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 获奖作品全集 战争和人(套装1-3册)

茅盾文学奖 获奖作品全集 战争和人(套装1-3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火 著
图书标签:
  • 茅盾文学奖
  • 现当代文学
  • 战争文学
  • 长篇小说
  • 文学名著
  • 经典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小说集
  • 文学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065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128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特装本)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9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2
套装数量:3
字数:17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国最好的文学作品

内容简介

  《战争和人》的主线是童霜威宦海沉浮,几经磨难,由混沌和懵懂逐渐走向觉醒和光明的过程。另一条主线则是童家霆由年幼无知不断成长,最终成为正义战士的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们从南京为躲避战祸,迁到了祖籍南陵,又辗转至武汉,生活中因为后妈方丽清的纠缠转至香港,由于特务和日本人百般利用,自己的正义感无法泯灭,只好逃避到了上海,在上海时,方丽清的尖酸、刻薄、小气,七十六号李士群的迫害,汪精卫的百般拉拢和谢元嵩的陷害,又使他们不得不走,到了大后方重庆(即当时所谓的陪都),后来童霜威的郁郁不得志,只是徒有虚名,仅属于一个潦倒的官僚,无人理睬更无人提携,住着怄气又跑到离重庆不远的江津。在那里由于童家霆在学校不满军统的无理粗暴管制,与邪恶斗争被子开除,为了他的学业又回到了重庆。其中曲折不能一一尽述,但总体上的路线大概就是这样吧!
  童霜威是一个国民党的没落官僚,又极具正义感、爱国心,虽然做事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但最终找到了方向,走向了光明。他的不幸遭遇是那个年代的不幸,由于和家霆的亲生母亲柳苇最初的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最终导致了他半生在方丽清的阴影下生活。他的道路坎坷曲折,正是由于这一个错误而更加崎岖不平。战争和人是一个极其宏大的命题,在战争中涌现的人,和战争中被改变的人是小说的主题。小说中简接写到的南京大屠杀惨绝人寰,正是由于这场战争改变了尹二,尹嫂和刘三保这些人的命运,使他们心中充满了仇恨。原来美好的生活被战争的车轮辗的粉碎,破坏殆尽。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命运是极其悲惨的,而那些花天酒地的上层人物投机倒把大发国难财,玩弄政治,玩弄权术。谢元嵩、管仲辉、叶秋萍之流更是无所不用极,他们是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的蛀虫和罪人。小说刻划了众多的知名人物,如于右任,冯玉祥,程涛声,张治中等,无可置疑,正是这些人铺就了通向光明的路。人民永远纪念他们,正是因为他们为人民献身,为人民谋幸福。
  童家霆与欧阳素心的爱情是这个世界里最真挚、最感人、最让人心酸、最让人痛苦的事情,如果一张白纸上有瑕眦,我宁愿把这张白纸撕掉。如果一个人选择死或被玷污,我宁愿选择死亡,死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没有人能够避免,人一生下来便与与死亡签定了契约。但被玷污是最让人不能忍受的事情,而这种玷污是战争强加的,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那么一个纯洁、正义、美丽、无私的灵魂被毁掉了----这个该诅咒,该痛骂的战争啊!我忽尔感觉到了残忍,感觉到了作者的残忍。但又一想,这场战争不可能仅仅毁了一个欧阳,毁掉了一个爱情故事,它一定毁掉了无数象欧阳一样的人--我心中亲爱的欧阳啊,你让人心疼的无以复加。怪谁呢,能怨你吗?只怨这场战争,怨你生活的环境,怨你所处的那个罪恶的时代。
  悲剧就是把无比美好的东西活生生的毁灭给人看,战争只能创造悲剧,亲爱的欧阳,如果能以你的生命换回那个罪恶的摧残迫害,我愿意祈求上苍,那么一个美好的灵魂被玷污了,就凭这一点,中统和军统就罪无可恕。欧阳是每个读者心中的痛点,是战争的罪证,我祈愿这一美丽的灵魂能获得重生,我合起双手,祝福她!
  战争给了我从未有的深思,处在那个年代,活着是多么艰难的一件事情。处在这个年代,活着又是多么让人欣慰和幸福的事情。想想他们,我们会觉得我们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简直不值一提。
  活着就不要睡着,醒着就要为了希望不断的战斗,这个世界虽然肮脏,但总还有下脚的地方,不要再找借口了,因为有人比我们更痛苦,走吧,我们带点干粮上路--朝着光明的方向!
  《战争和人》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作者简介

  王火,原名王洪溥。江苏如东人。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任上海总工会筹委会文教部干部,劳动出版社及《工人》半月刊副总编辑,《中国工人》杂志编委、主编助理,四川文艺出版社书记、总编辑,山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协常务理事,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四川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省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名誉委员。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战争和人》《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外国八路》《霹雳三年》《浓雾中的火光》《雪祭》《王冠之谜》《流萤传奇》《禅悟》等,回忆录《失去了的黄金时代——金陵童话》《长相依》《过客蓦然回首》《在忠字旗下跳舞》,中篇小说集《边陲军魂》《隐私权》《心上的海潮》,散文集《西窗烛》《人世绘》《王火散文随笔》,中短篇小说集《梦中人生》《东方维尼斯——一个京剧女演员的传奇》等30余部,电影文学剧本《平鹰坟》《明月天涯》《外国八路》《绿云寨》等。《战争和人》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炎黄杯人民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全国“八五”期间优秀长篇小说奖等,《血染春秋》获全国首届乌金奖。

目录

上第一卷 “双十二”,狂飙从西安来(1936年12月)第二卷 旧梦新怨,一支金陵散曲(1937年2月—1937年6月)第三卷 “八·一三”前后,那个不平凡的夏天(1937年6月—1937年8月)第四卷 意马心猿,蛰居流离(1937年8月—1937年11月)第五卷 滔滔洪波曲,武汉有低调(1937年11月—1937年12月)第六卷 啊!血雨腥风南京城(1937年12月)第七卷 香港宦游人,满目兴亡事(1937年12月—1938年4月)第八卷 潮生潮落,海天悠悠(1938年6月—1938年11月)中第一卷 孤岛岁月,黄浦江,水}舀滔(1939年7月—1939年8月)第二卷 帘卷秋风,意外遭逢(1939年9月—1939年11月)第三卷 钟声回荡,寒山寺沧桑(1940年1月—1940年3月)第四卷 电闪雷鸣,生死善恶在搏斗(1940年3月—1940年9月)第五卷 “听夜声寂寞打孤城,春潮急”(1941年3月—1941年10月)第六卷 战云迷漫,遮断望海路(1941年10月—1942年1月)第七卷 天灾人祸,故国三千里(1942年6月—1942年8月)第八卷 长江奔腾,山城白雾茫茫(1942年8月—1942年9月)下第一卷 光怪陆离,小城抗战众生相(1943年1月—1943年5月)第二卷 风波浩荡,夜雨闻铃肠断声(1943年6月—1943年7月)第三卷 禅林觅知音,雾都多凶险(1943年8月—1943年12月)第四卷 种种奇遇,处处荆棘(1944年2月—1944年4月)第五卷 思悠悠,恨悠悠,前方溃败令人愁(1944年5月—1945年2月)第六卷 胜利翩翩降临,和平岂能夭折?(1945年3月—1945年9月)第七卷 时局阢陧,巴山夜雨恃风雷(1945年9月—1946年2月)第八卷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1946年2月—1946年3月)

精彩书摘

  《茅盾文学奖 获奖作品全集 战争和人(套装1-3册)》  从昨天晚上开始,十四岁的童家霆突然感到家里的气氛有点异常。  家霆的爸爸童霜威,字啸天,是司法行政部秘书长,又是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昨天傍晚,爸爸回来了,家霆发现爸爸脸色沉重,有心事,吸着香烟,在客厅里来回蹀躞了很久。然后,天黑下来了,吃晚饭时,听到秘书冯村同他谈话。  黑黑瘦瘦的冯村,用匙喝着蛋花汤,不温不火地问:“秘书长,看来,老蒋在西安生命危险了?”童霜威先是嚼着饭沉吟,接着点头:“姆,事态严重呢!”语气就像轻微的叹息。  “中枢准备怎么办呢?”“今夜中常会和中政会都要开会讨论处置办法。看来,张学良是要褫职严办的,可那有什么用!”“您看这事会怎么发展?”“等着看吧。”家霆有一张天真快乐的面孔,逗人欢喜,用筷夹着红烧鲫鱼吃,眼里充满询问,抬起脸插嘴问:“发生什么事啦?”童霜威一脸不容置辩的神气,皱皱眉训着说:“小孩子,不要多管闲事!”晚饭后,虽然北风呼啸,窗子上结满了冰霜,童霜威仍让尹二开着那辆深蓝色“雪佛兰”轿车送他外出,上友人家串门去了。冯村在楼下自己的房间里像吃生蚕豆似的读日语:“阿纳得汪,堕纳多的斯卡,划达古西划……”家霆的房间,在冯村的隔壁,嫌冯村读日语的声音讨厌,“乓”地关上了门。他心里空荡荡的,先做功课,后来孤寂得要命,钻进被窝,戴上了矿石收音机的耳机听中央广播电台的儿童故事节目。听着听着竟迷迷糊糊睡着了,电灯还是冯村走过来替他关的。  今天,是礼拜天。上午,童霜威一早就心事重重,打了两个电话,匆匆忙忙坐尹二驾驶的“雪佛兰”又出去了。家霆和初一同班的好友谢乐山去玄武湖钓鱼。  谢乐山是广东人,绰号叫“皮猴”,长得矮小结实,在班上调皮捣蛋出名。他父亲是监察院的监察委员谢元嵩,跟家霆的爸爸熟识。老子是朋友,儿子做了同学当然也会亲三分。两家住处离得近,放学两人常常一同骑自行车回来。天冷风大,寒气凛冽,湖水清澈,鱼不上钩。上午,两人钓不到鱼都很扫兴。  中午,爸爸没有回来。午后,家霆同谢乐山到学校练习吹号、打鼓,为开冬季运动会做准备。同学里大家都在传说:“老蒋昨天在西安给张学良抓起来了!”“说不定会给杀了!”……是怎么回事也弄不清。问教童子军课的体育教师刘克平,刘老师脸上毫无表情,说:“报上登了,自己去看吧!”学校里张贴了《中央日报》,围着一些人看。反正,有人紧张,有人气愤,有人无所谓,有人照样很高兴。家霆是属于无所谓和照样很高兴的。这恐怕同爸爸和冯村都并不崇拜蒋委员长有点关系吧。爸爸有时摇头说:“老蒋这个人呀!……”冯村有一次说:“老蒋是在学德国的希特勒和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家霆上初一还不满一学期,对这一类事既搞不太清,兴趣也不大。打了一会儿鼓,咚不隆咚咚……就跟谢乐山他们打打闹闹玩篮球去了。五点钟光景,刘克平老师跑来说:“别嘻嘻哈哈了,都回家去吧!”谢乐山还要玩,家霆就独自骑车回家了。  学校在大石桥,经过石婆婆巷,穿丹凤街、安仁街,过小铁路,经过高楼门、百子亭到家。除了丹凤街那一小段是菜市,鹅卵石的路面,两侧挤满店铺,车辆行人熙熙攘攘,其他街路都比较冷清。  天冷,西北风打着唿哨,吹得地上尘土飞扬,家霆踩着“海格里斯”跑车,忽然又想到了昨天吃晚饭时爸爸沉重的脸色。那样沉重的脸色平日很少见到。是为什么呢?难道西安发生的事真有天塌下来那么严重?……天空一片灰色,树梢晃动,时而剧烈,时而缓慢。剧烈时,树枝就发出呻吟般的叽叽兹兹声。  家霆轻轻哼着学校里音乐老师新教的歌:男儿报国志气豪,热血涌如潮……“海格里斯”跑车转弯到了潇湘路,家霆已经可以看到自己家里那幢青砖三层楼大洋房的屋顶匕停歇着的六十多只鸽子了。白色的、花的、蓝灰的……鸽子有的翻飞扑翅,有的咕咕啼叫。“海格里斯”跑车上了潇湘路,开始颠簸起来。潇湘路两侧都是老柳树,路面是用巴掌大的石块铺设的。现在是寒冬,粗壮的、歪脖子的老柳树的叶片早已脱光,只剩下了轻盈、低垂的枝条。这条路本来没有。三年前童霜威以七千块钱一亩的地皮价,向保长夏得宜买下了二亩七分菜园地,又花了两万六千元,在去年盖起了这幢假三层青灰砖挂洋瓦的别墅式花园洋房。需要建一条通道外出,他就设计了一条绕过水塘穿过大柳树间的通幽曲径,取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中的“碣石潇湘无限路”一句中的“潇湘”二字,给这条未来的通道起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潇湘路”,让冯村拿了他的名片找南京市地政局去交涉。地政局给修了这条约摸有五百米长的石子路,答应以后再改成柏油路。自此南京市城北就多了一条新路。在路口的一棵大柳树上,民政局来钉上了一块蓝底白字搪瓷牌,上写三个魏碑字:“潇湘路”。  潇湘路,本来只有童公馆一家,列为一号。接着,去冬到今夏又迅速增加了两家邻居。二号,是军委会办公厅的副主任,贵州人管仲辉;三号,是中央党部党务调查处处长,浙江人叶强。他两家也盖的花园洋房,只是后来居上,盖得更讲究。童霜威公馆在西面,东面左边是管公馆,右边是叶公馆。  家霆骑车到了潇湘路一号自家门口,朱红大门紧闭着。十多只鸽子正在天上绕圈子飞翔,又有一批鸽子“咕咕咕”地停歇在矮小的青砖红瓦的门房顶上。家霆按了电铃。顿时,透过铁门边的缝隙,看到门房里走出来了“老寿星”。  ……

前言/序言



《赤色黎明》 第一部:血染的黄埔 这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古老的帝国在列强的炮火下摇摇欲坠,新生的共和国在内乱与外患中艰难跋涉。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一群热血青年,带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理想的执着,汇聚在黄埔军校的校门前。 故事的主人公,是来自江南水乡的赵家两兄弟,哥哥赵擎天,沉稳内敛,心怀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却因家道中落,被迫中断学业,身负重担。弟弟赵凌风,性情刚烈,意气风发,渴望通过战场厮杀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却同样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与憧憬。 黄埔军校的生活,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里,他们接受了严苛的军事训练,学习了先进的军事理论,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接触到新的思想,开始思考国家的出路,民族的未来。他们遇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有来自富裕家庭的少爷,有来自贫苦农家的子弟,有对革命充满热情的知识分子,也有怀揣军阀梦想的年轻人。 在校长蒋中正的领导下,黄埔军校的学子们被灌输了“革命”、“救国”的思想,他们相信,只有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才能实现中国的统一与富强。然而,在革命的洪流中,阶级矛盾、党派斗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早已暗流涌动。 赵擎天凭借着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冷静的头脑,在黄埔军校中脱颖而出,被委以重任。他开始接触到更深层的政治斗争,看到了国民党内部的派系倾轧,也听到了共产党人关于土地革命、阶级解放的激进言论。他的思想开始发生动摇,他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样的革命,才能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 赵凌风则是一个天生的战士,他渴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他崇拜蒋校长的权威,对国民党的革命事业充满了热情。他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了“铁血连”,誓要在革命的道路上,用鲜血染红祖国的土地。 故事的第一个高潮,发生在北伐战争的初期。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们,组成了北伐军的主力,一路披荆斩棘,势如破竹。赵擎天和赵凌风,也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战争中,经历了生死考验,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品尝了胜利的喜悦。 然而,胜利的背后,隐藏着更深的危机。在北伐战争的进程中,国民党右派逐渐掌握了主导权,对共产党人进行了残酷的清算。赵擎天亲眼目睹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血腥场面,他对国民党的革命理想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而赵凌风,依旧沉浸在革命胜利的兴奋中,他对党内的斗争和政治的阴暗面,似乎浑然不觉。 故事在赵擎天带着对革命道路的迷茫,以及赵凌风对国民党革命的坚定信念中,走向了第一个篇章的结束。黄埔军校的传奇,并未走向纯粹的辉煌,而是染上了血色,预示着前方更加严峻的挑战。 第二部:血与火的洗礼 “四一二”政变后,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日益加剧,革命的洪流被血腥镇压所中断。赵擎天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彻底认清了国民党右派的本质,他对过去的信仰产生了动摇。在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他选择了潜伏,观察,思考,等待着真正的黎明。 他深入民间,看到了被压迫的农民的苦难,听到了工人的呐喊。他结识了一些中共地下党员,并被他们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念所吸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与了武装起义,并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在艰难的环境中,为革命队伍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机会。 与此同时,赵凌风则被国民党收编,成为一名效忠于国民党政府的军官。他依旧相信着国民党领导下的“国家统一”,他认为,只要消灭共产党,就能实现中国的和平与繁荣。他参与了对共产党的围剿,并在战场上,与曾经的战友,如今站在对立面的赵擎天,不得不兵戎相见。 兄弟二人,站在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上。他们曾经一同在黄埔军校挥洒汗水,一同憧憬着国家的未来,而如今,却因为信仰的不同,因为对革命道路的理解差异,变成了立场对立的敌人。 故事的第二个高潮,是国共合作破裂后的残酷战争。国民党对共产党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共产党人被迫转入地下,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赵擎天所在的游击队,在敌人的重重围剿下,艰难求生。他们面临着物资匮乏,兵力悬殊的困境,也经历了战友的牺牲,战友的背叛。 赵凌风则在国民党军队中,一步步晋升,他成为了指挥官,参与了对共产党根据地的“清剿”行动。他看到了共产党的顽强抵抗,也看到了国民党军队的腐败与低效。在他的内心深处,对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统治,也开始产生质疑。 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赵凌风的部队与赵擎天所在的游击队发生了正面冲突。赵凌风在战场上,看到了赵擎天为了保护无辜百姓而身先士卒的身影,也看到了游击队员们为了信念而宁死不屈的精神。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他。 兄弟之间的对决,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更是思想上的碰撞。赵擎天试图唤醒赵凌风,让他看到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让他明白,真正的革命,是为了人民的解放。而赵凌风,则试图让他看到,共产党的“激进”和“暴力”,会给国家带来混乱。 故事在兄弟二人,在生与死,信仰与背叛的纠缠中,走向了第二个篇章的结束。他们各自坚持着自己的道路,但内心的挣扎与动摇,却也预示着,他们的命运,终将走向一个更为复杂的交汇点。 第三部:长征的号角 当国民党对共产党发动新一轮的“围剿”,特别是第五次“围剿”的失败,使得共产党人不得不选择战略转移——长征。赵擎天所在的部队,成为了长征队伍中的一员。他们在漫天飞雪的雪山,在凶险万状的草地,在饥寒交迫、弹尽粮绝的绝境中,进行着一场史无前例的伟大壮举。 长征的艰辛,是对人性和意志的极致考验。赵擎天见证了无数战友的倒下,也目睹了革命队伍内部的团结与互助。他看到了党在最艰难时刻,所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革命理想的信念。他从一个单纯的军事指挥官,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革命者,他开始理解,革命不仅仅是军事斗争,更是关于信仰,关于牺牲,关于如何改变亿万人民命运的宏大事业。 而赵凌风,则因为在围剿中的一些“不作为”,被国民党内部的保守派视为“异类”。他开始厌倦国民党军队的腐败和内斗,他看到了国民党政权在人民心中的失落。在一次与共产党的交锋中,他故意放水,让赵擎天的队伍得以安全通过,这个举动,为他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但也让他内心的良知得到了释放。 随着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的步步紧逼,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加剧。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面前,不得不重新考虑合作。赵擎天所在的部队,也积极参与到抗日斗争中。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配合国民党军队,打击日寇,收复失地。 赵凌风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处境越来越艰难,他目睹了国民党政府的软弱与妥协,也看到了共产党人在抗日前线的英勇奋战。他开始反思,究竟谁,才是真正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军队。 故事的第三个高潮,是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赵擎天和赵凌风,虽然在不同的战线上,但都投身于抵抗日本侵略的洪流中。他们曾经是敌人,但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不得不放下过去的恩怨,共同面对外敌。 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赵擎天所在的部队与赵凌风所在的国民党部队,配合默契,共同击溃了日军的攻势。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兄弟二人,久别重逢。他们的目光中,有理解,有释然,更有对未来共同努力的期望。 然而,抗日战争的胜利,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在抗战胜利后,再次浮出水面。新的挑战,新的斗争,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故事的结尾,并没有直接展现最终的结局,而是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赵擎天,作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继续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而赵凌风,则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道路,他的未来,充满了未知。 《赤色黎明》这部作品,不仅仅讲述了两个家庭,两个兄弟的命运沉浮,更描绘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一段历史的缩影。它展现了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所付出的血与泪,所经历的抉择与牺牲。作品中,对战争的残酷,对人性的复杂,对信仰的坚守,都有深刻的描绘。它是一曲时代的挽歌,也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当初拿到这套《战争与人》,是被它厚重的书名所吸引。然而,翻开书页,我才发现它所承载的,远不止是“战争”和“人”这简单的两个字。这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关于选择、关于人性的史诗。我在这三本书中,看到了太多在时代巨变中被裹挟前进的身影。他们的命运,如同漂浮在汹涌海面上的浮萍,无法自主,只能随波逐流。但即便如此,作者依然在这些卑微的生命中,挖掘出了惊人的光辉。我看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善与恶是如何被放大,又是如何相互交织。有的人在困境中变得更加残忍,有的人却在磨难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但最打动我的,依然是那些细微之处的情感流露。一次不经意的对视,一句简短的安慰,一个笨拙的拥抱,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显得弥足珍贵。这让我思考,即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依然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评分

《战争与人》(套装1-3册)的阅读体验,简直就像是在与一位老友进行一场深入的灵魂对话。我从未读过一本如此细腻地描绘战争如何渗透到普通人生活中的小说。书中那些细枝末节,那些日常的琐碎,在战争的背景下,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比如,一杯难以下咽的稀粥,在饥饿的年代,就是最珍贵的食物;一句简单的家书,在生死未卜的战火中,就是连接亲情最坚实的纽带。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那种在绝望中寻找一丝希望的挣扎,那种在恐惧中压抑不住的本能反应,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时,我甚至会觉得那些书中的人物就站在我面前,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痛苦与坚韧,都如此真实。而且,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地将战争描绘成一个非黑即白的概念,而是展现了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它对不同个体所带来的不同影响。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战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对那些在战争中承受苦难的人们,怀有深深的敬意。

评分

这套《战争与人》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感,但同时又有一种力量在其中涌动。作者对于战争的描绘,与其说是战争的血腥与残酷,不如说是战争对人性的摧残与重塑。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家庭关系的描绘,战争将原本温馨和睦的家庭撕裂,亲人离散,生死不明,那种无尽的思念和担忧,即使隔着文字,也能让人感同身受。书中的人物,没有绝对的英雄,也没有绝对的恶人,他们都是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在战争的裹挟下,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本心的选择,也因此承受着巨大的精神痛苦。我尤其被其中几个女性角色的命运所打动,她们在战乱中坚强地撑起家庭,承受着生活的重担,用她们的柔弱身躯,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和韧性。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句句戳心,直抵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战争不仅仅是地图上的疆土争夺,更是无数个家庭的破碎,无数个生命的凋零。它让我反思战争的意义,以及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如何珍惜当下。

评分

读完这套《战争与人》(套装1-3册),我感觉自己好像真的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残酷的战争,又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命运洪流。书名虽然简洁,却道出了那个时代最核心的主题——战争的无情摧毁,以及在毁灭中顽强求生的个体。我特别喜欢作者对战争场面的描绘,不是那种简单粗暴的煽情,而是带着一种冷静的、甚至是有些沉重的笔触,勾勒出战火纷飞下的真实景象:泥泞的战壕、弥漫的硝烟、士兵们疲惫而又坚毅的面庞,还有那些无处不在的恐惧和绝望。但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笔墨过多地集中在宏大的军事战略或是英雄主义叙事上,而是把更多的篇幅给了那些在战争漩涡中挣扎的小人物。他们有的是普通士兵,有的是后方的居民,有的是流离失所的家庭,他们的生活因为战争被彻底打乱,他们的命运与国家和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书中对人物内心的刻画尤为细腻,我能感受到他们在生死抉择时的纠结,在失去亲人时的痛苦,在面对绝境时的绝望,以及在短暂的希望中迸发出的生命力。这种从微观视角展现宏大历史进程的方式,让这部作品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也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套《战争与人》带来的阅读冲击力,让我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看到了战争的另一面——它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厮杀,更是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一场彻底颠覆。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对一系列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来展现战争对社会肌理的侵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却因为物资匮乏而食不果腹;孩子们嬉戏打闹,却可能因为炮火而瞬间失去笑容。这种“静水流深”般的描绘方式,反而更加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书中的人物,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只是在努力地活着,努力地保护自己的家人,努力地寻找一丝生的希望。他们的挣扎,他们的痛苦,他们的坚持,都让我深深地震撼。而且,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时,并没有刻意地去煽情或是拔高,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仅是了解到了一段历史,更像是与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书本内容不错,很正版!京东买书,划算,远超当当亚马逊

评分

书挺好的,买书一看价格,二看出版社,同样的书阅读感是不同的。

评分

书都是一样的,还是赞赞快递小伙,真不错

评分

不错 这个系列很实惠 就是老缺货

评分

质量很好??,

评分

很好的东西,非常喜欢。

评分

质量很好,值得拥有?

评分

距离集齐矛盾文学奖所有获奖作品的目标越来越近,继续加油!

评分

乘五折赶紧囤书,可以看一阵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