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日本文明简史(插图修订版)

哈佛日本文明简史(插图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阿尔伯特·克雷格 著,李虎,林娟 译
图书标签:
  • 日本史
  • 哈佛大学
  • 文明史
  • 历史
  • 文化
  • 插图版
  • 修订版
  • 东亚史
  • 日本文化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690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5538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1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推荐一:这是一本自天照大神至当代日本文明真实、简洁的生动绘本。全书既有史可依,又生动有趣,不仅刻画了四十七浪人为救主不惜剖腹自杀的真性情,也严谨有力地论述现代日本的兴起。不论是日本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抑或对日本民族充满好奇的众民,都可以在这本“简约”而不“简单”的小书里寻求到想要的答案。
  推荐二: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日本研究巨擘经典力作
  全方位展现自天照大神至当代日本文明的斑斓形态
  带您轻松畅游日本、逍遥横穿古今
  奈良时代的贵族为何觉得平民古怪、不可理喻?
  禅宗僧徒拥有独立的武装力量,他们是日本的“少林派”吗?
  为什么“能戏”在日本备受欢迎?
  日本历史上的女性社会地位如何?
  中日关系在未来将如何发展?
  日本没有核武器,在周边核大国的包围中她将如何生存?

内容简介

  

  日本孤悬太平洋西岸,与中国一衣带水,其文明程度虽不及中华文明深厚,但亦独具特色。国人眼中的日本通常分列两个极端,褒扬者捧赞该民族善于借鉴,贬抑者不满这一民族既崇美又嗜杀。日本文明的“庐山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哈佛日本史学者克雷格教授从原始文献,古典文学,军记物语,建筑、艺术、宗教史话中提炼日本文明的不同面貌:书中有四十七浪人为救主不惜剖腹的真性情,有贵族嘲笑房子被烧毁的老翁的傲娇姿态,更有从日本一窥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意趣。作者以散见的史料记载为珠,以独特的史家见解为带,引导我们探寻隐藏在“怪异”的日本民族背后,基于传统行为习惯和价值理念形成的文化基因。

作者简介

  阿尔伯特·克雷格(Albert M.Craig),哈佛燕京学社社长,赖肖尔日本研究所主席,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1949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哲学系,1959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曾荣获古根海姆奖学金、富布莱特奖学金,先后前往日本京都大学、东京大学、庆应大学访学,1988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旭日章。代表著作:《明治维新时期的长州》(1961)、《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1989,与费正清、赖肖尔合著)、《世界文明的遗产》(2000)《中国文明的遗产》(2001)、《日本文明的遗产》(2002)、《文明与启蒙:福泽渝吉早期思想探析》(2009)等。

目录

简录
致中国读者
前言
第一章 日本历史:从起源到12世纪
第二章 中世纪日本:从12世纪到16世纪
第三章 德川时代
第四章 现代日本,1853—1945
第五章 当代日本
出版后记







精彩书摘

  平氏、源氏和足利氏的武家统治
  12世纪以前,日本历史上每一个新时代的到来都与外来新文明的引领有关:绳纹文化和弥生文化来自于大陆的移民,奈良和平安时代文化来自于对中国唐朝文化技术的借鉴。到了中世纪,情形有所不同。虽然国际贸易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文化的进一步输入仍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根本的发展却是日本内部孕育已久的力量爆发的结果。
  现代日本历史学家用“中世”(顾名思义,就是“中间的世纪”)指代奈良、平安时代至德川统治(1600—1868)之间的四个世纪。这几个世纪见证了贵族文官统治向武家统治的转变——武家统治一直持续到19世纪。这些武家建立的军政府叫“幕府”(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幕营里的政府”),掌权的武家首领通常成为“将军”。理论上,将军只是天皇政府的最高军事长官(事实上这个理论从未被彻底抛弃),但是,他实际上掌握着统治权。武家统治引起社会、经济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态。
  京都朝廷的平氏政权
  崛起的乡村武装力量于1156年首次侵入京都。当政的太上天皇的去世引发了一场另外一位太上天皇与天皇的权力斗争。双方分别召集了藤原氏的贵族和地方武装组织来支持自己。经过短暂的战争,以濑户内海一带为基地的平清盛一派战胜了以日本东部为基地的源氏一派。1159—1160年间的平治之乱中,平清盛再次受到挑战,但他又一次取得胜利。平清盛来到京都原本是要拥护天皇,但当他发现自己大权在握时,就开始操纵朝政,这在日本历史上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
  在平氏统治的数十年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没有改变——朝廷的贵族们仍然保持着他们中国式的朝廷职位,藤原氏的首领仍然担任着已经毫无意义的摄政一职,平清盛所支持的天皇被迫退位并只能控制皇族的机构和庄园。平清盛将他的女儿嫁给新的天皇,等他的儿子出生后,就逼迫天皇退位,然后自己以幼天皇的外祖父的身份进行统治。简而言之,平氏建立了一个凌驾于旧朝廷权力中心之上的层级来统治日本。
  源赖朝的崛起
  1160年平清盛占领了京都,但是还没有统一全国,京都以外的其他地方纷纷兴起武士团,他本人的权力也被太上天皇制约着。平清盛取得胜利之后,日益迷恋京都皇族优雅的生活方式,而逐渐减弱与濑户内海根据地之间的联系。平氏认为他们对朝廷的控制会跟藤原氏一样长久。与此同时,源氏在东部恢复了元气。1180年,源赖朝(1147—1199)响应皇子因不满现状而发起的军事号召,控制日本东部,发动了战争。1185年,平氏倒台,战争结束。
  源赖朝的胜利是全国性的,他的军队横扫岛国大部分领土。在这以后,各地武士争相成为他的御家人。源赖朝担心像平氏一样被京城官员的巧言令色蒙骗,于是将总部设在镰仓。镰仓在今天东京以南48.2公里,位于源赖朝东部根据地的南部边界。源赖朝将他的政府称为“幕府”,以区别京都的文官政府。像藤原氏的摄政和太上天皇的院政一样,源赖朝设立的职位很少但很实用,并且都由他的御家人担任:一个职位负责掌管幕府武士家臣,另一个职位负责执行将军政策,还有一个职位负责司法。第三个机构的决议,逐渐汇集成一套习惯法,于1232年被编成法典,这个法典称为《贞永式目》。同时,源赖朝在各国任命军事行政官“守护”,在平氏和其他反对者的庄园里设置“地头”,武士们有权占有部分土地收入,剩余的收入作为税收或是收益缴纳给贵族庄园主。事实上,尽管武士们开始分享小部分的土地收益,但是旧式的税收制度大体上仍是完整的。
  12世纪日本的封建主义
  学者们通常认为源赖朝的统治标志着日本封建制度的开始。封建制度可以用三个标准来界定:主君和封臣的关系、按照军事服役授予采邑以及武士的伦理道德。这些标准适用于镰仓时期的日本吗?
  组成源赖朝军队的骑马武士主要由家臣而不是亲族构成。源氏和平氏的统治最初都是大家族式的,与藤原氏和大和时代的贵族很像。虽然源赖朝的兄弟在他手下当将军,但他掌权后更加倚重家臣而不是亲族——他把亲族当成潜在的对手。横向延展的血缘关系让位给上下等级的君臣关系。
  采邑制度的出现似乎不那么明朗。作为军事服役的交换,镰仓的家臣们可以从土地中获取收入,但通常只是战败的平氏和京都贵族们庄园盈余的一小部分。这些收入也许可以被定义为“财产”,但它不是通常意义上讲的“采邑”。作为被授予的封地,后者直到15世纪才出现。
  但是,武士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发展就明朗得多。1185年以前,这些准则已经在地方武装组织中发展了几个世纪。武士们十分看重军人品质,如勇敢、机灵、力量以及忍耐。他们给自己的剑命名,参加打猎、放鹰、骑射——在全速奔跑的马背上射箭。武士经常私斗(如果当时的军记物语可信的话),在参加战斗前,他们会把族人都召集起来,他们自视为践行“弓箭道”、“弓马道”和“武士道”等的军事贵族。佛教色彩浓厚的《平家物语》主要讲述了源平合战中的武士传奇:
  一个平氏的将军问一个来自东国的御家人:“实森,在东部八国有很多像你们强大的弓箭手吗?”“你认为我是一个强大的弓箭手吗?”实森轻蔑地笑了,“我只能将弓拉开十三手宽。在东国,任何一个武士都可以做到。有一个有名的弓箭手,他拉开弓的距离都在十五手宽以上。他的弓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要四五个普通男人齐心合力才能折弯它。当他发射的时候,他的箭可以轻易地立刻穿透两三套盔甲。就算是一个小庄园的武士手下也有至少五百名士兵。他们都是大胆的骑手,从不落马,也从不让自己的马在哪怕是最崎岖的路上摔倒。战斗的时候,就算他们的父母和孩子被杀死,他们也不在乎,而是踏着他们的尸体继续战斗。”
  “而西国的武士则不同。如果他们的父母被杀了,他们会从战场上撤退下来,举行佛教仪式来安抚死者的灵魂。只有当哀悼仪式完成后,他们才会继续战斗。如果他们的孩子被杀死,他们更是悲痛地完全停止战斗。当他们的补给耗尽了,他们会停下来种植水稻,等到收获以后才重返战场。他们讨厌夏天的炎热,他们抱怨冬天的酷寒。总之与东国的武士完全不同。”①
  平氏的士兵们“听了他的话,颤抖起来”。
  镰仓时期的武士团更符合我们对封建制的定义,定义封建社会的主要依据是社会秩序。武士仅占全国人口的一部分。镰仓时代的日本,一个重要特点是它有两个政治中心。幕府享有军事上的权威,京都的皇族则继续平安后期的统治模式。前者任命政府官员、征收赋税并控制京都周边地区。贵族、太上天皇和领有大片庄园的寺院仍在京都操控着权力,皇族仍然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1185年,源赖朝取得胜利后,要求天皇授予他“征夷大将军”(习惯上简称为“将军”)的头衔,但遭到拒绝。一直到1192年太上天皇去世,源赖朝才得到与权力相称的头衔。即使那时,授予“将军”头衔的正当性也是基于源赖朝是皇族侧支源氏后代的事实。血统依然重要。

  ……

前言/序言

  

在线试读

《哈佛日本文明简史》精彩试读

即使在研究西方——我们自己的文明的时候,我们也只能对于诸如“在中世纪晚期的巴黎做一名商人意味着什么”这种问题,提供浮光掠影的解答。而对于日本中世纪的一位僧人或武士来说,家庭、社会和自然各自是怎样一种景象,这种问题就更难回答了。不过,通过研究原始材料,我们或许能够找到一些线索。为此,我们在书中提供了许多诗歌、哲学论著和小说章节的译文。这些直观的材料提供了非常直接的窗口,由此我们能够观察日本历史上人物的真实思想和情感。我们发现,生活在一千年前的日本人与我们今天一样,拥有许多相同的希望与恐惧,欢乐与忧伤。虽然人类的实践是由不同的文化模式和社会制度强力塑造而成,但是,我们仍然能够辨识出这些共同的情感。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介绍,这本书与《哈佛日本文明简史(插图修订版)》无关,内容详实,旨在模拟真实出版物的风格。 --- 图书名称: 《失落的星图:阿尔戈之谜与深空导航的重构》 作者: 艾德里安·瓦伦丁(Adrian Valentine) 出版社: 天穹文丛出版社(Celestial Press) 出版年份: 2024年 图书类别: 天文学史、古代航海学、理论物理学、考古学 页数: 780页(含大量图表、手绘星图复刻及3D重建模型插页) 定价: 88.00美元 --- 内容简介 《失落的星图:阿尔戈之谜与深空导航的重构》 是一部横跨历史、考古学、天体物理学和前沿工程学的跨学科巨著。本书挑战了我们对古代文明认知范围和技术能力的传统理解,深入挖掘了一段被主流科学史长期忽略或误解的航海技术分支——“阿尔戈导航术”(Argo Navigation System)。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早在公元前数千年,一个高度先进但信息散佚的文明群体,可能已经掌握了利用复杂恒星运动和特定天体物理现象进行远距离、跨大陆甚至跨洋导航的技术。这种技术并非依赖磁罗盘或简单地识别北极星,而是基于对银河系结构微小变化、脉冲星时间序列以及特定双星系统轨道共振的精确计算与预测。 第一部分:星图的碎片与口述的遗产 瓦伦丁教授,一位以其大胆理论和严谨的田野调查著称的跨学科研究者,首先从全球范围内的神话、史诗和早期宗教文本中搜集线索。他对比了美索不达米亚的泥板记录、波利尼西亚的口述航海歌谣、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复杂石刻,乃至古代中国的星占文献。他指出,尽管这些文化在地理上相隔万里,但其记录中反复出现对“九重之门”(The Ninefold Aperture)和“永恒之船”(The Eternal Vessel)的描述。 本书的突破性进展在于对“阿尔戈星座”的重新定义。传统天文学认为猎户座、天蝎座等是固定的图案,但瓦伦丁提出,这些图案实际上是古代观察者为了追踪一个极其缓慢、只有在数百年尺度上才能察觉的“天体漂移”而创建的动态参考框架。他利用现代VLBI(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数据,反向推算出了公元前4000年时,某些关键恒星群相对于银河系中心的精确角度。 第二部分:阿尔戈技术的解码 本书的第二部分是技术核心,详细阐述了“阿尔戈导航术”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1. 时间锚定(Chronometric Anchoring): 瓦伦丁首次公开了一系列复杂的数学模型,展示了如何利用特定已知年龄的球状星团的亮度衰减率,来校准地球上的时间流逝与宇宙时间流逝之间的细微差异。这使得古代航海家能够计算出极远的经度和纬度,远超地平线可见范围的限制。 2. 引力波微扰的感知(Detection of Gravitational Perturbations): 作者大胆推测,阿尔戈导航可能涉及对近距离超新星残骸发出的微弱、周期性的引力波“涟漪”的感知。通过复原出土于地中海深处的一组青铜“谐振盘”(Resonance Discs),本书展示了这些装置如何在特定频率下放大环境中的极微弱时空扭曲,从而锁定银河系旋臂中的特定“灯塔”。 3. 三维空间映射(Three-Dimensional Spatial Mapping): 摒弃了传统的平面地图,本书展示了阿尔戈航海家如何绘制“天空的深度”。他们不仅知道星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还通过三角视差的早期形式,推测出它们的大致距离。书中包含了基于这些推测重建的、极度精确的公元前3000年太阳系模型。 第三部分:文明的断裂与新航路的探索 在揭示了这种复杂技术后,本书探讨了为何这项知识体系会突然消失。瓦伦丁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一场或一系列灾难性的“恒星事件”(可能是附近伽马射线暴或剧烈的太阳耀斑活动)使得天空的背景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原有的星图失效。技术的精度瞬间崩溃,使依赖该系统的航海者迷失方向,最终导致文明的衰退和知识的失传。 本书的最后章节将视角投向未来。作者提出,我们今天正在重新发现的许多深空探测和引力波天文学的理论基础,其实已经在“阿尔戈星图”中以某种原始形式存在。瓦伦丁呼吁当代天文学家和工程师,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文物和文本,寻找将古代的经验智慧与现代的量化物理学相结合的可能性,为人类迈向恒星际航行提供一条未曾设想的路线。 本书的独特价值: 《失落的星图》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次对人类认知极限的哲学拷问。它以无可辩驳的跨学科证据链,重塑了我们对史前科技的想象。书中包含数百张由作者团队绘制的精密天文图表、对古代测量工具的3D重建渲染图,以及对关键文本的全新翻译注释,是严肃的学术研究者和对宇宙奥秘心存敬畏的普通读者不可或缺的参考指南。 --- 作者简介: 艾德里安·瓦伦丁博士,剑桥大学天体史与古代工程学双博士学位,曾任职于麻省理工学院,现为洛杉矶格里菲斯天文台特聘研究员。他的著作以其对边缘理论的审慎论证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而闻名。

用户评价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厚厚的历史著作,心情既满足又带着一丝怅惘。这本书的体量本身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但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能把如此宏大而复杂的题材梳理得井井有条,如同工匠般精雕细琢每一段历史的脉络。我尤其欣赏它在时间跨度上的广度,从早期部落社会到现代的转型期,几乎没有放过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文字的密度很高,每一页都像是信息量巨大的地图,初读时需要反复揣摩才能完全吸收。它并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更像是给研究者准备的案头参考书,但对于真心想了解一个国家发展历程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度恰恰是稀缺的。我花了比预期长得多的时间在查阅注释和背景资料上,因为作者在引入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政治概念时,默认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这无疑给非专业读者带来了一些挑战,但正是这种略带“精英”色彩的叙述方式,保证了内容的专业性和严谨性,让我感觉自己真正走进了一个严肃的历史研究领域,而不是走马观花地浏览旅游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变迁”的捕捉异常敏锐。我们都知道,历史不是静止的照片,而是流动的河流,但很多通史著作往往把重点放在了“大事件”的罗列上,忽略了社会肌理的细微变化。然而,这本书似乎更关注那些不易察觉的底层逻辑和文化思潮的悄然转向。比如,在描述某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时,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分析当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信仰模式乃至审美趣味是如何微妙地影响着上层建筑的决策的。这种从下而上的历史观,让人耳目一新,也让我对过去那些刻板印象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我们今天看待自身文化时,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观念,究竟有多少是历史的偶然遗留,又有多少是经过时间沉淀的必然产物。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一个被裁剪过的“官方叙事”。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论述风格显得相当克制和冷静,这对于一本涉及敏感历史议题的著作来说,是极为可贵的品质。作者似乎非常努力地在保持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尽量减少个人情感色彩的代入,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时期和事件时,他更倾向于呈现多方位的解释和证据链,而不是简单地做出道德审判。这种学术上的审慎态度,使得全书的基调非常稳健,给人一种极度可靠的感觉。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史料时的严谨性,很多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扎实的文献考证。虽然有时这种冷静到近乎冷酷的叙述方式,会让人觉得缺乏一些激情四射的文学渲染,但对于想要探究“真实的历史面貌”的求知者来说,这种克制恰恰是最大的诚意。它不是在说服你相信某个立场,而是在引导你,通过证据自己得出结论。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是它对“连续性”这一概念的深度剖析。历史常常被我们切割成一个个孤立的“朝代”或“事件”,似乎彼此间存在着清晰的断裂。但这本书却像一位高明的织布匠,将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线头,巧妙地编织成一张完整的网。它会让你意识到,几百年前的一个文化习俗,是如何在看似不相关的现代社会结构中,依然留有微弱的脉动。这种对时间深层关联性的挖掘,极大地拓展了我对历史进程的理解,让我明白了“继承”与“革新”并非是对立面,而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全书读完后,我对那个文明的整体印象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有机、复杂且不断自我演化的生命体。这是一种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质的飞跃,也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和探索有了更明确的方向感。

评分

装帧和排版上的细节处理,也为这次阅读体验增色不少。虽然我主要关注内容,但阅读体验的舒适度同样重要。这本书的纸张质感上乘,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使是小号的引文注释也一目了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更值得一提的是,内文的章节划分和结构设计非常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逻辑链条清晰,过渡自然。每当一个宏大的历史阶段结束时,作者都会有一个简短的总结和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帮助读者从繁杂的细节中抽离出来,重新定位自己所处的历史坐标。这种精心的设计,表明出版方对这部学术性著作的重视,使得它不仅是一部思想的载体,同时也是一件令人愉悦的实体书籍。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尊重,这在当下很多追求快速消费的出版物中是比较少见的。

评分

抱着很期待的心情买了这本书,想了解一下日本历史,结果太让人失望了。内容前后不衔接,看着心烦。

评分

这本可以当做日本史的速读书

评分

哈佛日本史权威学者克雷格教授从原始文献,古典文学,军记物语,建筑、艺术、宗教史话中提炼日本文明的不同面貌:书中有四十七浪人为救主不惜剖腹的真性情,有贵族嘲笑房子被烧毁的老翁的傲娇姿态,更有从日本一窥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意趣。作者以散见的史料记载为珠,以独特的史家见解为带,引领我们探寻隐藏在“怪异”的日本民族背后,基于传统行为习惯和价值理念形成的文化基因。

评分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

1、朱熹的历史世界这本书背面比较脏;2、发货较快;3、这些书基本上也是五折左右买入的,性价比不错

评分

印刷精良,文字清晰。很厚实。

评分

很多的艺术作品和建筑等插图都很好,备注的很详细。不得不说这是本很小资的书,读的时候,会感觉到作者、译者及编辑本人,都对艺术、文化、历史部分非常重视。

评分

阅读,是让自己安静下来的捷径。

评分

也很客观的分析了中国对日本的影响,美国对日本的影响。作者也很直率的写出了本书起源于《世界文明的遗产》中关于日本的章节,在其基础上进行广泛的改写。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很想看看《世界文明的遗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