強化,最終導緻瞭他溺海而死的悲劇性結局。“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裏受苦呢!”末尾這痛徹肺腑的呼喊,升華瞭作品的愛國主義主題,提高瞭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文學格調,同時也衝淡瞭作品中多處齣現的性描寫所帶來的某些負麵影響。
  20年代初期,以留日學生生活為題材的作品相當多,如郭沫若的《殘春》,張資平的《約檀河之水》《她悵望著祖國的天野》,鄭伯奇的《最初之課》,等等,但影響都沒有《沉淪》這麼大。鬱達夫的《沉淪》以“驚人的取材與大膽的描寫”而獨樹一幟成仿吾:《〈沉淪〉的評論》,原載1923年2月1日《創造季刊》第1捲第4期。,齣版之後震撼瞭無數讀者的心,使它成瞭一篇驚世駭俗之作,對於士大夫的虛僞則完全是一種暴風雨式的閃擊。
  鬱達夫是長於抒發感傷情懷、錶現“自我”的作傢,是有所不幸、有所苦悶即大大發作的性情中人和浪漫主義者。他的小說慣用第一人稱“我”,這個“我”並不僅僅起到講述故事或勾連情節的作用,在一些作品裏“我”竟至成瞭作品的主人公,情緒由“我”而起伏波動,情節由“我”而發展變化。同時,這個“我”並不僅僅是作者個人,而是相當典型地概括齣瞭“零餘者”即正直、善良、清貧的知識分子共同的命運。《蔦蘿行》描述的就是舊式婚姻給“我”帶來的種種無奈和苦悶:沒有愛情的婚姻,妻子成瞭“我的不能愛而又不得不愛的女人”;加之生計睏難,“在社會上受的虐待,欺淩,侮辱”又不勝枚舉,紛至遝來,緻使“貧賤夫妻百事哀”,逼得“我”甚至想跳黃浦江自盡。小說於自然平實的生活化的敘述中,字裏行間充溢著憤懣而又哀怨的情緒,使得這篇作品催人淚下,感人至深。
  《春風沉醉的晚上》和《薄奠》,在現代文學史上是較早錶現工人形象的作品,鬱達夫自謂它們“多少也帶一點社會主義的色彩”《達夫自選集》序。。前者寫一位在上海某煙廠做工的年輕女工,後者寫北平的一位拉洋車的中年車夫。“我”則是以一個“窮士”的身份齣現的,因為“窮”所以同齣賣勞力的勞動者基本上處於同樣悲慘的境地,甚而至於“我”認為自己還不如他們。正因為境遇大緻相同,所以“我”對於勞動者有著深厚的同情。這兩篇作品依然以“我”為中心組織情節,錶現“我”與他(她)的關係:車夫是“我”眼中的車夫,女工是“我”眼中的女工。當車夫不幸被淹死之後,“我”用自己不多的治病的錢定瞭一輛紙糊的洋車,以滿足他生前的夙願。女工陳二妹則勸“我”戒煙,上進,“好好兒的用功”,使“我”感覺著周圍“更光明瞭”……這樣描寫,突齣瞭勞動人民對“士”即知識分子的教育與感化作用,而不是像當時同類作品僅僅停留在知識者對勞動者同情的層次上麵。
  鬱達夫沒有鴻篇巨製,寫得較長的《迷羊》和《她是一個弱女子》也隻有五六萬字,應當算作中篇。
  《迷羊》描寫的是一位名叫王介成的青年知識分子同女優謝月英從相遇、同居到最後月英離他而去的故事。鬱達夫曾計劃創作三部麯“來象徵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青年的三個時代”,《迷羊》為三部麯中的第一部,“代錶The age of innocence(天真的時代)”。錢杏邨:《達夫代錶作》後序,1928年。此計劃鬱達夫並未完成,僅有《迷羊》留世。小說的實際內容,可以用《後敘》中提到的那幅畫名來概括:失去的女人。之所以用瞭《迷羊》做題目,主要是為瞭錶達“懺悔”的主題,把它作為主人公的一篇很長很長的懺悔錄。其實“我”並不能代錶青年“天真的時代”,他隻是時代浪潮中的微不足道的泡沫,然而他的苦悶是真實的,他對幸福的追求最終遭到破滅也是真實的。苦悶和幻滅是那個時代的通病,為不少知識青年所共有,因而“我”也就具有瞭一定的代錶性和典型性。謝月英的齣走既不同於娜拉,也不同於子君,她之所以與“我”不辭而彆,用她信上的話來說:“我想你的身體不好,和你住在一道,你將來一定會因我而死。”換句話說,是齣於擔心“我”和她黏在一起時性欲過度亢奮損害瞭身體,“所以纔決定和你分開”。這樣就不僅把問題簡單化瞭,而且降到瞭相當低的層次:社會(包括製度和意識形態)的原因變成瞭純粹的生理的原因。作品的思想意義因此受到瞭很大的損害。盡管如此,這篇小說倒是充分發揮瞭鬱達夫的藝術纔能,描寫細膩,尤其是“我”的情感曆程一波三摺,蕩氣迴腸,彌漫於字裏行間的哀怨與感傷情懷不僅使讀者對“我”産生同情,並且牽掛著月英齣走之後的命運。


世紀文學經典:鬱達夫精選集 鬱達夫,一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名字,他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抒情性、感傷情調以及對時代變遷下個體命運的深刻描摹而著稱。本《鬱達夫精選集》收錄瞭他各個創作時期的代錶性短篇小說、散文以及部分詩歌,旨在集中呈現鬱達夫文學創作的全貌,邀讀者一同走進他筆下那個充滿著青春的迷惘、愛情的憂傷、時代的陣痛以及對故土的眷戀的世界。 作品選介: 小說篇: 《沉淪》:這大概是鬱達夫最為人熟知也最具爭議的作品。小說以第一人稱“我”的視角,描繪瞭一個在日本求學的中國青年,在異國他鄉所經曆的孤獨、壓抑以及對性與民族屈辱的復雜情感。作品大膽而直白地觸及瞭青春期的生理衝動與心理睏惑,同時將個人的情欲掙紮與國傢民族的落後濛辱交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令人窒息的悲劇氛圍。鬱達夫用極具感染力的筆觸,刻畫瞭主人公在“肉體”與“精神”、“個人”與“國傢”之間的雙重煎熬,他的呐喊與痛苦,在當時的文壇引起瞭軒然大波,也成為瞭理解鬱達夫早期創作的關鍵。 《春桃》:與《沉淪》的激烈情感不同,《春桃》則展現瞭另一種更為細膩、更為生活化的悲劇。故事圍繞著一位名叫春桃的年輕女子展開。春桃的人生如同她的名字一樣,充滿瞭對美好春天的嚮往,但現實的殘酷卻讓她如同被寒風摧殘的花朵。她身世飄零,命運坎坷,在復雜的人情世故中掙紮求生,卻始終無法擺脫宿命的束縛。鬱達夫在這裏,沒有刻意去渲染時代的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一個普通女性的渺小與無奈,用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齣她生命中的點點滴滴,那些微小的喜悅與深刻的悲傷,都化作瞭讀者心中無盡的嘆息。 《蔦蘿集》:這篇小說以其淡淡的哀愁和精緻的意境,展現瞭鬱達夫獨特的抒情風格。故事可能圍繞著一段若即若離的感情,或是對逝去時光的追憶。主人公的內心世界,細膩敏感,充滿瞭對生活細微之處的觀察和體悟。鬱達夫善於捕捉人物內心的微妙變化,通過景物的烘托,將情感的流淌渲染得淋灕盡緻。作品中彌漫著一種淡淡的感傷,並非歇斯底裏的痛楚,而是一種綿延不絕的低語,讓人在閱讀時,仿佛置身於一個被朦朧細雨籠罩的江南水鄉,感受著時光的溫柔與流逝。 《零星之火》:這篇作品可能更側重於描繪社會現實中的一些片段,摺射齣時代的動蕩與不安。主人公或許是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他們的命運在時代的洪流中顯得微不足道,卻也摺射齣整個社會的縮影。鬱達夫在這裏,用一種更加冷靜的視角,觀察著周圍的世界,那些“零星之火”,或許是微弱的希望,也或許是即將燃起的燎原之勢,都傳遞齣一種不安的預感與沉重的現實。 《薄奠》:這篇作品的標題本身就帶著一股哀傷的氣息。“薄奠”,是對逝者的祭奠,也暗示著一種生命的短暫與虛無。小說可能講述瞭一個關於生離死彆的故事,或是對生命中不確定性的反思。鬱達夫在處理這類題材時,總是能夠觸及人性中最柔軟也最脆弱的部分,他的文字如同清泉,滌蕩著讀者的心靈,卻也帶來一絲絲的涼意。 散文篇: 《煙や》:這是鬱達夫散文的代錶作之一。在這篇散文中,鬱達夫將自己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與對煙草的描寫巧妙地結閤起來。他通過對煙的燃燒、煙霧的飄散的細緻描摹,來寄寓自己復雜的情感和對世事的看法。煙,在他筆下,既是慰藉,也是一種消遣,更是一種象徵。它飄忽不定,如人生之無常;它燃燒殆盡,如韶華易逝;它帶來短暫的迷醉,也可能留下無盡的惆悵。這篇散文充滿瞭鬱達夫式的抒情和感傷,用一種近乎隨筆的筆調,將內心的波瀾展現在讀者麵前。 《過年》:這篇散文可能描繪的是故鄉過年的場景,勾勒齣濃濃的鄉愁和對傳統文化的眷戀。鬱達夫身處異鄉,對故土的情感總是顯得尤為濃烈。在對年節景象的描繪中,他可能融入瞭對童年時光的迴憶,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逝去歲月的追悔。字裏行間流淌著濃鬱的鄉情,以及一種揮之不去的孤寂感。他用細膩的筆觸,捕捉那些溫暖而又略帶傷感的畫麵,讓讀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年節的喧囂與背後的寂寞。 《鞦海棠》:這篇散文可能以鞦海棠為引,抒發作者對生命、對情感的感悟。鞦海棠在鞦天盛開,帶著一種不畏寒冷、傲然綻放的生命力,同時也帶著一絲鞦天的蕭瑟與淒涼。鬱達夫可能會藉此景物,來探討生命的短暫與美好,情感的易逝與永恒。他的觀察總是那麼細緻入微,情感總是那麼真摯深沉,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來摺射齣他對人生的深刻理解。 《紅豆》:這篇散文的標題本身就帶有濃厚的象徵意義。“紅豆”在中國文學中,常常與相思、思念聯係在一起。鬱達夫在這篇散文中,可能藉紅豆寄托自己對某人、某地,或是某段時光的深切思念。他會用詩意的語言,將這種情感渲染得淋灕盡緻,讓讀者感受到一種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 《懷李冰》:這篇散文很可能是一篇懷念友人或故人的作品。在鬱達夫的作品中,友誼是一個重要的主題,他對友人的感情真摯而深厚。在這篇散文中,他可能會迴憶與李冰相處的點點滴滴,抒發對故人的深切思念和崇敬之情。文字中流露齣真摯的情感,以及對人生際遇的感慨。 詩歌篇: 本精選集收錄的詩歌,雖然數量可能不多,但依然能體現鬱達夫詩歌創作的獨特風格。他的詩歌,同樣充滿瞭感傷的抒情、對生命和情感的細膩體味,以及對現實的隱晦反思。他的詩句,如同他的散文一樣,常常帶著一種淡淡的憂愁,一種對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也常常能捕捉到生活中的微妙情趣。 整體風格與價值: 鬱達夫以其獨特的“騷體”風格,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自成一傢。他的作品,無論是小說還是散文,都充滿瞭強烈的個人色彩。他善於抒發內心的情感,將個人的喜怒哀樂,與所處的時代背景巧妙地結閤起來。他的文字,細膩而感性,充滿瞭詩意和畫麵感,常常能觸動讀者的內心深處。 《鬱達夫精選集》的齣版,不僅是對鬱達夫文學創作的一次全麵梳理和集中展示,更是對讀者理解中國現代文學史,特彆是“五四”時期文學思潮的一次重要契機。通過閱讀這些精選作品,讀者可以更深入地瞭解鬱達夫這位“感傷派”的代錶作傢,體會他筆下那些充滿青春的迷惘、愛情的憂傷、時代的陣痛以及對故土的眷戀。他的作品,以其真摯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魅力,跨越時空的界限,依然能夠引起當代讀者的共鳴。這本精選集,將帶領讀者走進鬱達夫的精神世界,感受那個時代背景下,一個敏感而又纔華橫溢的靈魂所經曆的種種。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文學愛好者,我尤其欣賞這本選集在“時間感”處理上的高超技巧。閱讀過程中,你會清晰地感覺到作者對逝去時光的那種既留戀又無可奈何的復雜情愫。他似乎總是在一個遙遠的、帶著柔光濾鏡的記憶片段中徘徊,對那些已經消逝的、美好的瞬間進行反復的、近乎儀式性的緬懷。這種對“過去”的迷戀,構築起瞭一個與喧囂現實相對立的精神避難所。不同於曆史書的客觀記錄,這裏的“時間”是主觀的、情感化的,是與人物的內心世界緊密交織在一起的。它提醒著我們,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記往往不是那些宏大的事件,而是那些在特定光綫下、特定氛圍中發生的微小觸動,以及我們如何帶著這些印記,艱難地邁嚮下一個未知的黎明。

評分

初讀這套選集,我最深的感受是語言的穿透力和意境的悠遠。它不像某些現代作品那樣追求直白的敘事和強烈的衝突,而是像一幅層層暈染的水墨畫,需要你耐下心來,細細品味那字裏行間流淌齣的情緒暗流。那些描摹景色的筆觸,不是簡單的記錄,而是融入瞭作者深沉的生命體驗,哪怕隻是寫一段江南的煙雨,也能讓你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份濕冷、迷濛中蘊含著的淡淡的哀愁。更令人稱奇的是,在看似慵懶、散漫的文字背後,隱藏著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那種對自身局限和時代睏境的坦誠剖白,帶著一種近乎殘忍的誠實,卻又被包裹在極其優美、近乎音樂般的句式之中。這種“美”與“痛”的辯證統一,構成瞭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讀完一篇,往往需要停下來,深深地吸一口氣,讓那份情緒的餘韻在胸腔裏緩緩散去。

評分

坦白講,我並不是一個輕易對任何作品“一見鍾情”的讀者,尤其對於被冠以“經典”之名的選集,我總會保持一份審慎的距離。然而,這套書中的部分片段,其對“孤獨感”的捕捉,達到瞭近乎病態的精準。它不是那種故作姿態的形單影隻,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與世界格格不入的疏離感,是靈魂深處對永恒安寜的渴望與不得的掙紮。我在閱讀時,不時會産生一種錯覺,仿佛作者正在我耳邊低語,述說著那些我曾經以為隻有自己纔懂得的心緒。這種“被理解”的震撼感,遠超文本本身的敘事技巧。它揭示瞭一種普遍的、存在主義層麵的睏境,但又沒有落入沉溺或絕望的窠臼,而是將其提煉成一種富有審美價值的體驗,讓人在共鳴中感到一絲慰藉,仿佛知道自己並不孤單地承受著這份清醒的痛苦。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確實是下瞭不少心思的,拿到手裏沉甸甸的,那種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味道,瞬間就能把人帶迴到一個更講究的時代。封麵那淡雅的色調,配上那略帶滄桑感的字體,透露齣一種內斂而深沉的氣質,絕非市麵上那些花裏鬍哨的暢銷書能比擬。我特意翻看瞭目錄,選篇的眼光可見功力,既有大傢耳熟能詳的篇章,似乎也收錄瞭一些相對冷門的佳作,這對於一個資深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內文的排版,字距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處,即便是在光綫不那麼明亮的環境下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憊,這在長時間沉浸於文字世界時,是非常重要的體驗。裝訂方麵,我試著將它完全攤平,發現接縫處依然牢固,顯示齣齣版社在工藝上的堅持。整體而言,這是一本光是放在書架上,也能提升整個空間文化氛圍的“藝術品”,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載體,每一次的翻閱,都能從中感受到製作者的匠心獨白。

評分

從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說,這套選集對我最大的貢獻在於它喚醒瞭我對“白描”藝術的重新認識。在如今這個追求視覺衝擊和信息密度的時代,我們似乎已經習慣瞭被各種復雜的修飾和華麗的辭藻所包圍。然而,這裏麵的文字,很多時候是那樣地剋製、那樣地乾淨利落,寥寥數筆,卻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場景或一個復雜的人物側影,留下瞭大量的想象空間給讀者自己去填充色彩。這種“留白”的藝術,使得每一次重讀,都會因為心境的變化而産生新的體悟。它教會瞭我,真正的力量往往存在於那些沒有被說盡、被刻意省略的地方,是對文字最純粹的信任和運用,這種高度的文學自覺性,使得整套選集即便放在任何時代背景下去審視,都依然閃耀著不可磨滅的光芒。

評分

知道這個人是央視的節目 一封來信的讀信節目

評分

搞不錯……

評分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誌》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2015年4月28日,京東金融宣布網銀錢包更名為京東錢包,網銀+更名為京東支付,京東金融還提齣圍繞京東支付體係,為用戶提供全方位金融解決方案。

評分

采購時間較長

評分

hao.

評分

很好~趁著活動買瞭這一係列叢書,很滿意

評分

不錯,鬱達夫的《沉淪》值得一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