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成长的痕迹》《写给幸福》中的经典篇目
席慕容回顾心路历程的绝美散文集
《回顾所来径》是著名女作家席慕蓉的散文集,《回顾所来径》内容选自她的首部散文集《成长的痕迹》和另一本散文集《写给幸福》,时间跨度大,细节丰富动人,整体风格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该作品是首次引进出版。
席慕蓉,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曾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并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现为专业作家,并为内蒙古大学、宁夏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著作有诗集、散文集、画册以及选本等五十余种,读者遍及海内外。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
★她的一支笔既含蓄又浅显,既委婉又迫切,既激动又平易,既一针见血又十面埋伏,“反复”到底可以叹为观止了。
——王鼎钧
★她的散文的特色就是抒情风格,这可能是因为也写诗的关系,文字敏感细腻,与其说是画家的散文,不如说是诗人的散文。
——痖弦
《回顾所来径》:
“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它的原因吗?” 而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
大学快毕业时,课比较少,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有时候我可以一直走下去,走上一两个钟头的路。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栋是我的家。
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我的下午都是排得满满,别有用处的。晚上回家后赶快洗个澡就睡了。
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 “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里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那时外婆住在永和,很少上山来。但来的话就总会住上一两天,把我们好好地宠上一阵子再走。那天傍晚,她就是那样含笑地对我说: “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子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那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那么遥远,那么温柔,而又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在我们家里,我排行第三,上面有两个姊姊,下面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小时候,我长得很胖,人很糊涂,口齿也很不清晰。妈妈说:有一次,两个姊姊从学校学会一支歌回来,就很兴奋地教我唱,歌词是: “大姊嫁,金大郎,二姊嫁,银大郎,三姊嫁,破木郎。大姊回来杀只猪,二姊回来杀只羊,三姊回来,炒一个鸡蛋,还要留着黄。大姊回,坐车回,二姊回,骑马回,三姊回,走路回。走一会,哭一会,望着天边流眼泪。天也平,地也平,只有我爹娘心不平。” 人长大以后,很多事情都会慢慢地忘了。可是姊妹们却不饶我。五十五年的圣诞节,也就是我和他订婚的那个晚上,她们三个人就在慕尼黑爸爸的公寓里唱起来了。一面唱,一面笑,还一面问我: “怎么不哭呢?” 其实,我当时是有点被感动了。被圣诞树上的烛光,被父亲眼中的爱意,被眼前那三个唱着歌的女孩子的酡红的双颊,被窗外无声的瑞雪,被身旁的他环抱着我时给予我的温暖,被这一切;尤其是被这突来的儿歌单纯的调子感动了。
而那些没有根的回忆,就又在泪珠中显现了。
缠绕着我们这一代的,就尽只是些没有根的回忆,无边无际。有时候是一股汹涌的暗流,突然冲向你,让你无法招架。有时却又缥缥缈缈地挨过来,在你心里打上一个结。你却找不出这个结结在哪里,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原因,也不知道是为了哪一个人。
……
相对于油画和诗,我的散文一直只是自己的生活笔记。涂涂抹抹了几十年,重复的选本不算,也还有了十几本的散文集。其中有几本在合约到期之后就放到一边,一直也没去理会,如今,很高兴“印刻”愿意给它们重新出版的机会。
新版本,或许可以有些不同的面貌。所以,我把曾是“尔雅’’的《成长的痕迹》与《写给幸福》这两本书的文字加以选择,重新编排,就成了这一本《回顾所来径》。
《成长的痕迹》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初版于一九八二年三月。当时的自序就已经以“回顾所来径”为题了,那么,现在是二。一二年的九月,竟然相隔了三十年,这样的“回顾”又要如何区别呢?
应该说是对那驱使我去书写的力量,多了一种敬畏了吧。我没修习过什么文学理论,也没有什么强烈的野心,可是,我隐隐觉得,好像是有一种引领,一种呼唤,一种我无法清楚辨识的力量,让我在,以文字作为依附,反复诘问、自省,一直书写到如今。
几乎就是那一首诗了:
一生或许只是几页
不断在修改与誊抄着的诗稿
从青丝改到白发有人
还在灯下
这执笔的欲望从何生成?
其实不容易回答
我只知道
绝非来自眼前的肉身
有没有可能
是盘踞在内难以窥视的某一面
无邪又热烈的灵魂
冀望藉文字而留存?……
我要感激这“欲望”的引领,好像是有些什么在文字中留存下来了。尽管朝如青丝暮已成雪,在明镜之前,我却因此而不觉伤悲。
二○一二年九月十九日写于淡水乡居
坦白说,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回顾所来径”这个书名并没有太多的期待,甚至觉得可能有些沉闷。然而,事实证明,我的第一印象大错特错了。这本书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他不像很多作家那样线性地讲述故事,而是善于在时间的流动中穿插和跳跃,将不同的片段巧妙地拼接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叙事节奏。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把控。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描写,比如一段街景、一个表情、一种气味,都能在不经意间勾勒出人物的性格,或是渲染出特定的氛围。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让书中描绘的世界变得格外真实可感,仿佛我真的置身其中,亲身经历着那些故事。 书中关于“失去”与“获得”的探讨,让我思考良多。它并没有刻意强调“失去”的痛苦,也没有将“获得”描绘得过于美好。相反,它将两者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生命视角下来审视,让我们看到,很多时候,失去也是一种获得,而我们所追求的,也许并非是表面的成功,而是内心的平静与充实。 作者对“孤独”的描绘也相当到位。但他笔下的孤独,并非是全然的负面情绪,而是其中也包含着一种与自我和解的力量。他让我们看到,在独处的时刻,我们才能更清晰地听到内心的声音,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也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让我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生活,去理解人生。它没有给我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我相信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会是一本偏向哲思的读物,毕竟“来径”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探索意味。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它比我想象的更为广阔和深刻。它并非仅仅停留在思辨层面,而是将这种思考融入到了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对个体命运的关照之中。 作者的文笔 oldukça(意大利语,意为“相当”)精湛,字句之间流露出一种洞察世事的通透。他擅长捕捉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东西,比如那些不易察觉的人性弱点,那些悄无声息的社会变迁,以及那些在时代浪潮中被裹挟的个体。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物,即使是那些出场极少的配角,都仿佛拥有独立的生命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令人过目难忘。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选择”的探讨。书中并没有提供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呈现了各种选择背后的复杂动机和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它让我们明白,很多时候,所谓的“正确”选择,本身就带着时代的烙印和个体认知的局限。这种对选择的 nuanced(英语,意为“细微的;微妙的”)描写,让我对生活中的各种决策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加能够理解那些看似“错误”的选择背后可能存在的无奈与挣扎。 此外,这本书对“遗忘”和“记忆”的探讨也十分引人入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回忆过去,而是深入到记忆的形成、失落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当下认知和情感的过程。我常常在阅读时,被书中对某些模糊记忆的描绘所触动,仿佛作者看到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的片段,并将它们重新点亮。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示是,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回顾”与“前行”。我们无法真正摆脱过去的轨迹,但也正是在一次次的审视和理解中,我们才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坚定地走向未来。它不是一本速食读物,而是一本需要细细品味、反复琢磨的书,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它还会带给我更多的启迪。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看法,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在阅读之前,我完全没有预设任何期望,只是抱着一种好奇心去翻开它。然而,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住了。他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一种融合了诗意与力量的独特表达。 书中对“变化”的描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将变化视为一种突兀的事件,而是将其融入到生命的自然进程中。他展现了事物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而我们又是如何在这种变化中成长,又在某种程度上,又试图去抓住那些正在消逝的东西。 他笔下的情感,真实得令人心疼,却又不落俗套。那些爱恨情仇,那些悲欢离合,都被描绘得克制而又深沉,仿佛在平静的湖面下,涌动着巨大的暗流。他让我们看到,最深刻的情感,往往并非是大张旗鼓的宣泄,而是隐藏在细微之处,在沉默中闪烁。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叙事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这些隐喻和象征,并非是为了故弄玄虚,而是为了让读者能够更深层次地去理解文本背后的含义,去感受作者想要传达的那种意境。它就像一种视觉的语言,让文字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层次。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轨迹,去审视那些曾经走过的道路,去理解那些促使我走到今天的种种原因。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或许就蕴藏在一次次的“回顾”之中,也蕴藏在一次次的“前行”之中。这本书,绝对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
评分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太多的惊喜。刚开始翻开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书名“回顾所来径”听起来有些诗意,也许会是一本偏文艺的散文集。然而,当我深入阅读之后,才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富有力量,仿佛能穿透文字的表层,直抵人心的最深处。 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生活中被忽略的、细微的角落。那些曾经擦肩而过的风景,那些不经意间说过的话,那些深夜里的思绪,在作者的笔下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我常常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停下来,陷入沉思,仿佛书中描绘的就是我自己的过往,那些模糊的记忆被一点点勾勒清晰,那些遗忘的情感被重新唤醒。 作者对于情感的把握极其精准,无论是喜悦、悲伤,还是迷茫、释然,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却又不过分煽情。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那种淡淡的疏离感,那种欲说还休的眷恋,都真实得令人心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与家人、朋友,甚至与陌生人的每一次相遇,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复杂与珍贵。 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心灵的漫游,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新的探索。它没有明确的答案,也没有刻意的说教,只是静静地引导你去感受,去思考。我发现自己开始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留意那些细小的变化,也开始更加珍惜当下。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的自己,也让我看到了生活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触动灵魂的阅读体验。它用一种温和却又深刻的方式,引领我回顾了生命中的种种“来径”,让我更加理解了生命的意义,也更加懂得如何去爱,去生活。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书架上值得反复品读的珍品,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和收获。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纯粹是被封面上那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设计所吸引。它没有华丽的插图,也没有醒目的宣传语,却散发出一种沉静而引人入胜的气质。翻开扉页,我便被作者那宛如溪流般的文字所吸引。它不像那些激昂的宣言,也不像那些严谨的论述,而是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娓娓道来,将那些尘封的往事、深藏的情感,一点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书中关于成长的片段,尤其让我感同身受。那些年少时的莽撞与迷惘,那些青春期的叛逆与渴望,那些步入社会后的困惑与挣扎,都被作者用一种极其写实的手法呈现出来。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在那些字里行间,那些曾经以为早已遗忘的画面,那些曾经以为早已埋藏的心事,都一一浮现。它没有刻意去美化过去,也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以一种平静而坦然的态度,让我们正视那个曾经的自己,以及那个不断变化的当下。 更让我欣赏的是,作者在描绘个人经历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对时代变迁的观察。那些历史的印记,那些社会的洪流,都成为了故事的背景,也成为了塑造人物命运的重要因素。它让我们看到,个人的选择和命运,是如何与宏大的历史背景交织在一起,又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沉浮。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使得整本书既有温情的个体叙事,又不失历史的厚重感。 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一种莫名的感动。这种感动并非源于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来自于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来自于那些细微处的闪光点。作者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并将其放大,让我们看到生命本身所蕴含的美丽与力量。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去感激那些默默付出的陪伴。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能引起多少读者的共鸣,更在于它能引导我们去思考,去反思。它像一位智者,用低沉而富有智慧的声音,引导我们去探索生命的本质,去理解人生的意义。它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片宁静的角落,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
评分挺好的,一直信赖京东。
评分书收到好久了,现在来评价不晚吧。书收到,小孩很喜欢。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物流快
评分很棒的一本书,如同身边的朋友
评分老师推荐的,昨晚拍的,今天上午就到货,包装精美,京东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挺好,,,是我想要的,,,物流也超级快,,
评分发货快,满意
评分很快
评分图书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