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妙談人生:不要緊

星雲大師妙談人生:不要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星雲大師 著
圖書標籤:
  • 星雲大師
  • 人生智慧
  • 佛學
  • 心靈成長
  • 正念
  • 處世哲學
  • 人生態度
  • 自我提升
  • 幸福
  • 禪修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現代齣版社
ISBN:9787514331172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991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56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星雲大師將人生命運參悟得至精至透之作!
  開解人生的種種迷障,讓心靈獲得大自在。
  大師開示:
  人生沒有定型,隻要我們修正、改善、改良自己的行為,自然就能改造自己的前途、命運。
  用忍的智慧,自然能夠放下世間的人情冷暖、是非榮辱,進而淡化對心外世界的執著,則內心世界變得寬廣、豁達,就能活得踏實、自在
  
  海報:

  

內容簡介

  在人生中,我們總會遭遇種種痛苦和迷惑,現代社會快節奏與高壓更讓我們的心靈時時處於煎熬之中。而這一切在星雲大師看來,都是由於不明瞭生命的實相所至。
  在《星雲大師妙談人生:不要緊》中,星雲大師按照“生、老、病、死”這一條主綫,以因緣法嚮人們揭示關於生命的真相,主題包括瞭人生命運、因緣、生命教育、身心疾病、臨終關懷、喪葬習俗、自殺問題等。這是星雲大師對於人生命運開解內容最為全麵、內涵最為精深的作品,有助於我們放下得失心,激發信心而得自在心,世上一切難為之事自然都不要緊瞭。

作者簡介

  星雲大師,1927年生,江蘇江都人,臨濟宗第四十八代傳人。1949年赴颱灣。1967年創建佛光山。現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長、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榮譽會長。2013年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奬。大師一生緻力於弘揚人間佛教,主張以齣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大師著作等身,並譯成英、德、日、韓、西、葡等十餘種語言,在世界各地齣版發行。

目錄

我命在我不在天
【引言】/003
多從因上探究,少在果上計較/004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006
人生還隻要有信仰/009
煩惱易斷,習氣難除/012
求神明拜神明,不如自己做神明/014
“風水”的好壞不在方位在因緣/017
“基因”就是“業”的顯現/020
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023
人生最可貴是“結緣”
【引言】/029
佛為一大事因緣降誕於世/030
有因有緣,事情纔能成就/033
一切因緣都要在本來麵目上求/036
若人識得因緣法,鞦霜鼕雪皆是春/040
一遊心即是般若,一揮手盡成妙諦/042
人生最可貴是“結緣”/046
共成十方事,同結萬人緣/049
“生權”平等
【引言】/053
生命從因緣所生/054
生命的價值是“愛”/058
生命的意義在於增進真善美/061
世間沒有永恒不變的東西/064
肉身可以復製,因果不能錯亂/067
不假造作,近於自然之美/069
有信仰就有力量,有信心就有光明/073
“行善不為惡”就是基因改造/077
學佛要真實,不能虛僞/080
我是佛,行佛之所行/083
圓滿從“圓融”做起/086
病是入道因緣
【引言】/091
病是入道因緣,纔知要發道心/092
心病的根源在“我執”/096
以“五停心觀”對治煩惱/099
以戒定慈悲,救惡業風/103
對治煩惱的六個方法/105
把壓力重負丟到一邊去/109
迷信最可怕,人比鬼可怕/111
人不知己,是最大的惡習/116
殘障更易激發慈悲心/119
染上傳染病應遵守公共道德/121
心的力量決定一切/123
點亮自己的心燈,活齣希望/125
待人好,無往而不利/128
“好死”是莫大福報
【引言】/133
生命不是臨終纔需要關懷/134
傢有一老如有一寶/138
“臨終關懷”注意事項/143
沒有信仰,生命就沒有依皈/147
死如齣獄,死如歸根,死如迴傢/150
身體有老病朽壞,生命如薪火相傳/156
最好的保障是廣結善緣/159
“好死”是人生莫大福報/163
死,葬之以禮/166
腐朽之軀化為清潔灰骸/170
四大本空,五蘊非我/173
天堂地獄就在當下一念/176
唯有善終纔能解脫
【引言】/181
自殺閤不閤乎道德? /182
人生要懂得一“轉”/186
自殺亦教人殺是為大惡/192
唯有善終纔能解脫/196
憂慮是人的影子/199
心裏隻有“我”,生命很有限/203
孩子也有他們的尊嚴/206
信心裏蘊含著力量/210
安樂死麵臨的睏境/213
傢有喪事切忌殺生
【引言】/219
眾緣和閤,我纔能存在/220
人死八小時內能搬動嗎? /223
傢有喪事切忌殺生/225
隻要有生死,就需要宗教/227
留金留銀不如留信仰/230
臨終關懷讓生命無苦而終/232
附 錄
星雲大師傳奇的一生/237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緣/244




精彩書摘

  人生還隻要有信仰
  有人問,既然人的窮通禍福都是自業自受的結果,那麼一個人信不信佛,對前途會有什麼影響嗎?
  過去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名叫大迦葉,他曾經自豪的說:“如果我不能遇到釋迦牟尼佛,我也能成為獨覺的聖者。”可見佛教不是講“唯我獨尊”的神權,而是主張“人人皆有佛性,皆得成佛”。我們每一個人,佛性本具,本性裏都具足瞭三韆大韆恒河沙功德,隻是金銀寶礦在山中,如果沒有開采,也如黃土一堆。人的內心世界縱有無盡的寶藏,但是如果沒有開發,就如聚寶盆沒有打開;又如一間倉庫被關閉,裏麵的寶物永遠不能呈現。
  正如世間上有不少的有錢人,他把黃金埋在地下,每天仍然過著窮苦的日子;有的人本來可以開智慧,變聰明,但因執著,聞善言不著意,所以仍然愚癡。學佛,就是要開發我們本具的佛性、發掘我們內心的寶藏;信佛,透過對佛法真理的信仰,讓我們找到一條可資遵循的人生道路,讓我們的行為、思想不緻有瞭偏差,就像車輛行駛在道路上,有瞭路標的指引,纔不會迷失方嚮,又如火車行駛在鐵軌上,就不緻發生意外。
  有一點大傢必須清楚,信佛與信神是不一樣的。過去在科學未發達之際,人們受著神權的控製,看到打雷就以為有雷神,颳風就想象有風神,下雨就認為有雨神,甚至樹有樹神、石頭有石頭神、山有山神、海有海神,乃至太陽神、月亮神、天神、地神……有瞭這些神祇,人們齣門做生意,遠行談事都要求神問蔔,久而久之,人的生活起居都受到神的控製而不得自由。
  佛教主張凡事不問神,要問自己,因為人的業力和行為可以改變人的一生,可以決定自己的未來。所以,信仰神明的人,把神當成權威,當作賞善罰惡的主宰,但是佛教認為,最權威的人,最能賞善罰惡的,是自己的行為。佛祖隻是像老師一樣的教導我們,但是教導齣來的人,有的以師誌為己誌,有的與師道相悖離,這就不是老師的責任瞭。
  如《佛遺教經》說:“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可見佛陀隻是一個導師,一個先知先覺者,一個導航者,至於我們信他,固然有好處;不信他,他也不緻降災給你,但是後果還是要自己負責。
  談到信仰,佛教講究信仰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曆史上真實的,二、能力上可靠的,三、道德上清淨的。譬如我們所信仰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曆史上明確記載,是確實存在的;他的道德是圓滿清淨,具足智德、斷德、恩德等三德;他具有自度度人、自覺覺人的大力量。所以,佛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對象。
  信仰是發乎自然、齣乎本性的精神力。正確的信仰,可以讓我們獲得無比的利益。在佛經中列舉諸多的譬喻,例如:信仰如手、信仰如杖、信仰如根、信仰如力、信仰如財。尤其,佛教和其他宗教不同,佛教並不是一味的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們建立在理智上、慧解上,甚至可以建立在疑情上,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佛教的緣起、中道、因果等教義,可以究竟解答人生的迷惑。
  此外,平時我們內心的貪欲、瞋恨、邪見、嫉妒,就像繩索一樣的控製著我們的身心,使我們不得自在。學佛最大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從束縛中解脫齣來,而獲得自由,就像曆代的高僧大德在功名富貴之前,生死欲海之中,毫無畏懼,解脫自在一樣。
  所謂信佛,信的是什麼佛?佛教我們要有慈悲、有智慧。有慈悲,就能人我一如、同體共生;有智慧,自能看清世間的得失,自能明白因緣果報的道理。甚至佛是大雄大力大無畏,佛有力量,你對世間一切境界能有力量應付嗎?佛代錶道德,你有健全自己的人格嗎?信佛,不是求佛、拜佛而已,行佛纔能獲益;信佛,不是佛能給我們什麼,而是透過信佛因緣,自己能行佛,就能圓滿人生。
  佛,代錶真善美。所謂“有佛法就有辦法”,相信真善美,自然擁有真善美。不信佛的人,心中沒有善念、沒有中心、沒有主宰;不信佛的人,就如沒有傢、沒有朋友、沒有錢財、沒有老師,又如無祀孤魂,什麼都沒有,人生還有什麼好得意的呢?
  信仰的好處,就是讓我們的人生有目標,有目標就有嚮前、嚮上的力量。平常我們白天齣門,夜晚都懂得要迴傢;信仰能為我們的人生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傢。隻是,一般人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不過苦難生不起信心,所以一切要待因緣、要有善根,善根成熟瞭,自然會信。
  在世間上,我們要找一個好的老師並不容易,佛陀是曆史上實實在在存有的人,他確實有能力可以解除我們的苦難,他確實有慈悲、有道德、有願力,是值得信仰的對象,但是信與不信,就全憑個人的看法與福德因緣而定瞭。
  煩惱易斷,習氣難除
  有一則寓言:一隻毒蠍想要過河,就央請烏龜幫個忙,載它一程。烏龜怕毒蠍,毒蠍說:“你放心,你背著我,萬一我蜇你,你死瞭,我又豈能獨生?”烏龜覺得有理,於是好心地背著毒蠍過河。遊到河的中央,毒蠍對著烏龜的頭上一蜇,烏龜責怪毒蠍背信忘義,毒蠍滿臉歉疚地對烏龜說:“我並不想傷害你,怎奈我已螫人成習,實在真是對不起啦!”
  所謂“煩惱易斷,習氣難除”。佛教裏有一位牛司尊者,雖然已是證果的羅漢,但平時嘴巴總是不停地呶來呶去,因為他在往昔曾經多世生為牛馬,反芻慣瞭,習氣仍在。另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葉尊者,雖然苦行第一,但隻要一聽到音樂,仍會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覺的菩薩,因為一分生相無明未斷,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圓滿的明月,此皆因為餘習未斷之故。
  談到習氣,平時我們有很多的行為很容易習慣成自然,一旦變成根深蒂固的習氣,則生生世世難以去除。習慣有好有壞,好的習慣,如勤勞、誠信、謙遜、有禮、忍辱等,都能增長我們的道德,廣結善緣,化險為夷,得貴人助。相對的,壞的習慣不但使我們終生禍患無窮,並且纍劫遺害不盡。譬如一個人脾氣暴躁,惡口罵人,習以為常,則必定人緣不佳,阻力重重;有的人養成吃喝嫖賭的惡習,不久便傾傢蕩産,妻離子散。其他如好吃懶做、阿諛奉承、欺騙違信等,都是自毀前程的陋習。
  所謂“業力如種”,譬如一粒黃豆,經由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的過程,最後黃豆雖然凋謝、枯萎瞭,但是因為有種子保留下來,一旦遇緣,又會發芽、抽枝、開花而結果。眾生業力的感果,也是這種現象。
  所謂“業力如習”,譬如一個裝過香水的瓶子,雖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裏仍留有香水味在。透過這種“習氣”說,可知業力確實有感果的功能。
  再舉一個例子,如果有人殺瞭人,殺人的行為雖在瞬息間消失,而殺人的起心動念,以及殺人的後果,卻會嚴重地影響到未來。這種可以導緻未來善惡果報的影響力,就是佛教的種子思想。
  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
  長久以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有報的“因果觀”,一直深植在中國人的心中,成為一股維係社會道德的無形力量,並且發揮懲惡勸善的功能。其實,佛教所說的因果,不僅僅是勸人行善的說辭,它是宇宙萬有生滅變化的普遍法則,它支配瞭宇宙人生的一切,所謂“作如是因,感如是果”,它不僅僅是一門理論學問,也是日常生活中處處可以印證的真理。如《因果經》有一首偈語說:“富貴貧窮各有由,夙緣分是莫強求;未曾下得春時種,坐守荒田望有鞦。”世間上無論好壞、善惡、得失、有無,都有其因果關係,沒有任何一件事可以脫離因果法則。
  然而一般人往往以世俗的觀點來解釋因果,緻使一些不解佛法的人,一聽到因果便斥為迷信,或是感到畏懼。有人問,壞人造瞭罪惡,是否就永遠沒有得救的機會瞭呢?答案是可以得救,因為佛教有一個偉大的“懺悔”法門。
  在佛世時,中印度摩揭陀國的阿闍世王,因為弑父篡位,後來業報現前,身上長滿瞭很多的癰,心裏不時悔恨交加,後來經過耆婆指引,嚮佛陀求救。佛陀對阿闍世王說:“世界上有兩種人可以得到快樂和幸福的結果,一是修善不造罪的人,一是造罪知道懺悔的人。”
  懺悔,是佛教很重要的思想、法門,平時我們的衣服髒瞭,身體有瞭汙垢,都要清洗、沐浴,纔會舒服自在;茶杯汙穢瞭,也要洗淨,纔能裝水飲用;傢裏塵埃遍布,也要打掃清潔,住起來纔會心曠神怡。這些外在的環境、器物和身體骯髒瞭,我們都知道要拂拭清洗,但是我們內心染汙時,又該如何處理呢?這時就要用懺悔的法水來洗滌,纔能使心地清淨無垢,使人生有意義。
  如何懺悔?佛經裏舉齣戒律門懺悔、功德門懺悔、無生門懺悔等,教我們要對諸佛、父母、子女、師僧、良友等對象懺悔。另外,平時我們也可以通過說好話、捐善款、勤勞服務、成就他人等方法來懺悔。
  懺悔是我們生活裏不可缺少的美德。懺悔像法水一樣,可以洗淨我們的罪業;懺悔像船筏一樣,可以載運我們到解脫的涅槃彼岸;懺悔像藥草一樣,可以醫治我們的煩惱百病;懺悔像明燈一樣,可以照破我們的無明黑暗;懺悔像城牆一樣,可以攝護我們的身心六根;懺悔像橋梁一樣,可以導引我們通往成佛之道;懺悔像衣服一樣,可以莊嚴我們的菩提道果。《菜根譚》裏說:“蓋世功德,抵不瞭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犯瞭錯而知道懺悔,再重的罪業也能消除。
  因此,一個人萬一不慎造下瞭惡業,隻要懂得懺悔、發願,行善、積德,並且“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就能洗滌業障,離苦得樂。因為佛法講“緣起性空”、“諸行無常”,罪業也是無常變化,空無自性的。所謂:“罪業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罪業是事相上的,本性上則是清淨無染;罪業是有為法,自性是無為法。在無生門的懺悔方法裏,隻要一念不生,不起一切的妄念惡想,就是真正的懺悔。如果進一步證悟到真如不動的自性,一切罪過自然不懺自除瞭,所以“心若無作,就是成佛”。
  佛光山的萬壽堂有一首對聯:
  永念親恩今日有緣今日度,
  本無地獄此心能造此心消。
  ……

前言/序言


《星雲大師妙談人生:不要緊》並非一本詳述人生哲理或提供解決之道的手冊,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星雲大師那充滿智慧、慈悲與豁達的人生觀。這本書並非提供一套普適性的“不緊要”秘籍,而是通過一係列妙語連珠、生動形象的故事和開示,引導讀者去體味“不要緊”背後的深刻含義,從而以更輕鬆、更積極的心態去麵對生活的種種挑戰。 首先,我們要理解,星雲大師所說的“不要緊”,並非是對生活麻木不仁,也不是消極避世。恰恰相反,這是一種經過深刻體悟後,對人生真相的洞察與超越。它是一種智慧的升華,一種對生命無常的瞭然,一種對小我執念的放下。書中所展現的,是大師在漫長的人生旅程中,曆經無數風雨,見證世事變遷,最終提煉齣的生命智慧。這種智慧,不在於如何“解決”問題,而在於如何“看待”問題。 閱讀《星雲大師妙談人生:不要緊》,我們首先會被大師那獨特的語言魅力所吸引。他的語言樸實無華,卻又字字珠璣,充滿生活氣息,仿佛鄰傢爺爺在娓娓道來,卻又蘊含著直指人心的力量。他善於用最貼近生活的比喻,講述最深刻的道理。那些看似尋常的故事,往往在不經意間觸及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引發我們對自身處境的深思。大師的妙談,不是空泛的說教,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生經驗的提煉,是行走在世間,與人共情,與法相融的真實寫照。 書中“不要緊”的意涵,體現在大師對“放下”的闡述上。他並非鼓勵我們放棄責任,而是要我們明白,許多煩惱的根源,在於我們對人事物過度的執著與期待。當心被“要緊”的事物占據,我們便容易被情緒裹挾,陷入焦慮、痛苦與不甘。而“不要緊”的智慧,在於讓我們學會審視自己的執念,區分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哪些是可以通過放下而獲得解脫的。例如,大師可能會通過講述一個關於“得失”的故事,讓我們看到,過度在意一時的得失,往往會讓我們忽略更長遠的風景。這種“不要緊”,是一種對得失心雲淡風輕的態度,是一種對人生起伏泰然處之的從容。 再者,這本書也觸及瞭“無常”的生命觀。人生如水,不斷流淌,世事變幻莫測。曾經的“要緊”之事,或許在歲月的長河中已變得微不足道;曾經的睏苦,也可能成為日後寶貴的財富。大師以其深厚的佛學修為,引導我們認識到生命的無常性,從而減少對當下順境的過度依賴,以及對逆境的過度悲傷。當我們將目光放長遠,以更宏觀的視角看待人生,許多曾經讓我們寢食難安的“要緊”之事,便會顯露齣其相對性,讓我們能說齣那句:“不要緊。” 這是一種對人生真相的接納,是一種在變動中尋找安穩的力量。 《星雲大師妙談人生:不要緊》還蘊含著大師的“慈悲”情懷。他深知眾生的苦,也理解眾生的不易。他所說的“不要緊”,也常常是給那些深陷苦海、感到無助的人們的一份溫暖的慰藉。他不是站在高處俯視,而是蹲下身來,用一顆悲憫之心去理解和陪伴。當讀者在書中看到大師用平實的語言,講述如何用慈悲心去化解人際間的衝突,如何以善意去迴應傷害,便能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支撐著自己,仿佛在說:“彆擔心,一切都會過去的,最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善良的心。” 這種“不要緊”,是對生命中美好價值的堅守,是對他人苦難的感同身受。 此外,這本書也強調瞭“知足”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物欲橫流,人們常常被攀比與追求所驅使,永不知足。而“不要緊”的智慧,恰恰是認識到當下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值得感恩的。不必執著於那些遙不可及的目標,也不必因為與他人比較而感到自卑。大師或許會分享一些關於“惜福”的故事,讓我們明白,知足常樂並非易事,它需要一種內在的修為,一種對生命本質的理解。當我們能夠安於現狀,感恩所得,那些曾經讓我們覺得“要緊”的物質追求,便會顯得不那麼重要瞭。 更深層次地看,《星雲大師妙談人生:不要緊》也是一種對“自我”的探索。許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要緊”,是因為我們過於看重“我”的得失,過於在意“我”的麵子,過於執著於“我”的看法。大師的開示,常常引導我們超越小我的局限,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世界,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聯係,去體會生命共同體的意義。當我們的視野開闊,心量增大,那些曾經睏擾我們的“要緊”之事,便不再能輕易地牽動我們的情緒。這種“不要緊”,是對自我的超越,是對解脫的渴望。 總而言之,《星雲大師妙談人生:不要緊》並非一本教科書,而是一本引路書。它不會直接告訴你如何“不緊要”,而是通過一係列充滿智慧與慈悲的妙談,讓你在品讀中,逐漸領悟到“不要緊”的真諦。它鼓勵我們以更輕鬆的心態去麵對生活,以更寬廣的胸懷去接納無常,以更深厚的慈悲去關懷他人。這本書,是星雲大師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的人生禮物,一份讓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寜靜與力量的指南。它告訴我們,無論世事如何變遷,無論麵臨何種睏境,隻要我們能夠運用這份“不要緊”的智慧,便能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得更遠,也更安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喚醒瞭我們內心深處對平靜與豁達的嚮往,讓我們在生命的潮汐中,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安穩的港灣。它不是告訴你“什麼都不要緊”,而是告訴你,如何去理解和消化那些曾經讓你覺得“要緊”的事物,最終實現內心的輕鬆與自在。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流暢,它不像是一本生硬的理論著作,倒更像是一部精心編排的交響樂,有高潮,有舒緩,有起承轉閤。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不同主題時那種巧妙的過渡手法,前一章節的探討似乎還停留在對自我情緒的管理上,但下一章卻能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人際關係的哲學思辨,銜接得毫無違和感。這讓我整個閱讀過程都處於一種持續被引導的狀態,思緒跟著文字的脈絡不斷深入。我發現,每一次閤上書本小憩時,腦海中都會自動迴放剛纔讀到的那些精彩論述,它們不是死闆的教條,而是活生生的智慧結晶,在你需要的時候自動彈齣進行自我審視。對於那些習慣於快餐式閱讀的人來說,這本書可能需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咀嚼。但一旦你投入進去,那種被知識和洞察力滋養的感覺是無可替代的。它成功地將深奧的道理融入瞭具體的場景描述中,使得那些抽象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這纔是高明之處。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充滿瞭獨特的韻律感,這種韻律感並非來自於華麗的辭藻堆砌,而是源於句子內部節奏的把控,非常具有辨識度。它有一種溫潤的力量,就像是經過韆錘百煉的玉石,光澤內斂卻質地堅硬。有些段落,我甚至會情不自禁地大聲朗讀齣來,體會那種文字在口腔中流轉産生的迴響,這使得閱讀不再是單嚮的接收信息,而變成瞭一種主動的參與和體悟。此外,書中引用的很多古代典籍的例證,都經過瞭作者精妙的提煉和現代化的解讀,沒有絲毫生硬的古闆氣息。他像是搭建瞭一座橋梁,將古老的智慧與現代人的睏惑無縫對接起來。每次讀到他引用某個典故來解釋現代的職場競爭或傢庭矛盾時,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真的非常美妙,讓人不禁感嘆智慧的普適性是超越時空的。這本書的文字密度雖然高,但得益於其獨特的節奏感,閱讀疲勞感反而很低,反而讓人越讀越精神。

評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錨點”。在信息爆炸、價值觀快速流變的當代社會,我們很容易在各種潮流和噪音中迷失方嚮,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也找不到安放心靈的角落。這本書就像是在一個風暴肆虐的海域中,為你拋下瞭一個堅實的錨,讓你知道無論外界如何動蕩,你內心的核心價值和處事原則是可以穩固存在的。它沒有許諾給你一個沒有痛苦的人生,那是不切實際的。但它明確地告訴你,如何以一種更具有尊嚴和智慧的方式去麵對生活中的風暴。我特彆喜歡書中探討的“放下”這個概念,它不是一種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把握”,即懂得什麼該緊握,什麼該順勢而為。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對自身的局限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從而減少瞭不必要的內耗。這本書更像是一個長期的精神夥伴,我確信在未來的不同人生階段重讀它,都會有全新的體悟。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震撼感,主要來源於作者對“時間”這個維度的獨特把握。他似乎擁有一種穿透錶象的能力,能夠直視生命中那些最本質的課題,比如“失去”與“擁有”、“變化”與“永恒”。我發現自己以往對於許多事情的執著,在書中的論述麵前,顯得多麼微不足道和可笑。作者並非一味地鼓勵我們放下一切,那是一種不負責任的逃避。相反,他教導我們如何更清醒、更負責任地去“承擔”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選擇,去擁抱那些不完美和無常。比如他對“焦慮”的剖析,不是簡單地告訴你不要焦慮,而是深入挖掘瞭焦慮産生的根源,它往往源於我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過度控製的欲望。讀完這部分的闡釋,我嘗試著在接下來的幾天裏,有意識地觀察自己何時何地會産生焦慮感,並用書中的思路去應對,效果齣乎意料地好,仿佛找到瞭對抗內心混亂的“元代碼”。這種實踐性的指導價值,遠超齣瞭普通的勵誌文學。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非常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點點星光,一下子就讓人聯想到浩瀚的宇宙和哲思。我拿到手的時候,首先被它的裝幀質感所打動,紙張的觸感很舒服,閱讀體驗上瞭一個檔次。裏麵的排版也處理得很用心,字裏行間留有的空白恰到好處,讓閱讀的節奏感很舒緩,不像有些書那樣信息密度過高,讀起來會感到壓迫。其實我最初選擇這本書,是衝著作者在華人世界的巨大影響力去的,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指引人生的方嚮。我個人對佛教哲學抱有一種敬畏和好奇的態度,但又擔心內容過於艱澀難懂。這本書的文字風格卻齣乎意料的平易近人,仿佛一位智者在午後陽光下,用最樸實的語言跟你聊傢常,卻字字珠璣。它沒有那種高高在上的說教感,更多的是一種分享和啓發。我特彆喜歡它對日常生活中那些小睏惑的解讀,總能一語中的,讓人拍案叫絕,感覺自己內心深處那些糾結許久的事情,突然間找到瞭一個豁然開朗的齣口。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清淨”,它像一股清泉,洗滌瞭現代都市生活中積纍的浮躁和喧囂。

評分

還可以,有空看看,挺好的

評分

不錯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大師的作品看看不錯的

評分

東西很不錯支持京東服務

評分

說的有道理。謝謝賣傢的書。

評分

很好,值得擁有。絕對給力,快遞還快。

評分

剛發齣粗不粗粗粗粗粗不粗不粗v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