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到底存不存在“番茄基因”或“细菌基因”?食用转基因食品会改变人的基因吗?科学家为何不敢说“转基因作物绝对无害”?反对转基因食品者,了解自己在反对什么吗?作者林基兴是台湾科普界的知名作家,对于转基因科技发展的历史背景、转基因的相关知识、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以及媒体在转基因知识传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对于一般公众来说,如果想理性讨论转基因问题,推荐先读一读《一本书看懂转基因》。
内容简介
传统作物是不是转基因作物?到底存不存在“细菌基因”和“番茄基因”?转基因,到底改造了什么?转基因产品,需不需要标示?天然的食材,就一定是很好的吗?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科学院等机构,多次声明:已经核准上市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风险并不比传统的非转基因食品高,但仍有许多转基因食品的反对者,其实,他们并不了解自己在反对什么。明显的例子是反对黄金米,其实这是第一种为拯救生命而研发成功的转基因作物。
《一本书看懂转基因》细谈转基因和反转基因的来龙去脉,也说明食品安全的相关议题,以期望读者正确了解转基因的科学知识。
作者简介
林基兴,台湾大学化工系学士,美国华盛顿大学工程博士。现任“行政院”科技会报办公室研究员,环保署“非游离辐射预警机制风险评估小组”主席,公益《科学月刊》社理事长,并在台湾大学化工所兼课。通晓法、德、俄、日、英语,著有《电磁恐慌》《为何害怕核能与辐射》。
精彩书评
★科学家撰写的科普作品,内容浅显通俗,非常好读。内中既有理论的解释,与各种育种技术的横向比较(比如辐照、杂交);也有对质疑的解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遇到的那些质疑,在这本书里基本上都讲到了;更有对有机农业、可持续农业的深层分析。对于一般公众来说,如果想理性讨论转基因问题,推荐先读一读这本书。
——徐来(果壳网主编)
★林基新博士著作《一本书看懂转基因》生动讲述了转基因技术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全文聚精荟萃,意趣盎然,使人很容易领略这一技术的科学真谛和无穷魅力,明白其扩大应用已势在必然。特别是书中对公众关注的“转基因安全”争议问题一一解疑释惑,帮助人们理性思维,摆脱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虚幻恐惧,更加凸显其拨乱反正的科学传播价值。此外,我相信此书的出版也会对海峡两岸同行开展转基因科学交流和科普宣传起到促进作用。
——黄大昉(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转基因技术是人类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选择,我们应秉承科学的态度,严谨而果断地向前走一步,再一步!
——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林基兴执掌历史悠久的民间公益刊物《科学月刊》,志在协助台湾科学教育与发展。他的科技素养让他能够深度剖析转基因议题,而因长期关心社会福祉,孕育此书的诞生。
——余淑美(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
目录
序曲 山重水复疑无路
第一章 人是过客,环境长存
生物来去,人类跃升
人口与农业“相互提拔”
生物的进化是必然现象
天择其实是军备竞赛
注重环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自然不等于道德
过客,请善待地球
第二章 绝处逢生——分子生物学来相救
还原论已展现威力
基因是什么?
生物本来就共用DNA和蛋白质
没有所谓“番茄基因”或“细菌基因”
基因的改变是进化的基础
转基因的时代背景
转基因是什么?
老祖宗早就在从事“转基因”大业
所谓转基因,其实取之于自然
分子农场崛起
第三章 转基因食物安全吗?
担心DNA作怪
“实质等同”观念
转基因产品需不需要标示?
背上“科学怪食”的辱名
你听过食品上喷洒病毒吗?
为何过敏?
转基因导致蜜蜂消失?
专题报道一:台湾的转基因现况
第四章 合作代替对抗
该问“是否永续”,而非“是否有机”
“天然”的诱惑:当心中毒!
扯入宗教就吵不完
民众不必担心转基因混淆荤素食
其实要担心的是食品遭受外来污染
专题报道二:卫生福利部的叮咛
第五章 基因流动与杂草问题
基因流动是什么?
防止基因流动的策略
“超级杂草”并没啥超级
转基因作物没比非转基因作物更伤环境
第六章 反转基因的源头
预警原则是什么?
风险认知:应尽量用几率来表达
基因科学家的理性约束
“绿色和平”吹皱一池春水
不论事实如何,反转基因者就是反对
消费者的态度
欧洲为何有反转基因风潮?
转基因食品公民会议
专题报道三:转基因技术的其他妙用
第七章 望风披靡与众口铄金
媒体的威力:风吹草掩
三代转基因作物各有目的
转基因更有利于开发中国家
反转基因者最爱传播的谣言
苏力菌的故事
大鼠被谁伤到?
玉米风波,乌龙连连
肯尼亚个案的省思:民生科技不敌政治
丑化转基因的例子:基因使用限制技术
留心知识产权问题
为何弄得只剩跨国大公司从事转基因?
民调的用字遣词,能操纵民意
曲终 化作春泥更护花
不熟转基因科技者,请谨慎发言
误解科技的悲剧
渐露曙光:合作产生力量
浓浓的谢意
附录一:与转基因相关的世界规范
附录二:评估转基因安全性的技术细节
附录三:发表前再确认
附录四: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一本书看懂转基因》:
在农业方面,因为大量使用农药,生态已受到损害,而且可能透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因此,科学家研发出分解快速而不会残留在环境里的有机磷杀虫剂(例如巴拉松)。不幸的是,其毒性比DDT更强。于是科学家转而研发天然杀虫剂,从菊花中提出除虫菊素,但几年后,具备抗性的昆虫冒出头来,只好停用。
更微妙的是,除虫菊素虽然是天然的物质,但似乎也会伤到人,有些的毒性还很强。
另一方面,就算农药不伤人,农民也深为厉害的对手所苦。例如玉米螟虫深藏在玉米茎秆内,传统喷药只保护到外表的茎叶,无力深入根部和作物内部组织。
有什么比(从外部)喷洒农药更好的方法呢?美国农业部的科学家尝试使用害虫的天敌,例如,会攻击棉铃虫的核型多角体病毒(polyhedral virus),但实际上不可行。因为病毒也许可以去除有害动物又不会伤到植物,但是人也是动物,一些益虫也是,所以散播病毒的方法并不可行。
爱尔兰马铃薯遭受晚疫病袭击,甚至造成爱尔兰大饥荒(1845年);意大利著名美味圣马札诺(San marzano)番茄,被番茄嵌纹病毒摧残殆尽。香蕉叶斑病来自霉菌,使得香蕉减产过半,半世纪前发现于斐济,现已传播到全球,像乌干达等以香蕉为主要作物的国家,已造成对食品安全的威胁。美国宾州果园被李痘病毒困扰、加州啤梨发生枯萎病等疫情,均深深困扰农业科学家。
还有,水稻胡麻叶枯病流行而造成孟加拉饥荒(1943年)。中国大陆遭遇小麦的黄花叶病毒、赤霉病、白粉病等问题。在台湾地区,海芋和青花菜易生软腐病、水稻遭遇白叶枯病、番茄遭遇青枯病与软腐病等,真是族繁不及备载。
气候相关因素也困扰各国,也许最严重的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是个农业生产发展跟不上需求增加的地区,这里土质最贫瘠、资源最枯竭,灌溉农田只有4%,大面积农田面临沙漠化。但在另一方面,有些地方过度潮湿、高温、病虫害猖獗;这些环境因素往往是导致粮食严重歉收、供应短缺等饥荒的原因(内战等政治社会因素也造成粮食短缺)。这些地方最需要的作物特性是能够更适应环境的,例如抗干旱、耐高温、耐盐性土质,更要能抵抗病虫害。
玉米为非洲最广泛种植的主粮,而超过300万的农民常因缺水灌溉而导致贫穷与饥荒。近来的气候变迁更恶化了干旱问题;并且,干旱时的虫害抢粮,让收获更差。
在医疗方面,许多疾病仍让人束手无策,而来自基因异常的病症,干百年来更是折腾了不少人,甚至造成家破人亡。例如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s disease,1872年由美国医学家亨廷顿发现)是一种遗传性神经退化疾病,起因于第四对染色体异常,病发时会无法控制四肢,就像手舞足蹈一样,并伴随着智能减退,最后因吞咽、呼吸困难等原因而死亡。
亨廷顿舞蹈症为显性遗传,只要父母其中一方罹患,子女就有一半的几率得病。患者制造出的亨廷顿蛋白,比一般人多出许多重复的麸酰胺酸,此异常的蛋白容易聚集,最终导致神经死亡。首当其冲的是患者的基底核(前脑的一部分,是一群位在新皮质下方的神经元簇,与作选择、注意力、报偿等反应有关),使得全身肌肉不受控制地抽动。到了疾病的晚期,连负责下达指令的大脑皮质也会逐渐死亡。亨廷顿症目前无法治愈,仅能靠药物减轻忧郁症和四肢抽动的症状,病情只会不断恶化,对于患者本身与患者的亲属都是非常煎熬的过程。
其他的遗传疾病包括血友病、肌肉萎缩症、镰状细胞性贫血、杜兴氏肌肉萎缩症、唐氏症候群、纤维囊泡症、综合型免疫缺乏症等,非常多种。这些自然缺陷往往造成亲人极大的痛苦;虽然有些已经找出致病的基因,例如1983年,美国遗传学家居塞拉(Jim Gusella)找出亨廷顿舞蹈症的基因;但在治疗方面,人类仍在尝试错误中。有朝一日,“基因疗法”也许有希望。
……
前言/序言
山重水复疑无路
1992年,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教授波特里库斯(Ingo Potrykus)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研讨会中,获悉每年有上百万人因为缺乏维生素A而死亡,其中半数以上是孩童。有一个解决方法是在主食中添加β胡萝卜素,食用之后,p胡萝卜素可被人体分解成维生素A吸收利用。
可是作为主食的水稻,胚乳部分并不含β胡萝卜素。与会的专家学者都认为无法利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培育出含有β胡萝卜素的水稻。
此会议让波特里库斯认识了德国弗莱堡(Freiburg)大学的拜耳(Peter Beyer)教授,两人便计划要把参与β胡萝卜素生物合成过程的几个酶,利用转基因技术转入水稻中,培养出可以在胚乳中累积β胡萝卜素的水稻。这是十分大胆的提议,因为当时转基因水稻仍然十分困难,遑论一次转入多个基因、调控合成过程。在洛克菲勒基金会,大多数的审查委员都不看好这项计划,但基于研究计划若能成功,可以拯救成千上万条人命,结果,基金会批准了这项计划(7年经费260万美元)。
1999年3月,他们在水稻胚乳中成功累积了β胡萝卜素,由于种子的胚乳呈现金黄色,他们就把这种水稻称为“黄金米”。在科学发展史上,黄金米(彩图02)的问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突破,黄金米也是第一个为拯救生命而研发成功的转基因作物。波特里库斯选择进行转基因的水稻品种是“台北309”,原因是这个品种很容易存活,它属于粳稻,是由中国台湾“农委会”的农业试验所培育出来的。
两人的这项研究成果,由美国密苏里植物园主任雷文(Peter Raven,华盛顿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台湾科技顾问),推荐给《科学》(Science)期刊,在2000年1月登出。
令人头痛的是反转基因声浪接踵而至,联邦理工学院花费数百万美金建造防弹玻璃转基因温室,以防反对者的攻击。黄金米发表后不久,绿色和平组织便举行抗议活动,反对理由是黄金米是种子公司的特洛伊木马,用意在让大家接受黄金米后,也接受其他转基因作物。又说黄金米的β胡萝卜素含量很低,讥笑其为“傻瓜的黄金”;还有人批评黄金米“难吃死了”!
2012年8月,著名周刊《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有文指出,绿色和平组织等反对黄金米者,看起来像为了阻挡转基因而不计任何代价。黄金米“这么动机良善”的先进食物,境遇却这般坎坷,其他转基因项目岂不更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谁家玉笛暗飞声?
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有一项重要工作是:每四年为刚就任的总统提出全球趋势报告,分析未来十五年的可能发展。最新一次报告为2012年12月发表的《2030年全球趋势》,提到四大科技影响世界,其一为“保护重要资源的科技”,包括“维护食物、饮水、能源”的转基因作物、太阳能、生物燃料等。
其中举了一些例子:转基因叶绿体科技有助于利用太阳能、高效率微生物与植物有助于生产生物燃料、耐旱作物也可经转基因技术达成。《2030年全球趋势》建议,国家社会的领袖应当了解转基因科技的关键性。
可惜,台湾地区的转基因在研发与商业化方面,也遭逢相当的阻力,主因和农业科技政策有关;而民众不了解基因科技,以及加上媒体的误导,弄得社会恐慌,则为幕后驱力。
请看看你我的生活周遭:便利商店豆浆盒上标示“非转基因大豆”、玉米罐头强调“使用非转基因玉米”等,琳琅满目。民众处在这种环境之下,也许只会猜想有“非转基因”字眼的,才是“好东西”。至于转基因食品则为有问题的,就像塑化剂一样。
真的是这样吗?
2012年年底,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分子植物育种学家斯豪滕(Henk Schouten),来台分享转基因经验时提到,即使他们志在挽救苹果黑星病与马铃薯晚疫病等受灾作物,使用和传统育种几乎一样的做法,但还是受到强烈反对。为何转基因这般不见容于反对者呢?
有鉴于此,本书志在解释基因科技,希望有助于民众了解转基因食品背后的正确科技知识,包括为何需要重视转基因科技(就如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报告)、转基因的来龙去脉,以及因应之道。
老实说,转基因科技确实有些难懂。接下来的第一章,要先引导读者宏观考量地球的大环境,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的“求生”竞合关系,这些是体会转基因来龙去脉的重要基础。
一本书看懂转基因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