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文像钢琴,日文像小提琴,绘画式的人物素描,林氏散文的代表作
林文月在《我的三种文笔》曾说:“在写作与绘画之间,初时多少是比较偏好绘画,尤其是人物画。”在林文月的散文写作历程中,人物书写可说相当重要。在这本书中,林文月速写了自己生命中偶然邂逅的众生相:异地认识的挚友、照顾先生的看护、金工艺品店的店员……透过这些人物,我们又处处感受到作者对于生命的关照和对世间百态的体悟。
2 . 互动式的人物速写,以细节、动作、丰富的对话塑造人物
书名为人物速写,实则透过作者与人物之间的互动、对话,书写人与人之间的美好记忆。例如,《H》篇借由虚构的人物互动、对话,介绍了日本明治时期的作家樋口一叶的创作心路历程及其所经历的庶民生活;《G》文写作者多年的好友G 自诉身世,全文几乎是以G 的自白对话架构出来的,尤其在文章后半部,G 转述姨娘的话语,林文月身为A的倾听者,由头至尾,以超然的态度“呈现”整个故事,可见其构架散文的高超功力。
3.内敛含蓄的文字风格,“展示的是陌生的林文月也是旧识的林文月”
香港董桥评林文月《人物速写》:“林文月终于这样挑战她笔下的人物也挑战她笔下的自己。那些人物落笔之初只见忽明忽暗的线条,再经淡彩一一渲染,染出的却是她的内蕴气质投射到别人身上的光和影……林先生的文思这才绽放出缤纷的碎花,迎着春阳一下子熙暖起来、亮丽起来!”
海报:
J.L.
C.
A.
L.
G.
J.
H.
F.
A.L.
致M. N. ——代跋
附录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和令人振奋的,它不像传统的教材那样需要反复研读才能理解某个技巧,而是更像一场持续不断的灵感激发之旅。它的装帧非常适合携带,我经常在通勤路上或等候会议开始时拿出来翻阅。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同的画面中找到新的关注点,这得益于作者作品中极高的“可读性”和“叙事性”。比如,有一组关于“对话”的速写系列,两位人物之间通过眼神和肢体语言产生的张力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没有对话内容,读者也能清晰地感知到是激烈的争论、温柔的安慰,还是一场心照不宣的秘密分享。这种强烈的、无需文字辅助的沟通能力,是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它让我意识到,优秀的速写,本质上就是一种纯粹而有力的非语言沟通方式。它没有枯燥的理论铺垫,而是直接将最好的范例摆在你面前,让你在欣赏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那些高效的观察和表达方法。这是一本会让你忍不住想立即拿起笔来实践的“行动指南”。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之前对“速写”这个概念有些畏惧,总觉得那需要极高的绘画天赋和常年练习的基础。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平易近人,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跟你分享他的“心法”。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捕捉情绪”的部分。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天生的同理心,他画的不是一张张皮囊,而是一个个“灵魂的切片”。有一幅画,是一个老人坐在公园长椅上,他只画了老人的背影,但通过长椅和老人身体之间微妙的倾斜角度,以及他手中紧握的一本小册子的姿态,那种岁月沉淀后的孤独感和对日常的依赖,立刻就涌现出来了。这让我开始思考,绘画不仅仅是手部的动作,更是心灵的投射。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完美性”,那些看似“错误”或“多余”的线条,往往是作者在追求某种感觉时留下的痕迹,反而成了画面的点睛之笔。它鼓励读者放弃对完美比例的执念,转而去追求更深层次的表达。对于我这种零基础的入门者来说,这极大地降低了拿起笔的心理门槛,让我敢于尝试,而不是担心画得不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种略带粗粝感的纸张,触感上就传递出一种扎实的艺术气息,与书名“人物速写”的朴实感形成了绝妙的对比。打开内页,你会立刻被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线条所吸引。我原本以为速写集会是那种工整、一丝不苟的教学范本,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本艺术家的“情绪日记”,记录了他们在不同光影、不同心境下捕捉到的瞬间。比如,有一页专门展示了在咖啡馆里捕捉到的一个沉思者的侧影,那个下巴的弧度、微微低垂的眼睑,仅仅用几笔看似随意的线条就勾勒出了人物内心复杂的情绪,那种“似是而非”的精准度,简直让人拍案叫绝。排版上也很有巧思,不同风格的速写被巧妙地穿插在一起,有的页面是单个放大的人物局部特写,细腻到能看到衣服的褶皱纹理,而相邻的页面可能就是一整页快速捕捉的动态群像,充满了动感和生命力。即便是对于一个纯粹的艺术爱好者而非专业学习者来说,光是欣赏这些作品的构图和笔触变化,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了。作者对于光影的处理极其老练,即便是在黑白线条的速写中,你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光源的方向和强度,这使得画面具有了三维的立体感。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艺术品。
评分我是一个对建筑设计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抱着“也许能找到一些关于空间感捕捉的技巧”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结果发现它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理解“观察”这件事。这本书的价值并不在于教授你如何精确地画出一个鼻子或一只手,而在于它训练你如何快速地“锁定”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在描绘一个拥挤的街道场景时,作者没有试图描绘每一个路人的细节,而是通过对几个关键人物姿态的夸张和简化,瞬间就营造出了那种人头攒动的拥挤感和嘈杂感。这种处理方式,对于我们理解和表现城市空间中的“人物活动”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意识到,在速写中,速度和取舍比精细描摹更重要。书中的一些章节,虽然没有文字说明,但通过对同一主题、不同时间点的速写对比,我清晰地看到了作者如何从一个静态的观察者,转变为一个能捕捉到时间流逝和角色互动的叙事者。尤其是一些抓拍的动态瞬间,比如一个人刚迈出脚步的瞬间,或者正在大笑时身体的扭曲,线条干净利落,充满了能量,这对于我理解如何用简单的线条来表达“运动的轨迹”非常有帮助。这本书更像是激发你内在观察潜能的“催化剂”,而不是一本死板的工具书。
评分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的范例极具当代性。它收录的速写场景非常贴近现代生活:地铁车厢里的疲惫上班族、深夜街头的流浪歌手、电子屏幕前光怪陆离的年轻人面孔。这使得这本书的参考价值超越了传统古典素描的范畴。我特别喜欢作者处理复杂场景的方式,他有一种化繁为简的魔力。在描绘一个充斥着电子设备和闪烁灯光的酒吧场景时,他没有被各种细节分散注意力,而是抓住人物面部被手机屏幕反射出的蓝色冷光,用最少的线条勾勒出那种疏离又沉迷的现代都市群像。这种对现代光影和环境的捕捉能力,对于从事平面设计或插画创作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财富。此外,书中的一些对“穿戴物”的处理也非常精妙,比如如何用寥寥几笔区分出皮革的光泽、丝绸的流动感,或是粗羊毛的质地,这些细节的处理方式,都体现了作者在材料表现上的深厚功力。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快速、高效捕捉时代脉搏的视觉语言。
评分2 . 互动式的人物速写,以细节、动作、丰富的对话塑造人物
评分2 . 互动式的人物速写,以细节、动作、丰富的对话塑造人物
评分我在西樵山,看了五千五百次日出,无端难过了五千五百次,破晓醒来心坎处处哀伤,日暮山中归来浑然以忘,不知阳光有快车,长空有手势,白云在绘山,白云在绘路,白云在绘山川万物,顽石有忆,苍苔有想,游鱼无非前儿女,飞鸟尽是旧情人,春风吹开万年历,秋雨降下千秋寒,闪电暴露前朝事,雷鸣都是旧消息,远星参商古渡口,新酒从来不新鲜,地平线上生面孔,地球一轮新组合,浑天疯转终不转,沧海狂蒸到底干,从流窜到淌,到翠微,三十六亿五千万次日落走一趟,不是什么都没见过,而是什么都见过,什么都失去了――明白了,但是一扭脸,忘了。蓝天有指示,蓝天画得很清楚,但是一低头,只顾哭,哭得肝疼,哭谁,不曾记得。
评分京东图书品质正宗,价格实惠,物流迅捷,支付方便,隆重推荐。
评分刚刚和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
评分好书…质量好,理想国的书一直很喜欢。林的散文很好看!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古代汉语(第1册)(校订重排本)》包括三个内容:1.文选;2.常用词;3.古汉语通论。这三个内容不是截然分离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部分跟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在安排这些内容的时候,不但要照顾纵的方面的系统性,即三者本身特别是文选的系统性,而且要照顾横的方面的系统性,即三者之间结合上的系统性。在常用词和通论的纵的方面系统性显得不够的地方,常常是为了照顾横的方面的系统性和文选的纵的方面的系统性,因为三部分的密切结合是这一部教材的特点。《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古代汉语(第1册)(校订重排本)》全稿曾请叶圣陶先生审阅。
评分林文月散文随笔代表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