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

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邵勇 等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历史
  • 通史
  • 近代史
  • 历史读物
  • 文化
  • 政治
  • 社会
  • 教育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75854
版次:1
商品编码:1061078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英国历史学家卡尔说过:“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政局波谲云诡,社会变化急剧,众多风流人物演绎着各种悲喜剧,构成了跌宕起伏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这一段历史是我们的昨天,它与现实息息相关。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如何在短时间内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感知风云激荡的近代中国,是我们编写这样一本通俗历史读物的出发点。
  《一本书读懂中国近代史》全书按照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划分为12个篇章,采用由点到面、繁简结合的编排和写作方式,立体呈现近代百年历史发展进程。每个篇章由篇章概述、大事年表、历史故事、相关链接等栏目组成。另外,辅以小常识,并插入相关历史图片。这些栏目各自独立,又相互映衬,有机连为一体,以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饱览百年风云,汲取历史智慧。

作者简介

邵勇,1971年生。山东宁阳人。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化史、政治史。著有《中国近代人物散论》等,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王海鹏,1969年生。山东安丘人。历史学博士。鲁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中国基督教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目录

前言
鸦片战争
“番妇”来华起风波
林则徐巡阅澳门
关天培血溅虎门
杨芳大摆“马桶阵”
王鼎遗疏尸谏
《海国图志》东传日本
“亚罗”号事件
叶名琛客死印度。
叔嫂合谋发动政变
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林凤祥孤军北伐
曾国藩兵败鄱阳湖
石达开身陷大渡河
洪仁矸“逃亡”生涯
太平军击毙“洋枪队”首领
李秀成自供状之谜
僧格林沁命殒高楼寨
洋务运动
曾国藩三请容闳
徐寿试造“黄鹄”号
王韬讲学英国牛津
中国代表团初使“泰西”
马拉火车
昆明湖操练水军
边疆危机与中日甲午战争
左宗棠抬棺征西
曾纪泽“虎13索食”
薛福成夜袭孤拔
冯子材镇南关威震法军
邓世昌怒撞吉野舰
李鸿章马关遇刺
谢缵泰与《时局图)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康有为讲学万木草堂
状元张謇办厂
慈禧杖责珍妃
毕永年“围园捕后”密谋”
谭嗣同夜访袁世凯
赵三多“助清灭洋”
载漪伪造“归政照会”
盛宣怀策划“东南互保”
辛亥革命
孙中山伦敦蒙难
梁士诒失状元
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
陈天华蹈海自绝
五大臣出洋考?宪政
“鉴湖女侠”秋瑾之死
光绪帝死因悬案
……
北洋军阀的统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国民革命
内战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中国命运的决战

精彩书摘

  鸦片战争
  “番妇”来华起风波
  如今的中国已是开放的中国,洋美女在中国各大城市逛街购物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可是在闭关锁国的清朝统治下,这些被称为“番妇”的洋美女们的到来却引来了不小的风波,以致双方剑拔弩张,差一点让鸦片战争提前十年开战。仅仅是几个“番妇”来华,怎么能引起如此巨大的风波呢?
  1757年,乾隆皇帝发布锁国令,只允许广州一地与外国通商,而且只准“夷商”在城外十三行做买卖,严禁他们携“番妇”人城。后来,两广总督准许“番妇”可以随“夷商”居住澳门,但不能进入广州,让居住广州的男性洋“光棍”们十分恼火,这种事在今天看来不仅显得不近人情,而且还有些荒诞。
  那么,清政府为什么要长期奉行“视番妇如猛虎”的防范政策呢?首先是一种戒备心态在作祟。中国传统礼仪规范教导下的国人,洁身自爱、“男女授受不亲”等观念根深蒂固,而西方妇女的服装暴露过多,随意同男人握手、拥抱的行为,“败坏”了社会风俗。其次是出于限制外商的需要。通过禁止洋妇人城,洋商缺少家庭温暖,使其厌倦在广州的单身生活,必然不能长久滞留下去。实际上,这正是清廷故意想让那些外国人知难而退所设下的障碍。1830年(道光十年)广州发生的“番妇”来华(又称“盼师夫人事件”),将中英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争端引向了高潮。
  这一年的10月4日,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大班(东印度公司最高领导之一)盼师偕同几个外国女人从澳门来到广州,坐着绿呢小轿,大摇大摆地住进了商馆。此后,一连几天,年轻貌美的盼师夫人穿着?髦的伦敦时装,带着其他几个衣着光鲜的外国女人,坐在由中国轿夫抬着的绿呢轿上,到处游览观光。
  ……

前言/序言


《光影交织下的百年变迁:探寻中国近现代社会风貌》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史或革命史叙事,而是以一种更为宏大、细致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社会在文化、经济、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等多个维度上所经历的深刻变革与剧烈震荡。全书以“光影交织”为喻,旨在捕捉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常被忽略的微观个体命运、新兴社会阶层的崛起,以及传统生活方式的瓦解与重塑。我们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地方志、商业档案、以及民间文学作品的细致梳理,力求描绘出一幅生动、复杂且充满矛盾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图景。 第一部分:传统世界的最后回响与裂痕的出现 本部分着重描绘了在西方冲击到来之前,中国社会既有的结构性力量和生活秩序。 一、士绅阶层的权力边界与乡村治理的困境: 详细考察了传统地方精英(士绅、宗族长老)在清末的权威是如何受到地方流民、秘密结社以及早期国家干预的侵蚀。我们不再将他们视为单一的保守力量,而是分析了他们在赈灾、水利等公共事务中的复杂角色,以及他们如何在新旧交替中试图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和地方控制权。重点分析了土地制度的细微变化如何影响了底层农民的生存状态,以及地方税收压力如何转化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二、城市生活的新旧混杂景观: 聚焦于通商口岸和新兴省会城市,如上海、天津、武汉的早期城市空间。这些城市是中西文化和经济力量交锋的前沿。我们关注开埠后的商业组织形态,如买办阶层的兴起及其在国际贸易链条中的功能性作用。同时,也细致描绘了城市底层劳动者的居住环境、娱乐方式(如茶馆、戏园子)以及他们对新事物的初步接触与排斥心理。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诞生,如邮政、电报和早期市政管理,对传统邻里关系的冲击。 三、思想的“沉睡”与早期的启蒙碎片: 在政治革命爆发前夕,社会思想的流动是缓慢而隐蔽的。本部分考察了传统儒家义理学说的内部辩护策略,以及民间宗教、善堂在社会救济中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早期翻译作品和西方传教士活动带来的零星知识碎片,是如何在少数精英阶层中悄然播撒,为后来的思想巨变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消费、媒介与现代性的初探 本篇将视野转向物质文化和大众传播领域,展现现代性渗透下的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物质文化的“符号战争”: 详细分析了服饰、饮食、家居陈设在近代的意义变迁。例如,长袍马褂如何被西装、中山装(早期样式)分化和挑战;西式家具的进入如何重构家庭的礼仪空间。尤其关注新式烟草、洋布、以及进口日用品如何成为社会阶层区隔的新型符号,以及民间对手工业生产的冲击与适应。 二、大众媒介的萌芽与舆论的形成: 重点分析了近代报纸、杂志、小册子的发展。我们不讨论其政治立场,而是关注其内容构成——广告、社会新闻、小说连载、妇女投书等,如何共同构建了一个新的“公共领域”。考察了印刷术的普及如何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及地方性信息如何开始被纳入一个更广阔的“全国性”叙事框架中。 三、教育体系的结构性重塑: 考察了从“中西学堂”到“新式学堂”的演变过程。重点探讨了新教育体系在培养行政人才、技术人才的同时,如何无意中制造了一个与传统宗法社会存在认知断层的知识群体。分析了女学运动的兴起,及其对传统家庭伦理带来的挑战。 第三部分:社会结构的重组与群体认同的变迁 此部分深入研究了特定社会群体的现代化过程及其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一、工人阶级的诞生与劳动环境: 聚焦于铁路、矿山、纺织厂等新兴产业中的劳动者群体。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工作条件、工资结构、集体组织萌芽(工会前身),以及他们与资本家、技术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模式。探讨了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如何形成特定的社群文化以应对陌生化的城市环境。 二、女性角色的多重挤压与解放尝试: 从缠足的废除到职场女性的出现,本书探讨了女性在家庭、社会、文化领域的多重身份认同危机。分析了新式婚姻观的萌芽如何与根深蒂固的宗族压力相抗衡。关注那些走出闺阁的女性,她们在教育、慈善或早期商业活动中的具体实践。 三、知识分子的“精神流亡”与文化自救: 考察了近代知识分子群体在“救亡图存”的巨大压力下所经历的身份焦虑。他们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寻找自身的文化根基?分析了他们对“国粹”的再发现与重塑过程,以及这种文化自救思潮如何反作用于社会观念的更新。 结语:一个未完成的现代性实验 全书最终将落脚于对这一百年变迁的综合评估:中国近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张力、快速适应但又根基未稳的转型体。它并非简单地“学习”西方,而是在剧烈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冲击下,进行着一场漫长而痛苦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系统的重组实验。本书试图展现的是这场实验中,无数平凡个体如何挣扎、适应、创造,共同构成了那个复杂而迷人的百年光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封面选用了那种略带复古感的米黄色调,搭配着朴素但清晰的字体,初拿到手时,就给人一种沉稳、踏实的感觉,仿佛跨越时空,触摸到了历史的肌理。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不错,不是那种泛着廉价光泽的白纸,而是略微偏黄的哑光纸,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累。装帧的细节上,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标题的处理上,那种留白的艺术感,让原本厚重的历史叙事有了一丝呼吸的空间。装订工艺看起来也比较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担心松散开来。整体而言,从物质层面上讲,这本书无疑是制作精良的,它传递出一种对内容尊重的态度,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文字内容抱持着一份敬意和期待,而不是那种匆匆忙忙、批量生产的快餐读物所能比拟的。这种对细节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在面对严肃题材时应有的审慎和品味,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评分

初翻阅时,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拿捏,简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电影导演在剪辑素材。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繁杂晦涩的政治条文或者密密麻麻的人名地名,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切入点,可能是某个标志性事件的侧影,也可能是一个鲜活的小人物的命运转折,一下子就把读者的心绪给钩住了。这种“由小及大,由表及里”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阅读门槛。我发现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知识点,而是在跟随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线索在探索。高潮迭起的部分处理得干净利落,不会拖泥带水,而那些需要深入思考的转折点,作者又会适当地放慢语速,用几段富有哲理性的旁白进行引导,使得整体阅读体验张弛有度,既有紧张的代入感,又不失历史的宏大反思空间。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底蕴是毋庸置疑的,但最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对大众读者的友好度也做得极佳。我注意到书后附带的参考资料和注释部分组织得非常清晰,那些支撑论点的原始出处或延伸阅读的建议,都标注得一目了然,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深挖某个特定主题的读者,这些注释如同一个精心铺设的阶梯,可以顺藤摸瓜地找到更专业的文献。同时,全书的逻辑框架搭建得非常稳固,即便涉及跨越数十年的事件链条,读者也能轻松地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晰的时间轴和事件网络,这对于我们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历史认知框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避免了知识点的碎片化。

评分

真正考验一部历史著作功力的,往往在于其对复杂矛盾的梳理能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展现出了相当高的水准。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人物脸谱化,非黑即白,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派系、不同阶层在特定历史关口下的内在驱动力和局限性。例如,在分析某个重大改革的决策背景时,作者细致地剖析了支持者与反对者各自的利益诉求和道德困境,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将决策置于一个多重张力场中进行考察。这种“立体的历史观”,让人明白历史从来不是单一线性发展的,而是充满了妥协、误判与偶然的交织。通过这种细腻的剖析,我个人的历史观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拓展,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因果律解释,而是开始探寻深层次的结构性原因。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鲜明,它成功地避开了教科书式的刻板与学者的故作高深,呈现出一种既严谨又富有画面感的散文笔调。很多关键的转折点,作者的用词选择都相当考究,像是在雕琢一块玉石。举个例子,描述某些社会思潮的涌动时,他用的词汇不是生硬的理论术语,而是带有强烈动感的描绘,让人仿佛能“看见”那种思想交锋的火花在空气中迸溅。这种富有张力的文字组织能力,使得那些在传统史书中显得枯燥的文献引用和数据分析,也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承载着特定时代情绪的载体。读起来不觉得是在“学习”历史,更像是在与一位学识渊博、表达能力极强的朋友促膝长谈,分享他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刻见解。

评分

给爸爸的书,印的很好 还可以,和印象里的有一点点区别,可能是我记错了书比我想的要厚很多,就是字有点小,不过挺实惠的,很满意!书非常好,正版的,非常值,快递也给力,必须给好评,就是感觉包装有点简陋啊哈哈~~~不过书很好,看了下内容也都很不错,快递也很给力,东西很好 物流速度也很快,和照片描述的也一样,给个满分吧 下次还会来买!对于有钱人来说,他们不在乎东西值多少钱,和女朋友在一起他们注重的是心上人的开心,和领在一起,他们在乎的是给领买些高贵的东西,指望着自己有机会高升,和小三在一起,我就不多说了,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我们希望物美价廉,不是我们想买盗版货,不是我们爱到批发部去买,也不是我们爱和小贩斤斤计较,是我们微薄的收入难以支付。总的来说购物本身是一个开心的过程,从中我们利用自己的劳动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京东商城的东西太便宜了,所以我来买了。好了,我现在来说说这本书的观感吧,网络文学融入主流文学之难,在于文学批评家的缺席,在于衡量标准的混乱,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批评家对网络文学集体失语,直到最近一两年来,诸多活跃于文学批评领域的评论家,才开始着手建立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很难得的是,他们迅速掌握了网络文学的魅力内核,并对网络文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寄予了很深的厚望。随着网络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以及网络文学在创作水准上的不断提高,网络文学成为主流文学中的主流已是清晰可见的事情,下一届的“五个一工程奖”,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入选。现在,京东域名正式更换为JDCOM。其中的“JD”是京东汉语拼音(JING DON|G)首字母组合。从此,您不用再特意记忆京东的域名,也无需先搜索再点击,只要在浏览器输入JD.COM,即可方便快捷地访问京东,实现轻松购物。名为“Joy”的京东吉祥物我很喜欢,TA承载着京东对我们的承诺和努力。狗以对主人忠诚而著称,同时也拥有正直的品行,和快捷的奔跑速度。太喜爱京东了。|给大家介绍本好书《我们如何走到这一步》自序: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我曾经想过,如果能时光穿梭,遇见从前的自己,是否可以和她做朋友。但我审慎地不敢发表意见。因为从前的自己是多么无知,这件事是很清楚的。就算怀着再复杂的爱去回望,没准儿也能气个半死,看着她在那条傻乎乎的路上跌跌撞撞前行,忍不住开口相劝,搞不好还会被她厌弃。你看天下的事情往往都是一厢情愿。当然我也忍住了各种吐槽,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余地的,因为还有一种可能是,未来的自己回望现在,看见的还是一个人。好在现在不敢轻易放狠话了,所以总算显得比年轻的时候还有一分从容。但不管什么时候的你,都是你。这时间轴上反复上演的就是打怪兽的过程。过去困扰你的事情,现在已可轻易解决,但往往还有更大的boss在前面等你。“人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无论是你初中毕业的那个午后,或者多年后功成名就那一天,总有不同忧伤涌上心头:有些烦恼是钱可以解决的,而更伤悲的是有些烦恼是钱解决不了的。我们曾经在年少时想象的“等到什么什么的时候就一切都好起来了”根本就是个谬论。所以,只能咬着牙继续朝前走吧。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十个字了

评分

书很好,给孩子留着以后慢慢看!

评分

按照中国近代史发展的脉络划分为12个篇章,采用由点到面、繁简结合的编排和写作方式,立体呈现近代百年历史发展进程。

评分

很喜欢质量不错很喜欢质量不错

评分

1912年1月1日在上海创立中华书局,创办人为陆费逵。以编印新式中小学教科书为主要业务。1912年元旦,中华书局开业后,提出“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的口号,与商务印书馆竞争。首先出版新编的《中华教科书》,以其国旗图案抢占了大部分教科书市场。“于是改公司,添资本,广设分局,自办印刷”,后又盘入文明书局、民立图书公司和聚珍仿宋印书馆,迅速发展成为国内民间第二大出版机构。书局成立之时于福州路东首租3间店面,又在福州路惠福里设立印刷所,不久迁河南路。  1913年设编辑所。沈知方(芝芳)加入,陆费逵任局长(后称经理),沈知方为副局长,编辑所所长先后有:范源濂、戴克敦、陆费逵、舒新城等。中华书局的创建是辛亥革命的产物。随后,总公司迁至东百老汇路(今东大名路)AB29号,并租用其旁之民房,设编辑、事务、营业、印刷四所。其编辑所后又移至东百老汇路88号。总店(发行所)先设在抛球场(今河南路南京东路口)。

评分

深刻了解近代史,提高国民振兴中华的精神.

评分

物流挺快的第二天就到了

评分

此用户未及时评价,系统默认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