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陳寅恪往事

守望:陳寅恪往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吳定宇 著

下載链接在页面底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19


圖書介紹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48297
版次:1
商品編碼:1165546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02
正文語種:中文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守望:陳寅恪往事》迴溯陳寅恪往事,展現他非同尋常的求學經曆、艱苦的治學生涯、獨特的治學方法、終身守望“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嶙嶙風骨和難以企及的學術成就。全書從大量的曆史細節中,還原齣瞭一個真實的陳寅恪,解開瞭長期籠罩在他身上的種種謎團,諸如:他的文化性格的形成;各個時期所做的文化選擇;婚姻及傢庭生活;進清華國學研究院任教始末;究竟通曉多少門外語;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結構如何形成;受聘牛津大學和香港大學的原因;香港淪陷後如何堅守民族氣節以及如何脫險;與梁啓超、王國維、吳宓、鬍適、傅斯年、陳垣等民國文化名人的交往;如何奬掖、扶持勞乾、周一良、鄧廣銘、蔣天樞、季羨林、唐長孺等學人;與國、共兩黨高層人物的關係;同郭沫若、楊榮國等人之間的學術分歧;1949年為何留在大陸及以後所受到的“國寶”待遇;斯大林是否讀過他的著作;“四辭”進京之邀的經過;1949年以後的齣版風波,1958年受到的政治衝擊及其弟子們的不同錶現;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迫害;與葉恭綽、瞿蛻之、龍榆生、硃師轍等“邊緣學者”的交往;其終生的學術遺憾及其原因。全書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揭秘顯隱,澄清坊間一些似是而非、可愛不可信的傳聞,並從陳寅恪一代人的遭遇,展示齣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發展的艱難曆程和一代中國學人的命運。可以說,讀懂瞭陳寅恪,就讀懂瞭20世紀中國學術文化史。

作者簡介

吳定宇,生於1944年,四川嶽池縣人。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過《中山大學學報》主編、編輯學與齣版研究中心主任等職務;在學術團體中擔任過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會理事、郭沫若研究學會理事、廣東高校學報研究學會會長、廣東期刊學會副會長等。齣版專著、閤著九種,在海內外學術期刊發錶論文百餘篇。代錶作有《論魯迅與鬍適》《巴金與中外文化》(閤著)《學人魂——陳寅恪傳》《抉擇與揚棄——郭沫若與中外文化》《中山大學校史(1924—2004)(主編兼撰寫)等。

目錄

自序讀懂瞭陳寅恪,就讀懂瞭20世紀的中國學術文化史
第一章 治學之路
一 陳氏文化圈
(一)書香世傢
(二)幼承傢學
二 負笈遠遊
(一)走齣國門
(二)歐美留蹤
(三)“讀書種子”
第二章 清華歲月
一 初入清華
二 為人師錶
三 哲人其萎
四 初探碩果
(一)勤勉治學
(二)後來居上
第三章 萬裏烽煙
一 北平淪陷
二 漂泊無依
三 應聘牛津
四 浩然正氣
五 轉徙西南
(一)流寓桂林
(二)執教成都
(三)再進清華
六 再探碩果
第四章 康樂風雨
一 嶺南定居
(一)留在大陸
(二)四辭返京
二 “國寶”禮遇
三 事齣有因
四 風雨襲來
第五章 桑榆暮景
一 風雨過後
二 外地來客
(一)政要來訪
(二)最後一麵
(三)兩位學生
三 齣版風波
四 在劫難逃
五 身後之事
六 三探碩果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讀書種子”

陳寅恪的錶弟俞大維(1897—1993)先到哈佛大學留學,專攻數理邏輯,兼學梵文、佛學等學科。經俞大維介紹,剛到美國的陳氏認識瞭小他四歲的吳宓。

吳宓(1894—1978),陝西涇陽縣人,自幼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學業成績優異,1910年,十七歲時就考取陝西“遊美第二格學生”,名列前茅。年底赴京,進入專門培養留美預備生而辦的清華學堂復試,又從全國送來參加復試的近三百考生中脫穎而齣,高中“榜眼”——為這批留美預備生中的第二名。1914年底,吳宓的嗣父、曾任甘肅副都統的仲旗公吳建常,忽遭甘肅省省長張廣建的構陷。張廣建嚮袁世凱密告,吳建常與國民黨要人於右任是心腹之交,又與南方革命黨和北方宗社黨有來往,遂被袁世凱批準拘押。正在清華學堂讀書的吳宓心急如焚,四方奔走,設法營救。此時俞大維的大伯父——也就是陳寅恪的大伯舅俞明震,正在北京平政院肅政廳肅政使任上。1915年,俞明震彈劾瞭張廣建,對吳建常脫離縲紲之苦,起到瞭促進作用。

吳宓對參與營救嗣父的人心懷感激,到哈佛大學後,在感情上對俞明震的侄子俞大維很親近。再加上俞大維本來就是一個用功讀書的留學生,吳宓和他認識後,很快就成瞭朋友。在平時的交談中,俞大維多次談起過陳寅恪,對其博學與通識十分佩服。所以,吳宓與陳氏剛認識就有一見如故和相見恨晚之感,很快成為誌同道閤的知己。經過交談,吳宓就已“驚其博學,而服其卓識,馳書國內友人,謂‘閤中西新舊各種學問而統論之,吾必以寅恪為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吳宓詩集》,中華書局1935年版,第146頁。1919年3月2日,吳宓應哈佛大學中國留學生會邀請,作瞭題名《〈紅樓夢〉新談》的演講。《紅樓夢》也是陳寅恪所喜愛的中國古典小說之一,所以,他也去聽瞭這場演講。吳宓的演講顯然引發瞭陳寅恪的感慨,於是其在3月6日寫瞭首《〈紅樓夢新談〉題詞》贈給吳宓。

吳宓得到這首詩很高興,他認為陳寅恪的人品、學問、識見,都高於自己和周圍的中國留學生,能和這樣的學人交朋友,乃人生一大幸事。所以,他在這一天的日記中興奮地寫道:“陳君學問淵博,識力精到,遠非儕輩所能及。而又性氣和爽,誌行高潔,深為傾倒。新得此友,殊自得也。”《吳宓日記》(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20頁。吳宓愈和陳氏交往,就愈為陳氏的學識和人格魅力所吸引,常在日記中寫下對陳氏的評價和陳氏對他的啓發。比如,在1919年4月25日,他就記下如許話語:“陳君中西學問皆甚淵博,又識力精到,議論透徹,宓欽佩至極。古人‘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信非虛語。陳君謂,欲作詩,則非多讀不可,憑空雜湊,殊非所宜。又述中國漢宋門戶之底蘊,程、硃、陸、王之爭點,及經史之源流派彆。宓大為恍然,證以西學之心得,深覺有一貫之樂。為學能看清門路,亦已不易,非得人啓迪,則終於閉塞耳。”同上書,第28頁。於是吳宓與陳寅恪從此結為傾心吐膽的深交,成為終生不渝的朋友。

吳宓同陳寅恪一樣,酷愛中國詩歌,具有很高的文學修養。《吳宓詩集》中所收錄的是他從十五歲(1908)學習寫詩的吟詠之作至老年的詩歌作品。因此,他們常在一起談論各自對詩歌的見解,互相啓發,相得益彰。一有新作,便互相傳觀,互相評點雅正。當時陳寅恪有一怪癖:把寫好的新作先給吳宓看過,當場即撕成碎片,不讓抄錄保存。殊不知吳宓記憶力驚人,他把陳寅恪的手稿過目默記下來,而後寫進日記之中。陳寅恪早年所寫的《無題》、《影潭先生避暑居威爾士雷湖上戲作小詩藉博一粲》、《留美學生季報民國八年夏季第二號讀竟戲題一絕》等詩,都是經吳宓在日記中記錄而保存下來的。這些詩作,不但反映瞭陳寅恪留美生活的一個側麵,而且還展現齣其性格中富有風趣、幽默的一麵。陳寅恪也知道吳宓有過目成誦的本領和很高的文學鑒賞力,以後每有新作,幾乎都要先給吳宓品味。

陳氏去世後,在其後人所編輯的《陳寅恪詩集》中,不少佚詩如《春日獨遊玉泉靜園》、《寄傅斯年》、《吳氏園海棠二首》、《藍霞》、《濛自南湖》、《七月七日濛自作》、《己卯鞦發香港重返昆明有作》、《庚辰元夕作時旅居昆明》、《壬午元旦對盆花感賦,太平洋戰起睏居香港時作》、《壬午五月發香港至廣州灣舟中作,用義山無題韻》、《寄題樸園書藏》、《目疾久不愈書恨》、《夏日聽讀報》等,均錄自吳宓日記。有些詩作,如《庚辰暮春重慶夜宴歸作》、《玄菟》等,正是由於吳宓在詩末加瞭附注,注明瞭陳氏寫詩時的語境、心境和用意,纔為後來讀者準確理解這些詩作的意蘊和詩人真實的思想感情,提供瞭很有價值的資料,從而避免瞭誤讀。

饒有意思的是,陳寅恪雖然齣身世傢,但生活並不講究,穿著也很隨便。當時在哈佛求學的中國學生不少,周一良在燕京大學讀書時的老師洪畏蓮先生,曾在哈佛大學校園見過陳寅恪,“看見一個中國學生口誦中國詩歌,來迴朗誦。這位學生的襯衣整個都露在褲子外邊。大傢都知道,從前西方穿衣服,襯衣後部因很長而應塞入褲子裏麵,露在外麵是一種不禮貌、非常可笑的行為。洪先生看到的這人有些奇怪,就問彆人此人是誰,彆人告訴他,這是哈佛大學很有名的一個學生,叫陳寅恪”周一良:《我所瞭解的陳寅恪先生》,中山大學曆史係編:《〈柳如是彆傳〉與國學研究》,浙江人民齣版社1995年版,第12頁。。毫不奇怪,陳寅恪的心思都用在讀書上,生活細節難免會有些落拓不羈。

如果不購書,陳寅恪完全可以憑官費過上比較寬裕和舒適的生活。但是,他認為讀書須先識字,而識字就得讀書。所以他愛書成癖,時常同二三友人,如俞大維、梅光迪等,結伴去波士頓城裏買書。新書價高買不起,就去淘舊書。由於陳氏中西文化基礎紮實,很會挑選自己所需要的書;再加上他去舊書店的次數多瞭,懂得舊書交易的行情,往往用不多的錢,就能買到有價值的好書。因此,他每次逛舊書店,都會滿載而歸。在哈佛不到半年,他的藏書已足夠可觀瞭。吳宓的日記見證瞭他的購書活動,“哈佛中國學生,讀書最多者,當推陳君寅恪,及其錶弟俞君大維。兩君讀書多,而購書亦多。到此不及半載,而新購之書籍,已充櫥盈笥,得數百捲”《吳宓日記》(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55頁。。陳氏還多次勸吳宓,國內圖書館外文藏書少,需要時查找就很睏難,非得自己購買不可。現在不隨時零星購買,迴國以後,就不容易買到這些西文書籍;而且將來恐怕也沒有力量再到這裏購買瞭。吳宓覺得這些話很有道理,在他們的帶動下,也開始從每月的生活費中擠齣一些錢來買書。這樣一來,他們的生活就比較拮據瞭。三立老人知道瞭陳寅恪和遠在法國留學的陳登恪在經濟上的窘狀,寫下“為憶二雛羈絕域,長飢誰掛杖頭錢”陳三立:《散原精捨詩文集》(上),李開軍校點,上海古籍齣版2001年版,第617頁。的詩句,錶達自己的擔憂。當時約有兩韆多中國學生在美國各地留學,在哈佛大學也有五六十個中國學生。相當多的中國留學生,缺乏理想和上進心,無非在美國讀讀大學混混日子;或者弄一張大學文憑,好迴國賺錢發財。像陳寅恪那樣省錢買書、刻苦讀書、矢誌報國的學生,屬鳳毛麟角。

據《吳宓日記》記載,在哈佛大學,陳氏讀書之餘,時常同一些留學生縱談古今,橫論中西,探討中國文化的齣路和建設以及中外的社會等問題。如何復興中國文化或者建設一種新文化?在美國不同學校留學的中國學生中,展開過熱烈的討論。由於各自的見解不同,形成瞭兩大派彆。一派是以鬍適為代錶的哥倫比亞學派,強調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落後性,主張全盤輸入西方學理,取代中國固有的傳統觀念,再造中華文化。鬍適以杜威的實驗主義和進化論為觀照,從改革中國文學的語言文字入手,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在國內掀起瞭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學革命運動,成為國內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一翼,並且把反傳統的新文化運動推嚮高潮。

另一派則是以陳寅恪、吳宓和梅光迪等為代錶的哈佛學派。他們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為指導思想,也在認真地思考和探索中國文化的齣路問題。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主張保持人性的優點和文明的精華,高度評價中國文化的主體——儒傢文化思想。他認為隻有儒傢學說,纔是對抗現代資本主義物欲與非理性化的重要思想武器,因此十分推崇儒傢文化思想。在白璧德的啓迪下,他們對鬍適、陳獨秀等人所采取的抨擊與否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做法,持強烈反對態度。吳宓、梅光迪等迴國後,創辦《學衡》雜誌,秉承“論究學術,闡求真理,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宗旨,批評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發錶瞭許多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學的文章,成為中國文化穩健派的重要文化陣地。陳氏雖然沒有參與學衡派的活動,但在哈佛大學與吳宓多次討論過中國文化的齣路問題,他的文化主張深深地影響瞭《學衡》雜誌的主編吳宓,從而影響瞭《學衡》雜誌的辦刊方嚮。

吳宓在1919年8月31日、12月14日等幾天日記中,記下瞭他們討論的要點。與鬍適等中國留美學生不同,陳寅恪不但看到中西文化的差異性,而且也看到瞭它們的同構性和相似性,異中有同,於是努力尋找中西文化相交融的契閤點。他比較中西文化的長處和短處說:“中國之哲學、美術,遠不如希臘,不特科學為遜泰西也。但中國古人,素擅長政治及實踐倫理學。與羅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實用,不究虛理,其長處短處均在此。長處,即修齊治平之旨。短處,即實事之利害得失,觀察過明,而乏精深遠大之思。”《吳宓日記》(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00—101頁。他發現,“西洋各國中以法人與吾國人,性習為最相近。其政治風俗之陳跡,亦多與我同者。美人則與吾國人,相去最遠,境勢曆史使然也”同上。。當時國內新文化運動如火如荼,鬍適、陳獨秀、魯迅等高擎批判大旗,正猛烈地嚮傢族製度和傳統倫理道德開火。陳寅恪卻對此大加肯定:“中國傢族倫理之道德製度,發達最早。周公之典章製度,實中國上古文明之精華。”同上書,第102頁。他注意到西方文化並不是鐵闆一塊,也有與中國文化相似的地方,“西洋最與吾國相類似者當首推羅馬,其傢族之製度尤同”同上書,第58頁。。在這個問題上,他顯然不贊成一筆抹殺中國傢族製度和傳統的倫理道德,糾正瞭鬍適等人立場的偏頗。

對於中國古代哲學,陳寅恪的評價則不高。吳宓在日記中記下他的話:“至若周、秦諸子,實無足稱。老、莊思想尚高,然比之西國之哲學士,則淺陋之至。餘如管、商等之政學,尚足研究;外則不見有充實精粹之學說。”《吳宓日記》(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02頁。陳寅恪的這個看法是否偏激,今天尚可討論,但他並不因此貶低或者否定中國傳統文化;他認為需要引進外來文化,取長補短,而從印度輸入佛教特彆重要。他看到佛教的傳入與流布,恰好彌補瞭中國傳統文化的不足和缺陷,使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齣現瞭勃勃生機,“自得佛教之裨助,而中國之學問,立時增長元氣,彆開生麵。故宋、元之學問、文藝均大盛”同上書,第103頁。。一些在美國的留學生和國內的新潮學人,積極鼓吹全麵接受西方文化思想,日後甚至還齣現“全盤西化論”的論調。他們缺乏陳寅恪那樣廣博精深的宗教文化知識,沒有認識到西方文化的基因就是基督教文化,而歐洲的基督教又與政治關係緊密,牽入瞭政治鬥爭。陳寅恪獨具慧眼,既看到瞭基督教文化光輝燦爛的一麵,也看到其在發展過程中野蠻血腥的另一麵——一韆多年來,歐洲各宗教派彆,互相仇視,基督教對異教徒尤其殘毒傾擠,酷刑殺害,甚至不惜血戰百年,使生靈塗炭。基督教排斥異己,諸多行事與中國禮俗文化的寬容大度精神,是相違背的。於是他從學理的高度斷言:“耶教(即基督教——作者注)若專行於中國,則中國立國之精神亡。且他教盡可容耶教,而耶教尤以基督新教為甚。決不能容他教。謂佛、迴、道及儒(儒雖非教,然此處之意,謂凡不入耶教之人,耶教皆不容之,不問其信教與否耳)。必至牽入政治,則中國之統一愈難,而召亡愈速。此至可慮之事。今之留學生,動以‘耶教救國’為言,實屬謬誤。”同上書,第103—104頁。

陳寅恪比一般留美學生高明的地方,就在於能異中求同,發現古今中外,“蓋天理SpiritualLaw人情Human Law,有一無二,有同無異……則吾國舊說與西儒之說,亦處處吻閤而不相抵觸”同上書,第59頁。。在他看來,天理與人情便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契閤點,於是他在中西文化衝突與交融的過程中,一直堅守中國文化本位論的基本立場,主張輸入西方學理和新的知識,取彼之長,補己之短。他說:“至若天理人事之學,精深博奧者,亙萬古,橫九垓,而不變。凡時凡地,均可用之。而救國經世,尤必以精神之學問(謂形而上之學)為根基。”所以,天理人事不僅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契閤點,而且還因其所具有的普世價值,應成為救中國之道。他由此齣發,批評留學生和國內目光短淺之士,重實用而輕精神,重眼前而無遠慮,隻圖從西方輸進所謂科學技術,而忽視吸收西方文化思想精神的弊病。他發齣警告:“今人誤謂中國過重虛理,專謀以功利機械之事輸入,而不圖精神之救藥,勢必至人欲橫流、道義淪喪,即求其輸誠愛國,且不能得。”《吳宓日記》(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01頁。陳氏當時的遠見卓識,也遠非常人所能與之比肩。

陳寅恪的真知灼見,對吳宓啓發極大。他不但完全贊同陳氏的觀點,在日記中做瞭詳細的記載,而且迴國之後,在他主編的《學衡》雜誌上,大力刊登文章,介紹西方文化思想和思潮,比如在西方風行一時的新人文主義思想等。他自己也就如何建設20世紀中國文化的問題,撰文發錶看法:“原夫天理、人情、物象、古今不變,東西皆同。”把新文化的名稱,界定為“似西洋之文化之彆名”。在這個前提之下,他指齣“西洋真正之文化,與吾國之國粹,實多互相發明互相裨益之處,甚可兼蓄並收,相得益彰”;從而堅決主張把“吾國道德學術之根本”的孔孟人本主義,與西方柏拉圖、亞裏士多德以類的哲學,融會貫通,擷精取粹,以使“國粹不失,歐化亦成”。吳宓:《論新文化運動》,《學衡》1922年第4期。顯而易見,吳宓的文化思想,深受陳寅恪的影響;《學衡》雜誌,基本上體現瞭陳寅恪的學術文化主張。

今天看來,在20世紀開始的一二十年,眾聲喧嘩,鬍適、陳獨秀等人所倡導的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運動,開創瞭中國現代文化和現代文學的新時代,功德無量。但另一方麵,他們對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的批判與否定,也不無偏頗之處。《學衡》派的領軍人和主要骨乾成員,多是留美歸國的青年學人。他們在國外也從西方文化思想中汲取過營養,指導他們的新人文主義,即使在西方,亦是很時興的文化理論。如果說鬍適等激進派以杜威的實驗主義為觀照去研究中國文化,所提齣的主張就是革命的、先進的;而學衡派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義為指導去探索中國文化的齣路,就是保守、守舊的,這種看法未免有失公允。雖然陳寅恪、吳宓等人的觀點與鬍適、陳獨秀們存在嚴重的分歧,但是,他們從不同的方位,以不同的中西文化思想為觀照,通過不同的途徑探討中國文化的齣路和建設等問題,實在難能可貴,值得肯定。而且他們的觀點,正好在一定程度上糾正瞭鬍適、陳獨秀等人的偏頗。如果說鬍適是新文化運動中的激進一派,那麼陳寅恪、吳宓等人就是穩健一派。

事實上,在文化積澱深厚的中國,哪怕是最激進的人,也不可能完全割裂傳統。幾年以後,新文化陣營內部的一些健將,都陸續迴歸傳統,以西方文化理論為觀照,整理、研究起中國傳統文化來。比如鬍適提倡整理國故,給青年學生開列瞭大批古籍書目,以及他自己對《紅樓夢》、《水經注》等方麵的研究;陳獨秀對中國古代文字的研究;魯迅對中國古代小說史的研究等,都取得瞭顯著成就。為中國新詩開闢瞭發展新天地的郭沫若,日後也寫瞭不少舊體詩詞。而且中國素有在客廳裏掛中堂的習慣,直到現在,題寫在中堂上的大都是古詩、古詞或格言名句,足顯文化傳統生命力之旺盛。可見當年陳氏和吳宓之間的討論是很有意義的,他們的看法的確具有先見之明。

陳寅恪此次到歐美留學,正值國內軍閥混戰、政局動蕩不安之際。特彆是他在柏林大學留學期間,江西省教育廳的官費經常停寄。再加上弟弟登恪自1919年由北京大學文科畢業後,也到巴黎留學,傢中實在無力在經濟上再繼續支持他們瞭。他們也同傅斯年(1896—1950)、羅傢倫(1897—1969)等留學德國的中國學生一樣,在經濟上窮得叮當響,吃得很簡單,常常是有一頓無一頓,處於半飢半飽狀態。陳氏有點錢時,便慷慨周濟彆人,有“福”同享。沒錢時,也不像其他留學生那樣,四處告貸。寜肯餓飯,也不願開口嚮人去藉,有睏難就自己設法剋服。後來,陳氏對傢人談起過這一時期的艱苦生活,給女兒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由於國內軍閥混戰,官費停寄,經濟來源斷絕,但他仍潛心苦讀。“除聽課外,常整日在圖書館閱讀,僅帶一點最便宜的麵包充飢,全天不進正餐”陳流求、陳小彭、陳美延:《也同歡樂也同愁——憶父親陳寅恪母親唐筼》,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0年版,第46頁。。由於德國人不喜歡吃豬內髒,所以豬內髒特彆便宜。據趙元任、楊步偉夫婦迴憶,陳寅恪是苦學生,上飯館吃飯,為瞭省錢,每次總點價錢最便宜的炒腰花。有一次他和俞大維請趙元任夫婦看德國歌劇,“他們兩個人給我們兩個人送到戲園門口就要走,我問你們不看嗎?我心裏想他們為什麼對我們這樣輕看,大維笑笑,寅恪就說我們兩個人隻有這點錢,不夠再買自己的票瞭,若是自己也去看就要好幾天吃乾麵包,我們心裏又感激又難受”楊步偉:《雜憶趙傢》,遼寜教育齣版社1998年版,第32—33頁。。

陳氏涉獵麵廣,無書不讀,愛書如命。即使在德國柏林大學留學時,無論生活條件多麼艱苦,都改變不瞭他酷愛買書、藏書和讀書的習性。1923年初,他從一傢中國報紙上,獲悉商務印書館重印日本刻印《大藏經》的消息,便馬上給國內的妹妹陳新午寫信,請妹妹為他籌款,代購此書。他在信中對妹妹吐露心麯,他之所以久留國外,就是因為外國圖書館有國內圖書館無的《大藏經》一類藏書。藏文藏經,多龍樹馬鳴著作,目前尚未見到中文譯本,如果現在歸國,那他剛剛著手的研究就半途而廢、前功 守望:陳寅恪往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守望:陳寅恪往事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守望:陳寅恪往事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守望:陳寅恪往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有破損

評分

二流子水平麵條鮮艷照顧好自己的

評分

很好

評分

【京東超市】泰金香茉莉香米 進口原糧國內包裝 大米5KG

評分

看瞭中華讀書報的書評來買的

評分

書是髒的,對不起說有的人。

評分

拿本舊書來鬍弄!

評分

不錯。挺好的。希望多做些活動。京東書太貴瞭。

評分

就這一本沒有包。。有點髒,無傷大雅啦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守望:陳寅恪往事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