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更令人称道的是其强烈的思辨性。作者似乎总是在提出一个观点后,立刻提出反驳的可能性,或者指出该地形因素在不同历史阶段所产生的矛盾作用。例如,在分析某个山区如何既是天然的屏障,又是阻碍内部统一的藩篱时,作者展示了一种非常成熟的历史观——自然环境的影响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这种多维度的辩证分析,使得全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让人在阅读时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思考活跃度。我很少看到一本历史书能如此坦诚地展示历史选择的复杂性和非必然性。对于那些习惯于寻找简单因果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一些挑战,因为它要求我们接受历史是由无数相互制约的因素共同塑造的现实。它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在历史现场进行的深度对话,而不是单向的信息灌输,这点我非常欣赏。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地质爱好者,我尤其赞赏作者在书中对地形地貌成因的细致描绘。很多历史事件,比如古代氏族的迁徙、战争的胜负走向,甚至特定文化的兴起,往往与当地的土壤类型、火山活动或板块构造息息相关,而这些细节往往被主流历史书所忽略。这本书却将这些“硬核”的自然科学知识,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融入了历史叙事之中。举例来说,书中对某个特定时期海平面变化的讨论,如何影响了沿海防御工事的构建和港口贸易的衰落,分析得极为透彻。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历史情境的认知。我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不是在翻阅故纸堆,而是在实地考察那些古老的遗迹,触摸着被风化的岩石,感受着历史的温度。书中的插图和示意图也制作得非常精良,那些复杂的剖面图和历史地图的叠加分析,直观地展示了作者的论点,大大降低了理解复杂地理概念的门槛。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沉浸感”。作者似乎有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天赋,能将冰冷的地质数据和军事要塞的布局,转化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特别喜欢他描述古代河流改道或山脉隆起时所采用的比喻,既精确又富有想象力,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地理变迁变得清晰可感。读完全书,我感觉自己对日本的整体地理骨架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仿佛打通了理解这个国家历史脉络的一条关键“经络”。以往阅读关于日本历史的书籍时,总觉得缺少一个稳定的参照系来锚定事件的发生地,而这本书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强大的地理坐标系统。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阅读”土地、理解土地如何反过来塑造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指南,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历史科普范畴,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控制得相当到位,它并非平均用力地讲述所有历史时期,而是像一位高明的导演,懂得在关键的历史转折点上,给予地形背景足够多的篇幅进行铺陈和渲染。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古代权力中心转移的探讨,作者没有停留在“天子为什么要迁都”的表面问题,而是深入挖掘了新都城在水源、防御弧线以及与周边势力制衡上的地理优势。这种由“物”及“人”的写作手法,让我对那些历史上关键人物的决策动机有了更深层次的共鸣。它不再是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的评判,而是理解了他们在特定地理框架下所能做出的最优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现代地图反复琢磨,试图在现实的地理轮廓中寻找古代的痕迹,这种探索的乐趣,是其他历史书难以提供的。这本书成功地将“空间”这个维度提升到了与“时间”同等重要的地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别出心裁,拿到手时就有一种古朴又神秘的感觉,封面上的山川河流的抽象线条,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我一直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市面上很多同类作品往往过于侧重于政治事件和帝王将相的更迭,读起来难免有些枯燥。然而,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新颖,它没有直接展开宏大的叙事,而是巧妙地将目光投向了地理环境本身。这种“以形证史”的思路,让我眼前一亮。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能力,他似乎总能透过地图上的等高线和河流走向,洞察到古代决策者们面临的实际困境与战略考量。读完第一章后,我立刻被那种将地理学与历史学熔于一炉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仿佛那些遥远的古战场和都城选址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了坚实的地理基础支撑,让人对日本历史的理解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更立体的维度。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扎实,用词精准又不失文采,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文学的韵味,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
评分东西还算不错,值得一买
评分3起源编辑“图书”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攻入咸阳时,“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这里的“图书”指的是地图和文书档案,它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图书是有区别。进一步探求“图书”一词的渊源,可追溯到《周易·上系辞》记载的“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上来,它反映了图画和文字的密切关系。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却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文字起源于图画。图画和文字确实是紧密相连的。古人称各种文字形态为“书体”,写字的方法为“书法”,“书”字还被作为动词,当“写”讲,如“罄竹难书”、“奋笔疾书”、“大书特书”等等。以后,“书”便进一步被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如“书信”、“文书”“刑书”、“诏书”、“盟书”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图书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今天,人们已经不再把一切文字记录都称作“书”了。例如文书、书信、诏书、盟书,虽然都带有“书”字,但已不包括在图书的范围之内。古文记载,其内容多是记事性质的,如甲骨卜辞、青铜器铭文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其作用主要是为帮助记忆,以便需要时检查参考,其性质相当于后世的档案。以后人们从实践中认识到,这些记录的材料可以改变成总结经验、传授知识的工具。于是便出现了专为传授知识、供人阅读的著作。这样,图书一词便取得了较新而又较窄的意义。到后来,凡不以传播经验、传授知识、供人阅读为目的的文字记录就不算图书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文字来宣传思想,传播知识,同时也逐步地形成了一套书籍制度,而处理日常事务的文件又形成了一套文书制度。于是,图书与档案就逐渐被区分开了。
评分描述的角度很新颖
评分感觉不错~~~~感觉不错~~~~
评分摘:两天时间读完了,还是很有意思的,作为地理学出身,以前虽然就知道历史地理学这一研究领域,但没想到单是民科就能有这么强的水平。书里面大部分篇幅讲的是江户幕府时期,主要是德川家康在当时的江户采取了一系列水利工程来解决江户渔村成为首都的这个既定问题。要说最有意思的还是关于半藏门是否是皇居后门的说法,然后引出脍炙人口的忠臣蔵,最后根据河流流向和滩涂布局的观察推论得出德川家与吉良家的曲折纠葛,一步步推理好像本格侦探小说;还有一个就是提出的交流轴,京都因为交流轴成为了历史名城,奈良因为交流轴变得被遗忘,而福冈作为日本与世界的交流轴,从一个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大城市;最后就是书的结尾从国度两次搬迁上升到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这个大主题,进而大胆地推论尚未弄清的邪马台国国都在博多的伊都国
评分对研究比较有用的参考书,可以参考一下。
评分作者的角度很独特,让历史更有纬度的展现当时的风云人物,值得一看
评分书不错的,再优惠点就好了
评分广重的惊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