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三度齣版集團2015年度力作,重磅首推中文圖書。
國際設計大師、藝術傢靳埭強、著名美食傢、漫畫傢歐陽應霽聯袂推薦。
香港EDITED首席書籍設計師鬍卓斌擔綱設計。
國民陶藝設計纔女李樂、日本玻璃工坊創始人辻野剛、生活器創作鬼纔大治將典、隱世木食器大師Daria&JarekBerdak;夫婦等13位國內外設計師、創意人的食器作品。
特種紙張,全彩印刷,精美裝幀,一百多張高清彩圖,從手稿、手作過程到器物成品,窺探最真實的食器誕生過程,領略從傳統到創新的獨特魅力,分享設計師和創意人的生活態度。
內容簡介
民以食為天,食物維係著親情,食物帶來瞭團聚。布餐就像一場演齣,每次的用餐都包含瞭很多不同的角色,餐桌上的美感和食物是否美味,一樣重要。食器,是食物最好的夥伴,一刀,一叉,一匙,一筷,一杯,一碗,一碟,順手拈來。這些食器總是默默無聞,循規蹈矩地充當著時光的配角,縱使說不上是視覺的盛宴,但一定是溫暖的畫麵。
《食與器:一日三餐的視覺味道》國際設計大師靳埭強、食評傢歐陽應霽聯袂推薦,香港EDITED首席書籍設計師鬍卓斌擔綱設計,細品國民陶藝設計纔女李樂、日本玻璃工坊創始人辻野剛、生活器創作鬼纔大治將典、隱世木食器大師Daria&JarekBerdak;夫婦等13位國內外設計師、創意人的食器作品,一百多張高清彩圖,從手稿、手作過程到器物成品,窺探最真實的食器誕生過程,領略從傳統到創新的獨特魅力,分享設計師和創意人的生活態度。聽他們把自己與食器的故事娓娓道來。
作者簡介
王紹強,著名設計文化齣版人及設計師,三度傳媒創始人,2006年創辦《Design360°觀念與設計》雜誌並任總編輯,2003年創辦《APD亞太設計年鑒》並任總編輯。長期從事設計、教育、齣版及研究工作,主編齣版設計、生活、藝術書籍過百部,其中中國青年齣版社齣版的《版式設計+》、《書形:138種創意書籍和印刷紙品設計》;電子工業齣版社的《漫步設計》係列、中信齣版社的《品牌中的色彩》等多本優秀作品一度高居同類書籍暢銷圖書榜。
廣州美術學院視覺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碩士導師,澳門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廣州美術學院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傢協會會員,廣東省美術界協會設計藝委會秘書長,廣東省動漫藝術傢協會副主席,廣州市公共藝術傢協會副主席。現為美國Gingko齣版公司、日本Azur齣版公司、新加坡PageOne齣版公司、西班牙Promopress齣版公司的閤作獨立齣版人。
賴鞦萍,三度齣版高級編輯,現任《Design360°觀念與設計》專欄編輯,獨立編輯室內設計、建築設計、平麵設計相關圖書數十本。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食是生活重要的事,器是生活重要的物。我在人生中與食器結緣無數,應用、欣賞、收藏、設計、閱讀……惜物,惜緣。《食與器》是本愛惜生活的書,樂於結緣之餘,也樂於嚮有緣人推薦。
——靳埭強,國際著名設計大師,藝術傢 ★手執《食與器》一書,樂見身邊同道有心人,尋訪匯集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媒介的創作人對食對器的深刻體會和專業學養,叫我們在尋求民藝復興之漫漫長途中有被啓發,有所鼓舞。
——歐陽應霽,美食鑒賞傢,著名媒體創作人,漫畫傢 目錄
前言 第一碗——歐陽應霽
第一章 食器人
大治將典——為瞭愛上問題而設計
Jarek & Daria Berdak——我的名字叫自然
李樂——見素抱樸陶然器
Michele Michael——最靜謐的那一抹藍
飯乾佑美子——賦予食器靈魂
Luca Nichetto——咖啡、茶與湯中的圖騰
辻野剛——從食到器的旅程
田中啓一——器物沉澱時間
BCXSY——食器的純淨、漸變與幽默
第二章 食器故事
Kirstie van Noort——大地生花
Lilah Horwitz——器與生活中的羅曼蒂剋
Stian Korntved Ruud——每日一勺的實驗
Mischer’traxler——意外之美點亮生活
精彩書摘
深山野林的清晨,零星的鳥叫聲和從某個角落傳來的稀稀疏疏的犬吠聲,使得這靜謐的環境更顯清幽。這裏就是波蘭首都華沙市某處的山林——一個充滿大自然氣息,卻與入侵者的人文氣息完美融閤的小地方。一間有著兩百多年曆史的古老木屋,裏麵雜亂無章地擺放著各種木雕工具,隨處可見的木屑,屋內和院子裏無序地陳列著各種木材和木器成品,寵物狗追隨著主人的身影,這裏就是Berdak夫婦的住所兼工作室。沒有鬧鍾和街市交通的煩擾,Jarek隨心自然地醒來,給自己倒一杯檸檬水,打開筆記本,寫下此時此刻腦中的想法,開始瞭一天的工作。
民以食為天,食物維係著親情,食物帶來瞭團聚。中國人講究飲食順應二十四節氣,每一種場閤,傢中長輩總能準備好各色各樣的拿手好菜,每種食物總會搭配一些固定的碗筷盤碟,或是樸素,或是華麗,這些食器總是默默無聞、循規蹈矩地充當著時光的配角,縱使說不上是視覺的盛宴,但一定是溫暖的畫麵。傢的味道,父親在鼕季為女兒放在鍋中溫熱的一隻碗,盛著飯菜,那就是李樂念念不忘的食器記憶。
第一眼看到飯乾佑美子其人和她的作品,恬適、素淨、溫潤、淡雅,腦海中不禁浮現這樣的形容詞。即使是對設計和藝術沒有多少關注的門外漢,估計也能說齣諸如“日式”二字的印象吧。不難發現,相異於歐美、中國等地有較多大型美術作品流傳,日本人總是在身邊隨處發揮創意之美,在生活中感動。對飲食和養生非常注重的日本人,在日常所使用的食器錶現瞭細膩而堅持的追求,這樣在生活中錶現美感的意識,也許就是安靜的力量吧。
……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茶文化與器物審美的圖書簡介,字數在1500字左右: 《茗間風雅:茶器、茶道與文人精神的流變》 書籍簡介 《茗間風雅:茶器、茶道與文人精神的流變》並非僅僅是一本介紹茶具的圖錄,也不是對某一種茶類衝泡技藝的流水賬式記錄。它是一部試圖深入挖掘中國飲茶文化背後深層精神內核的著作,旨在探討“茶”這一載體如何貫穿瞭中國文人階層的審美情趣、生活哲學以及社會變遷的軌跡。本書將視角從單純的品飲體驗拔高至曆史、藝術與哲學的交匯點,帶領讀者穿越時空,觸摸那些被歲月浸潤的茶器之魂與文人心境。 第一部:器物之形,文化之韻——茶具的演進與精神投射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茶器的曆史變遷,但重點不在於羅列年代和形製,而在於解析不同曆史階段的茶器如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風貌與主流審美。 漢唐:尚簡與質樸的開端 從漢代的陶罐到唐代陸羽《茶經》所倡導的“茶具之美在於用”,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崇尚實用、質樸自然的早期飲茶風尚。本章將深入剖析“風爐”、“鍑”以及“茶臼”這些早期茶器在物質匱乏年代所承載的功能性與儀式感。我們探討的不僅是器物的造型,更是文人士大夫初試飲茶之道時,對自然本真的一種返璞歸真式的追求。 宋代:鼎盛的雅集與瓷器的革命 宋代是中國飲茶藝術的黃金時代,鬥茶之風盛行,直接催生瞭中國陶瓷史上的巔峰——宋代五大名窯。本章將重點闡述建盞、天目釉、定窯、汝窯等瓷器在宋代茶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建盞的“兔毫”、“油滴”斑紋如何被文人視為“天工之作”?這背後摺射的是宋代理學對“格物緻知”的推崇,以及對自然秩序中偶然之美的極緻欣賞。我們細緻描繪宋人如何在茶盞中觀察“湯花”的起伏,這已遠超飲品的範疇,成為一種修心養性的媒介。 明清:紫砂的崛起與文人定製的時代 明代,隨著飲茶方式由煎煮嚮衝泡的轉變,宜興紫砂壺異軍突起,成為茶器史上的裏程碑。本書將詳盡分析紫砂壺的材質特性如何完美契閤瞭新式泡茶的需求,以及紫砂壺如何在“文人製壺”的模式下,成為藝術傢個體風格最直接的載體。從供春的古樸到時大彬的方圓變化,紫砂壺不再是純粹的工具,而是被賦予瞭人格化的藝術品。同時,我們也考察瞭此時期景德鎮青花、粉彩等彩瓷在茶具上的應用,分析其如何體現瞭晚期帝王和市民階層日益精細化的生活追求。 第二部:茶道之境,精神之維——從技術到哲學的跨越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道”的層麵,探討茶的衝泡、品鑒過程如何構建瞭一套獨特的文人精神體係。 儀式與規矩:明清茶禮的社會學考察 飲茶從民間習慣上升為文人士大夫階層重要的社交禮儀。我們探究瞭清代士人中流行的“茶宴”、“茶會”的規範,分析這些儀式如何成為區分社會階層、彰顯個人學養的無形標尺。這種對規矩的遵守,並非僵硬的教條,而是對秩序美、和諧美的一種內在需求。 靜謐的冥想:禪宗與茶的相融 茶與禪宗的關聯是理解中國茶道精神的關鍵。本書將梳理“吃茶去”的公案如何內化為品茶時的“空”與“寂”。通過對古今茶室空間布局的分析,我們闡釋瞭茶道如何在物質的準備中,引導心神迴歸到純粹的當下,實現一種“坐忘”的境界。茶的苦澀如何轉化為對生命本質的體悟,是本章探討的核心。 文人的茶趣:風雅與閑適的哲學錶達 茶,是文人“避世而入世”的最佳載體。他們並非真的隱居山林,而是在塵世喧囂中,通過茶的清淨,構建起一個精神上的避風港。本章通過梳理蘇軾、白居易、乃至近現代文人的詩詞、筆記中對茶的描繪,揭示瞭“茶是閑適生活的必需品”這一觀念的形成過程。茶的衝泡與品飲,成為他們展示學識、修養與情趣的舞颱。 第三部:流變與當代迴響——傳統茶器在新時代的語境 在現代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傳統茶器和茶道精神麵臨新的挑戰與機遇。 材料的再生與工藝的傳承 本章關注當代手工藝人如何繼承傳統製茶器(如竹、木、石)的技藝,並在材料選擇和造型設計上進行創新。我們探討當代陶藝傢如何以當代藝術的語言重新詮釋宋代的釉色審美,以及這種“新古典主義”在市場中的反應。這種傳承,是器物在時間長河中保持生命力的關鍵。 空間中的茶意:現代茶室與生活美學的重構 當代人對“慢生活”的追求,使得茶室設計和飲茶空間成為新的研究熱點。本書分析瞭當代建築師和室內設計師如何從傳統茶器和茶室布局中汲取靈感,構建齣既符閤現代人體工程學,又充滿東方禪意的飲茶空間。茶具不再僅僅是陳列品,而是融入日常生活,成為重塑現代人精神秩序的工具。 結語:茶器中的“道”與“器” 《茗間風雅》的最終目的,是引導讀者超越對茶湯味道的簡單判斷,去感知那份隱藏在器物和儀式背後的文化重量。茶器之“器”,承載著曆史的重量、工匠的心血與文人的情懷;茶道之“道”,則是中國人對自然、對和諧、對自我精神世界的永恒探尋。每一次溫潤的茶器觸感,每一次清冽的茶水入喉,都是一次與曆史對話、與自我和解的契機。 本書以嚴謹的考據為基石,以細膩的筆觸為引導,圖文並茂地展現瞭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內在肌理,旨在為所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關注器物之美與生活哲學的人士,提供一次深刻而雅緻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