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怀旧系列·历史在这里定格:老报刊的前尘往事

文化怀旧系列·历史在这里定格:老报刊的前尘往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雷,王冠群,徐慧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怀旧
  • 历史
  • 老报刊
  • 报纸
  • 民国
  • 影像
  • 记忆
  • 收藏
  • 复古
  • 中国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96519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5005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化怀旧系列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痛感国土沦丧,内战连年,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进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思想日趋激进,政治态度更加鲜明。《申报》在他的主持下,成为抗日进步力量的喉舌。史量才站在人民大众一边主持公道为捍卫言论自由,以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目录

坚守报格的《申报》
不党不私的《大公报》
暗度陈仓的《民国日报》
《民报》——辛亥革命第一报
严复与《国闻报》
名震一时的《苏报》案
民国记者第一人——黄远生
报界先驱——林白水
辣手著文章的邵飘萍
记录历史光影的《良友》画报
严独鹤——特立独行的报人
报人作家——张恨水
《新青年》——五四运动的号角
杜重远与《新生》事件
不朽的新闻战士——范长江
邹韬奋与《生活》杂志
永载抗战史册的《晋察冀日报》
报业巨子——成舍我

精彩书摘

  《文化怀旧系列·历史在这里定格:老报刊的前尘往事》:
  
  九一八事变后,史量才痛感国土沦丧,内战连年,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十分不满,进发出强烈的民族情感和爱国精神,思想日趋激进,政治态度更加鲜明。《申报》在他的主持下,成为抗日进步力量的喉舌。史量才站在人民大众一边主持公道为捍卫言论自由,以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1932年6月,南京中央大学发生了殴打兼职校长段锡朋事件。当时中大校长一职虚悬近半年,经费也积欠达半年之久,因此当行政院派教育部次长段锡朋兼代校长后,早已不满的学生以段系官僚政客,不符合校长人选的标准,向段当面质询,段则扬言捉拿为首喊打的学生,因此引起了学潮。《申报》据实报道了此事的前因后果,并发表了评论文章,认为教育日益败坏,最大根源在于官僚主义的侵入,并批评了国民党政府诸多政治和军事举措。时任教育部长的朱家骅在盛怒之下,罗列《申报》所谓“危害党国”的罪状,向蒋介石举报。1932年8月,上海警备司令部接蒋介石指示,下令上海租界以外的国统区,一律禁止《申报》的邮递。后经过史量才多方奔走求助,蒋介石才解除了禁令,但要求由国民党中宣部派员指导《申报》的编辑和发行,遭到史量才拒绝。史量才对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颇为不满,赞同宋庆龄的政治主张,在《申报》上全文刊载了宋的宣言;还发表社论,同情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他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他以强硬的姿态不屈不挠顶住了国民党当局施加的种种压力。
  著名报人徐铸成在专著《报海旧闻》中写道:蒋介石对《申报》不大听话大为不满,让杜月笙陪同史量才前来南京谈话。
  蒋沉下脸来说道:“不要把我惹火,我手下有一百万兵。”史量才则针锋相对冷冷地回答:“对不起,我手下也有一百万读者。”这句被认为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的话,为他后来被枪杀埋下了伏笔。不为权力所吓倒,不为金钱所打动,史量才的人格就是《申报》的报格,他的“犯上”最终惹恼了蒋介石。1934一年,史量才在与家人乘车往返沪杭的公路上被拦道的国民党军统特务赵理君、惯匪李阿大等凶手枪杀,遇难时五十四岁。史量才之死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公愤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史量才事件”,同时也使《申报》经历了一次致命性的打击。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日方企图控制该报。
  《申报》拒绝其新闻检查,于同年12月14日被迫宣布停刊。1938年1月、3月,汉口版、香港版先后复刊,但汉口版于当年7月停刊,香港版于次年7月停刊。1938年10月10日,《申报》借美商之名在上海租界复刊。1941年12月8日,日军开进上海公共租界,《申报》再次停刊。一周后,在日军威胁下,《申报》复刊,完全为日军报道部所控制。1942年,日军军部突然派人查封《申报》。12月6日,日本海军派汉奸陈彬和以“军管会”的名义接管《申报》,并任命陈为社长。日本投降当天,陈彬和潜逃,《申报》停刊。
  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以附逆为名接管《申报》,史量才留下的《申报》从此被国民党cc系控制。此后于1946年5月强迫史量才之子出让5l%股份给政府,然后改组《申报》董事会,调整报社工作机构,并由政府委派杜月笙为《申报》董事长,已创办七十四年的《申报》改变其民营性质,成为国民党的官方报纸。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后,《申报》遂因系国民党党刊而宣布停刊。这份历时七十七年,中国新闻史上创办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终于成为历史,结束了坎坷而辉煌的一生。
  1982年,为了再现旧中国百年的风雨历程,上海市委和市出版局做出决定,委托上海书店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了全套《申报》。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文化怀旧系列·历史在这里定格:老报刊的前尘往事》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该书所不包含的方面,同时力求详实、自然,不带有明显的AI痕迹。 --- 图书简介:穿越时空的剪影——另一种历史的侧面 书名:文化怀旧系列·历史在这里定格:老报刊的前尘往事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传统历史叙事的宏大著作,它更像是一张由时间尘封的档案卡片,邀请读者走进一个由铅字、油墨和旧纸张构建的微观世界。我们不在这里探讨帝王将相的兴衰更迭,也不试图重构宏大的社会变迁蓝图,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被主流历史叙事往往忽略的“角落”——那些在岁月中泛黄的、承载着日常气息的老报刊。 本书不包含的内容侧重与叙事角度: 一、 摒弃宏大叙事,着眼于“微观断片”: 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非主流”历史细节的挖掘和呈现。我们刻意避开了对重大历史事件(如重要的政治运动、关键的战争转折点或全国性的经济政策颁布)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的篇幅。读者将不会读到对特定历史时期宏观政策的系统性梳理,或对某个重要历史人物生平的详尽传记。相反,我们会将注意力放在报纸上那些看似琐碎、却极富时代印记的版面:一则关于某地新开张茶馆的广告、一则关于物价波动的市民来信、一封刊登在“读者之声”栏目中对地方治安的抱怨,或是某次地方性文化活动的简短预告。这些片段共同构成了一幅比宏大叙事更具烟火气的“历史侧影”。 二、 聚焦文本而非印刷技术本身: 虽然老报刊的物理形态至关重要,但本书不会将笔墨过多地集中于探讨印刷技术的演变——比如活字排版的精密性、不同时期纸张纤维的成分分析、或是油墨配方的改良过程等技术性内容。我们的兴趣点在于“内容如何影响生活”,而非“技术如何实现内容”。因此,读者不会在书中找到关于雕版印刷与现代胶印技术对比的详细论述,也不会深入研究某一特定报社的发行与管理架构的商业分析。重点始终是报纸上所承载的“信息流”。 三、 历史的“温度”而非“定论”: 本书不致力于提供对某一历史议题的权威性结论或最终裁决。它更像是一份开放式的邀请,邀请读者根据报刊中呈现的零散信息,去体会那个时代的“氛围感”和“情感温度”。例如,当我们呈现某一时期关于服饰风尚的报道时,我们侧重于描述普通市民对新潮服饰的好奇与模仿,而非对这些服饰在阶级结构中的象征意义进行社会学层面的深度剖析。历史在这里不是一个被盖棺定论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可以被感知的、流动的生命体验。 四、 避开对特定“名家”的集中研究: 我们不会将重点放在对某一位历史文化名家(如鲁迅、胡适等)在特定时期报刊上的言论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专题研究。虽然这些名家确实在报刊上留下了重要的笔墨,但本书的视角更偏向于“素人”的声音和普遍的社会现象。我们更关注那些普通撰稿人、地方通讯员,甚至是投稿者所反映出的时代情绪,而非精英阶层的思想交锋。 五、 区域性与国际性新闻的平衡处理: 在提及新闻报道时,本书将倾向于选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报道,以展现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生活差异。我们不会深入探讨国际事件在全国性大报上的报道策略,也不会对某个具体国家的外交事件进行详细的新闻追踪报道。相反,我们更关注当地人如何看待本社区内发生的细微变化,以及地方性社团、学校或商会在报纸上发布的具有地方色彩的信息。 结语:定格瞬间,留待解读 《文化怀旧系列·历史在这里定格:老报刊的前尘往事》选择了一条独特的路径,它拒绝成为一本全面的历史教科书,也无意于成为一份详尽的新闻史论文集。它是一扇小小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的不是历史的“主干道”,而是路边那些被遗忘的、开满野花的“岔路口”。这些被定格的瞬间,它们本身不提供答案,只提供了一种回望历史的独特视角——一种带着纸张特有气味的、鲜活的、充满人情味的“往事”。每一次翻阅,都是与过去一个未曾谋面的人的一次偶然对视。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初是被书名吸引过来的,想着能读到一些关于旧报纸的“前尘往事”,一定很有趣。读完之后,感觉这本书远超我的预期。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历史文献罗列,而是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娓娓道来。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报刊的发展演变,有着非常深入的剖析。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某些报刊如何从最初的政治宣传工具,逐渐转向更贴近民生、更关注社会议题的过程。这种转变,本身就反映了社会思想的解放和进步。书中也引用了大量的报刊原文片段,那些充满时代特色的词汇和句式,读起来别有一番韵味。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一段生动的描述而停下来,想象那个场景,那个画面。而且,书中的叙述方式也很有讲究,时而客观冷静,时而又饱含深情,让我感受到作者对于这段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它不只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讲述故事,讲述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着的人们的故事,以及那些记录着他们故事的载体。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到,每一份泛黄的报纸,都曾经是鲜活的生命,是时代的见证者。

评分

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历史的书籍,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特别。它没有从宏大的叙事出发,而是从“老报刊”这个微观的载体入手,去展现历史的全貌。这种方式让我觉得更加亲切,也更加容易理解。书中对不同时期报刊版面设计、新闻报道方式、乃至广告内容的研究,都非常细致,让我看到了报刊作为一种媒介,是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已经被遗忘的民间信息和文化现象的挖掘,这些内容往往是官方史书中难以见到的,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书中的文字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它就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纪录片,通过老报刊的片段,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时代图景。我从中看到了社会的进步,也看到了文化的传承,更看到了历史的厚重。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即使是最平凡的纸张,也能承载起最深刻的历史记忆。

评分

这本《文化怀旧系列·历史在这里定格:老报刊的前尘往事》简直就像打开了一个尘封的宝盒,里面闪耀着无数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光芒。我一直对旧物件,尤其是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纸质媒介有着莫名的情怀。收到这本书的那一刻,我的心就瞬间被吸引住了。书的装帧典雅,封面设计也很有年代感,翻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沉静而厚重的气息。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想看看那些泛黄的纸页里,究竟藏着多少鲜活的故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新闻报道的变迁,从最初的口语化、直白式,到后来逐渐发展出的深度分析和人文关怀,每一点进步都折射出时代的进步。更让我着迷的是,它不仅仅是关于报刊本身,更像是通过报刊这个窗口,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社会思潮,甚至是一些被忽略的民间记忆。我仿佛能听到隔壁邻居在讨论某条新闻时的嘈杂声,看到街头巷尾人们争相传阅报纸的场景。那些广告,那些娱乐版块,那些生活化的点滴,都让我感觉离那个遥远的时代更近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历史,不是枯燥的年代事件堆砌,而是通过日常的、微观的视角,去感受历史的脉络和温度。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社会变迁很感兴趣,总觉得那个时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它通过老报刊这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种种变化。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探讨,对新旧观念的碰撞,以及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有着非常细致的描写。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当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报道,那种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气息,透过文字扑面而来。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国家在艰难中探索,在变革中崛起的历史瞬间。书中的分析也很有深度,不仅仅是表面的陈述,而是深入挖掘了报刊内容背后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动因。读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扇尘封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梦想、奋斗和失落。那些曾经的口号、曾经的宣传,在今天看来,都带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本书让我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发展,也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看”书,不如说是在“穿越”。当我沉浸在那些老报刊的版式和文字中时,仿佛整个房间都染上了旧时光的滤镜。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简单的素材堆砌,而是经过精心的梳理和提炼,将散落在不同年代、不同报刊中的信息,编织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社会风貌的部分,那些关于服饰、饮食、婚丧嫁娶的记载,让我窥见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喜怒哀乐。比如,有一篇提到某个时期市民们对新鲜事物的热情,以及报刊如何扮演了信息传播和引导潮流的角色,这让我深思。我们现在习惯了信息的爆炸式传播,但回望过去,那些缓慢而珍贵的传播过程,反而更能让人体会到信息的力量和价值。而且,书中对一些当时的热点事件的报道,也展现了不同媒体在立场和报道方式上的差异,这对于理解信息时代的媒体运作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同样的新闻,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读者的理解和感受也会截然不同。这本书的细节之处做得非常到位,每一个小小的插图、每一处引用的段落,都充满了历史的味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