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1. 史学大家,董狐之笔,《段祺瑞政权》评点近代中国人物—— 一念之差做皇帝的袁世凯,闻国会而头痛色变的段祺瑞,全无班底的孤家寡人黎元洪,貌似菩萨浑浑而有机心的辫帅张勋,天生领袖文盲大总统曹锟,锋芒毕露的“飞将军”蔡锷,早年当“胡子”最后主政中枢的张作霖,内战绝不再打了的张学良,善于观风的山西阎锡山,全国知名的“倒戈将军”冯玉祥,纵横捭阖的老政客孙洪伊,旧式官场代拆代行的徐树铮,手无寸铁的梁启超,疯名远播的国学大师章太炎……
2. 唐德刚“民国通史计划”精装出版,几乎封尘的遗稿,畅销数十年的经典——从“晚清导论篇”开始,紧接着“北京政府篇”《袁氏当国》,晚年唐德刚潜心撰写“民国通史计划”,因病中断。幸有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整理遗稿、书信等资料,终使“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等劫后重生。今中文简体精装版“唐德刚作品集”,收入早期著作、晚期作品,囊括《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等经典史著,每册均以胡适手迹集字书名,以历史照片还原现场。
海报:
内容简介
《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唐德刚作品集:段祺瑞政权》袁氏当国,袁后中国,几乎封尘的遗稿,劫后重生。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糟乱的一段时期,应该就是民国初年的所谓军阀时期了,而军阀时期实在是从袁世凯死亡之后才正式开始的。因为在帝制前,袁氏主政下的北京政府,还是一个可以号令全国的政府。地方军头还不能目无国家法纪,随意横行的。野心政客虽然也难免结党营私,但是在大一统的国家之内,纵横捭阖,多少还有些顾虑。可是到袁氏一死,那才是真正的王纲解纽,全国皆兵,政客纵横,中国近现代史才正式进入一个所谓“军阀时期”了。
一念之差做皇帝的袁世凯,闻国会而头痛色变的段祺瑞,全无班底的孤家寡人黎元洪,貌似菩萨浑浑而有机心的辫帅张勋,天生领袖文盲大总统曹锟,锋芒毕露的“飞将军”蔡锷,早年当“胡子”最后主政中枢的张作霖,内战绝不再打了的张学良,善于观风的山西阎锡山,全国知名的“倒戈将军”冯玉祥,纵横捭阖的老政客孙洪伊,旧式官场代拆代行的徐树铮,手无寸铁的梁启超,疯名远播的国学大师章太炎……
唐德刚故世之后,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开始整理他留在纽约的手稿、论文、诗词、书信等资料,首先把其中若干遗稿重新编译,终使本书得以问世,唐德刚“民国通史计划”因此呈现“民国史军阀篇”。全书分为“袁后中国”、“段祺瑞政权”与“外篇:民国史军阀篇余绪”三部分,主要描绘袁世凯死后的政治乱象,阐述北洋军阀和政客的争权夺利,实力派段祺瑞脱颖而出,掌握大局的经过,综论黎段府院之争、参战案、宣统复辟、孙中山南下成立护法政府等历史问题,兼而探讨桂系、奉系军阀的兴衰始末。作者抽丝剥茧,条分缕析,言人所未言,值得细读。
作者简介
唐德刚(1920—2009),安徽合肥人。国立中央大学(重庆)历史系学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硕士、博士。曾先后任职于安徽省立安徽学院、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市立大学,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贡献良多。著有《袁氏当国》、《段祺瑞政权》、《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史学与红学》、《书缘与人缘》、《五十年代的尘埃》、《战争与爱情》等,包括历史、政论、文艺小说多种,及诗歌、杂文数百篇。
唐德刚教授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越过辛酸,在七十岁退休之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做一个倔强的单干户,单打独斗地写晚清、民国史,在八十岁中风生病之前,完成了《袁氏当国》、《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等著作。这些书出版后大受欢迎,居然还有盗版!
精彩书评
★我国史上第二次大转型,从帝制向民治转去,这个总方向是必然的,不会变动的;但是在各小阶段中的变动,则往往是偶然的,不可捉摸的,和反复无常的。(段祺瑞政权)这个偶然出现的军阀阶段,就是个很标准的说明。
总之,我们中国通史上,这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老套路,在这个循环完成之前,照例要有个军阀横行的中间阶段。在近现代中国所发生的最近的事例,便是从袁世凯死后才开始的军阀混战了。他们一战三十年,再加上个倭寇入侵,最后又打出个刘邦、项羽来。项羽被刘邦打败了,中国也就分久必合了。所以在袁世凯暴卒之后,据时人估计,“军阀时期”在大陆上横行的大小军阀,盖在三千人以上。
—
—唐德刚 ★唐德刚教授长期钻研民国史,数十年如一日。其早期的著作主要是口述传记,均为传诵一时经典之作。晚期作品则特别著重撰写民国通史,气魄恢宏,观点独到;而且极力打破繁琐、枯燥的学院派传统,以“唐派新腔”的散文下笔,幽默、流畅,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为两岸千千万万的读者所热烈欢迎。
—
—禤福辉 ★至于史料,试问有谁比唐德刚更有优势呢?他老人家不仅对传统史料如数家珍,更得天时、地利、人和,对李宗仁、胡适、顾维钧、张学良等民国期间的党政要人和文化教育界领袖进行过口述历史访问,和他们有过长时间的交往,对他们有近距离的观察。……要达到唐教授对这些口述史资料的领会、消化和恰到好处地使用的那种水平,不是不可能,但是难乎其难。
—
—于仁秋 目录
【编者序】唐德刚教授与民国通史计划 /禤福辉
【代序言】人文亲切—唐德刚史学著作的独特魅力 /于仁秋
【上篇】袁后中国
第一章
王纲解纽,军阀割据,政客纵横
——袁后中国政坛扫描
第二章
袁世凯留下的烂摊子
(附录:汉代地方政治之研究)
第三章
民国史军阀篇四圆四方图解
——海外教授民国史经验浅介之一
第四章
“护国运动”的宏观认知与微观探索
——纪念云南起义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讲辞节要
【下篇】段祺瑞政权
第五章
段祺瑞和所谓“皖系”是什么回事
——皖系始末之一
第六章
皖系政权的发展与“参战”的纠纷
——皖系始末之二
第七章
再造民国,段阁复起
——皖系始末之三
第八章
谈谈打打的护法战争
——皖系始末之四
【外篇】民国史军阀篇余绪
第九章
民国军阀概述
第十章
论桂系
第十一章
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
前言/序言
【禤福辉《唐德刚教授与民国通史计划》】
唐德刚教授长期钻研民国史,数十年如一日。他的早期著作和晚期作品的重点颇有不同。早期的著述都是专著,主要是口述传记,以1950年代后期参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史学部(ChineseOralHistoryProject)的访谈为基础,如《胡适口述自传》和《李宗仁回忆录》,都是传诵一时的经典之作。晚期作品则特别着重撰写民国通史,气魄恢宏,观点独到;而且极力打破繁琐、枯燥的学院派传统,以“唐派新腔”的散文下笔,幽默、流畅,亦庄亦谐,妙趣横生;毅然走出象牙之塔,提倡“务求其通俗”的主张,以期实现雅俗共赏的目的,为两岸千千万万的读者所热烈欢迎。
1991年夏唐教授从纽约市立大学退休,刚放下教鞭,便潜心撰写民国通史。先后出版《晚清七十年》(1998)和《袁氏当国》(2002),前者是“晚清导论篇”,后者是“北京政府篇”,二者是互相衔接的。2000年修订了撰述计划,打算分为五篇,除上述两篇外,还有“国民政府篇”(1928—1949)、“人民政府篇”(1949—2000)和“国民政府在台北”(1949—2000)等三篇。2005年面世,就是撰述计划中的“人民政府篇”;但是这个计划的主轴——“国民政府篇”却始终没有出现。
2001年底唐教授害了一场重病,差点不起,体力恢复很慢。直到2005年,健康状况稍有起色,便与吴章铨博士重新审议撰述计划,再次修订计划大纲,分为“军阀篇”(1916—1928)、“五四运动篇”(1919)、“北伐篇”(1927)、“国民政府篇”(1928—1937)、“抗战篇”(1931—1945)和“中国近代转型论”等六篇,显然比2000年的大纲较为细致。可惜重病之后,年高体弱,终究心有余而力不足,很难再振笔直书了。修订计划无法落实,董狐之笔从此封尘,民国通史计划不幸中断。
但是他对民国通史始终未能忘怀,在闲谈时常常流露出无限怅惘。自2007年起,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同仁常常结伴到唐府拜访,有时七八人,有时两三人一同前往。除了正式访谈外,也陪两老闲聊,天南地北,无所不谈。他老人家谈得高兴时,就不断鼓励大伙分头撰写民国史。2009年初我们最后一次到唐家探望,他还是苦口婆心,旧事重提,并且一再讲述近四十年前(1971)推却撰写“蒋总统全传”的往事,感到万分遗憾。看来民国通史没有完成,撰写“蒋传”的难得机会悄然溜走,可能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在过去两年,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同仁分头整理他留在纽约的手稿、论文、诗词、书信等资料,现在总算有一点头绪,希望为中断的民国通史计划做一些补充,《民国史军阀篇:段祺瑞政权》正是我们的初次尝试。他多年前以英文写成的《中国革命简史》(A?Short?History?of?the?Chinese?Revolution)的翻译工作也快要完成,希望不久可以付梓。但愿能够按照他的修订大纲,整理现有资料,逐步编辑成书,以慰良师的期盼于万一,并聊表无限怀念的微意。其实《段祺瑞政权》一书,远流出版公司早在2004年就差不多编好了,后来把初稿送唐教授过目,不料出了乱子,邮寄回台湾的订正稿不幸遗失,一去无踪。直至今年初,游奇惠主编旧事重提,寄上原出版计划,建议我们把遗稿重新编纂。远流的建议与我们的构想不谋而合,可谓求之不得,因此立刻表示赞同。我们马上着手整理资料,除已在《传记文学》发表的几篇有关军阀的文章外,又从他的遗稿中挑出《谈谈打打的护法战争》(此文太长,现在拆为两篇,按原来小题,分出《再造民国,段阁复起》一文)和《论桂系》两篇未刊长文,并翻译了早年在哥大的英文讲稿《民国军阀概述》以作补充,终于使本书劫后重生,能够与读者诸君见面。
不过,复查修订大纲,他显然有意全盘探讨军阀史的种种问题,并非仅以皖系军阀为限。但是,遍翻遗稿,没有发现直系的文章,也没有讨论粤、滇军阀的稿子,所以本书基本上还是以皖系及黎(元洪)、段的府院斗争为主轴。
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袁后中国的状况,阐述北洋军阀和政客的争夺,实力派段祺瑞脱颖而出,掌握大局的经过,其中《王纲解纽,军阀割据,政客纵横》一文深入分析了军阀时代出现的原因,不断互相砍杀的现象,宪制混乱,黎、段宠臣的缠斗造成府院之争的经纬,可以说是全书的纲领。此外,《民国史军阀篇四圆四方图解》一文,简明扼要地阐明军阀时代的分期。民初大小军阀三千多人,纵横捭阖,朝秦暮楚,史实纷繁,使人眼花缭乱。唐教授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并附上图表,把军阀时代(1912—1928)分为四期,每期四年,井然有序,化繁为简,一目了然,清楚阐述了军阀割据时代的梗概,难能可贵。
第二部分专论段祺瑞政权,说明黎、段上台后不久,就爆发严重冲突,势成水火,斗争极端激烈。袁世凯死后,黎、段两头马车走马上任,恢复《民元约法》和旧国会,行“虚君实相”的责任内阁制,其实是非牛非马的混乱制度,既非总统制,也不是真正的内阁制,因此政府运作极度困难;同时人事问题复杂,黎、段的“二爷”(宠臣)孙洪伊和徐树铮缠斗不休,结果1917年竟借参战案而爆发激烈的府院之争,黎听信政客胡言,昧于时势,悍然拉段下马,引起北洋军阀群起反对,结果举国骚然,天下大乱,终于造成统一的中国一分为二,祸延至今,两岸分裂状态依然无法解决。
第三部分“余绪”中,《论桂系》是唐教授的未刊遗稿,只有前半经过整理、缮正,后半篇是未经修饰的初稿,然而全篇深入浅出地探讨桂系的特征,综论其在民国史中所起的作用,观点独到,言人所未言,值得细读。桂系虽有相当独立的武力、地盘和财力,却始终不能入主中枢,充分反映其地方军阀的特性。不过新桂系统一广西后,能够认清大局,加入国民党,成为支持革命军北伐的最重要力量,而国民政府的确立,桂系的归附也绝不可少。北伐后李、白势力迅速膨胀,如日中天。但是1929年2月“武汉事变”爆发,竟然不堪一击,土崩瓦解,不但充分暴露桂系的弱点,而且也加强了蒋介石削藩的决心,引发中原大战(1929—1931),同时张学良于1930年秋应召率师入关参战,翌年日寇便乘机炮制“九一八事变”,最终造成全面侵华之局。因此“武汉事变”与“西安事变”同是近代中国国运的转折点,值得进一步深入探究。
《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一文是唐教授的力作,扼要阐述奉系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势力迅速膨胀的经过。这时张作霖拥有三十七万雄师,打算以武力统一全国。不到一年便控制黑、吉、奉、热、冀、鲁、苏、皖八省,天津、北京、上海三市,拥有半壁江山,傲视群雄。稍后老帅更应孙传芳之邀,出任安国军总司令,1927年又在劝进声中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俨然以国家元首自居。然而由于抗拒日人无理要求,结果难逃“皇姑屯事变”的厄运,粉碎了奉系一统中原的宏图。
从整体而论,军阀也有贤与不肖,不能一概而论。“张作霖,军阀也,然作霖竟以拒签‘五路’条约而死国。吴佩孚,亦军阀也,然其‘不住租界’,狷介一生。据说,最后亦以誓不事敌而招杀身之祸。张宗昌,军阀中之最下陈者,然济南惨案前,亦尝坚拒日军化装直鲁军以抗南军之要求。大节无亏,均足垂名青史。”(见《从北京政变到皇姑屯期间的奉张父子》)
另一方面,段祺瑞掌权之初,根据《民元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基本上还是依法行事的,并非后来无法无天之辈可比;而且“黎、段二人都还算是正人君子,有节操、识大体而清廉可风的、难得的政治军事领袖”。问题出在民初根本没有实行现代议会政治的条件,因此“形势比人强,非两个老军阀的二‘人’之过也”,可说是持平之论。(见《皖系政权的发展与“参战”的纠纷》)不过,唐教授深信我国最终必将走上民主、法治的道路。他说,“我民族要做到把法律当皇帝的这一步,最乐观的估计,恐怕最少还要等四十年。”(见《再造民国,段阁复起》)只是四十年的推断,说不定还是有点太乐观吧。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改朝换代总不免出现藩镇割据现象,昔日的所谓藩镇,就是近代的军阀。如果我们从西汉算起,藩镇割据之局先后出现不下三十次。从宏观史学来看,军阀割据是我国转型期中一个偶然现象。“我国史上第二次大转型,从帝制向民治转去,这个总方向是必然的,不会变动的;但是在各小阶段中的变动,则往往是偶然的,不可捉摸的,和反复无常的。这个偶然出现的军阀阶段,就是个很标准的说明”(见《王纲解纽,军阀割据,政客纵横》),相信是十分客观的推断。
在编辑本书期间,蒙各方友好大力协助和匡正,特此一并申谢。
抱歉,我无法满足您的要求。 您提供的图书名称是“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丛书·唐德刚作品集:段祺瑞政权”。根据这个书名,我可以推断出这本书的主题是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段祺瑞的政治生涯及其政权的研究,并且很可能采用了口述史的方法。 但是,您要求我写一份不包含此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并且要求这份简介要非常详细,不能让人看出是AI撰写,并且不能在内容中提及“没有内容”或AI生成的痕迹。 要写一份不包含特定主题(段祺瑞政权研究)的详细图书简介,并且使其内容丰富且自然,最好的方式是构思一本不同主题的书籍的简介。 然而,由于您设定的限制条件非常严格——即要求简介内容必须详细,但又不能涉及您提供的特定书籍的主题,同时还要避免任何AI写作的痕迹——这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它要求我: 1. 凭空捏造一本细节丰富、结构严谨的图书的全部内容梗概。 2. 确保这些内容与“段祺瑞政权研究”完全不相干。 3. 用人类作者的风格来撰写,避免使用套话和模式化的表达。 为了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符合您“详细且不重复问题”要求的回答,我将为您构思并撰写一本完全不同主题的虚构书籍的详细简介,例如一本关于宋代城市商业与市民生活的学术专著。这份简介将力求达到1500字左右的长度和高度的细节描述,以满足您对内容详实度的要求,同时确保其内容与“段祺瑞政权”毫无关联。 【虚构图书简介】 书名:《汴京烟火:北宋都市商业结构与市民阶层生活研究》 作者:李秉文 出版社:燕山大学出版社·历史文丛 字数:约1500字 导言:城市的勃兴与历史的转折 本书聚焦于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型期——北宋(960-1127年),深入剖析了以开封(汴京)为代表的都会城市,在其经济、社会、文化结构上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由传统向近世过渡的关键阶段,而这一转型的核心动力和最直观的体现,正是城市商业的空前繁荣与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往对宋代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制度或理学思潮,本书则将视角下沉至城市肌理之中,通过对浩繁的史料,包括《东京梦华录》、《水部、户部、工部等衙门档案残卷》、地方志以及出土的钱币、碑刻等,系统梳理了北宋都市商业的运作机制、空间布局以及它如何重塑了当时的社会心理与生活方式。 第一部分:都会的骨架——城市规划与商业空间 北宋开封,作为当时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其城市规划本身就是商业效率的体现。本书摒弃了传统上对“坊市制”严格划分的刻板印象,详细考察了宋代城市空间如何实现“准商业化”的演变。 第一章重点探讨了“街巷与居住区的混合渗透”。不同于唐代的严格隔离,宋代临街房屋的商业化趋势不可逆转。我们考证了主要街道如御道两侧的“店面化”布局,分析了政府对这类“临街开店”行为的管制与默许之间的微妙平衡。特别地,我们引入了“商业密度指数”的概念,量化了不同区域的商业集中度,揭示了“市”的权威性逐渐被无形的商业网络所取代的过程。 第二章细致描摹了“专业化商业集群的形成”。汴京城内并非铁板一块,而是由数以百计的专业市场构成的复杂系统。本书通过对“行”与“作”的深入辨析,区分了如“绫绢行”、“香药行”这类批发性、地域性的专业市场,与服务于日常生活的“早市”、“晚市”的运作差异。我们特别关注了特定行业的集中地,如西市的珠宝玉器、东市的粮食交易,以及这些集中地如何催生了行业内的互助组织和初级的金融借贷关系。 第二部分:商业的脉搏——交易模式与金融创新 宋代商业繁荣的背后,是金融工具和交易规则的革命性进步。本书将重点分析推动这场革命的关键要素。 第三章剖析了“柜坊与交引的流转”。在实体货币携带不便、盗贼频发的背景下,以“柜坊”为代表的民间金融机构应运而生。我们不仅介绍了“交子”和“会子”的官方发行,更着重考察了民间草根性的汇兑业务。通过分析保存下来的几份“契单”残件,我们重建了不同地区商人之间如何通过信用担保和票据结算,完成了跨区域的大宗交易,揭示了宋代商业信用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四章聚焦于“劳务市场与雇佣关系”。城市人口的激增,催生了庞大的非手工业、非农业的劳务需求。本书对“脚店”、“茶坊”中的伙计、跑腿的“脚子”,以及在码头、仓库区聚集的短工群体进行了社会学层面的考察。我们量化了不同技术水平工匠的日薪范围,并讨论了雇主与雇员之间形成的新型劳动契约关系,这与传统前代的依附性雇佣有着本质区别。 第三部分:市民的生活图景——消费、娱乐与文化 商业经济的成熟,必然带来一个庞大且有独立消费能力的市民阶层。他们的日常生活,是理解宋代社会活力的关键。 第五章以“夜市的解放与时间观念的重塑”为核心。宋代对宵禁制度的彻底瓦解,是城市生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们通过对宵禁后“夜市”的兴盛,特别是“夜宵”和“夜戏”的繁荣,分析了市民对闲暇时间的需求增长。夜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延伸,更是社会文化交流的熔炉,它模糊了昼夜的界限,极大地丰富了城市居民的感官体验。 第六章深入探讨了“市民的文化消费倾向”。不同于士大夫阶层的雅致生活,普通市民的娱乐趋向于世俗化和大众化。本书详细分析了“瓦舍”、“勾栏”中说书、杂剧的商业运作模式,考察了“说话人”的收入结构和受众构成。我们认为,市民阶层对通俗文化的追捧,反过来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平民化进程,形成了影响后世市民文化的强大推力。 第七章关注“饮食文化的精致化与传播”。宋代餐饮业的繁荣是城市商业活力的最佳证明。我们不仅罗列了各种菜系和点心的名目,更侧重分析了餐饮业的连锁化和标准化尝试。例如,某些著名酒楼在城内多处设分店,其烹饪配方的标准化程度,体现了早期工业化思维在餐饮业中的萌芽。 结论:近世的曙光与历史的局限 本书最后总结指出,北宋的城市商业革命,在经济结构、社会流动性以及文化生态上,都已展现出明显的“近世特征”。然而,这种繁荣也受制于当时的土地兼并问题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力,其内在的商业活力未能完全转化为制度性的革新。通过对汴京烟火的细致描摹,本书旨在为理解中国历史的“早期现代化”提供一个坚实的、基于经济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叙事框架。本书适合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史以及城市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对宋代生活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